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本研究采用扫描电镜观察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经全酸蚀牙本质粘接剂处理后树脂-牙本质界面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实验组选择因牙周病拔除的有典型牙颈部非龋性缺损的天然双尖牙,使用全酸蚀牙本质粘接剂Scotchbond Multi-purpose处理硬化牙本质表面,并用树脂修复缺损.对照组为正畸拔除的正常双尖牙,人工机械制备牙颈部楔形缺损.扫描电镜观察酸蚀处理后硬化牙本质表面的超微形态改变,以及树脂粘接修复后树脂-牙本质界面的混合层和树脂突的微观表现.结果:牙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表面的牙本质小管大部分被柱状的矿化结晶体堵塞.全酸蚀粘接剂Scotchbond Multi-purpose不能酸蚀掉小管内的矿化结晶,粘接修复后,硬化牙本质与树脂的界面可见到清晰的混合层和树脂突,混合层的厚度和树脂突的长度与正常牙本质相似,但树脂突的数量较正常牙本质少,树脂突之间交通枝少见.结论:硬化牙本质的粘接特性与正常牙本质存在差异.树脂突的数量及交通枝不足是硬化牙本质粘接强度受限的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5种牙本质自酸蚀粘接剂及1种牙本质全酸蚀粘接系统粘接界面的超微形态学特点。方法选择无龋人离体磨牙,片切冠部牙釉质,暴露牙本质,按说明书要求分别使用5种牙本质自酸蚀剂(FL-Bond、Adper Prompt、Cleaxfil SEBond、Xena、One-UP Bond F)和1种牙本质全酸蚀剂(Frime&Bond NT),表面充填树脂,厚2 mm。光固化后平行牙长轴方向将其片切,制备扫描电镜试样,观察各种粘接剂粘接界面的超微形态。结果自酸蚀粘接系统形成的混合层较薄,但均匀一致,树脂突与管周牙本质结合紧密,无裂隙出现;全酸蚀粘接系统形成的混合层较厚,其下方有裂隙及断裂的树脂突出现。结论自酸蚀组牙本质小管口封闭良好;全酸蚀Prime&Bond NT组,可见树脂突的断裂,牙本质小管暴露,封闭不严密。自酸蚀粘接系统在引起术后敏感方面优于全酸蚀粘接系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两种牙体预备方法对非龋性硬化牙本质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20颗咬合面有典型硬化牙本质的磨牙随机分为四组:A组用高速涡轮牙钻预备,B组用牙钻预备后35%磷酸酸蚀15s,C组用Er,Cr∶YSGG激光预备,D组用激光预备后35%磷酸酸蚀15s.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磨牙硬化牙本质表面的超微结构.结果:A组硬化牙本质表面较平整,有玷污层;B组酸蚀后硬化牙本质表面变得粗糙,玷污层被去除,可见硬化结晶柱突出于牙本质小管口.C组硬化牙本质表面粗糙,管间牙本质有蜂窝状改变,牙本质小管突出;D组酸蚀后牙本质小管开口增大,有硬化结晶柱突出.结论:使用Er,Cr∶YSGG激光预备非龋性硬化牙本质能明显改善其表面形态,结合35%磷酸酸蚀可获得更佳的粘接表面.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以自酸蚀粘接和磷酸酸蚀粘接类光固化复合树脂治疗牙颈部非龋性病损的两年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37位在我门诊部接受治疗的患者共60对牙齿120个位点,分别使用自酸蚀粘接(可乐丽霏露AP-X树脂,SE-BOND粘接剂)和磷酸酸蚀粘接类光固化复合树脂(登士柏TPH树脂,Prime& Bond NT粘接剂)由一位医生在不经牙体预备的情况下完成治疗.由另一位医师分别在基线(充填后2周)、术后2、6、12、18、24个月时,根据改良Ryge G的USPHS指标评价,采用配对X2检验统计分析.结果 有106个充填位点完成2年的疗效观察.自酸蚀粘接固位率为89%,磷酸酸蚀粘接固位率为77%.差异无统汁学意义;充填体与牙齿颜色的匹配仅在第2年的复查时自酸蚀粘接优于磷酸酸蚀粘接类光固化复合树脂.所有牙齿均未出现敏感症状,无继发龋出现,充填体边缘无着色,充填体解剖形态与牙齿外形连续一致,表面光滑度临床均可接受.结论 在不经牙体预备的情况下,两种树脂粘接系统治疗牙颈部非龋性病损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差异无显著性.本研究观察到自酸蚀粘接系统树脂在2年的牙齿颜色的匹配方面略优于磷酸酸蚀粘接系统树脂.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牙本质与全酸蚀和自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的粘接强度,从而指导临床选择。方法:选择临床常见3种牙本质:正常牙本质(ND)、龋病影响牙本质(CAD)、颈部非龋性硬化牙本质(CSD);两种全酸蚀系统:All-Bond2、Single Bond和两种自酸蚀系统:Fluoro Bond、XenoⅢ,用微拉伸法测试粘接强度。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断裂界面。结果:牙本质类型和粘接系统对粘接强度都有显著影响。不同牙本质上的微拉伸强度有显著差异(P<0.05);SD上全酸蚀和自酸蚀系统的微拉伸强度差异无显著性,XenoⅢ在CAD上的粘接强度较低,CSD中All-Bond2粘接强度较高;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断裂多发生在粘接树脂-牙本质界面。结论:不同类型牙本质与全酸蚀和自酸蚀粘接系统粘接强度不同,临床上应根据不同的牙本质类型及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粘接系统。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自黏性流动树脂与自酸蚀粘接剂以及传统型复合树脂的比较,研究了自黏性流动树脂的性能,并进一步明确酸蚀预处理对自黏性流动树脂与牙本质粘接性能以及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粘接性能的影响。方法:对90颗牛牙进行牙体预备,暴露牙本质,随机平均分为3组(A组、B组、C组):A组为自黏性流动树脂与牙本质粘接、B组为自黏性流动树脂加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粘接、C组为传统型复合树脂加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粘接。根据是否行酸蚀预处理,进一步分为非酸蚀组(记为A1组、B1组、C1组)和酸蚀组(记为A2组、B2组、C2组)。测试粘接试样的剪切粘接强度,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one-way ANOVA,LSD)分析。结果:A1组的粘接强度[(3.39±1.71)MPa]低于B1组的粘接强度[(21.58±4.50)MPa],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的粘接强度和C1组的粘接强度[(19.31±6.79)MPa]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酸蚀预处理后,A2组的粘接强度[(6.75±3.54)MPa]大于A1组,但酸蚀预处理导致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降低,即B2组[(16.56±7.39)MPa]的粘接强度低于B1组,C2组[(11.31±5.54)MPa]的粘接强度低于C1组。结论:自黏性流动树脂与自酸蚀粘接剂一起使用时,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高于单独使用自黏性流动树脂。与自酸蚀粘接剂一起与牙本质粘接时,自黏性流动树脂与传统型复合树脂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酸蚀预处理会降低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并使粘接强度结果的变异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7.
两种粘结系统处理牙本质后的磨片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正常牙本质和硬化性牙本质经全酸蚀或自酸蚀粘结处理后的混合层情况.[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08年3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因牙周病须拔除患牙6例患者的后磨牙6颗,颌面具有典型硬化性牙本质,另选择因正畸减数须拔除前磨牙3例患者的6颗前磨牙,根尖孔已形成.每颗牙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应用3 M Single Bond全酸蚀系统处理牙本质,另一部分应用SE BOND自酸蚀粘结系统处理牙本质.所有样本树脂包埋,磨片,染色,观察.[结果] 两种粘结系统对正常牙本质与硬化性牙本质处理后混合层均清晰,厚度较均匀,部分切片混合层牙本质侧可见凸凹不平的树脂突.[结论] 3M Single Bond全酸蚀系统处理正常牙本质获得的混合层与硬化性牙本质获得的混合层无明显差别.SE BOND自酸蚀粘结系统处理正常牙本质获得的混合层与硬化性牙本质获得的混合层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自黏性流动树脂与自酸蚀粘接剂以及传统型复合树脂的比较,研究了自黏性流动树脂的性能,并进一步明确酸蚀预处理对自黏性流动树脂与牙本质粘接性能以及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粘接性能的影响。方法:对90颗牛牙进行牙体预备,暴露牙本质,随机平均分为3组(A组、B组、C组):A组为自黏性流动树脂与牙本质粘接、B组为自黏性流动树脂加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粘接、C组为传统型复合树脂加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粘接。根据是否行酸蚀预处理,进一步分为非酸蚀组(记为A1组、B1组、C1组)和酸蚀组(记为A2组、B2组、C2组)。测试粘接试样的剪切粘接强度,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one way ANOVA,LSD)分析。结果:A1组的粘接强度[(3.39±1.71) MPa]低于B1组的粘接强度[(21.58±4.50) MPa],且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的粘接强度和C1组的粘接强度[(19.31±6.79) MPa]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酸蚀预处理后, A2组的粘接强度[(6.75±3.54) MPa]大于A1组,但酸蚀预处理导致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降低,即B2组[(16.56±7.39) MPa]的粘接强度低于B1组,C2组[(11.31±5.54) MPa]的粘接强度低于C1组。结论:自黏性流动树脂与自酸蚀粘接剂一起使用时,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高于单独使用自黏性流动树脂。与自酸蚀粘接剂一起与牙本质粘接时,自黏性流动树脂与传统型复合树脂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是,酸蚀预处理会降低自酸蚀粘接剂与牙本质的粘接强度,并使粘接强度结果的变异系数增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选择性釉质酸蚀结合自酸蚀粘接、全酸蚀和自酸蚀粘接3种不同粘结系统对釉质粘接树脂的剪切强度影响.方法 在30颗无龋坏离体人磨牙分别制备60个牙釉质粘接界面试件,随机分为3组,每组10颗牙,第1组用35%磷酸预处理牙釉质结合可乐丽菲露SEbond粘接;第2组用35%磷酸和3M Singlebond2粘接;第3组用可乐丽菲露SEbond粘接.各试件在37℃生理盐水进行浸泡24 h,分别进行牙釉质抗剪切强度的测试.结果 3组剪切强度两两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第1组粘接强度明显好于第3组(P<0.05),提示磷酸预酸蚀釉质处理后再联合使用自酸蚀粘接系统可大大提高粘接强度.结论 选择性釉质酸蚀结合自酸蚀可以显著提高树脂与牙釉质的粘接强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以离体前磨牙为研究对象,运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酸蚀体系、粘结剂和时间对牙本质粘结界面纳米渗漏的影响,评价粘结剂边缘封闭性,以期寻找合适的酸蚀时间与方法,为临床使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45颗离体前磨牙,分别用320、400及600目碳化硅砂纸在流水冲洗下预备出牙本质粘结面玷污层.随机分为5组,除E组5颗外,A、B、C及D组每组10颗牙,分别酸蚀0、15、30及45 s后再分别使用SB和PB粘结剂处理每个亚组5颗牙;E组:使用AP粘结剂;制件,银染后制作电镜标本,SEM下观察并照相.结果 ①SEM观察:A组中未见银染颗粒,未见纳米渗漏;其余组均可见银的积聚,呈线状或点状,纳米渗漏程度不一,B组与E组最少,D组SB亚组最多.②NIH Image数据分析:A组为零;B组的SB与PB亚组纳米渗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和D中SB亚组产生的纳米及渗漏比PB亚组产生的纳米渗漏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B和PB在不同酸蚀时间下(除不酸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产生的纳米渗漏值随酸蚀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E组AP与B组SB和PB相比,纳米渗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C组、D组的纳米渗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按操作要求的AP粘结后产生的纳米渗漏均比酸蚀30 s或45 s后分别使用SB和PB粘结剂产生的纳米渗漏小.结论 ①全酸蚀粘结系统与自酸蚀粘结系统均能产生纳米渗漏;②全酸蚀粘结中,牙本质粘结界面的纳米渗漏随酸蚀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SB受酸蚀时间影响的程度较PB大;③自酸蚀粘结剂AP与全酸蚀粘结剂SB、PB在酸蚀15 s后产生的纳米渗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王霜剑  唐旭炎 《安徽医学》2015,36(8):920-923
目的:比较3种根管内预处理方式对玻璃纤维桩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选用40颗离体无龋单根管前牙,经常规根管治疗和桩道预备后根据不同根管内预处理方式随机分为4组:I 组:2%洗必泰溶液组(n =10);Ⅱ组:2.5%次氯酸钠组(n =10);Ⅲ组:35%磷酸凝胶组(n =10);Ⅳ组:生理盐水组(对照组)(n =10),采用自酸蚀双固化树脂水门汀粘接纤维桩后进行薄片推出实验,记录推出时的最大力值,扫描电镜观察根管内壁及粘接界面的微观形态,体视显微镜观察粘接界面的断裂方式。结果 I组粘接强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Ⅱ组粘接强度值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Ⅲ组粘接强度值明显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断裂方式以根管牙本质与粘接材料之间的破坏为主要破坏方式,纤维桩粘接后界面观察:35%磷酸凝胶可见树脂突形成,较为致密,2%洗必泰所形成的树脂突较短,形态规则,2.5% NaClO 未见明显树脂突形成。结论采用自酸蚀系统粘接纤维桩前使用2.5%的 NaClO 溶液预处理可降低纤维桩粘接强度,35%磷酸凝胶可显著提高纤维桩粘接强度,而2%洗必泰溶液预处理对粘接强度无明显影响。利用35%磷酸凝胶处理可形成良好的树脂突,有利于构成立体网状结构,提高纤维桩的粘接强度。  相似文献   

12.
目前研究认为,影响牙本质粘结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影响混合层形成因素均会影响到牙本质粘结强度及微渗漏的形成,而混合层的形成又与树脂突的质量密切相关.在各种不同影响因素下形成的树脂突的数量、长度及混合层的厚度是不同的,且它们与所形成的混合层质量的关系不是绝对的.本文对牙本质粘结界面混合层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牙本质不同表面状态对其粘接界面影响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牙本质表面的干燥或湿润状态对牙本质粘结界面微观结构的影响。方法 用扫描电镜观察和比较两类5种粘结系统在干燥或湿润的牙本质表面进行粘结时形成的粘结界面的微观结构。结果 湿粘结时5种粘结系统在粘结界面获得良好的渗透图象;干燥粘结时,两种以丙酮为溶剂的粘结系统在干燥粘结时形成的粘结界面,与湿粘结时有明显的区别,混合层较薄,并有明显的不完全渗透的结构和混杂层的形成;以酒精和水为溶剂的粘结系统在两种不同粘结状态时粘结界面的超微结构没有明显的区别。结论 使用新型的湿粘结系统时,牙本质粘结表面应该保持一定的湿润度,以保证粘结剂在粘结界面的良好渗透,获得较高的粘结强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3种不同树脂粘结系统处理后,玻璃纤维桩与根管不同深度粘结界面情况,从微观结构的不同探索最佳临床选择?方法:15颗完整离体单根牙于釉牙骨质界冠方2 mm处截冠?根管治疗后分3组修复:玻璃纤维桩 + 3M Unicem组?玻璃纤维桩 + 可乐丽DC Core组?玻璃纤维桩 + Luxacore组?包埋后切片对牙根上下两部分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粘结界面形态?结果:3M Unicem自粘接树脂水门汀与根管牙本质仅形成混合层,牙根冠根段均未发现树脂突结构;DC Core一步法自酸蚀与根管冠方牙本质形成数目可观的树脂突,而随根管深度增加,树脂突数量减少;Luxacore全酸蚀组在整个根管段都可见大量明显的树脂突?结论:纤维桩的粘结状况与粘结材料?根管部位等因素相关?全酸蚀三步法在微观界面上可达到最佳粘结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两种牙本质粘接剂粘接界面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两种新型牙本质粘接剂 Prim e & Bond○RNT(PBNT)和 Prim e one Mirage TM(P- One)粘接界面的超微结构和粘接机理。方法 选用 15颗拔出的无龋人类磨牙 ,按牙本质粘接剂微拉伸强度测试标本预备法 ,将各试验牙预备成牙冠中部有一深约 5 m m的小槽隔开的两个粘接面 ,以分别接受两种粘接剂处理。粘接后的标本浸于 37℃的蒸馏水中 2 4 h后分成两组 : 组 (5颗牙 )直接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和粘接强度测试 ; 组 (10颗牙 )则在扫描电镜观察和粘接强度测试前行 5℃和 5 5℃的冷热循环 2 4 0 0次。将两组牙齿标本修整、片切成厚约 0 .5 mm的哑铃状系列微型薄片 ,供扫描电镜观察和拉伸测试。结果  PBNT和 P- One各自的粘接界面均可见厚约 3~ 5μm的混合层和伸入牙本质小管内的树脂突及彼此交织成网的树脂突侧支。此两种粘接剂以及它们各自是否经过温度循环 ,粘接界面的 SEM形貌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PBNT和 P- One均可产生良好的树脂浸润 ,粘接界面所形成的混合层和树脂突及其侧支构成的立体网络结构对粘接效果有着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干燥或湿润的牙本质表面状态对酒精 -水基粘接剂粘接强度和粘接界面微观结构的影响 ,并探讨粘接强度和粘接界面微观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 选用两种含有酒精和水的湿粘接系统OptiBondSolo和SingleBond ,将Chrisma树脂分别粘结在干燥或湿润的人牙本质表面 ,测试各组试件的微拉伸强度 ,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和比较各组试件粘接界面超微结构的异同。结果 湿粘接时粘接剂对牙本质表面的渗透较为充分 ,混合层均匀 ,厚度约为 4~ 5μm ,并可观察到牙本质小管和侧支小管中有明显的树脂突形成 ,粘接界面中有明显的过度湿润的现象 ;干燥粘结时形成的混合层没有明显变化 ,没有观察到过度湿润的现象。干燥粘接时 ,两种粘接系统的微拉伸强度均有显著降低 ,下降幅度最高为 2 3 % ,微拉伸破坏的方式主要是粘接界面的破坏。结论 含有酒精和水的粘接系统在干燥或湿润粘接时粘接界面的超微结构变化不明显 ,其中的水分对干燥的牙本质表面有再湿润效果 ;干燥粘结时微拉伸强度则有明显的降低 ;微拉伸强度的测试可以更客观的反映粘接强度的大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牙本质表面的干燥或湿润状态对牙本质粘结界面微观结构的影响。方法用扫描电镜观察和比较两类5种粘结系统在干燥或湿润的牙本质表面进行粘结时形成的粘结界面的微观结构。结果湿粘结时5种粘结系统在粘结界面获得良好的渗透图象;干燥粘结时,两种以丙酮为溶剂的粘结系统在干燥粘结时形成的粘结界面,与湿粘结时有明显的区别,混合层较薄,并有明显的不完全渗透的结构和混杂层的形成;以酒精和水为溶剂的粘结系统在两种不同粘结状态时粘结界面的超微结构没有明显的区别。结论使用新型的湿粘结系统时,牙本质粘结表面应该保持一定的湿润度,以保证粘结剂在粘结界面的良好渗透,获得较高的粘结强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生物活性玻璃(bioactive glass, BG)预处理对维持牙本质粘接界面耐久性的作用。方法:选取30颗无龋坏第三磨牙,去除冠部釉质制备牙本质平面,随机均分对照组、BG组、三偏磷酸钠(sodium trimetaphosphate, STMP)-聚丙烯酸(polyacrylic acid, PAA)-BG组(S-P-BG组)。各组均使用35%(质量分数)磷酸酸蚀牙本质样本,BG组再使用0.5 g/L BG涂擦酸蚀后的牙本质样本;S-P-BG组先使用5%(质量分数)STMP、5%(质量分数)PAA浸泡酸蚀后的牙本质样本1 min,再使用0.5 g/L BG涂擦牙本质样本。各组样本使用3M Single Bond 2粘接剂及3M Z350XT复合树脂粘接,并制备微拉伸柱状样本,每颗牙的柱状样本按时间随机分为24 h、1个月、3个月组。各组样本保存在37 ℃人工唾液(artificial saliva, AS)中相应时间后,进行微拉伸粘接强度测试,并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扫描电镜下观察粘接断裂界面形貌。另选取27颗无龋坏第三磨牙制备牙本质平面,随机分为对照组、BG组、S-P-BG组,并按上述分组处理牙本质样本,再使用含0.1%(质量分数)罗丹明B的3M Single Bond 2粘接剂完成粘接。去除样本牙根暴露髓腔,并保存在 37 ℃ AS中24 h、1个月、3个月后,髓腔内放置0.1(质量分数)荧光素钠溶液染色1 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粘接界面形态及混合层微渗漏。结果:AS中浸泡24 h、1个月后,3组微拉伸粘接强度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浸泡3个月后,S-P-BG组微拉伸粘接强度为(36.91±7.07) MPa,高于对照组粘接强度(32.73±8.06) MPa,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对照组、BG组3个月的微拉伸粘接强度较24 h呈下降趋势,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P=0.017,BG组P=0.01);S-P-BG组3个月微拉伸粘接强度较24 h粘接强度[(37.99±7.98) MPa]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24 h粘接断裂面,3组均未见明显矿化;1个月、3个月后,BG组、S-P-BG组的粘接界面可见矿物质形成,S-P-BG组无明显胶原暴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对照组、BG组与S-P-BG组树脂突形成的形态及数量无明显差异;3组样本粘接24 h后粘接界面混合层均有渗漏,3个月后对照组微渗漏增加,BG组和S-P-BG组混合层微渗漏减少。结论:BG预处理牙本质粘接界面能够在粘接界面形成矿物质,减少粘接混合层微渗漏;STMP、PAA 与BG共同预处理牙本质粘接界面,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牙本质粘接修复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