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建立一种可快速检测霉变中药材和饮片的方法。方法 选择甘草、三七、菊花、金银花、金钱草、番泻叶、黄芩、党参和白果9种中药材,以洒水和温室放置的方法使药材霉变,用水洗法、刷霉法、颠簸法除去药材表面霉菌后,在普通生物显微镜下观察药材的微性状特征。结果 在8种药材的裂隙或凹陷处等不易洗刷部位可观察到菌丝和孢子囊,残留的菌丝和孢子数量因药材表面粗糙程度和裂隙大小而异,只有1种表面光滑的白果药材不易观察到霉变特征。结论 微性状鉴定法可以快速检测一些经过水洗、刷霉、颠簸等方法处理过的霉变药材。  相似文献   

2.
高卫东 《当代医学》2009,15(33):155-156
中药材的性状鉴定是依据中药材的性状特征对药材进行真实性鉴别的方法,其中水试法是我国千百年来鉴别中药的宝贵经验的总结,该法简单、快速、易行,是保证药材质量行之有效的重要鉴定方法之一。本文介绍多种中药材的水试鉴别方法,仅供大家共同完善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张春娟 《河北医学》2013,19(3):444-446
目的:探讨半显微性状鉴定法在鉴定中药药材真伪方面中的应用。方法:通过进行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半显微鉴定实验,观察6种中药材的分辨特点。结果:性状鉴定有一定的误差,显微鉴定虽然能从细胞结构方面找到药材的不同之处,但技术要求高,半显微鉴定法能快速找到易混药材之间的区别,鉴定效果可靠准确。结论:半显微性状鉴定中药材简便易行,专业性要求不高,鉴定效果好,适合应用于各基层部门,是现有中药材传统鉴定方法的重要补充,对保障用药安全、准确有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药剂专业开设天然药物化学基础课程,其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对常见中药材真伪优劣鉴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学生在学习生药鉴定这一章内容时,由于授课时数较少,对常见中药材真伪优劣的鉴别以及对未知中成药的鉴定等会感到比较棘手和困难。所以教师在讲授这门学科时,除了要求学生熟记各种中药材的性状、特征外,对那些单凭性状不易识别的药材或性状相似不易识别的药材,或外形特征不明显的破碎药材等,还要求学生学会对其进行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找出其组织横切面的特征及粉末的显微特征。而每种中药材粉末的显微特征内容多、范围广,学生难以有效记住,所以还特别要求学生掌握药材粉末专属性显微特征。这样.学生比较容易准确地鉴定该中药材是正品还是伪品。因此,中药材粉末显微特征的专属性和稳定性对生药及其制剂的鉴定有着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半显微性状鉴定在中药材真伪鉴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鹤虱、蛇床子、虞美人种子及罂粟这四种中药材作为研究对象,将鹤虱与蛇床子设为研究组,将虞美人种子与罂粟设为对照组,分别应用放大镜、扫描仪及体视显微镜对这两组中药材进行观察与鉴别,总结对比鉴别的结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这三种不同观察方式的优缺点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放大镜鉴定法虽然操作方便且应用广泛,但是观察效果不佳,扫描仪鉴定法的观察效果较为准确,体视显微镜鉴定法的观察效果最为清晰。结论:在中药材的真伪鉴定中应用半显微性状鉴定法的鉴别结果十分准确,此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易行、观察清晰等特点,是对传统鉴定法的一个主要补充,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性状特征既是中药材传统的鉴定特征,同时也是质量标准。目前在中药材化学成分研究及化学质量标准制定中,往往忽略了性状特征的质量评价。作者从多年数学和科研工作中感到中药材性状特征的质量意义尚有深入系统全面研究的必要。应该从以下3方面进行质量评价的研究:性状特征与道地药材的相关性;性状特征与内在化学成分的相关性;性状特征与疗效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鸭跖草的药材性状及显微特征,以完善《中国药典》质量标准。方法 对药材进行性状描述;应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药材粉末及原植物表面特征。结果 药材性状鉴别,总苞和果实在药材中存在完整,且鉴别意义较大,在进行药材性状鉴别时应增加其鉴别权重。粉末鉴别,主要以导管、非腺毛、种皮等为特征重点描述。结论 修订药典标准中鸭跖草的性状描述,并增加粉末鉴别。  相似文献   

8.
性状鉴定法是通过对药材的性状特征、颜色、质地、气味和断面特征的观察来鉴别药材。如:合欢表皮上有特异形态的皮孔,海桐皮上有钉刺,等等。现以此鉴定法,将五对外形和断面很相似的中药材简述比较如下。 1.甘草和黄芪: 1.1相同点:两药都是豆科植物,外形和断面很相似,药用根均呈园柱形,表面都有皱纹和沟纹,断面纤维性,显粉性,有菊花心。 1.2不同点:甘草表面呈红棕色、棕色或灰棕色,嚼之有特殊的甜味。而黄芪表面呈灰黄色或淡棕褐色,嚼之有豆腥气。 2.天花粉和山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区别使用一些性状相似的常用中药材,因其功效主治有别,易引起临床使用混淆,临床误用,延误临床疗效。造成医疗事故。方法:经查阅文献资料,系统地整理出一些常用中药材的来源以及采用性状鉴定的方法来鉴别药材。需要中药师具备扎实的业务技能。结果:通过简易的性状鉴定的方法可以区别一些常用中药材。一些性状相似而来源不同的中药其功效主治有别。结论:性状鉴定的方法简单有效。由于药材性状鉴别不同,功效主治各有侧重,临床药师应正确区别使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是对中药材的鉴定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阐述.通过对药材的来源、性状进行观察、分析,从而有效的鉴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天仙子及其混伪品进行鉴别。方法查阅文献,在明确天仙子及其混伪品种类的基础上,应用中药微性状鉴定法对其进行鉴别研究。结果天仙子及其混伪品呈现不同的微性状特征,在性状、大小、色泽、表面光滑程度、表面附属物等方面有较明显的区别。结论利用中药微性状鉴定法可以对天仙子及其混伪品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2.
从西方医学的传入及其对中药研究的影响,阐述中药现代技术研究的初衷与开端;从基源、性状、理化及计算机辅助鉴别方面分析中药鉴定的研究现状,并从中药化学成分、中药药学作用两方面概述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发展。现状表明:中药现代药效学研究与传统中药理论关联度低,与中医临床用药的整体观思路不合拍,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未来研究应积极探索保持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长处,使中药的现代研究与更高层次上传统中药理论实现统一。  相似文献   

13.
就近年来国内外对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的研究进行总结,阐述了ARMS技术的原理、特点和发展,着重介绍了其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与其他分子标记相比,ARMS技术具有简单、高效、准确与省时等优点,为中药鉴定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中药鉴別紫外谱线组法基础上对几十种中药进行了导数紫外光谱谱线组法测试研究,发现其四溶剂一阶导数谱线各异,且具有较好的特征性、重现性和较高灵敏性,直接读数,准确、快速、直观。据此首次提出鉴别中药的导数紫外光谱谱线组法,提高了鉴别中药的可靠性和方法本身的选择性,并且用该法对部分不同产地基原相近及常用中药材进行了测试鉴别,取得了满意效果,为中药鉴別工作提供了一种高灵敏性、快速、简便的现代仪器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中药现代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的问题,但其确定一直没有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基本上处于探索阶段.结合中药的用药特色和现代药学研究成果,从中药原形化学成分的肠内细菌生物转化,到原形化学成分及其肠内细菌生物转化产物的肠吸收和转化、肝脏代谢、肾脏排泄等串联的研究模式来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可能是一条适合中药特点的途径,亦是中药实验医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6.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中药鉴定学》做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特别是其四分之三鉴定内容属形态学鉴定范畴,因此,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课堂教学手段直观、生动地把植物、性状、显微形态学特征表现出来,使教学效果达到一个新的台阶,将是《中药鉴定学》课堂教学手段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结合市场调查、样品收集、性状显微理化鉴定以及药材的质量评价,对《中药鉴定学》综合性实验模式的题目设计、实验内容、实践操作和评价指标进行了阐述与分析,旨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中药材市场中红花及其掺伪品进行鉴别.方法 采用微性状鉴定法对红花及其掺伪品进行观察鉴别.结果 红花与其伪品、掺伪品存在明显区别,红花花冠颜色和微性状特征可确定是否为正品;花丝与花药颜色及水浸后的花冠颜色可区别是否提取有效成分;红花花冠表面附着物的特征可以区别是否掺杂增加质量,花粉粒颜色为红色即可认定为染色红花.结论 微性状鉴别法可准确区分红花正品与掺伪品,并可作为中药鉴别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9.
树脂类中药的荧光光谱鉴别李峰1王志涛2刘云3李久明41山东中医药大学2500142烟台医药公司2640003日照市药检所2768004济南市药检所250001关键词树脂中药材荧光光谱鉴别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R282.5荧光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  相似文献   

20.
摘 要:中药是中国人千百年使用的药品,中药基原鉴定是对中药临床应用的传承性鉴定。药品基原和药材基原具有本质区别,不同版本《中药鉴定学》教材中的中药来源鉴定应该修正为基原鉴定,对其概念、方法和内容应定位在药品上。探讨了中药基原鉴定的定义与范围,分别论述了中药材、中药饮片以及中药复方基原鉴定的内容、方法与基本原理。认为中药的基原具有传承性、临床使用的连续性、药品的专用性和不可更改等属性,为中药的发展和中药鉴定方法学体系的完善提供了新的理念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