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1小议“苦味坚阴”法近日与学生讨论中药的性味,对“苦味坚阴”,学生颇感费解,乃查阅医籍,粗浅理解如下,愿与同道商榷。“苦味坚阴”法出自张洁古的《珍珠囊》:“苦能燥湿,坚阴”。经后世发展,其含义有二:一指平相火,固肾阴的方法。如朱丹溪的大补阴丸,李东垣的虎潜丸治相火妄动,肾气不固,梦中遗精,下肢痿痹的病症。二指泄火清热,存阴的方法。如古人云:“寒邪深伏,已经化热,昔贤以黄芩汤为主,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本法与滋阴法的区别:“苦味坚阴”法是通过泻热而达到间接存阴目的的,属“泻法…  相似文献   

2.
中药五味之一苦味的作用,现已概括为燥、泄和坚阴三个方面。“苦能坚阴”即指某些苦寒药物能泻火而达到存阴的目的。实际上,单靠苦寒药而“坚阴”的情况并不多见,故笔者认为“坚阴”当是苦寒清热药与滋阴药合用的结果,今就自己的研习心得,叙述如下。“苦能坚阴”的含义演变“苦能坚阴”之说出自张洁古《珍珠囊》“苦能燥湿,坚阴”,而实从《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脱胎而来,“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充去骨”(《素问·六节脏象论》),又为作强之官,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肾一旦为湿热,邪火所扰,固密收藏失职,作强  相似文献   

3.
1小议"苦味坚阴"法 近日与学生讨论中药的性味,对"苦味坚阴",学生颇感费解,乃查阅医籍,粗浅理解如下,愿与同道商榷. "苦味坚阴"法出自张洁古的<珍珠囊>:"苦能燥湿,坚阴".经后世发展,其含义有二:一指平相火,固肾阴的方法.如朱丹溪的大补阴丸,李东垣的虎潜丸治相火妄动,肾气不固,梦中遗精,下肢痿痹的病症.二指泄火清热,存阴的方法.如古人云:"寒邪深伏,已经化热,昔贤以黄芩汤为主,苦寒直清里热,热伏于阴,苦味坚阴乃正治也".  相似文献   

4.
<正>中药五味是指药物具有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是人们用味觉器官辨别出来的,但也有的药味是依据中药功能和药效确定的。苦,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消炎抗菌、燥湿坚阴等作用。苦味药主入肝经,一般来说,中药的苦味又多以生物碱和苷类成分为主。良药苦口利于病,人人皆知。大多数中药或多或少都带有点苦味,但味极苦的中药却也屈指可数,如苦参、山豆根、北豆根、鸦胆  相似文献   

5.
苦降辛通法是将苦味与辛味药有机配伍,以开结散邪、降逆泄热的一种治法。《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苦能降能泄,辛能开能通,合而并用,一阴一阳,一升一降,寓开于泄,  相似文献   

6.
口服中药的良好口感是提高患者服药顺应性的重要因素,而中药由于其成分的复杂性和复方使用的特点,通常呈现苦味而使患者难以接受.为使“良药苦口”向“良药可口”转变,现对中药“苦味”产生机制及“苦味”物质化学结构、性质进行综述,整理分析中药苦味的评价及分级方法,为掩味技术的研究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于1993年3月赴俄罗斯摩尔曼斯克市援外医疗两年,用针灸辨证治疗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均获得满意疗效,现将治疗方法归纳整理如下。1.阳痿阳痿又称阴痿。是指成年男性没到性功能衰退时期,出现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不坚。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就有“苦能制甜”之说,即应用苦味药物治疗糖尿病的记载,而且临床也已证实苦味中药确实有很好的降糖作用,但对于其具体的降糖机制尚不十分清楚。近来苦味受体基因理论不断受到医学者的关注,肠道苦味信号传递的转导通路也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糖尿病早期多阴虚燥热,苦味中药苦寒燥湿,推测其降糖作用可能是苦味中药通过味觉受体调节肠道内分泌实现,有可能存在类肠促胰岛素样效应。该文就苦味受体基因理论、苦味药的临床应用及药理作用做如下探讨,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近年来苦味理论及苦味药研究的相关文献,探索苦味理论及苦味药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从苦味理论的研究及苦味药临床应用研究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结果与结论:现代研究进一步明确了《黄帝内经》中苦味理论的正确性,为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实践开拓了思路.而对单味苦味中药和五味联合应用的研究,则开拓了苦味中药临床应用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0.
总结了张元素在《医学启源》和《珍珠囊》二书中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独创见解。指出张氏在前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创制药物升降浮沉学说,并分别从气味厚薄、炮制、药物质地、用药部位,探讨与升降浮沉的关系。首次发明药物归经学说和引经报使学说,将《内经》“苦能坚肾”理论上升为“苦能坚阴”理论。其贡献对后世影响很大,下此以往的元明诸家都未脱张氏学说之窠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