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6例经病毒唑和安慰剂治疗的早期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超微结构研究结果表明:疾病早期即有大量血小板变性、空泡化、膜裂解及不可逆性的血小板聚集体出现,α颗粒明显减少;经病毒唑治疗后或疾病恢复过程时,血小板结构则趋向正常,α颗粒明显增加,但治疗组优于安慰剂组。研究结果认为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及功能障碍与其结构破坏密切相关,病毒唑治疗EHF 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程中肝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03例EHF患者的肝功能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重型及危重型患者肝脏的损害(ALT、SB及白蛋白)较轻型、中型患者有显著性差异;(2)死亡组肝脏的损害(ALT、SB)显著重于存活组(P值分别为0.000;0.000);(3)肝脏的损害(ALT)与患者的临床类型、年龄、血小板、白蛋白、乳酸脱氢酶及肌酐密切相关。结论EHF患者并发肝脏损害较普遍,以轻、中度肝脏损害多见,而且与患者的临床类型、年龄、血小板、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酐及预后密切相关。病情愈重者,肝脏损害愈严重。因此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程中动态观察肝功能的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3.
通过244例EHF患者的大剂量病毒唑双盲对照治疗的研究发现,早期(发热4天以内)大剂量病毒唑的应用能阻断或减轻EHF患者凝血-抗凝血系统的紊乱,促进其恢复,从而明显改善EHF的出血倾向,降低病死率(P<0.05)。进一步证实了大剂量病毒唑在EHF早期应用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并发肝脏损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程中肝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03例EHF患者的肝功能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重型及危重型患者肝脏的损害(ALT、SB及白蛋门)较轻型、中型患者有显著性差异;(2)死亡组肝脏的损害(ALT、SB)显著重于存活组(P值分别为0.000;0.000);(3)肝脏的损害(ALT)与患者的临床类型、年龄、血小板、白蛋白、乳酸脱氢酶及肌酐密切相关。结论 EHF患者并发肝脏损害较普遍,以轻、中度肝脏损害多见,而且与患者的临床类型、年龄、血小板、白蛋白、乳酸脱氢酶、肌酐及预后密切相关。病情愈重者,肝脏损害愈严重。因此在流行性出血热(EHF)病程中动态观察肝功能的变化,有助于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  相似文献   

5.
流行性出血热(EHF)系全身性疾病,除肾脏损害最突出外,肝脏损害亦日益受到重视。我科自1984年1月~1991年5月共收治确诊的 EHF218例,其中出现肝脏损害158例(72.4%),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相似文献   

6.
<正> 随着流行性出血热(EHF)病毒的发现,寻求本病有效抗病毒药物已成为当今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已有用病毒唑治疗EHF的报道。现将我们用国产病毒唑治疗EHF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材料与方法 1.病例选择:为1989年9月至1990年2月颖上县王岗、六十铺区卫生院收治的晚期EHF(发病≤5天)住院病例,符合1986年全国EHF防治方案诊断标准,并经IFA检测证实。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病毒唑治疗组(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入院病日及早期定度等具有可比性(见表1)。  相似文献   

7.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以肾脏病变为主的疾病,可引起心、肝、肺、脑等多个脏器的损害。为探讨 EHF 时肝脏损害的情况及相互间的关系,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我们于1986年10月至1988年3月对50例 EHF 患者的234份血清进行了血清蛋白和血清转氨酶的检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病毒唑、安慰剂双盲对照研究244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24h尿液K~+、Na~+及Cl~-离子排泄量的测定结果。其中尿钾24h排泄量在病毒唑组从用药后笫2日起就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尤以第4病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流行性出血热(EHF)肝脏损害已有较多报道.但大多以检测血清酶等肝脏功能指标来间接推断。而临床与病理的相关研究表明,根据血清酶等指标推断肝脏损害程度存在较大误差,肝穿刺活检病理学检查才是国内外公认的判断肝脏损害程度的金标准。我们从临床和病理的角度对1992-1997年收治的171例EHF肝脏损害进行了观察,以期完善对EHF肝脏损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吴瑞芬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0):1078-1079
目的探讨流行性出血热(EHF)继发心脏损害的诊治特点。方法对118例EHF继发心脏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18例EHF患者在血电解质正常情况下心电图均表现有窦性心动过缓,99例患者未应用提高心率药物,在病毒唑及皮质激素基础上均恢复正常窦律。结论EHFV侵袭心脏主要累及右心房窦房结附近心肌组织,导致缓慢型心律失常;早期、足量的激素应用,不仅能迅速减轻右心房附近的窦房结的出血、水肿,还能提高心脏电活动的兴奋性及传导性。  相似文献   

11.
用双盲、对照法,观察病毒唑对发病4天以内的165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治疗组91例、对照组74例)病程中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变化。用药后,病毒唑组增高的白细胞的下降,降低的血小板的回升,在第2,4、6研究日,较对照组明显(P<0.05及<0.01)。类白血病反应,亦较对照组低(P<0.01)。淋巴细胞百分数及异型淋巴数,分别在第2、4、10研究日较对照组低(P<0.05)。表明:病毒唑具有抗-EHF病毒感染的作用。如在病程早期应用,可阻断病情的发展,减轻疾病的严重程度,从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以双盲法,用病毒唑治疗流行性出血热患者110例。对照107例,观察对血液红、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影响;并用电镜观察了12例血小板α颗粒的变化。结果表明:病毒唑对红细胞的生成有可逆性的抑制作用,但对血小板有迅速而显著的升高作用,临床用于早期出血热的治疗有利于防止出血的发生发展及疾病的转归.对升高血小板的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Z Q Yang 《中华医学杂志》1989,69(11):621-4, 44
Kinetic changes of viremia were observed in 287 patients with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 in whom ribavirin was administered with a double blind random controlled study by means of virus isolation,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technique and ELISA. The positive rate of viremia was 79.7%, and the positive rate of EHF IgM was 85.0% before treatment. Viremia could be interrupted by ribavirin. In the ribavirin group, the positive rate of viremia decreased, duration of viremia was shortened, viral antigen products, viral titer and EHF IgG level were reduced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se showed that viremia is very frequent in patients in the febrile phase, and ribavirin is an effective antiviral drug in treatment of EHF during the febrile phase. Dosage of the drug and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 EHF 血清 GOT、CPK 同 EKG 相比较.GOT、CPK 的改变同 EKG 心肌损害的改变符合率很低;GOT,CPK 捡测值在有心肌损害的患者和无心肌损害的患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提示:GOT,CPK 不宜作为反映 EHF 心脏损伤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应用临床电生理检查及药物激发试验,探讨了流行性出血热(EHF)并发心动过缓的机理,27例EHF中并发心动过缓18例,占66.7%.其中5例窦房结功能经电生理及药物试验揭示明显异常,符合窦房结功能不全诊断标准.余13例电生理参数较非心动过缓组及对照组明显增高,但尚在正常范围.提示EHF并发心动过缓病例中部分系窦房结功能不全所致,推测可能与窦房结区充血、水肿、炎症、出血有关;部分病例则可能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所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单药利巴韦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重型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6月至2012年5月在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广东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诊断为重型麻疹的患者103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51例,治疗组52例。对照组予利巴韦林单药静脉滴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用复方甘草酸苷静脉滴注,连用7~10 d后对比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3%和74.51%,2组疗效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甘草酸苷治疗重型麻疹有较好的疗效,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利巴韦林治疗重型麻疹的效果优于单用利巴韦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乙肝病毒核心抗体IgM(HBc-IgM)及其他血清病毒标志物(HBsAb、HBcAb、HBeAg、HBeAb)不同阳性结果时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变化,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检测1056例HBsAg阳性者血清病毒标志物和ALT,依据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情况的不同分为A、B、C、D共4组。计算各组ALT>40 U/L的例数及其百分率。结果:ALT异常增高的例数及其百分率分别为A组174例(76.7%),B组105例(55.3%),C组22例(21.4%),D组123例(23.2%),A、B组分别与C、D组间ALT异常增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同时检测抗HBc-IgM及各项血清学病毒标志物对了解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和指导治疗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采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检测了60例流行性出血热(EHF)病人尿液样本94份。结果显示早期病人(1~4病日组)尿液6-酮-PGF_(1α)开始下降,低于正常人水平(P<0.01),这一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高度相平行。结果提示EHF早期病人肾内PGI_2代谢就存在改变,这种变化可能与EHF病情加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