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及脏腑关系,从肺与大肠的结构基础、生理病理关系、生物学机制几个方面来探讨"肠病治肺"的理论基础,并提出"肠病治肺法"的治法理论,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渊源、现代机理、临床应用三方面进行论证。"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自《内经》以来,其科学性为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所证明,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现代研究证实,肺与大肠的相关性可以体现于胚胎发育、气体排泄途径、内分泌物质的影响、肠源性内毒素的作用、公共黏膜免疫系统等方面。临床研究方面,从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并治进行治疗,均取得显著疗效,说明该理论对指导临床应用有很大意义。但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物质基础目前尚不明确,有待于系统研究、深入挖掘该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脏腑相关理论是中医的特色理论之一,在历代医家的众多医籍中均有所论述。通过研习《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载的肺痹和肠痹医案,从症状表现、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等方面,分析叶天士临证时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认识和应用。研究发现,"肺与大肠相表里"所论之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不仅存在肠病可及肺、肺病可治肠,反之亦存在,且并不存在情况的多寡问题,只是肺与大肠所主不同,在不同疾病不同证型中,会有所侧重而已。肺病与肠病之间互相影响的情况是存在一定发生条件的,而且肺病治肠、肠病治肺亦非在所有肺病和肠病中都适用,不可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4.
肺与大肠在生理、经络上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肺与大肠相表里"最早的记录来源于《黄帝内经》"肺合大肠",现代研究也从未停止对其的研究,笔者搜集了近5年来大量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从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方面,阐述了人们对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最新研究进展,现代采取从肺治肠、从肠治肺的临床治法,以期更好地为今后的研究作参考,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开展肠病及肺的流行病学调查,对比观察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各脏腑的能量分布规律,从生物物理学角度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新的证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开展溃疡性结肠炎的证候学调查,应用医用红外热成像仪及热态自动分析系统,检测并分析健康人和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各脏腑的相对温度。结果部分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伴有肺系症状,以伴有咳嗽者为最高,占29%;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各脏腑的温度排列规律为肺最高,其次为降结肠、升结肠,而其他脏腑的温度偏低;与正常组相比,溃疡性结肠炎组大肠湿热证降结肠、升结肠的温度均明显增高,同时肺的温度也随之特异性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肠病及肺的现象在临床是客观存在的,红外热像技术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肠病及肺在肺与大肠能量分布关系上具有相对的特异性,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了佐证。相表里脏腑之间疾病传变的特点为临床"治未病"和"既病防变"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彭军良  陆金根 《中医学报》2016,(11):1714-1716
肺与大肠在生理和病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肺的疾病可引起肛肠病变,临床上治疗痔疮、肛裂、直肠脱垂、泄泻、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均可以"肺与大肠相表里"为原则,从肺着手,辨证而治。  相似文献   

7.
从肺病及肠、肠病及肺,以及其他相关研究三个方面概述了目前对中医“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实验研究现状。参考文献30篇。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中虽未明确指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脏腑关系,但在太阳病与阳明病的论述之中,却对其进行了具体地描述和运用。现从气机升降相因与病气上下相传两方面对《伤寒论》条文中肺病及肠,肠病及肺的体现和运用进行分析。冀于加深和促进对肺肠关系的理解及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9.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联系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认识也日趋深入.应用现代医学理论从胚胎发育、气体排泄途径、肠源性内毒素的作用、公共黏膜免疫系统方面进行论述,并用中医理论从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并治的治则方面进行临床探讨,证实了"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一中医理论从古到今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认识也日趋深入。应用现代医学理论从胚胎发育、气体排泄途径、肠源性内毒素的作用、公共黏膜免疫系统方面进行论述,并用中医理论从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并治的治则方面进行临床探讨,证实了“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一中医理论从古到今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