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Versican V1和V2亚型在成年大鼠损伤脊髓中的表达规律.方法 39只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n=9)和实验组(n=30).利用纽约大学重物坠落装置建立实验组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采用实时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免疫荧光法,分别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Versican V1和V2亚型的表达变化.结果 实时定量PCR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Versican V1 mRNA的表达在脊髓损伤后4 h略有升高(P>0.05),损伤后1 d达到峰值(P<0.01),其高表达可维持至损伤后7 d(P<0.01);Versican V2 mRNA的表达升高较迟缓.脊髓损伤后1 d略有升高(P>0.05),峰值出现在损伤后7 d(P<0.01),然后迅速降低,损伤后14 d接近对照组水平(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脊髓损伤后3 d,包括损伤中心在内的10 mm全长脊髓都可观察到Versican表达明显增强;免疫荧光染色显示,高表达Versican的细胞为BⅢ-tubulin阳性神经元、GFAP阳性星型胶质细胞和MBP阳性少突胶质细胞.结论 Versican表达增强可能与脊髓损伤后形成抑制神经再生的微环境有关;消除其影响作用时,应考虑在不同时间采用不同方法处理表达模式不同的Versican亚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神经生长导向因子Slit2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表达变化和分布情况,探讨轴索再生导向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用Allen’s方法制作脊髓挫伤(SCI)模型,分别于挫伤后第2,4,7,14天取材,半定量RT-PCR分析Slit2 mRNA的表达变化,免疫荧光激光共聚焦扫描观察Slit2蛋白在脊髓损伤区的分布。结果:RT-PCR显示SCI后出现Slit2转录上调,表达量持续增高并于伤后第7天达到顶峰,之后逐步下降;免疫荧光则显示Slit2阳性颗粒先后出现在脊髓损伤区灰质胶质细胞中及神经元胞膜上,以前角、中央管及中线周围和后角较为聚集。结论:成年大鼠脊髓急性损伤后存在Slit2表达一过性上调并在损伤区灰质内广泛分布,可能对再生轴索的导向性生长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损伤脊髓皮质脊髓束再生的影响.方法:利用Nystrm法制备大鼠胸髓压迫损伤模型.蛛网膜下腔置管至损伤局部,连续1周给予GDNF.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顺行追踪技术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中丝(NF)免疫组化活性的变化来评价外源性GDNF对伤区皮质脊髓束和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脊髓损伤后4周GDNF治疗组GFAP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NF标记轴突数显著多于对照组,皮质脊髓束部分再生并通过损伤区至远端0.5 cm.结论:外源性GDNF局部给药能减少胶质细胞增生,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皮质脊髓束轴突再生和神经骨架蛋白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移植到大鼠脊髓损伤处后的基因表达变化,为脊髓损伤修复提供基础研究资料。方法: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手术对照组,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移植组,BDNF-NSCs移植组,各组分4个时相点(7d、1个月、2个月、3个月),利用细胞移植、X-gal组化、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方法,观察了移植处细胞的标记基因(LacZ)表达和BDNF、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丝-200(NF-200)的表达。结果:大鼠脊髓损伤移植处细胞中,有标记基因阳性细胞,BDNF强烈表达,尤其是BDNF-NSCs移植组的移植后1周和1个月时。各组各时相点均有GFAP和NF-200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和纤维。结论:B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能在脊髓损伤移植处存活,强烈表达BDNF,BDNF基因修饰神经干细胞可以作为脊髓损伤修复的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入大鼠脊髓损伤部位后的分化、迁移情况和损伤后功能的修复.方法:建立SD大鼠T10脊髓节段损伤模型.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20只.分离人脐血单个核细胞,Ho-echst33258标记后移植入脊髓损伤部位,观察迁移情况,并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移植细胞是否可以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同时采用BBB运动功能评分观察脊髓功能的修复情况.结果: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在移植区脊髓内存活,并有GFAP和NSE阳性表达的移植细胞,移植细胞沿脊髓长轴发生迁移,10周时最多町向脊髓头尾两侧迁移7 mm.BBB评分结果显示,移植组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11.55±1.05)vs (5.93±0.80)]、10周后与对照组相比[(13.50±0.88) vs (8.07±0.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对脊髓损伤的功能修复有促进作用,可能是一种治疗脊髓损伤的新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经皮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表达的影响,探讨经皮电刺激对治疗脊髓损伤的意义.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电刺激组、损伤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电刺激组及损伤对照组采用Allen's打击致伤方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建模后损伤对照组只予常规护理,电刺激组给予电刺激治疗:取夹脊穴和足三里穴进行经皮电刺激,每次30 min,每天1次.正常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电刺激组及损伤对照组按时间段(第1、3、5、7天)进行灌注取材.标本脱水石蜡包埋,制作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然后采用Olympus数码照像机采集图像进行图像分析,观察与分析GFAP与NT-3的表达.运动功能评分采用BBB评分法.结果 从脊髓损伤后3d开始大鼠后肢功能的恢复电刺激组明显优于损伤对照组(P<0.05).电刺激组与损伤对照组脊髓组织内GFAP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前3d无明显变化(P>0.05),此后逐渐增加,脊髓损伤后5d达到高峰,7d已低于5 d(P <0.05).5d和7 dGFAP的表达电刺激组明显低于损伤对照组(P均<0.05).大鼠NT-3免疫阳性细胞数在电刺激组和损伤对照组均随着时间的延长持续增加,分别于7d和5d时达到峰值,但电刺激组大鼠NT-3阳性细胞数在5d和7d均比损伤对照组增加显著(P均<0.05).结论 经皮电刺激可以抑制脊髓损伤后大鼠GFAP的表达,促进NT-3的表达,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可能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元的修复、重建及相关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Tian DS  Wang W  Xu YL  Yu ZY  Xie MJ  Wang P  Zhang GB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3):901-905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素依赖激酶抑制剂olomoucine对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微环境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建立脊髓半切损伤模型,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损伤对照组和olomoucine干预组,采用Western印迹分析脊髓损伤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损伤区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以及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的表达;采用改良的Gale联合评分法对大鼠瘫痪后肢进行运动功能评估。结果 假手术组细胞周期素(cyclin)A、B1、E和增殖细胞核抗原以及GFAP、CSPG和GAP-43的表达较弱;脊髓损伤后cyclinA、cyclinB1、cyclinE和细胞周期素(PCNA)等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显著增高,星形胶质细胞明显活化增殖,GFAP和CSPG的表达明显增强(均P〈0.01),GAP-43的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5);给予olomoucine干预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显著下调,损伤区域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和胶质瘢痕形成受到抑制,胶质瘢痕产生的CSPG的表达明显减少,GAP-43的表达显著增高,瘫痪后肢的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 olomoucine可通过调控细胞周期,抑制脊髓损伤后胶质细胞的活化增殖和胶质瘢痕的形成,减少抑制因子CSPG的表达以及上调有利于轴突再生的GAP-43的表达。改善损伤后轴突再生微环境最终促进瘫痪后肢的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Allen,S法脊髓损伤(SCI)后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损伤后18d脊髓内部结构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取雌性S D大鼠16只随机分为2组(n=8):空白对照组、伤后18d组.Allen,s法致伤脊髓.用大鼠综合行为评分法(CBS)对各级神经功能评分.用免疫荧光化学和图像分析的方法观察GFAP表达变化.结果 1:在行为观察中,发现大鼠脊髓损伤后有自行恢复倾向,损伤后18天后肢功能恢复68%.2:脊髓损伤后18d GFAP反应明显增强.结论 1、急性脊髓损伤后脊髓有自我修复的倾向.2、胶质细胞对脊髓损伤后的功能恢复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测脊神经根结扎(SNL)大鼠脊髓背角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与星形胶质细胞活化标记蛋白胶质细胞纤丝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以及BDNF清除剂TrkB/Fc对GFAP表达和疼痛的影响。方法取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和SNL组(n=6)。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6天测定大鼠50%机械缩爪阈值(50%PWT),末次测定后取腰膨大处脊髓背角经Western blotting检测GFAP和BDNF的表达。另取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NL+安慰剂组和SNL+TrkB/Fc组(n=6),其中对照组仅行鞘内置管术;SNL+安慰剂组和SNL+TrkB/Fc组分别在行SNL术前,予鞘内注入PBS或TrkB/Fc 10μL,术后1次/d×6 d,每次注药前1 h测定50%PWT,末次给药后1 h取大鼠腰膨大处脊髓背角经Western blotting检测GFAP的表达。结果术后第1~6天,SNL组手术同侧后肢50%PWT均较术前基础值显著下降(P<0.01);术后第6天,SNL组手术同侧脊髓背角BDNF和GFAP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SNL+TrkB/Fc组大鼠手术同侧50%PWT与基础值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同侧脊髓背角GFAP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DNF活化的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对SNL诱发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后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和巢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观察其细胞类型及相关性.方法 利用动脉瘤夹压迫法建立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利用BBB评分标准表、免疫组化、免疫荧光双标法与LeicaQ500IW图像处理系统分析和显示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1、3、5 d,1、2、4、6、8、w)、不同部位脊髓损伤的程度以及巢蛋白与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及细胞类型.结果 BBB评分结果显示术后所有实验动物双后肢(HL)评分低至0~1min,随后逐渐上升,1~2周内恢复的幅度较大,以后恢复较缓慢,较正常对照组具统计学意义(P<0.05).甲苯胺蓝染色可见损伤区有核固缩、胞浆溶解、尼氏体模糊且染色较深的神经元.随着动物存活时间延长,损伤范围逐渐扩大,约1周后损伤范同不再扩大.正常对照组脊髓神经元胞体和突起轮廓清晰.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及图像处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脊髓伤24h后可诱导损伤及邻近区域巢蛋白和GFAP高度表达,中央管周围室管膜区几乎均为巢蛋白/GFAP-细胞群.室管膜区以外的灰质和白质中几乎全是巢蛋白/GFAP 细胞群,3~7d逐渐达到高峰,之后逐渐减弱,在损伤后2周左右恢复至对照组水平(P<0.05).正常对照组在脊髓中央管室管膜区有少量巢蛋白/GFAP-细胞,在室管膜区以外的灰质和白质中偶可见染色强度较弱的巢蛋白/GFAP 共存细胞.结论 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可诱导巢蛋白和GFAP的表达.巢蛋白的表达和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呈正相关,且表达多相互共存;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对脊髓损伤都有反应,并可能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脊髓组织中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B (TrkB)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表达水平和运动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50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组、BWSTT-A组(低强度训练)、BWSTT-B组(中强度训练)和BWSTT-C组(高强度训练),每组10只。应用自制的打击器制备SCI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仅行椎板切除术暴露硬脊膜,不予打击,直接缝合,术后不给予任何治疗;SCI组大鼠造模后不给予任何治疗;BWSTT组大鼠在SCI后给予康复锻炼,3组大鼠步行速度分别为7、15和21 cm·s-1。在造模后35 d采用Basso、Beattie和Bresnahan (BBB)评分评定SCI大鼠后肢功能恢复情况,免疫蛋白印记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尼氏染色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尼氏小体的形态和数量。结果: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BBB评分升高(P<0.01);与BWSTT-A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BBB评分升高(P<0.01)。免疫蛋白印记法检测,与假手术组比较,SCI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脊髓组织中TrkB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SCI组大鼠脊髓组织中BDNF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1);与SCI组比较,BWSTT-B组和BWSTT-C组大鼠脊髓组织中BDNF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尼氏染色法检测,与SCI组比较,BWSTT组细胞尼氏小体数量较多,细胞形态较好。结论:中和高强度的BWSTT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SCI大鼠运动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脊髓组织中TrkB和BDNF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脊髓损伤(SCI)大鼠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和移植组,每组10只;损伤组和移植组制作成L4平面的脊髓全横断模型,将培养的大鼠NSCs悬液注入移植组损伤脊髓处,损伤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术后2mo,采用BBB评分、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技术观察大鼠脊髓运动和传导功能的恢复程度。结果:术后2mo,BBB评分损伤组、移植组大鼠有所恢复,但都未达到正常水平,其中移植组的大鼠恢复较好,评分较高,与损伤组有统计学差异。SCI后,损伤组、移植组的CSEP波消失,术后2mo移植组的波形有所恢复,但潜伏期延长。对照组脊髓前角可见到许多HRP标记阳性神经元,损伤组未见阳性神经元,移植组可见有阳性神经元,但数目较对照组少。结论:NSCs脊髓内移植能促进损伤脊髓运动和传导功能的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囊化牛嗜铬细胞(BCC)蛛网膜下腔移植对疼痛大鼠脊髓后角神经元活动的影响。方法: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空囊组、微囊化BCC组和BCC组,每组8只。分别在3组大鼠的脊髓蛛网膜下腔植入含空囊的DMEM、微囊化BCC和单纯BCC。移植8周后,对3组大鼠行福尔马林疼痛实验;福尔马林处理后2h,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脊髓后角Cfos蛋白的表达。结果:空囊组、BCC组和微囊化BCC组大鼠痛觉行为反应和脊髓后角Cfos阳性神经元数目均依次减少(P均<0.05)。结论:BCC移植对福尔马林致痛大鼠有镇痛作用,可以抑制福尔马林致痛大鼠脊髓后角Cfos的表达,微囊化BCC效果优于BCC。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pSVPoMcat微基因修饰雪旺氏细胞(SC)脊髓内移植对损伤组织的作用的影响。方法:将脊髓半横断损伤S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pSVPoMcat微基因修饰SC移植组(A组)、SC移植组(B组)、损伤对照组(C组)和正常对照组(D组)。8 h 后一半动物取伤段脊髓标本测水离子含量。另一半动物采用联合行为记分(CBS)评价其神经功能。结果:脊髓损伤(SCI)后组织水肿,Na+ 、Ca2+ 离子浓度升高,K+ 、Mg2+ 离子浓度降低,pSVPoMcat微基因修饰SC脊髓内移植可显著改善这些变化,且使SCI后神经功能有显著改善。结论:pSVPoMcat微基因修饰SC脊髓内移植对SCI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神经细胞离子失衡,改善细胞内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苷对脊髓损伤大鼠行为学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将80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造成脊髓中度损伤模型,随机分为两组:脊髓损伤+生理盐水组(对照组)、脊髓损伤+i七总皂苷组(实验组),每组40只。以损伤后1、3、5、7、14d作为观察时间点,在每个时间点各组随机选择8只大鼠行斜板实验评分。结果实验组大鼠斜板实验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七总皂苷可减轻脊髓损伤后继发性损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性观察甲基强的松龙(MP)与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对急性脊髓损伤(ASCI)大鼠的神经保护作用以及对损伤后脊髓组织中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以改良Allen’s撞击法制作ASCI大鼠模型后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rHuEPO干预组、MP干预组,28d后测量大鼠斜板试验临界角度与运动诱发电位(MEP),并进行脊髓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与IL-10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与实验对照组相比,rHuE-PO干预组、MP干预组大鼠斜板试验临界角度出现明显增加,MEP波幅变化率明显增加,脊髓组织病理损伤减轻、IL-10表达明显上调,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rHuEPO干预实验性大鼠脊髓损伤可上调脊髓组织中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表达,但与MP干预相比其结果仍有一定差距;二者对ASCI后大鼠的神经功能损伤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内皮素受体拮抗剂PD142893对大鼠损伤脊髓血流及功能的影响,探讨内皮素在继发性脊髓损伤中的作用机制。方法:35 g物体后路压迫大鼠胸段脊髓5 min造成脊髓急性中度损伤。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对照组、损伤组及PD142893治疗组(蛛网膜下腔注射给药50 μg)大鼠局部脊髓血流的动态变化,并观察伤后一周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PD142893蛛网膜下腔注射能明显改善脊髓压迫伤早期(30 min至8 h)的低血流灌注;且能部分恢复损伤大鼠脊髓功能。结论:内皮素可能是脊髓继发性损伤的重要损害因子之一; 蛛网膜下腔注射内皮素受体拮抗剂PD142893能部分逆转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脊髓横断损伤大鼠模型脊髓5-HT2A受体(5-HT2AR)表达的变化。方法: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手术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手术组建立大鼠脊髓L5节段完全横断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大鼠只去除椎板,保留硬脊膜的完整性;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大鼠术后饲养30d,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L5节段以下脊髓前角和外侧索5-HT2AR免疫反应的密度。结果:手术组大鼠脊髓前角和外侧索5-HT2AR免疫反应的密度均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脊髓前角和外侧索5-HT2AR表达的上调可能是脊髓完全横断损伤后肢体痉挛状态和反射亢进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对脊髓损伤修复的影响。方法:90只成年SD大鼠按改良Allen′s打击方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假移植组和移植组,每组30只。于脊髓损伤后1周经尾静脉移植Brdu标记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3组大鼠分别于损伤后第1 d、3 d、1周及移植后1 d、3 d、1周、2周、4周采用BBB评分法对行为学进行评价。并于移植后1 d、3 d、1周、2周、4周分批处死,切片观察Brdu标记的细胞能否迁移到损伤区。结果:脊髓损伤后第1 d,3组实验动物后肢运动功能BBB评分皆为0分;细胞移植1周后移植组动物BBB评分为5.6±0.6,对照组和假移植组动物BBB评分分别为5.3±0.4和5.2±0.6;细胞移植2周后移植组、假移植组和对照组BBB评分分别为11.3±0.9、6.4±0.5和6.5±0.8;4周后3组实验动物评分分别为13.4±0.9、8.3±0.6和8.5±0.7;在损伤部位出现了Brdu标记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结论:经静脉移植的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迁移到损伤区并对脊髓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胰岛素对SD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保护作用,并通过分析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一氧化氮合酶(NOS)在损伤脊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来说明胰岛素保护作用的部分机理。[方法]将45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正常对照组,5只)、B组(损伤对照组,生理盐水治疗组,20只)、C组(实验组,胰岛素治疗组,20只)。将B、C组的实验大鼠分别在T9—T11处建立Allen’s重物坠落脊髓打击模型,并按所在组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治疗。同时在损伤后12 h、1 d、3 d、7 d 4个时间点取材,每次5只,观测脊髓组织中HSP70和NOS的表达情况,以及损伤脊髓组织神经纤维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将A组和C组分别与B组比较,凋亡指数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HSP70表达,A组与B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C组与B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12 h,P〈0.05;1 d、3 d、7 d,P〈0.01)。NOS表达,A组与B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C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对损伤脊髓组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这些作用可能是通过增加HSP70表达和抑制NOS表达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