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前路钉板系统在颈椎骨折脱位早期手术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评价颈椎前路钉板系统在早期颈椎前路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对115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进行颈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钛钢前路颈椎锁定钢板(AO系统,Spine-tech,Orion系统)内固定,结果:除1例皮肤伤口感染,1例术后出现喉返神经牵拉现象外,其余术中,术后无并发症,未见螺钉钢板松动,肿出,断裂现象,术后病人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早期前路减压手术疗效满意,神经功能改善明显;前路颈椎钉板系统操作安全,简单,材料相容性好,内固定确实,为早期行颈脊髓前路手术创造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2.
鼻咽癌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CT和MRI扫描检查对鼻咽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47例鼻咽癌患者,30例经CT检查,17例经MRI检查,观察和讨论CT和MRI在鼻咽癌诊断方面的主要区别。结果 CT发现肿瘤病灶呈高密度,颅底骨结构的浸润破坏能清楚地显示,但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界线不清。MRI检查肿瘤组织T1WI像呈稍高或混杂信号,T2WI像呈高信号,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界线能清楚被勾画出。结论 CT和MRI扫描检查对鼻咽癌的诊断和放疗方案制定都有重要价值,不同的是CT对判定肿瘤与周围组织界线有困难,而MRl则具有这方面优势,联合应用更有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前后颈椎X线和MRI表现,探讨节段融合手术是否加重邻近节段的退变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5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C5~6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手术,术前1月内和术后1年时拍正侧位片及MRI,计算融合邻近节段的前凸角和椎间盘的退变指数。结果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变小,前凸角变小,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指数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间隔节段椎间盘退变指数术前术后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加剧了融合邻近节段的退变速度,术后应力集中以及活动度的代偿性增加可能是加剧退变的主要原因,前凸角变小是次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颈椎前路融合术致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前后颈椎X线和MRI表现,探讨节段融合术有否加重邻近节段的退变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对25例行单节段(C5~6)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术前一月内和术后一年的正侧位片及MRI图像进行评价,以颈椎矢状正中位T2加权MRI分析融合节段之邻近节段(C4~5)及间隔节段(C3~4)椎间盘,计算颈椎的前凸角和椎间盘的退变指数。结果: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变小,颈椎前凸角变小,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邻近节段C4~5椎间盘退变指数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间隔节段C3~4椎间盘退变指数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加剧了融合邻近节段的退变速度,术后颈椎曲度的改变和应力集中以及活动度的代偿性增加可能是加剧退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叶媛媛  杨小庆 《现代医学》2009,37(5):369-372
目的探讨腹部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于腹腔横纹肌肉瘤的影像学资料并作文献复习。结果1例CT表现为腹盆腔巨大肿块影,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邻近膀胱、直肠及子宫均为受压改变;MRI表现为腹盆腔巨大囊实性占位,T1WI及T2WI均呈混杂信号影,肿瘤内部有不规则坏死区;CT血管造影示病灶甫降主动脉的小分支、肠系膜下动脉分支及双侧髂内动脉分支供血;CT灌注成像示病灶边缘呈中等灌注,内为坏死。1例CT表现为左上腹实质性肿块,增强后呈轻度不均匀强化。结论成人腹部横纹肌肉瘤罕见,CT和MR能显示腹腔横纹肌肉瘤的表现以及对邻近结构的侵犯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像学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脑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脑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其中男8例,女4例。最小年龄15个月,最大年龄26岁,平均10岁7个月。12例均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结果12例患者中法洛四联症9例,肺动脉狭窄合并卵圆孔未闭1例,室间隔缺损1例,大血管转位1例。发生部位有顶叶、枕叶、顶枕叶及额顶叶。CT平扫脓肿的中心为低密度,周围可见完整或不完整的等密度环,增强扫描环壁呈明显强化。MR表现为混杂的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可见厚薄较均匀一致的环形强化壁,多有分房状强化。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发绀型先心病,极易并发脑脓肿,CT及MR能够对本病作出早期诊断,有利于及时治疗,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影像学进展及新世纪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伦琴1895年发现X射线,医学影像学已取得了很大进展,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包括X线,超声(US),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PET),介入放射学等在内的医学影像学已形成,作者简要论述了医学影像学在20世纪的重要进展并对新世纪医学影像学的前景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X线、CT及MRI在四肢骨巨细胞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骨巨细胞瘤患者的X线、CT及MRI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1例行X线检查患者中,病灶区均可见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部分见骨皮质膨胀改变、溶骨性骨质破坏、"皂泡状"改变。17例行CT检查见偏心性生长、硬化边缘、不同程度的软组织密度影及液-液平面征象,部分累及关节面。18例行MRI检查患者中,等长T1 WI/等长T2 WI 7例,等短T1 WI/等长T2 WI 8例,等T1 WI/等长T2 WI 1例,长T1 WI/等长T2 WI 2例。STIR呈稍高混杂信号6例,余12例呈高信号。8例CT与MRI均检查出液-液平面的患者液平比与肿瘤良恶性的分布不同。结论综合运用X线平片、CT及MRI可提高四肢骨巨细胞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率;MRI比CT在观察骨巨细胞瘤液-液平面表现上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9.
17例孤立性浆细胞瘤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plasmacytoma,SP)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影像诊断能力.方法:对17例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为SP的临床特点和各种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所有病例仅发现单发病灶,脊柱5例、扁骨5例、长管状骨2例,平片及CT呈膨胀溶骨性破坏边界较清晰,骨皮质变薄和断裂,软组织肿胀较明显,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稍长T1稍长T2信号,明显均匀强化.椎体可见压缩性骨折,附件受累,位于硬膜外并相应的脊髓受压;骨外5例,平片表现为软组织肿块,CT平扫肿块密度与肌肉相似,增强扫描呈中等度均匀强化,MRI平扫肿块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改变,增强扫描呈中等度均匀强化.全身骨ECT扫描病灶区呈中度-高度核素浓聚.PET/CT呈中度-高度不均匀葡萄糖代谢增高,SUV值6.3~8.6.治疗约一个月后,软组织往往明显消肿,骨质破坏区逐渐成骨,PET/CT复查,骨破坏区及周围软组织的葡萄糖代谢明显减低.SUV值降低到2.0以下.结论:SP常发生于男性,发病年龄比多发性骨髓瘤小,全身症状不明显,病变部位不同则表现也各不相同,但病变边界均清楚.CT和MRI能更清楚地显示病灶,MRI还可无创性评估骨髓侵润,发现X线平片和CT所不能显示的脊髓受压.PET/CT用于追踪治疗效果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脏不典型血管瘤的CT和MR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肝脏不典型血管瘤病例的CT和(或)MR检查平扫和增强扫描资料,总结其一般表现和特殊表现。结果肝脏血管瘤的"共性"表现有:(1)类圆形,边缘光整;(2)CT平扫表现为稍低密度,MRI平扫表现为稍长T1、长T2信号,其内密度或信号可不均匀,见瘢痕影;(3)增强扫描后,动脉期边缘结节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向病灶内部推进、填充,呈典型的"早出晚归"表现,瘢痕不强化。肝脏不典型血管瘤的"个性"表现有:(1)病灶内瘢痕可发生囊变、坏死及钙化,或瘢痕生长过大,将整个瘤灶填充;(2)瘤灶出血,CT表现为病灶内密度增高影,MR表现为短T1、短T2异常信号改变;(3)瘤体可压迫邻近肝实质及脉管系统,发生继发性改变,如肝组织变形、血供异常、胆管梗阻等。结论典型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不难诊断,当发生某些不典型表现时,仍需多方面观察、分析,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的可行性.方法 取18具成人尸体正常颈椎标本,剔除其周围软组织至清楚显露椎体前壁.CT扫描后,用Mimics软件重建三维模型,并测量C3~C7个体化置钉参数,包括进钉点(即椎弓根中轴线在椎体前壁投影点)、置钉方向(螺钉在横断面和矢状面上的倾斜角度)以及螺钉长度.严格按照测量结果,直视下置入椎弓根螺钉.术后作CT扫描,评价置钉效果.结果 进针点:C3、C4位于置钉椎弓根对侧,正中矢状面旁2~3 mm,距上终板6~7 mm;C5~ C7与置钉椎弓根同侧,其中C5位于正中矢状面旁1~2 mm,距上终板7.0~7.5 mm,C6、C7则为4~5 mm和7.5 ~8.5 mm.置钉方向:理想角度在C3、C4为外倾角46°~47°,头倾角-11°~-7°;在C5外倾角约48°,头倾角接近0°;C6、C7为36°~40°和8~13°.螺钉长度:可选择28、30、32 mm,其直径为3.5 mm.本组共置钉144枚.术后CT示,全部螺钉均经椎体前方置入椎弓根内抵达侧块.其中,有16枚胀破椎弓根外侧皮质,3枚穿破外侧皮质(均发生在C3、C4节段).结论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入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Uniplate颈前路钛板系统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7例颈椎疾病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32例,颈椎不稳7例,颈椎骨折13例,颈椎椎体肿瘤5例,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Uniplate钛板内固定,术后观察症状及功能明显改善情况,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脊柱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12个月,平均(9.25±2.13)个月,术后X线检查显示全部病例生理弧度恢复,植骨愈合,无植骨块脱落、植骨不融合及假关节形成;无钛板和螺钉松动或断裂现象等,症状及功能明显改善,按Odom评分标准,优45例,良8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93%。结论 Uniplate颈前路钛板系统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融合率高等优点,是一种理想的颈前路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下颈椎的相关解剖学特征,探讨颈前路反向椎弓根螺钉(ATPS)内固定技术的可行性。方法对30例下颈椎CT检查的影像学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利用Advantage Workstation4.2后处理工作站软件测量下颈椎的解剖学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制定出ATPS内固定的置钉参数。结果测量数据男性和女性、左侧和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3~C4进钉点位于置钉椎弓根对侧,正中矢状面旁2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7~8mm,进钉角度为外倾47°~48°、下倾8°~23°;C5进钉点位于置钉椎弓根同侧,正中矢状面旁1~2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7~8mm,进钉角度为外倾45°~48°、下倾9°~23°;C6~C7进钉点位于置钉椎弓根同侧,正中矢状面旁3~4mm,距椎体上终板平面7.5~8.5mm,进钉角度为外倾33°~40°、下倾10°~27°。C3~C7节段,进钉直径为3.5mm、4.0mm、4.5mm,进钉长度为30mm。结论 ATPS内固定技术可用于下颈椎内固定,并总结出进钉参数。ATPS内固定技术有可能对颈前路内固定翻修、椎体破坏、严重骨质疏松等困难情况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锁定型颈椎前路钢板系统在颈椎外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6例颈椎疾病患者施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及锁定型钢板颈前固定术。术后观察植骨融合率,椎间高度有内固定物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术后32例获得6个月以上时间的随访,植骨节段均出现骨性融合,椎间高度保持良好。其中1例出现钢板下极2枚螺钉松动,钢板与椎体间距增大,余未发生钢板螺钉断裂等内置物并发症。结论 锁定型钢板可有效增加植骨节段的稳定性,提高植骨融合率,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只要遵循手术操作规则,可避免内置物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计算机手术导航系统SpineNav-01辅助手术与传统X线透视辅助手术在辅助胸、腰骶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评价该手术导航系统在临床应用中的效果。 方法 纳入33例接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的患者,收集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按辅助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两组:传统组,螺钉置入在X线透视辅助下完成;导航组,螺钉置入在基于术前三维CT数据的手术导航系统辅助下完成。术后三维CT评价两组螺钉的位置情况,比较两组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记录每枚螺钉置入时间、置钉相关并发症,导航组另记录注册时间。结果 两组间年龄、性别以及螺钉节段分布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传统组共置入108枚螺钉,其中胸椎22枚,腰、骶椎86枚,准确率为73.1% (79/108),安全率为96.3% (104/108),出现神经相关并发症2例,1例接受翻修手术;导航组共置入108枚螺钉,其中胸椎30枚,腰、骶椎78枚,准确率为87.0% (94/108),安全率为100% (108/108),出现神经相关并发症1例。两组间螺钉置入准确率及安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导航组螺钉置入准确性及安全性优于传统组。传统组每枚螺钉置入时间为2~5 min,平均3.2 min;导航组每枚螺钉置入时间为1~4 min,平均2.2 min;导航组共注册25次,每次注册时间3~9 min,平均4.8 min。 结论 基于术前三维CT数据的SpineNav-01手术导航系统能显著提高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和分析颈椎前路固定术后两种锁定钢板(AO钢板、ORION钢板)应用的临床效果及特点。方法:采用AO、ORION钢板治疗43例颈椎病、颈椎骨折脱位、颈椎结核和颈椎肿瘤。结果:随访3-24个月,41例病人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植骨块也在术后3-6个月获骨性愈合。结论:AO和ORION钢板螺钉系统固定效果均可达到良好的固定效果,有利于植骨块的愈合。而ORION钢板较AO钢板更易操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带锁与非带锁颈椎前路钢板螺钉系统的即刻固定强度和抗疲劳强度。方法:采用CSLP和Orion两种颈椎前路带锁钢板与Acroplate非带锁钢板固定于新鲜颈椎椎节。带锁钢板测定锁定和非锁定状态;非带锁钢板测定单侧椎体皮质骨固定和螺钉穿透椎体前后侧骨皮质两种长度。测定其即刻固定强度,抗疲劳强度和钢板螺钉的抗拉出强度。结果:锁定状态的CSLP和Orion系统的即刻固定强度和抗疲劳强度均显著高于各  相似文献   

18.
张勇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2):137-138,140
目的探讨sextent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与国产USS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32例单节段腰椎不稳定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6例采用Sextent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Sextent组),16例采用国产经皮USS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USS组),比较两组伤椎固定情况、手术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两组治疗后2周、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度均较术前低,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SS组手术时间短于Sextent组,术中出血量少于Sex-tent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extent经皮椎弓根螺钉系统与国产USS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不稳定胸腰椎骨折效果相似,但USS系统出血少、手术时间短、费用低,更适合基层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颈前路锁定钢板(CSLP)在颈前路砬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3例颈脊髓病、颈椎创伤、肿瘤及结核患者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后行CSLP固定并分析其结果。结果:23例患者,切除椎体48个,完成减压71个间隙,平均3个间隙,术后植骨稳定,早期活动。随访6-16个月,平均8.7个月。颈脊髓病患者术前平均JOA评分8.1分。术后14.8分,恢复率为75.3%,优良率为87.5%,颈椎骨折脱位并脊髓损伤减压融合术后。SAIA分级平均提高1.5级,结论:颈前路锁定钢板能保证植骨稳定,减少并发症,简化手术程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颈椎椎弓根标本与CT图像测量椎弓根相关径线的差异,为临床颈椎椎弓根置钉手术前CT图像对椎弓根相关径线测量结果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在27具中国成人干燥颈椎(C3~C7)标本和CT图像上测量椎弓根高度(PH、PH′)、宽度(PW、PW′)、椎弓根轴线的骨性通道全长(TL、TL′)、两种椎弓根长度(P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