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火郁发之”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郁发之”出自《素问·六元正经大论》,这个理论对五脏病理、临床治法治则的制定和遣药组方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学者对“火郁发之”内涵的研究非常局限。笔者查阅、整理了与之相关的古籍文献,以期对“火郁发之”的内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探讨与剖析"火郁发之"的理论内涵,通过查阅相关古籍文献,总结归纳易水学派医家的学术思想,并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火"的概念、"火郁证"的证候特点以及"风药"的运用,从而为治疗温热病、湿热病、内伤发热等火热内郁病证提供理论依据及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3.
“火郁发之”源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在论述了风、寒、暑、湿、燥、火6种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五郁理论.而“火郁发之”讲的是对于火郁的治疗原则,原指外邪侵袭人体,阻遏气机,火热不得发泄而成火郁,用发之之法进行治疗.王冰注曰:“发为汗之,令其疏散也.”火郁所引发的疾病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也有论述:“火郁之发……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疡疿,呕逆,瘛疭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侬,善暴死.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其气四.”后世医家对“火郁发之”也有不同见解.笔者试就近10年来临床对“火郁发之”的应用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火郁发之"的基本内涵,剖析历代医家关于火热病的论述,以期拓宽"火郁发之"在临床诊疗中的运用。[方法]运用概念思维的方法,对"火郁"的病因病机、"火郁发之"治则的具体内涵进行逐一阐述。搜集整理历代医家对"火郁发之"的论述,并列举相关方剂以深化思考。[结果]火郁之症的产生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端,其机理是人体中的火气受到某些因素的影响,升降出入之机失去常度,郁遏停滞在某一部位,火性不得泄越所致。《内经》中首载"火郁发之",即对火郁之病,因势利导,通过宣发郁热,疏散郁结,使气之开合、升降、出入协调,机体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张仲景在《伤寒论》较完备地论述了"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金元以降,历代医家对此多有发挥,或从外感,或从内伤,自成体系创立名方,使该理论得到进一步完善。[结论]自《内经》提出"火郁发之"理论以来,后世医家对火郁之证的认识逐步深化,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思路。近年来,"火郁发之"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其学术价值值得总结、继承、推广。  相似文献   

5.
杨炀  刘强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4(10):973-976, 985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下运用“火郁发之”理论诊治心系疾病的经验体会。[方法]通过梳理“火郁发之”理论的源流发展,分析新冠疫情下心系疾病病因病机的变化特点,结合临床治疗高血压、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病案,探讨新冠肺炎疫情下从“火郁发之”角度治疗心系疾病的有效性、合理性。[结果]“火郁发之”是治疗火郁证的根本大法,以宣畅气机、透发火热为其核心。新冠肺炎疫情下,由于生活作息改变、情绪波动、气候变化等因素,人体易出现气机郁滞,进一步引起火热内郁。由于心为火脏,主火而易为火热所伤,“火郁”的病机往往导致心系患者病情起伏反复。如高血压病患者或因肝气失疏,引起相火妄动,裹挟痰湿上干清阳;心律失常患者多因气阴亏虚,心火失制,扰动心神;心力衰竭者则易出现“龙雷之火”上浮的情况。以“火郁发之”立法诊治,结合患者既有体质、病性选方用药,辅以解郁透热、宣畅气机、辛开苦降等治法,以升降散、四逆散、栀子豉汤等为代表的方剂治疗,多可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新冠肺炎疫情下,基于“火郁发之”理论,结合疫情下气候、情志、起居习惯等的变化特点,祛除体内瘀滞,清散郁火,宣畅气机,能有效控制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等心系疾病的病情变化,这一思路值得推广借鉴。  相似文献   

6.
火郁发之,即火热之邪被郁遏于内,治疗当“发而越之”,其关键在于宣畅气机。火郁发病广泛,妇女因其特殊的生理特点,更易罹患郁火,治疗时需审证辨因,方能使郁火发散,邪祛正安。  相似文献   

7.
"火郁发之"理论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是针对火郁证提出的因势利导,引邪外出,使邪有出路,从而达到治病疗疾的治疗大法。带状疱疹急性期多因外感毒邪,或肝胆火盛与湿热博结,或脾失健运、湿邪内生,郁久化热,蕴于皮肤而致,属于火郁证范畴。依据"火郁发之"理论,结合带状疱疹急性期的病因病机,提出采用具有"引气"、"发散"之功的火针疗法治疗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并通过临床案例具体阐释了"火郁发之"理论在临床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火郁发之"即对于火郁病证要采取因势利导的治疗原则,张仲景、李东垣、刘完素、朱丹溪、吴鞠通、王清任等医家都对此有理论阐述与名方传世,我们试结合制方医家学术思想,以探讨"火郁发之"理论在方剂学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伤寒论》原文的分析来探析火郁发之的含义及机理,火郁可有外因和内因两大类致病因素,导致邪热郁遏在里。其病机是气滞于内,阳郁于里,不能透达所致,治疗宣畅气机,透达郁阳,有火郁发之之意也。实证火郁重在祛除有形实邪,给郁火以出路,即是“火郁发之”。《伤寒论》不仅论述了气分火郁证治,还论述了血分火郁证的证治。虚证火郁可用补法治疗,例如因虚致郁可用小建中汤治疗。《伤寒论》中的吴茱萸汤证亦可理解为中阳亏虚,虚火内郁之证。可见,发之,不限于王冰所说的:“发汗”之意,火郁发之在《伤寒论》中是指种种调动机体正气,祛邪外出的治则。  相似文献   

10.
作者通过临床,对门诊郁火患者,进行了长期观察。此项研究,严格遵循辩证施治原则,未先分型,未拟基本方药,而是因人因证施治。治疗中着重观察了郁火的表现,研究了“火郁发之”的治则。结果表明:郁火有其本身的规律,其治疗也非“火郁发之刀的治则所能概括。现将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