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非强化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诊断价值。方法筛选33例经MR证实的突发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像。发病6~12小时及间隔4天分别行MR检查,然后在DWI上计算出梗死灶的大小。根据梗死灶的大小有无扩大,将患者分为两组:梗死灶扩大组(组I,n=22)与无扩大组(组II,n=11)。随后在两组患者的ADC图上分别取3个点:梗死灶中心、半暗带和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实质,将测得病灶大小及AD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病6~12小时与间隔4天,DWI上病灶大小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梗死灶中心与半暗带ADC均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半暗带ADC均值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梗死灶中心及半暗带的非强化ADC值对急性脑梗死预后评估及制定临床治疗方案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MR表观弥散系数演变规律及其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灶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变规律,为脑梗死分期、指导治疗、判断转归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应用自旋回波-回波平面(SE-EPI)成像序列对69例脑梗死患者共进行88次DWI和常规MRI检查。其中超急性8例次,急性期35例次,亚急性期20例次,慢性期25例次,测量各期梗死病灶平均ADC值及平均相对ADC(rADC)值,并分别测量梗死灶中心至病灶边缘的ADC值及rADC值。结果:超急性期与急性脑梗死平均ADC值及平均rADC值明显下降,亚急性期病灶平均ADC值及平均rADC值高于超急性期及急性脑梗死病灶(P〈0.05),部分亚急性晚期(10~14d)病灶平均ADC值接近于甚至稍高于健侧相对应区,出现假正常化现象。慢性期脑梗死病灶平均ADC值高于健侧相对应区,其平均ADC值、平均rADC值明显高于超急性期、急性期及亚急性期脑梗死病灶(P〈0.05)。7例超急性脑梗死及26例急性期脑梗死灶内的ADC值、rADC值不均匀的,病灶中心区ADC值和rADC值最低,从中心往外逐渐升高呈“梯度征”,15例亚急性期脑梗死ADC值、rADC值呈现与超急性期及急性期相反的“梯度征”,即病灶中心区ADC值和rADC值最高,从中心往外逐渐降低。结论:脑梗死病灶ADC值,rADC值在时间及空间上均有一定的演变规律及相应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将脑梗死病灶ADC值、rADC值在时间及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结合起来并加以应用,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判断脑梗死病灶期龄和病理生理改变,为临床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钟有安  马朝桂 《医学文选》2002,21(6):921-924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 ,溶栓、降纤可能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最有前途的方法。最理想的是在超早期使闭塞的血管再通 ,及时恢复大脑血液灌注 ,才能有效防止脑梗死和瘫痪的发生。因而 ,超早期予以迅速降纤溶栓复流被认为是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成功的基础。1 溶栓治疗的时机1 .1 缺血半暗带 近来 ,Hassmann提出广义缺血半暗带的定义是 :能量代谢保存而血供受抑制的区域。Hakim从临床干预治疗方面将缺血半暗带定义为“基本上可逆”的缺血脑组织[1] 。缺血半暗带内的脑组织虽然存在功能障碍 ,但形态学结构完整 ,处于可逆性损伤状态 ,血管再通可…  相似文献   

4.
脑梗死多发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其常伴有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高血脂血症、糖尿病患者的发生,目前发病率较前有所升高,且脑梗死正面临年轻化的问题,同时脑梗死的残疾率和后遗症率较高,因此,脑梗死的快速诊断和积极治疗对患者有着深远的意义。传统的磁共振技术只能评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图在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及脑梗死分期中的价值.方法 对152例次各期脑梗死患者行颅脑DWI检查,测定脑梗死灶ADC值及对侧ADC值,计算相对ADC(rADC)值,分析判断rADC在各期脑梗死中的演变.结果 超急性期脑梗死灶ADC值,明显低于对侧相应部位,经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部分病灶中心区ADC值低于边缘区,提示梗死中心区脑细胞损伤重于周围区,提示缺血半暗带的存在.结论 ADC值测量结合DWI图像不仅可以对超早期脑梗死做出诊断、为脑梗死的准确分期提供了量化指标,并且可以量化脑组织损伤程度,提示脑组织缺血半暗带的存在,为临床制定正确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弥散加权成像(DWI)结合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分析超急性、急性期、亚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半暗带的范围和演变过程。方法测量38例(超急性期10例、急性期16例、亚急性期12例)脑梗死患者梗死灶中央区、边缘区、周围区平均ADC值,计算相对ADC(rADC)值。对不同分期、不同区域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缺血灶平均ADC值(3.83±0.89)×10^-4mm。/s、(4.92±0.18)×10^-4mm^2/s,明显低于对侧正常区域(8.29±0.54)×10^-4mm^2/s、(7.86±0.63)×10^-4mm^2/s(P〈0.05),而亚急性期病灶区与对侧正常区域无明显差异(P〉0.05)。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病变中央区rADC值减低最明显,病变外周区(边缘区和周围区)rADC值下降少于中央区,从梗死中心到周围rADC呈阶梯状升高。结论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缺血灶周边区存在缺血半暗带;DWI结合ADC能快速准确诊断超急性、急性期脑梗死,反映脑组织损伤程度,判断缺血半暗带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为脑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近年来,治疗脑梗死的药物和方法逐年增多,但对脑梗死开始治疗的时间问题国内报道较少,本文观察发病后不同时间开始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40例,男126例,女114例,年龄36~64岁,平均50.8岁。所有病例均经入院时头部CT或复查时头部CT证实,梗死面积均在2cm×2cm×2cm内,梗死部位基本相同,符合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讨论修定的诊断标准。超早期治疗组与非超早期治疗组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失程度相近。1.2 方法 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灶进行动态观察,研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变化规律和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2例早期脑梗死病例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DWI检查,测定灰、白质病灶中心、边缘的ADC值。结果早期脑梗死灶不同时期的ADC值随发病时间延长呈逐渐回升的趋势,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边缘区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ADC值的变化规律可以间接判断脑梗死的病理变化,有助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阶段脑梗死的治疗疗效.方法 28例超早期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6 h)为治疗组,30例早期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6~24 h)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4、14、30 d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起效快,两组患者治疗后第4、14、30 d临床疗效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治疗时机不同,对预后确有较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RI表观弥散系数值(ADC)用于腰椎间盘退变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50例腰痛患者进行腰椎MRI常规序列和弥散加权成像(DWI)扫描,测量每个腰椎间盘平均ADC值,分析腰椎间盘平均ADC值与退变分级、解剖部位的相关性。结果不同退变分级腰椎间盘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退变分级越高,其平均ADC值越低;相同退变分级不同解剖部位腰椎间盘平均ADC值均有统计学差异(H=36.71、11.51、21.32,P<0.05或0.01),解剖部位与II~IV级ADC值呈正相关(r=0.41、0.40、0.55,均P<0.01),越接近足侧腰椎间盘其平均ADC值则越高。结论MRIADC值能够定量评估椎间盘退变,间接反映退变椎间盘微观结构的改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11.
12.
超早期、早期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介绍超早期、早期开颅手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疗效,回顾我科1994年7月-1999年3月3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超早期、早期开颅手术及预后资料。结果本组30例重症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手术,术后痊愈10例,好转16例,死亡4例(13.3%)。术前一侧肢体完全偏瘫23例,术后肌力恢复Ⅲ-Ⅳ级10例,Ⅰ-Ⅱ级11例,无改变2例,3例失语恢复。提示超早期、早期开颅手术是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比较好的方法,需要逐步完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监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经降纤酶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动态变化,根据不同FIB水平调整用药策略,以期提高降纤酶用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照组采用灯盏细辛30mL、胞二膦胆碱0.75g加入500mL生理盐水中静脉点滴,1次/d,连续使用14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在发病12h内,加用海王降纤酶注射剂治疗,根据血浆FIB的水平≥4.50g/L、3.50~4.49g/L、1.00~3.49g/L分别给予降纤酶15U、12.5U、10U,2h内滴完.结果 治疗组经降纤酶治疗,约1周时患者血浆FIB水平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血浆FIB水平与入院1周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根据FIB水平决定给药剂量,可保证达到治疗的目标值.  相似文献   

14.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0例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55岁~78岁,平均66.1岁。28例溶栓治疗均在发病6h内进行,2例进展性卒中延长至12h内。脑CT已排除颅内出血,并且没有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梗死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40~70岁年龄段正常汉族人颅脑各区域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DC)变化特点,建立正常中老年人群颅脑ADC值变化趋势的基准。方法选择30例无阳性颅脑病征的正常汉族受试者,按年龄段分为3组,使用GE Medical System 3.0 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进行头部平扫及弥散加权成像,测量额叶灰质、白质、壳核、丘脑及小脑感兴趣区ADC值,分析各年龄组不同区域脑组织ADC值的关系。结果同一年龄的正常中老年人不同部位的脑组织ADC值不同,其中以额叶灰质最高,其次为壳核、额叶白质与丘脑,小脑最低(均P<0.05)。不同部位脑组织左右两侧间ADC值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不同年龄段的正常中老年人额叶灰质、额叶白质、壳核、丘脑与小脑ADC值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不同部位脑组织的ADC值随着年龄的增长均呈上升趋势,且40-60岁上升趋势较缓,60岁之后除小脑外,额叶灰质、额叶白质、壳核、丘脑上升趋势加快。结论正常中老年人群同一部位脑组织的ADC值随年龄增长而上升,60岁之后总体上升趋势加快。  相似文献   

16.
唐贵超  陈希奎  贺君 《实用医技杂志》2012,19(10):1019-1021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上拟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及DWI检查.回顾性分析60例在T2WI、T1WI、DWI、表现弥散系数(ADC)图上信号强度的变化.结果 发病3h内(6例)在T2WI上呈稍高信号2例,等信号4例,T1WI上均为等信号,DWI上均为高信号,ADC图上均为明显低信号;发病4~15 h(30例)在T2WI、DWI上均为稍高到高信号,在T1WI、ADC图上均为低信号;发病16~24 h(12例)T2WI 、DWI上均为高信号,在T1WI上11例为低信号,1例为等低信号,ADC图上,9例为低信号,3例为等低信号;发病24 h上(12例)在T2WI上均为稍高信号;DWI上10例为稍高信号,2例为等信号,T1WI上10例为稍低信号,2例为等低信号,ADC图上,5例为稍低信号,3例为等信号,4例为等低信号.结论 弥散加权成像能早期显示急性脑梗死的病灶,对急性脑梗死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胜利  李银银  信连英  武金燕  刘鹏 《西部医学》2018,30(10):1505-1508
【摘要】目的 探讨超早期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rt PA)静脉溶栓对高龄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预后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82例高龄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予以超早期rt 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NIHSS、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NIHSS均明显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Barthel指数均上升,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超早期rt PA静脉溶栓对高龄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肯定,安全性高,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建议合理延长时间窗,以扩张静脉溶栓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身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WB—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在恶性淋巴瘤诊断、疗效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明确诊断为恶性淋巴瘤患者40例,其中霍奇经淋巴瘤患者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3例;另选健康志愿者11例,行WB—DWI检查。在ADC图上分别测量恶性淋巴瘤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淋巴结ADc值,其中恶性淋巴瘤患者于化疗前、第3周期化疗后在初次检查相一致部位再次测量淋巴结ADC值,并进行前后比较,同时与健康志愿者进行对比。结果:化疗前恶性淋巴瘤患者的平均ADC值为(0.67±0.42)×10^-3mm^2/s;行第3周期化疗后平均ADC值为(2.36±0.78)×10^-3mm^2/s;健康志愿者平均ADC值是(1.91±0.51)×10^-3mm^2/s。化疗前和第3周期化疗后ADC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和健康志愿者ADC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周期化疗后和健康志愿者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BDwI和ADC值在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临床分期及疗效监测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测量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恶性淋巴瘤初发患者15例,其中10例患者经过3个月的化疗后进行复查;另选健康志愿者10例。在3.0T磁共振上进行常规和DWI检查。在ADC图上分别测量恶性淋巴瘤患者和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的ADC值。10例复查患者在初次检查相一致部位再次测量淋巴结的ADC值,并进行前后对比,同时与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结果DWI与常规T2W脂肪抑制序列比较,DWI能更敏感、更直观地显示淋巴结。15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平均ADC值为(753.33±31.28)×10-3mm2/s,其中10例复查患者平均值为(1 088.32±51.28)×10-3mm2/s;化疗前后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4,P<0.05)。10例复查患者治疗前后淋巴结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P<0.05)。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平均ADC值为(1 264.20±71.60)×10-3mm2/s。15例淋巴瘤患者治疗前ADC值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淋巴瘤患者ADC值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T磁共振DWI和ADC值测量为淋巴瘤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弥散系数(ADC)测量在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以全身浅表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恶性淋巴瘤初发患者15例,其中10例患者经过3个月的化疗后进行复查;另选健康志愿者10例.在3.0T磁共振上进行常规和DWI检查.在ADC图上分别测量恶性淋巴瘤患者和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的ADC值.10例复查患者在初次检查相一致部位再次测量淋巴结的ADC值,并进行前后对比,同时与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 结果 DWI与常规T2W脂肪抑制序列比较,DWI能更敏感、更直观地显示淋巴结.15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平均ADC值为(753.33±31.28)×10-3mm2/s,其中10例复查患者平均值为(1 088.32±51.28)×10-3 mm2/s;化疗前后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54,P<0.05).10例复查患者治疗前后淋巴结直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P<0.05).健康志愿者颈部淋巴结平均ADC值为(1 264.20±71.60)×10-3mm2/s.15例淋巴瘤患者治疗前ADC值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淋巴瘤患者ADC值与健康志愿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0T磁共振DWI和ADC值测量为淋巴瘤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