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报告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L)测定20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抗平滑肌自身抗体(SMA)的结果。分析表明:甲型肝炎病毒(HAV)无论是单纯感染或是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合并感染、患者血清SMA的阳性率均较HBV感染时高(P<0.005),而且与HBV复制受抑制相关。HAV感染后可抑制HBV的复制,可能因患者血清中曾存在循环干扰素(IFN),鉴于这种HAV与HBV之间的病毒干扰现象,作者提出,定期多次应用甲肝疫苗或其它药物不断诱生IFN,有可能为乙型肝炎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坚 《医学综述》1998,4(6):320-323
<正>α干扰素(IFNα)被公认是目前抗HBV的首选药物,以现在通行的治疗方案(IFNα500MU.每周3次,4个月疗程)、仅能使25%~50%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病情得到长期缓解.疗效差强人意.因此,探寻更有效的治疗措施实属必要.核苷类似物作为潜在有效的抗HBV药物正日益受到重视.早期研究通过HBV转染细胞系及动物感染模型初步筛选,随后进入临床试验的包括阿糖腺苷(adenosine arabinoside,Ara A)、无环鸟苷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和发病率高的特点。目前广泛用于临床治疗HBV慢性感染的药物为干扰素(IFN)及核苷类药物。IFN是目前疗效较为肯定的抗HBV药物,但仅对20%~30%的病例有效。核苷类似药物拉米呋啶可抑制HBV—DNA多聚酶活性,治疗后患血清中HBV—DNA滴度明显下降,但易出现耐药变异病毒株,且停药后病毒复制易反弹。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反应及耐药变异病毒株的出现,使人们更加关注传统中医药疗法,因此从中药复方中筛选出有确切疗效的抗HBV药物是当前中药研究的一个热点。笔就近年来有关中药复方抗HBV的实验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拉米夫定作(LMD)和干扰素(IFN)为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在临床上已广泛使用,它们有各自的特点,LMD快速强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但有耐药变异及停药反跳的缺点,限制了其应用.IFN有免疫调节和抗病毒的双重作用,既往有报导两者联合运用优于单用者[2].我院应用LMD,IFN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一定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该实验应用L_(929)细胞杀伤法和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对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肝癌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IFN)含量进行了检测,并对肝癌患者血清TNF、IFN含量变化与乙肝病毒复制指标HBeAg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肝癌患者血清中TNF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IFN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肝癌患者HBeAg阳性患者TNF活性及IFN含量显著高于HBeAg阴性患者(P<0.01),表明TNF,IFN与HBV复制的活跃程度有关。这与肝癌患者存在免疫监视作用低下,免疫调节功能失调,表现为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均受抑制的结果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首选治疗方法,目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主要有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两大类.近年来核苷(酸)类似物的发展很快,已成为继干扰素(IFN)之后的又一类用于抗HBV治疗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7.
干扰素(IFN)是一种具有非特异性抗病毒活性的蛋白质,在正常情况下,是机体对病毒感染发生免疫反应的产物。为了探讨慢性HBV感染与IFN系统的关系,我们检测了74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IFN水平及淋巴细胞在体外诱生的α-IFN及γ-IFN,同时检测HBV复制标志,兹将初步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邱春婷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2):1572-1574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有着相似的传播途径,HIV合并HBV感染情况比较常见,这些混合感染,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当HBV感染需要治疗而HIV感染不需要时,应考虑选用对HIV无作用的药物,如干扰素(IFN)或阿德福韦(ADV);当HIV和HBV同时符合治疗标准时,首选包括TDF+LAM或TDF+FTC的HAART方案,如果上述HAART基础上仍出现LAM或FTC耐药,可以加用ETV或ADV挽救治疗。对HIV/HBV合并感染患者而言,不需要HAART时不建议应用ETV、LDT抗HBV治疗。  相似文献   

9.
植物蛋白MAP30等药物抗HBV的体外实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体外观察植物蛋白MAP30 (Momordicaanti HIVproteinof 30ku)、α 干扰素 (α IFN)、无环鸟苷 (ACV)及叠氮胸苷 (AZT)的抗HBV作用 .方法 :以HepG2 .2 .15细胞为靶细胞 ,实验共进行 9d .采用ELISA法及荧光定量PCR法 ,测定药物对细胞培养上清HBsAg ,HBeAg及细胞内外HBVDNA的抑制作用 .结果 :MAP30具有明显抗HBV的作用 ,其抑制HBsAg,HBeAg及细胞内外HBVDNA的 5 0 %抑制浓度 (IC50 )分别为 0 .8,0 .6 ,0 .6及 0 .5 μmol·L-1,治疗指数 (TI) >4~ 7.α IFN也有抑制HBV的作用 ,但抑制作用较弱 ,而ACV及AZT对HBV无抑制作用 .结论 :抗HIV植物蛋白MAP30具有体外抑制HBV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三氧化二砷及胸腺因子D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三氧化二砷(As2O3)及胸腺因子D(TFD)以及干扰素α-2b(IFNα-2b)在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是否具有抑制作用,对该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以HepG2.2.2.15细胞株为模型,应用酶联吸附法(ELISA)观察As2O3和TFD在不同浓度、不同作用时伺对HepG2.2.2.15细胞培养上清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水平的影响,计算药物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率。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细胞毒性作用,计算细胞的存活率和治疗指数(TI)。采用DNA斑点杂交技术检测HepG2.2.2.15细胞培养上清液的HBVDNA含量变化,初步探讨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以临床治疗乙肝首选药物IFNα-2b为对照,综合评价As2O3和。TFD的体外抗HBV效果。结果 在As2O3、TFD以及IFNα-2b的分别作用下,HepG2.2.2.15细胞分泌的HbsAg、HBeAg量减少,与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DNA斑点杂交结果显示As2O3和IFNα-2b对HBVDNA的抑制呈剂量依赖关系,TFD对HBVDNA则无明显抑制。结论 As2O3、TFD及IFNα-2b在体外具有较显著的抗HBV作用,As2O3和IFNα-2b对HBV的抑制可能是通过抑制HBVDNA的复制实现,TFD则可能是作用于病毒的转录、翻译和蛋白合成环节。As2O3对HBV的抑制作用较TFD,IFNα-2b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乙型病毒性肝炎目前仍然是威胁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严重传染病之一,但自1992年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规划以来,乙肝病毒感染流行率已明显下降,尤其是5岁以下儿童的HBsAg阳性率已降到1%以下。成人易感者乙肝疫苗接种也越来越广泛。HBV DNA的检测进入了高灵敏度时代,检测下限已低至10~20 IU/mL,因此为临床治疗决策点提供了更准确的依据和预后判断支持。新型核苷类等药物的研制和序贯或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等治疗方案使人们看到了实现乙肝"功能性治愈"新希望。乙肝患者通过规范化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抑制其体内HBV DNA病毒复制,显著降低失代偿肝硬化和肝癌等不良转归风险。《中国热带医学》这期乙肝防治专栏重点刊登了5篇针对我国乙肝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母婴传播的发生机制、临床患者的治疗和转归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在我国消除乙肝的夙愿已为期不远。  相似文献   

12.
赵洪奎  崔霞  袁建国 《医学综述》2006,12(6):358-360
干扰素虽已被公认对慢性乙肝治疗有效,但其疗效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宿主方面的影响因素有反映免疫水平的肝脏炎症程度,作为肝损害外在表现的转氨酶的高低,干扰素治疗前及治疗中IL-12水平,树突状细胞基础状态,PBMNC中IFNα/β受体的表达,干扰素抗体水平及治疗前后HLA-DRB1 DT水平。病毒方面的影响因素有HBVDNA水平,治疗1个月时HBVDNA下降幅度,HBV基因变异以及HBV基因型。提出利用治疗前选定指标预测疗效,治疗最初2个月内检测指标变化判断疗效、多因素联合方案用于疗效预测。  相似文献   

13.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动态观来了α-干扰素治疗的6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与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DNA的清除情况。血清HBVDNA在治疗5周后(3-10周)6例转阴,其中2例在结束治疗时复转阳性,PBMC中HBVDNA在治疗15周(12-20周)时5例转阴,1例始终阳性,并出现ALT复升高。结果显示α-干扰素能清除PBMC中HBVDNA,但滞后于血清病毒的清除,PBMC中HBVDNA持续阳性,可能使治疗中期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4.
HBV感染后的自然病程极为复杂,它受到许多因素如病毒、宿主的免疫状态以及肝细胞的状态等影响。现在认为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由3个阶段组成,包括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HBeAg阳性乙型肝炎)、免疫控制期(HBV非活动复制期)。正确认识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对于患者的长期管理以及治疗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显示抗病毒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肝病情况,特别是那些对抗病毒治疗应答良好的患者。长效干扰素以及新的核苷(酸)类似物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应答率以及低耐药率,长期使用可使患者受益。但治疗结局还不能完全满足长期治疗的要求,仍然需要研究新的更安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来满足长期治疗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乙肝病毒(HBV)在大学新生中的流行分布情况,为今后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广州市三所高校新生的乙肝病毒五项标志物,酶动力学法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4162名大学新生HBsAg阳性总体携带率为13.55%;其中男生为16.11%,女生为9.86%,男生显著高于女生(χ2=18.285,P<0.05);HBsAg阳性的模式中以HBsAg、HBeAb及HBcAb同时阳性者比例最高达66.49%,其次为HBsAg、HBeAg及HBcAb同时阳性者占14.01%。结论广州市三所高校新生的HBsAg携带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其防治工作不容忽视,在学生中加强乙肝健康教育和传染源管理的同时,对易感人群采取相应的乙肝疫苗注射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interferon (IFN) alpha-2b and lamivudine therapy in children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Method Ten children who developed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received IFN alpha-2b 10 million intemational units (IU)/m^2 body surface area, subcutaneously three times a week for six months. IFN lamivudine therapy began to be used in the cases who were unresponsive to IFN treatment.Results Among 27 HBsAg ( ) subjects in this study, interferon treatment was given to 11 subjects who developed chronic hepatitis. One case was excluded from the study due to detection of Herpes type 1 encephalitis. At the end of six months of follow-up, complete response was obtained in three(30%) patients and partial response in four (40%) patients, whereas no response was detected in three (30%) patients. Fifty percent of the cases experienced serological response, 70% biochemical response, and all (100%) had histological response. In three cases started concomitant IFN lamivudine therapy, HBV-DNA became negative at the second month of treatment.Conclusions IFN-alpha and lamivudine can be used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infection in children.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Meta分析来评价聚乙二醇干扰素(peg interferon,PEG—IFN)a与IFNa、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和恩替卡韦(entecavir,ETV)对中国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和3个主要的中文数据库(万方、维普和CNKI),检索年限为1966年到2012年。由两名评价员对纳入的有关PEG—IFNa治疗中国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独立进行评价。结果:14个随机对照试验符合最终的纳入条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中国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PEG-IFNa组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eAg血浆清除率和肝纤维化的改善率均高TI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G-IFNa对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eAg血浆清除率明显优于ET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体的HBeAg血清转换率和HBeAg血浆清除率较低。PEG-IFNa与ADV的联合用药组ALT复常率、HBVDNA阴转率和HBeAg血清转换率高TADV单药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G—IFNa对血浆HBsAg清除率和其他几种抗乙肝病毒药物相比无明显优势。结论:PEG-IFNa对中国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显著,可作为治疗中国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药物。而对PEG—IFNa的联合用药对中国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益处和危害尚缺乏足够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是全世界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每年有约3%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若无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手段,这些乙肝患者会发展为失代偿期肝硬化或肝细胞癌。对于肝硬化患者,干扰素(interferon,IFN)和核苷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UCs]是重要的抗病毒药物。IFN能抑制乙肝病毒复制并调节免疫功能,但不良反应较大,仅可用于情况较好的代偿期肝硬化患者;NUCs包括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及替诺福韦酯,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减少肝硬化患者远期并发症的发生,不良反应小但容易发生病毒耐药。本文对乙肝肝硬化的抗病毒治疗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陈军  李丽萍  杨春 《医学综述》2007,13(13):961-963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可以引起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近来的研究表明,HBV感染引起的宿主免疫应答反应在慢性HBV感染的各个时期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将讨论其免疫应答,防治策略以及HBV特异性免疫治疗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