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唐吉仙  张春意  沈巨信  蒲桂梅 《浙江医学》2019,41(17):1853-1855,1860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慢性乙肝)合并侵袭性肺真菌感染(IPF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0例慢性乙肝合并IPFI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病原菌分布、胸部影像学特点及诊治情况。结果40例慢性乙肝合并IPFI患者中,肺隐球菌19例(47.5%),肺曲霉菌18例(45.0%),肺孢子菌3例(7.5%)。支气管镜检出7例(17.5%),经皮肺穿刺活检检出20例(50.0%)。10例(25%)为老年患者(>65岁),17例(42.5%)合并有肝硬化。CT征象中出现最多的为结节(30例,75.0%);以胸膜下、沿支气管走向分布多见。肺曲霉菌感染患者老年、高谷丙转氨酶水平(>400U/L)、低白蛋白水平(<30g/L)、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肝硬化或肺结构病比例均高于肺隐球菌感染患者(均P<0.05)。死亡3例(7.5%),均为肺曲霉菌感染,均合并慢加急性肝衰竭。结论慢性乙肝合并IPFI患者中,以肺隐球菌、肺曲霉菌感染最为常见,肺部CT表现多为结节。综合评估基础疾病和影像学特点,借助支气管镜、经皮肺穿刺活检等手段,有助于对患者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胸部多层螺旋CT(MSCT)的征象及显示情况。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5年10月武汉市汉南区人民医院诊治的120例拟诊为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者为研究对象。观察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肺部病灶的分布特征、形态特征及MSCT征象。结果以病理或痰培养结果为金标准,MSCT共正确诊断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85例,正确排除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25例,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4.4%(85/90)、83.3%(25/30)、94.4%(85/90)、83.3%(25/30)、91.7%(110/120)。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病灶分布右肺多于左肺,且以双肺多发为主(38例,占42.2%)。上叶病灶数量(50例,占55.6%)多于中下叶(40例,占44.4%),外周带比例(62例,占68.9%)高于内中带(28例,占31.1%)。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肺部CT征象包括实变、结节、空洞、磨玻璃等,其中斑片状影双侧多发,上肺多见;团块影双侧病变多见,上肺为主,单发与多发相当;结节灶以单侧多发,各肺叶分布相当;空洞以上肺多发为主;星月征及枝桠征均以单侧上肺单发多见;晕轮征以上肺多发为主。血液病与非血液病患者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MSCT征象中,血液病患者斑片影、实变及团块影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非血液病患者[76.0%(38/50)比51.4%(18/35),26.0%(13/50)比8.6%(3/35),66.0%(33/50)比20.0%(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的诊断中,MSCT可以显示肺内病变的部位、数量、形态学特征,且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血病并发侵袭性肺真菌病(IPFI)的诊断、外科治疗方法。方法:11例白血病并发IPFI患者均行手术治疗,肺楔形切除5例,肺叶切除6例。术前术后抗真菌治疗2~12周,并随访8~46个月。结果:11例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术后病理组织检查曲霉菌感染7例,毛霉菌2例,隐球菌1例,曲霉菌和念珠菌混合感染1例。3例死于白血病复发,无真菌病复发。结论:外科切除持续存在的局限IPFI可以减少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的真菌病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以隐球菌性脑膜炎、肺影球菌病为首发表现的艾滋病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结果:患者因病情迅速恶化,治疗无效死亡。结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感染以脑膜炎及肺部损害为主,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MSCT特征,探讨MSCT对其预后的评价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5年10月间115例拟诊为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胸部MSCT检查,观察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的MSCT征象,比较血液病与非血液病患者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MSCT征象,并分析治愈好转组及恶化死亡组患者治疗0W、2W、4W及8W肺部病变形态学变化。结果在85例确诊的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中,MSCT共正确诊断81例,其MSCT表现包括斑片影、实变、团块影、结节、空洞、星月征、枝桠征及晕轮征,其中空洞例数最多,其次为结节、斑片影及晕轮征。病变以双侧多发为主,中下肺多见。与非血液病患者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MSCT征象比较,血液病患者斑片影、团块影、结节、空洞、星月征、枝桠征及晕轮征的比例均显著增高,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W及8W,治愈好转组斑片影、结节及空洞病灶的比例均显著低于恶化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能够准确显示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病灶的特征,具有很高的诊断准确率,并可以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7,(4):463-466
目的:分析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的CT特征表现与疾病预后。方法:对168例疑似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MSCT)检查,以痰培养或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探讨MSCT对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的诊断价值,分析其影像学特征及预后。结果:168例疑似患者中,最终确诊为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者132例;以痰培养或活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MSCT正确诊断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125例,正确排除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31例;MSCT对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的诊断准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误诊率及漏诊率分别为92.9%、94.7%、86.1%、96.2%、81.6%、13.9%及5.3%。病灶在左肺26.4%,右肺32.0%,双肺41.6%;肺上叶56.0%,中下叶44.0%;肺外周带70.4%,内中带29.6%。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在MSCT的以结节、晕轮征、空洞最为常见,结节以单侧上肺多发多见,晕轮征以单侧、上肺多发为主,空洞以上肺、多发为主。血液病与非血液病患者在斑片影、团块影以及实变影方面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治疗,结节、晕轮征及空洞等MSCT特征性表现治愈好转组显著少于恶化死亡组(P<0.05或P<0.01)。结论:MSCT能够客观显示肺内病变的部位、数目、形态学特征,对侵袭性肺曲霉菌感染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同时对于治疗过程中病情的监测以及预后评估也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临床上侵袭性肺部真菌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原发性多见于社区获得性感染,继发性多为医院感染,其病变程度取决于真霉的致病力和患者的免疫状态,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已成为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现报告1例2型糖尿病患者肺曲霉菌感染伴肝损害、精神异常的诊治。  相似文献   

8.
肺曲霉菌病是呼吸内科少见的慢性疾病,不及时发现及诊治会导致严重后果.本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为无其他肺疾病的肺曲霉菌感染,因曲霉菌为条件致病菌,并发脑炎者更少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特点,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子92例经确诊的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进行分类分析讨论.结果艾滋病合并肺部真菌感染的菌株种类有:肺孢子菌62例(占67.40%)、曲霉菌16例(占17.40%)、白色念珠菌8例(8.70%)、隐球菌6例(占6.53%)、混合性感染17例(占18.48%).其主要CT表现为:⑴肺孢子真菌感染:表现为双肺对称性分布的云雾状、毛玻璃阴影及斑片状实变影;⑵曲霉菌感染:①表现为厚薄不同的空洞,内常见半球形的附壁结节及游动性球节、团块影,周围可见磨玻璃样的晕影环绕,即“晕征”;⑶白色念珠菌感染:为延支气管分布的斑片影及实变影,部分伴有树芽征或结节伴有晕征及胸水;⑷隐球菌感染:多态、多样、多病灶为特征;⑸混合性感染:更为多态多样,与合并的感染菌株类型不同而不同.结论 AIDS并合肺部真菌感染,不同菌株的感染其CT表现各不相同,各具有特征性,但不特异性,影像学结合病原学不难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和效果,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1年3月期间确诊的53例IPFI患者各项特征。结果:(1)发病类型继发性IPFI为35例,占66.04%;原发性IPFI为18例,占33.96%。(2)宿主因素使用激素者为28例,免疫抑制剂为10例,15例为恶性肿瘤患者。(3)病原菌:白色念珠菌为34例,占64.15%;隐球菌2例,占3.77%;曲霉菌17例,占32.08%。(4)转归情况:治愈23例,好转14例,无效7例,恶化5例,死亡4例。结论:掌握宿主因素、临床特征、微生物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对IPFI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痰培养丝状真菌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40例痰培养丝状真菌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机构/真菌研究组标准诊断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分析IPFI及非IPFI病例的临床特点.结果 140例中22例诊断为IPFI,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1例血培养阳性,余19例为综合考虑宿主因素、肺部感染临床特征和微生物学检查结果(痰真菌培养2~5次阳性)临床诊断.致病菌多为曲霉菌,分离出的菌株数目多数为1株.IPFI组应用广谱抗生素(100%)、激素(13例,59.1%)、免疫抑制剂(7例,31.8%)、有肺部影像学改变(100%)、有基础疾病(21例,95.5%)和低蛋白血症(18例,81.8%)、咯血(10例,45.5%)者所占比例均明显高于非IPFI组(分别为66.9%、34.7%、18.6%、79.7%、72.0%、45.8%和4.2%,均P<0.05).IPFI患者经伊曲康唑、二性霉索B和(或)伏立康唑治疗,8例(36.4%)痊愈,14例(63.6%)死亡;非IPFI患者经抗生素、氟康唑、抗结核、糖皮质激素或合用免疫抑制剂、化疗、肺泡灌洗等治疗,96例(81.4%)治愈或好转,22例(18.6%)死亡或自动出院.结论 痰培养丝状真菌阳性的临床意义与真菌培养阳性的次数、分离菌株的数目以及分离菌株的种类有关,应结合宿主因素和临床特征两方面来综合分析是否存在IPFI.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旨在了解梅州地区ICU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物种分布、药物敏感及白色念珠菌RAPD-PCR指纹图谱特征和不同基因型菌株耐药性差异。方法 收集ICU中149例IPFI患者的呼吸道标本,采用法国梅里埃VITEK 2-Compact和API鉴定系统进行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运用RAPD 技术对分离的62 株白色念珠菌进行分析。结果 该地区IPFI的物种以白色念珠菌占比最高为38.51%(62/161),其次为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和季也蒙念珠菌等非白念珠菌,非白念珠菌整体占比为48.45%(78/161);它们对常用抗真菌药物具有较好的敏感性,但是出现了近平滑念珠菌对卡泊芬净的耐药菌株和光滑念珠菌对唑类药物敏感性相对较低的情况;白色念珠菌P2 随机引物扩增条带数量1~5条,条带大小在300 bp~1.8 kb ,以300 bp、400 bp 和600 bp 3 个主条带为主;利用聚类分析将这些菌株分为A~D 4个基因群, 其中A基因群11株,B基因群42株,C基因群7株和D基因群2株;不同基因型白色念珠菌对各药物敏感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等念珠菌属是广东梅州地区ICU患者 IPFI的最常见病原体,白色念珠菌存在丰富的基因多态性,RAPD 技术对于白色念珠菌的基因型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皮肌炎合并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s,IPFI)经验性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7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15例皮肌炎合并IPF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参照IPFI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1],2例患者达到临床诊断标准,13例患者达到拟诊标准,所有患者给予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依据临床疗效指标评价疗效。结果    15例患者均有活动性胸闷、气促,血气分析显示7例患者有Ⅰ型呼衰,8例患者有低氧血症,10例有单侧靠近胸膜的新发浸润病灶(高密度影或结节影,其中2例患者有空洞)。经过治疗15例患者出院前IPFI症状、体征、血气分析指标等明显改善,8例影像学病灶好转大于50%,4例影像学病灶好转小于50%。根据疗效评判标准,11例病例显效,4例患者进步,有效率为73%。结论    早期持续性低氧血症或Ⅰ型呼衰、新发单侧胸膜下高密度浸润病灶或结节影,特别是伴有双轨征或空洞是皮肌炎合并IPFI的早期识别依据;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能改善皮肌炎合并IPF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降阶梯抗细菌治疗对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 IPFI)控制的影响.方法纳入2008年1月至2010年7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科住院的IPFI患者174例,男106例,女68例.收集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症状、体征、微生物学资料、诊治和预后等.将所有入选病例随机分为降阶梯治疗组和非降阶梯治疗组,比较在抗真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恶性血液病患者继发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2008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就诊的52例恶性血液病继发IPF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中IPFI发病率分别为4.6%、3.2%、2.8%和2.5%.在AML继发IPFI者中,88.5%(23/26)发生于未缓解期(包括复发),11.5%(3/26)发生于完全缓解期.86.5%(45/52)恶性血液病继发IPFI者存在粒细胞缺乏或减少,67.3%(35/52)在抗真菌治疗前存在≥96 h的广谱抗生素应用.抗真菌治疗后总死亡率为13.7%(7/51).首选氟康唑与首选伊曲康唑者一半以上因感染未控制而需更换为其他抗真菌药物.结论 IPFI在恶性血液病中最常见于AML.AML未缓解、粒细胞缺乏或减少和长时间广谱抗生素应用时易发生IPFI.氟康唑与伊曲康唑的有效率偏低,需重视其他强效抗真菌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液病伴发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患者临床特点、抗真菌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IFI患者临床表现、真菌学特征和抗真菌治疗结果。结果:5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发热,其中5例伴特异性胸痛和气促。CT表现复杂,7例(13.2%)伴肺部空洞或结节,5例(9.4%)呈现"晕轮征"或"新月形空气征"样改变。共检出真菌株27例,主要包括白色念珠菌9例(33.3%),热带念珠菌5例(18.5%),曲霉菌5例(18.5%)。55例患者治疗15~79 d,8例(15.1%)患者均因为感染难以控制或疾病进展死亡。结论:血液病伴发肺部IFI患者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以白色念珠菌感染常见,CT辅助检查对IFI诊断和经验性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肺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及药物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医院肺真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药物敏感状态。方法 对医院肺真菌感染危险因素、诊断、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105例肺真菌感染者匀有严重基础疾病,81例(77.14%)用过抗生素,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对有呼吸道症状者及时作痰培养确诊,培养出真菌111株,白色念珠菌及抗带念珠菌分别为71.17%及10.81%,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分别为AMB56.19%,5-FC55.24%、KCZ61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BG)在老年肺癌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PF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老年肺癌合并感染患者65例,根据诊断分3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20例( A组)、混合性肺部感染(真菌+细菌)22例(B组)、细菌性肺部感染23例(C组),另设健康对照组20例(D组)。 A、B、C组患者于入院第1、3天采集静脉血,A、B组患者于抗真菌治疗第3、7、10、14、17、21、24天采集静脉血,D组采集静脉血1次,检测和分析各组的BG浓度。结果 A组和B组患者中感染白假丝酵母菌26例(61.91%);IPFI感染组( A组、B组)的BG含量均显著高于非IPFI感染组和健康组(C组、D组)(P<0.01);双份血浆标本BG试验阳性在A组和B组患者中的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均较单份血浆标本 BG试验阳性下降,但其特异性及B组患者中的阳性预测值则有所升高。与治疗前比较,A组治疗第10、14、17、21、24天血浆的BG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B组治疗第14、17、21、24天血浆的BG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血浆BG检测对于老年肺癌IPFI患者具有早期、快速诊断和动态监测治疗效果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侵袭性肺真菌感染诊治的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肺部真菌感染日渐增多,但临床诊断治疗不易,往往被误诊为细菌性肺炎或仅凭痰培养分离出真菌而做出诊断,易造成误诊误治或过诊过治。对于抗真菌不合理、不规范治疗亦较常见。因此,对侵袭性肺真菌病的诊治工作亟待规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核酸复阳合并肺隐球菌患者被误诊为肺恶性肿瘤,经手术病理证实肺隐球菌的治疗过程及转归,为该类患者的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海南省人民医院感染科收治的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核酸复阳合并肺隐球菌感染患者,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结果 患者在恢复期时肺部影像学病灶较前吸收,随访出现核酸复阳时无明显临床症状,合并肺部新发结节病灶,误诊为肺恶性肿瘤,行肺癌根治术,病理证实为肺隐球菌感染,经给予氟康唑抗真菌治疗后痊愈,院外随访未遗留后遗症。结论 复阳患者可无临床症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合并肺结节患者应理性对待,肺隐球菌患者临床表现隐匿,容易出现误诊,对疑诊侵袭性肺隐球菌感染患者应及时行支气管镜检查、真菌培养、真菌血清学及组织活检,有助于及早诊断、精准治疗、提高临床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