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2CRP)水平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T2DM患者60例,分为糖尿病斑块组30例(超声检查颈内动脉见斑块)和糖尿病非斑块组30例(超声检查颈内动脉未见斑块),对照组健康体检者30例,检测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hs2CRP。结果:糖尿病斑块组与非斑块组患者的FPG、HbAlc、TC、TG、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HDL—C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间的hs2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hs2CRP水平高于非斑块组,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hs2CRP与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发生有密切相关性,在老年T2DM颈动脉硬化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代谢综合征患者100例,正常对照组100例,ELISA法测定hs-CRP、vWF,分析hs-CRP、vWF水平与MS的相关性。结果 ①MS组hs.CRP、vWF中位数分别是3.02mg/L、11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62mg/L、80.6%(P〈0.001);②直线相关分析表明hs.CRP含量与vWF浓度呈正相关(r=0,84,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腰围、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性别及年龄与hs—CRP水平的相关系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依次为0.35,0.17,-0.13,-0.15,0.12,P〈0.01);腰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年龄与vWF水平的相关系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依次为0.24,-0.16,0.14,P〈0,01)。结论 代谢综合征与体内炎症反应有关,炎症促进内皮损伤,hs.CRP、vWF水平可以作为代谢综合征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他DM)并原发性非酒精性脂肪肝(primary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PNAFL)与血清超敏C一反应蛋白(highly sensitiveC-reactive protein,hs—CR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我院患者83例分为:A组T2DM并PNAFL22例;B组单纯T2DM23例;C组单纯PNAFL20例;D组对照组18例,均测空腹血糖(FPG)、HbAlC、肝功、hs—Clip、BMI、WHR、Homa—IR。结果①A、B、C组hs—CRP、WHR、GGT、HbAlC、Homa-IR均高于D组(P〈0.05),A、B组高于C组(P〈0.05),A、B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A、B、C组hs—CRP较D组明显升高(P〈0.05),A、B组hs—CRP高于c组(P〈0.05)A、B组hs—CRP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各组hs—CRP与wHR、FPG、FINS、Homa—IR均呈正相关(P〈0.05)。与hs—CRP有关的因素为:WHR、HNS、Homa—IR(P〈0.001),对hs—CRP影响的大小依次为WHR〉FINS〉Homa—IR。结论T2DM并PNAFL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升高,hs—CRP可能在T2DM并PNAFL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普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血浆脂肪因子趋化素(Chemerin)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清脂联素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1月~2013年12月湖北省荣军医院老年病科收治的118例冠心病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普伐他汀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浆Chemerin水平、hs—CRP、血清脂联素的变化,分析Chemerin、脂联素、hs—CRP与血脂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疗程结束后,普伐他汀组血浆Chemerin、hs—CR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较常规治疗组显著降低(P〈0.01),血清脂联素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较常规治疗组显著升高(P〈0.01)。血浆Chemerin与TG呈正相关(r=0.48,P〈0.01);hs—CRP与HDL—C呈负相关(r=-0.21,P〈0.01);血清脂联素与HDL—C呈正相关(r=0.56,P〈0.01),与Chemerin、hs—CRP均呈负相关(r=-0.43、-0.36。P〈0.01)。结论 普伐他汀可以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而且能提高血清脂联素水平以降低hs—CRP浓度及血浆Chemerin水平。  相似文献   

5.
潘爱萍 《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736-1737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2型糖尿病(他DM)血管性病变中的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96例T2DM患者分为有血管性病变组(50例)和无血管性病变组(46例),正常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hs—CRP浓度,常规检测血脂水平。结果有血管性病变组与无血管性病变组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且有血管性病变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无血管性病变SK(P〈0.05);TC、LDL-C和HDL-C水平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可作为T2DM血管性病变诊断的重要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测定134例T2DM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根据公式non-HDL—C=TC—HDL-C计算出non—HDL—C含量,并与60例体检健康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T2DM组TC、TG、LDL—C及non-HDL-C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2DM合并微血管病变患者上述指标均高于T2DM无微血管病变患者(P〈0.05);HDL-C明显低于T2DM无微血管病变患者(P〈0.05)。T2DM无微血管病变患者HDL-C略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T2DM微血管病变与TC、TG、LDL—C、non-HDL—C等指标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且non-HDL-C与T2DM微血管病变之间相关性优于TG、TC和LDL-C。结论:脂质代谢紊乱的敏感指标non—HDL-C与T2DM微血管病变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和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血浆脂联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和意义。方法选择86例2006年5月至12月在本院门诊及住院的T2DM患者及30例门诊健康体检查。正常对照组30例(A组),单纯T2DM组44例(B组),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组42例(C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浆脂联素,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清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采用Acuson128110彩色超声诊断仪测量各组受试者的颈动脉最大内膜-中膜厚度。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浆脂联素高于单纯T2DM组,单纯T2DM组高于合并大血管病变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s—CRP水平则相反,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最大IMT(r=0.864,P〈0.05)。脂联素与hs—CRP呈强负相关。结论脂联素和Hs CRP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相关,可作为预测大血管病变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罗君华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1):1539-1541,154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0例2型糖尿病(T2DM)患者,根据视网膜病变程度分为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32例,背景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DR)28例,无视网膜病变(NDR)组40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26例作为对照组。常规血检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餐后2h血糖(PBG)。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标本中Hcy、VEGF和hs—CRP的含量。结果: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三组DM患者TC、TG、LDL—C、FBG、HbAlC和PB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PDR和BDR组血清Hcy、VEGF和hs—CRP明显升高,且PDR组Hcy、VEGF和hs—cRP较BDR升高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y、VEGF和hs—CRP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的过程,有可能作为视网膜病变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Chen HB  Jia WP  Lu JX  Bao YQ  Li Q  Lu FD  Lu W  Yu HY  Xiang KS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18):1230-123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肾病患者血清色素上皮源因子(PEDF)水平变化及其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取49例健康对照,132例T2DM患者,并根据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48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50例、临床蛋白尿组(PR)34例。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血清PEDF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llc)、空腹血糖(FPG)、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T2DM患者血清PED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7±1.3)mg/L,MA组患者血清PEDF(4.7±2.9)mg/L显著高于NA组(3.7±2.2)mg/L,(P〈0.01);PR组(5.7±2.8)mg/L显著高于MA组(P〈0.05)。血清PEDF水平与HbAlc(r=0.198,P〈0.01)、FPG(r=0.231,P〈0.01)、甘油三酯(TG)(r=0.302,P〈0.01)、hs.CRP(r=0.214,P〈0.01)和UAER(r=0.169,P〈0.05)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237,P〈0.01)呈显著负相关。多元回归分析发现TG(B=0.314,P〈0.01)、hs.CRP(B=0.260,P〈0.01)、UAER(B=0.148,P〈0.05)是血清PEDF的独立决定因子。结论PEDF在T2DM患者中显著升高,并随白蛋白尿严重程度而逐渐升高;TG、hs-CRP和UAER是血清PEDF的独立影响因子。血清PEDF水平的升高可能参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早期血脂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80例U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治疗A组9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9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mg/d,用药时间6个月。两组均于入院第2天及6个月后抽血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a(LPa)及hs—CRP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A组和B组治疗6个月后检测TC、TG、LDL—C、LPa、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H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前后血清TG、TC、HDL—C、LDL—C、LPa、hs—CRP两组间变化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调脂、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视网膜病变患者血脂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01例T2DM患者和3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T2DM患者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组(NDR组)、背景型视网膜病变组(BDR组)、增殖型视网膜病变组(PDR组)。测定各组的血脂水平。结果T2DM组TC、TG、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HDL—C显著低于对照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变组TC、TG、LDL—C水平高于NDR组,HDL—C显著低于NDR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DR组TC、TG、LDL—C水平高于BDR组,HDL—C显著低于BDR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程度与TC、TG、LDL—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O.514,0.581,0.517;P〈0.01),与HDL—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551,P〈0.05)。结论血脂水平在T2DM视网膜病变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血脂水平可以做为判定T2DM发生DR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氟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及对血清hs-CRP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氟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降脂作用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高脂血症患者30例,服用氟伐他汀40 mg.d-1,服药4周后若血清总胆固醇(TC)〉5.18 mmol.L-1,则剂量加倍,疗程12周。服药前及服药后4、8、12周测血清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结果治疗4周氟伐他汀降低TC、TG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46.6%,升高HDL-C的总有效率为53.3%。治疗4、8、12周与治疗前比较TC、TG、LDL-C、hs-CRP均明显下降(P〈0.05),HDL-C明显增高(P〈0.05)。治疗4、8、12周相互间比较TC、TG、LDL-C、HDL-C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4、8、12周相互间比较hs-CRP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明显下降(P〈0.05)。结论氟伐他汀能够降低血清TC、TG、LDL-C、hs-CRP,升高HDL-C水平,并具有独立于调脂功能的降低炎性因子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4及血管内皮功能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代谢综合(MS)征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117例根据有无合并代谢综合征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组(67例)和2型糖尿病不合并代谢综合征组(50例),另设对照组37例。比较各组的一般情况、血脂、糖代谢等生化指标和黄醇结合蛋白4、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的差异。结果 (1)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组的血清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不合并代谢综合征组组(P0.01),且两组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2)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组的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不合并代谢综合征组(P0.01),且两组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3)相关分析显示,血清黄醇结合蛋白4与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体重指数、腰围、空腹血糖、收缩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黄醇结合蛋白4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可能参与了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杜新业 《医学综述》2009,15(20):3192-3194
目的探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的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并发动脉粥样硬化(AS)的相关关系。方法T2DM患者45例,其中15例为血糖水平控制好组,30例为血糖水平控制不好组,并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直接法测定T2DM患者血清中LDL-C、HDL-C,利用GPO-PAP法测定TG的血清中的含量,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研究对象LDL-C、HDL-C、LDL-C/HDL-C与TG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T2DM血糖控制好组LDL-C、HDL-C、LDL-C/HDL-C与TG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2DM血糖控制不好组LDL-C、HDL-C、LDL-C/HDL-C与TG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DL-C、HDL-C、TG的测定在T2DM合并脂类代谢异常的预防和治疗中有较为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氟伐他汀对高脂血症患者降脂作用及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高脂血症患者30例,服用氟伐他汀40 mg.d-1,服药4周后若血清总胆固醇(TC)〉5.18 mmol.L-1,则剂量加倍,疗程12周。服药前及服药后4、8、12周测血清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s-CRP。结果治疗4周氟伐他汀降低TC、TG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和46.6%,升高HDL-C的总有效率为53.3%。治疗4、8、12周与治疗前比较TC、TG、LDL-C、hs-CRP均明显下降(P〈0.05),HDL-C明显增高(P〈0.05)。治疗4、8、12周相互间比较TC、TG、LDL-C、HDL-C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4、8、12周相互间比较hs-CRP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明显下降(P〈0.05)。结论氟伐他汀能够降低血清TC、TG、LDL-C、hs-CRP,升高HDL-C水平,并具有独立于调脂功能的降低炎性因子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东升 《广州医药》2010,41(3):25-27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维持性血液透析的尿毒症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氟伐他汀组)和对照组(非氟伐他汀组)各28例。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与)、肿瘤坏死因子仅(TNF-α)、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氟伐他汀治疗组hsCRP、IL-6、TNF-α、TG、TC、LDL—C的水平均有所下降,HDL—C升高,与治疗前及非氟伐他汀治疗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治疗能显著改善尿毒症患者的脂质代谢和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中药血脂清颗粒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对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血脂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A组:阿托伐他汀钙片组;B组:血脂清组;C组:阿托伐他汀钙片加血脂清组),每组各30例。A组: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次,qn;B组:血脂清颗粒1包/次,tid;C组: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次,qn,加血脂清颗粒1包/次,tid。疗程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hs-CRP、TNF-α、HOMA-IR水平和血脂参数的变化。结果①治疗8周后,A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分别由(1.88±0.67)、(5.31±1.15)、(3.97±0.98)mmol/L下降为(1.70±0.55)、(3.26±0.59)、(2.13±0.61)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由(1.18±0.28)mmol/L下降为(1.12±0.25)mmol/L;B组TG、TC、LDL-C分别由(1.90±0.65)、(5.29±1.03)、(3.89±1.10)mmol/L下降为(1.42±0.79)、(3.98±0.77)、(2.23±0.79)mmol/L,HDL-C由(1.11±0.26)mmol/L上升为(1.27±0.25)mmol/L;C组TG、TC、LDL-C分别由(1.93±0.54)、(5.33±0.96)、(4.12±0.96)mmol/L下降为(1.47±0.53)、(3.22±0.70)、(2.06±0.68)mmol/L,HDL-C由(1.12±0.25)mmol/L上升为(1.42±0.22)mmol/L。三组TC、LDL-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B组及C组TG降低,HDL-C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A组与B组、C组与B组治疗后T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0),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1);HDL-C比较,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0.000、0.021)。②治疗8周后,A组HOMA-IR、TNF-α、hs-CRP分别由(3.33±0.58)下降至(2.64±0.42),(20.20±3.72)ng/L下降至(18.50±2.68)ng/L,(3.21±0.46)mg/L下降至(2.82±0.36)mg/L;B组分别由(3.19±0.33)下降至(2.97±0.37),(20.17±3.11)ng/L下降至(18.96±2.77)ng/L,(3.15±0.44)mg/L下降至(2.77±0.34)mg/L;C组分别由(3.37±0.51)下降至(2.33±0.41),(19.87±2.63)ng/L下降至(15.94±2.23)ng/L,(3.19±0.51)mg/L下降至(2.11±0.56)mg/L。三组治疗前HOMA-IR及hs-CRP、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HOMA-IR及血清hs-CRP下降幅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C组和A组治疗后血清TNF-α明显下降,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治疗后HOMA-IR比较,A组与B、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00、0.002);TNF-α比较,A组与B组、A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C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6)。③治疗期间,A组肝功能轻度升高3例,B组及C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血脂清颗粒能改善高血压病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脂紊乱,安全有效地降低MS患者体内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与阿托伐他汀钙片联合使用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每晚40 mg及每晚80mg治疗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内斑块性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和血脂水平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冠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氟伐他汀每晚80 mg( A组)、40 mg( B组)和对照组( C组)各40例,共6个月的治疗,治疗前后均进行冠状动脉CT造影检查。比较冠状动脉内斑块性质、血清中hs-CRP、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和肝功能的变化。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TC、TG、LDL-C、HDL-C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A组和B组血清hs-CRP、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1),A组治疗后LDL-C水平低于B组(P〈0.01)。 A、B组治疗6个月后冠状动脉内软斑块均较治疗前减少,中间斑块和硬斑块均增多,但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治疗冠心病能明显降低血清hs-CRP和血脂水平,A组优于B组。该药具有抗炎、稳定及逆转斑块作用,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