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液系统肿瘤患者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D二聚体(D-D)、抗凝血酶(AT)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42例急慢性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观察对象,分初发组、缓解组、未缓解组、复发组,26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测定血浆中vWF、D-D、AT水平。结果(1)初发血液肿瘤患者血浆中vWF、D-D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1);缓解组vWF、D-D明显低于初发、对照组;复发患者vWF再次明显升高,与正常组和初发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未缓解组vWF、D-D高于对照组和缓解组。(2)恶性肿瘤各组AT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疾病晚期AT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液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血浆vWF、D-D含量变化对病情和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血浆AT水平降低是反映病情危重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纤溶指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bg)和D二聚体(D-Dimer,D-D)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磁珠法和免疫比浊法对12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血浆Fbg和D-D测定,并与健康对照组做比较。结果脑卒中急性期血浆Fbg和D—D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性呈显著性(P〈0.01),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两组间Fbg、D—D比较差异均不明显(P〉0.05)。但两组内Fbg与D—D呈显著正相关。结论Fbg和D—D联合检测,能较好地反应脑卒中患者的病情程度,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替米沙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栓前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血栓前状态的影响。方法将45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和对照组,替米沙坦组口服替米沙坦80mg,每天1次,共2周。对照组除不服用替米沙坦外,其他用药与替米沙坦相同。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测量2组血浆tPA、PAI活性,以及D-二聚体(D—D)和VWF水平。结果替米沙坦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血浆tPA、PAI活性、D-二聚体(D-D)和VWF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替米沙坦组治疗后血浆tPA活性显著性增高(P〈0.05),血浆PAI活性、D-D和VWF水平均有显著性下降(P〈0.05),而对照组却无显著性改变(P〉0.05)。组间比较发现,替米沙坦组治疗后血浆PAI活性、D—D和vwF水平比对照组更低(P〈0.05),而血浆tPA活性却无显著性增高(P〉0.05)。结论短期口服替米沙坦可以明显改善CHF患者的血栓前状态,这可能与其降低CHF的栓塞危险和改善其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肿瘤负荷量的恶性实体瘤患者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391例恶性实体肿瘤患者按肿瘤的大小分为无负荷组(110例)、轻负荷组(59例)、中负荷组(111例)、重负荷组(111例),以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浆中Fbg,FⅧ:C、AT、D—Dimer及PLG的水平。结果肿瘤患者的Fbg、FⅧ:C、D—Dimer水平比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且随肿瘤负荷的增大而升高(P〈0.01);重负荷组AT水平比无、轻、中负荷组和正常组降低(P〈0.05),无、轻、中负荷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PLG水平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高凝状态,Fbg、FⅧ:C、D—Dimer、AT水平的异常程度与肿瘤的病情和预后有密切的关系,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指标;根治术后患者机体的高凝状态可能是日后复发和转移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患者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D-D)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81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VINS)、CRP、Fbg、D-D。按是否合并血管病变分为糖尿病血管病变组、单纯糖尿病组。结果糖尿病血管病变组CRP、血浆Fbg、D-D水平高于单纯糖尿病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Fbg、胰岛素抵抗(IR)三者之间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 CRP可能是2型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危险因子,参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血浆出凝血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67例DIC患者根据病程分为DIC早期(初发高凝血期)、中期(消耗性低凝期)和晚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测定其常规血凝学指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67例DIC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抗凝血酶(AT)、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凝血酶原片段F1+2、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含量,并与38例正常人对照。结果DIC早期F1+2、D-D、TAT含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GMP-140、PA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AT活性显著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DIC中晚期F1+2、D-D、TAT、GMP-140明显升高,AT活性明显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以直线相关分析,D-D与F1+2、GMP-140、TAT在DIC患者中有显著性相关(r=0.871,P〈0.05;r=0.763,P〈0.05)。结论 出凝血分子标志物能早期反映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激活的敏感性指标.在DIC早期诊断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凝血与纤溶指标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50例严重创伤患者按损伤严重程度分为S1组(69例)、S2组(51例)、S3组(30例),按损伤部位分为A1组(34例)、A2组(59例)、A3组(57例),以5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凝血与纤溶指标。结果研究组各损伤程度亚组PIJT、D—D、Fbg、PT、TY、APr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1组、S2组、S3组各指标水平变化趋势经Spearman检验,PLT、D—D、PT、1tr、APr】陌与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Fbg与损伤程度呈负相关(P〈0.05)。研究组各损伤部位亚组PⅡ、D—D、Fbg、PT、TT、APT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A1组骨折患者较对照组下降,A2组颅脑损伤及A3组多发伤患者较对照组显著升高;D—D:A1组、A2组、A3组患者均较对照组升高。A2组低于A1组、A3组;Fbg:A1组、A3组较对照组下降,A2较对照组升高;PT:A1组、A2组、A3组患者均较对照组升高,A2组高于A1组、A3组;TT:Al组、A2组、A3组患者均较对照组升高,A3组最高,A1组最低:APTT:A1组、A2组、A3组患者均较对照组升高,Al组最高,A2组最低。结论严重创伤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并随病情严重程度加重,不同部位损伤凝血和纤溶指标变化不同与发病机制相关,其中D-D与Fbg适于作为临床筛查指标。  相似文献   

8.
老年内科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调查及诊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内科血栓前状态的诊断标准。方法测定入选者vWF、Fbg、PC、AT、D-D等5项凝血指标,以指标异常数日为分组标准,统计分析各类静脉血栓高危疾病在各组的差异。结果vWF、Fbg、PC、AT、D-D等5项指标中,无异常组与至少1项异常组比较,只有感染患者在后组中发病率显著增加(P=0.03);而2项以下指标异常组与至少2项指标异常组比较,感染、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在后组中显著增高(P〈0.001,P=0.008,P=0.039),而其它组显著降低(P〈0.001)。通过危险因素分析,vwF、DD、Fbg和AT为较敏感指标。结论PC、AT、vwF、Fbg、D-D等5项指标中至少2异常,对VTE相关血栓前状态有一定诊断价值。其中D-D、Fbg、vWF、AT为更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复苏前凝血纤溶功能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108例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简明损伤标准与损伤严重度评分(AIS-ISS)分为S1组(ISS〈25分)69例和S2组(ISS≥25分)39例;根据创伤后至开始有效复苏时间分为5组:A组(≤30min)35例、B组(30min〈t≤2h)28例、C组(2h〈t≤4h)20例、D组(4h〈t〈8h)15例、E组(t≥8h)10例。分别检测各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FB)、D-二聚体(D-D)浓度、抗凝血酶活性(AT:A)和纤溶酶原活性(PLG:A);并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进行对照。结果A、D、E3组PT、APTT、FB、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PT、APTT、FB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组PT、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APTT、FB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S1、S2组PT、APTT、FB、D-D、AT:A、PLG:A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S2组PT、FB、D-D、AT:A、PLG:A值与S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凝血纤溶系统出现明显异常,并随休克时间的长短而有不同的改变;凝血纤溶系统的异常可能与创伤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AOPP)患者血液淀粉酶(AMS)、白细胞(WBC)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患者入院后,根据中毒的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3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抽静脉血检测AMS、WBC和CRP。结果:中毒组血液AMS、WBC和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重度中毒组血液AMS、WBC、CRP水平和中度中毒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0.05),中度中毒组血液AMS、WBC、CRP水平和轻度中毒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叭,P〈0.05)。结论:AOPP患者血液AMS、WBC、CRP的水平与中毒的程度有关,可作为AOPP患者诊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液肿瘤患者抗凝血酶(AT)活性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5例血液肿瘤患者初发、缓解、未缓解、复发时AT活性水平的差异,并具体分析了急、慢性白血病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不同分型或分期患者AT活性水平的变化。结果初发组、缓解组、部分缓解组、复发组较对照组AT活性显著降低(P(0.01);初发、部分缓解及复发组AT活性较缓解组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各分期之间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不同分型之间AT活性无明显差异;多发性骨髓瘤Ⅱ、Ⅲ期患者AT活性较Ⅰ期患者降低(P(0.05);多发性骨髓瘤复发组患者与缓解组比较,AT活性显著降低,β2-微球蛋白、球蛋白及乳酸脱氢酶活性升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其中AT活性变化与β2-微球蛋白变化具有负相关性(P(0.05)。结论AT活性不仅反映血液病患者抗凝系统的功能,同时可作为判断患者病情变化及其预后的指标之一。对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AT活性水平变化与β2-微球蛋白具有相关性,AT水平变化可能具有预后评估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紫癜性肾炎患儿血液凝血功能的改变及早期抗凝与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钙(LMWHca)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6例确诊的紫癜性肾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另选我院同期正常体检儿童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D-D、PLT、Fbg、AT水平差异。将我院86例紫癜性肾炎患儿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为43例,分别采取早期抗凝联合LMWHca治疗以及单一LMWHca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D-D、Fbg、PLT、TT、PT、a PTT、AT水平差异,同时观察紫癜性肾炎患儿与正常儿童凝血指标差异。结果肾病组患儿D-D、PLT、Fbg显著高于正常组,AT显著低于正常组,可见紫癜性肾病患儿存在明显的高凝状态;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凝血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D-D、Fbg、PLT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低,TT、PT、a PTT、AT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高(P0.05)。结论紫癜性肾炎患儿体内存在高凝状态,早期抗凝或低分子肝素治疗可改善凝血功能,从而缓解病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晚期肺癌患者出凝血指标与存活时间的关系。方法将47例晚期肺癌患者分为2组,一组是存活时间≤3月者,一组是存活时间>3月者,对两组病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抗凝血酶(AT)活性5项出凝血指标进行检测,对两组各项出凝血指标进行比较,观察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存活时间≤3月的患者血浆D-D及Fbg含量比存活时间>3月明显升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血浆PT、aPTT、AT活性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癌患者血浆D-D、Fbg含量与预后显著相关,在预后判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抗凝治疗对改善肺癌的预后可能有益。AT活性是否随晚期肺癌患者生存时间的长短而变化,尚需进一步研究考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时对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2012年6月到2015年5月共收集64例AL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化疗,观察组加用,监测治疗前、后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酶(Fbg)、D二聚体(D-D)、外周血小板计数(PLT)等指标的变化,统计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PT、a PTT、TT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SP治疗4 d,观察组PT、a PTT、TT均延长,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结束3 d,观察组PT、a PTT、TT均缩短,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Fbg、DD、PLT对比时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旋门冬酰胺酶治疗4 d,观察组Fbg降低,D-D、PLT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3 d,观察组Fbg上升,D-D、PLT有所降低,其Fbg、D-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L-ASP治疗ALL可导致患者凝血机制异常,但停药后可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联合检测腺苷脱氨酶(ADA)、胆碱酯酶(CHE)、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的临床意义。方法将70例肝硬化患者分为代偿期组45例和失代偿期组25例,并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ADA、CHE及血浆Fbg、D—Do结果肝硬化代偿期组及失代偿期组ADA、D—D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CHE、Fbg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失代偿组与代偿组比较ADA、D—D显著升高,CHE、Fbg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DA、CHE、Fbg、D—D与肝硬化病情密切相关,联合检测可作为对肝硬化患者病情监测的有效指标,对临床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CD)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与血栓弹力图(TEG)及常规凝血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取自我院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ICD)患者100例,其中脑梗塞45例,腔隙性脑梗塞23例,脑供血不足32例。对照组采用健康体检者50名。分别进行SOD,TEG和常规凝血指标的检测。结果 ICD组SOD值明显减少,TEG中R值和K值明显缩短。Angel角、MA值、CI值增高,Fbg、D-D值明显增高(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OD与K值呈正相关(P0.05),与Angel角、MA值、CI值、Fbg、D-D呈负相关(P0.05)。结论 ICD患者SOD与TEG指标及Fbg和D-D有较强的相关性,SOD可以作为ICD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中的筛选试验之一。  相似文献   

17.
Between 1975 and 1982 in 2 centres in Glasgow, 53 previously untreated patients with aggressive non-Hodgkin's lymphomas received chemotherapy consisting of one of the following regimens-CVP, MOPP, CHOP or BACOP. Twenty nine patients (55%) entered complete remission (CR), 20 (38%) had partial remission (PR) and 4 (7%) had progressive disease (PD). Of the 29 patients in CR, 9 have relapsed and died, 5 died of infection, 4 died of non-malignant causes, and 11 (21%) remain alive and disease free. The median survival for the CR group is 40 months. All of the patients in the PR and PD group are dead, median survival 11 months. These chemotherapy regimens will cure only the minority of patients with aggressive lymphomas and the use of more intensive regimens is indicated.  相似文献   

18.
OccurrenceofNon smallcelllungcancer(NSCLC)accountsfor 80 %ofalllungcan cer.About 2/3 patientswithadvancedNSCLCmisstheopportunityofbeingcuredbyoperation.Thesurvivalrateofthe patientswerelow,themediansurvivaltimewas 6monthsin general, 4.9monthsin patientswithad…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血浆纤维蛋白原(Fbg)水平与功能法动态观察恶性淋巴瘤患者初诊、化疗后缓解(CR)、部分缓解(PR)、进展(PD)、死亡以及稳定(NC)期各组的Fbg水平与功能变化,探讨其血浆Fbg水平及与功能的变化与病情、化疗及预后等的相关性。方法用蕲蛇酶水解Fbg,通过计算机自动检测系统测定以下项目:①纤维蛋白单体聚合反应速率(FMPV);②Fbg含量(Fbg:c);③反应延滞时间(DT);④Fbg功能指数(FI)。结果初诊、部分全缓、进展以及死亡组患者血浆Fbg功能增强,反应数率增大,反应延滞时间缩短,提示整个Fbg功能增强(P(0.01);而进展期及死亡组患者与初诊病人比,其Fbg水平与功能更高更强。结论血浆Fbg水平及功能与恶性肿瘤的形成、发展、转移、恶化呈正相关,且病情越重,转移复发程度越高,血浆Fbg水平与功能也更高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