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nl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为基质的无血清培养方法,体外扩增脐血造血干细胞(cord blood stem cells,CBSC),研究BM—MSC支持造血的功能,以能最终用于临床。方法:用含血小板生成素(TPO)、干细胞因子(SCF)、fit3/flk2配体(FL)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无血清培养液,比较有或无MSC条件下,体外扩增脐血CD34^ 细胞两周后检测总细胞TC、CD34^ 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和长期培养-起始细胞(LTC—IC)增加倍数。结果:在TPO、FL、SCF、和G-CSF的作用下,经两周体外扩增后有MSC组的TC、CD34^ 细胞、CFU—GM、CFU—C和LTC—IC数较起始分别增加了427、39、125、104和16倍。单纯用上述4种细胞因子的无MSC组,TC、CD34^ 细胞、CFU—GM、CFU—C数分别增加了62、11、25、24倍,但LTC-IC只有扩增前的0.8倍。结论:以人BM—MSC为基质的无血清体外培养体系可以更有效扩增CBSC,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体外分离、培养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最佳条件,观察其生物学活性及诱导分化,初步探索MSC在生物材料支架内的增殖情况。方法采用Percoll(比重1.073)或Ficoll(比重1.007g/ml)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以含10%的胎牛血清DMEM/F12作为培养体系,用体外贴壁培养的方法筛选MSC。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其细胞周期,以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并计算其倍增时间,检测MSC的细胞化学特征,体外观察MSC在特定的诱导体系下向成骨和脂肪细胞分化,并用电镜观察了MSC在生物材料支架内的生长情况。结果用此方法分离培养的MSC经9天左右的淘汰培养即可得到第一代的细胞。细胞化学染色碱性磷酸酶、苏丹黑B、过氧化物酶阴性,非特异性酯酶、糖原呈阳性。培养扩增的细胞形态呈梭状,具有较快的增殖能力,细胞倍增时间在19.4h。2~8代的细胞呈均质状,且具有较好的多向分化的能力。结论分离培养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具有多向细胞分化的能力,具有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3.
当归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研究当归体外定向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的作用。方法:通过贴壁法分离大鼠MSCs,体外扩增培养。MSC用20μl当归注射液/ml含10%胎牛血清的L—DMEM为预诱导条件,预诱导24h后用当归注射液100μl/ml不含胎牛血清的L—DMEM进行诱导。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神经细胞特异性抗原标志。结果: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贴壁法成功分离并可在体外大量扩增。当归诱导3h后大部分MSCs转变为神经元样细胞,出现胞体和突起,免疫细胞化学染色NSE及nestin呈阳性、GFAP性。结论: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4.
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成年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向神经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的条件。方法:从正常SD大鼠骨髓中分离获取MSC,体外培养扩增纯化后传代于塑料培养皿中,采用丁羟茴醚(BHA)和二甲亚砜(DMSO)对传至3~5代的细胞进行体外诱导分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诱导1h、2h、3h后有部分细胞表达神经干细胞标志蛋白nestin,且随诱导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诱导5h后,大部分细胞具有典型神经元形态,表达神经元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少部分细胞呈星型胶质细胞状,表达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培养扩增并诱导成为神经元样细胞和星型胶质样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激素体外定向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通过贴壁法分离大鼠MSC,体外扩增培养,睾酮定向诱导MSC分化为类神经元样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神经细胞特异性抗原标志。结果: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可通过贴壁法成功分离并可在体外大量扩增。睾酮诱导6h后大部分MSC转变为神经元样细胞,出现胞体和突起,免疫细胞化学染色NSE、Nestin呈阳性、GFAP阴性。结论: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可在体外经睾酮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6.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一些生物学特性,为利用MSCs进行疾病的细胞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和消化时间控制相结合,分离纯化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用马血清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结果 分离获得了高纯度贴壁生长的MSCs。MSCs原代培养呈均匀分布的集落样生长,呈梭形。细胞传代稳定,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9代,未发生形态学改变,无衰老征象;传代培养MSCs(P3)在20%马血清的L—DMEM培养液中分化为脂肪细胞。结论 采用Percoll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贴壁培养和消化时间控制相结合,可以获得纯度较高和活性骨髓MSC,是简便有效使用可行的方法;骨髓MSCs体外增殖和传代能力强,通过离体培养可使体内环境下低丰度的MSCs实现数量扩增;  相似文献   

7.
谢燕丹  刘元生 《广西医学》2007,29(2):216-218
间充质干细胞(Mesenehymal Stem Cells,MSC)是中胚层来源的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是成体干细胞的一种,主要存在于结缔组织和器官间质中,以骨髓组织中含量最为丰富。由于骨髓是其主要来源,因此统称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chymal stem cell,BM—MSC)。也因其比较容易贴壁和形成成纤维样的克隆,又可称为贴壁细胞或者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骨髓基质细胞(MSC)或间充质干细胞或间充质祖细胞(MPC)。许多研究发现,BM—MSC在骨髓移植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一方面在骨髓微环境中支持造血;另一方面,对移植免疫有一定的影响,能够在某些方面减轻移植物抗宿主效应。  相似文献   

8.
黄芪诱导骨髓间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体外定向诱导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方法通过贴壁法分离大鼠MSC,体外扩增培养.中药黄芪定向诱导MSC分化为类神经元样细胞.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神经细胞特异性抗原标志.结果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可通过贴壁法成功分离并可在体外大量扩增.黄芪诱导90 min后大部分MSC转变为神经元样细胞,出现胞体和突起,免疫细胞化学染色NSE、Nestin呈阳性、GFAP阴性.结论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9.
Zhao ZG  Tang XQ  Li J  Shi MX  Zou P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9):2054-2057
目的 分离、纯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并对MSC进行功能、特性鉴定。方法 获取CML患者的骨髓MSC,应用极限稀释法获取单克隆来源的MSC,并在低血清培养液中培养和扩增;流式细胞术检测MSC免疫表型和细胞周期;通过油红O染色、Von Kossa染色和Western印迹检测MSC向脂肪、骨和神经细胞的分化。电镜检测CML患者骨髓MSC的超微结构;通过软琼脂培养法和裸鼠接种,确定CML来源的MSC是否存在致瘤性。结果 MSC在相应的诱导条件下可以向骨、脂肪和神经细胞分化。CML来源的MSC在倒置显微镜下为梭形,表达CD29、CD44、CDl05,而CDllb,CD31、CD34、CD45、HLA—DR均为阴性。CML来源的MSCBCR/ABL融合基因阴性,不具备体内和体外致瘤性。结论CML患者骨髓中存在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MSC,该细胞群体不具备体外和体内致瘤性,表现为正常MSC的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人参总皂甙诱导人骨髓基质细胞表达GM-CSF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人参总皂甙(TSPG)对人骨髓基质细胞表达GM—CSF的影响及其与人粒单系血细胞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造血祖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造血生长因子生物学活性检测、免疫细胞化学和核酸分子原位杂交等技术。结果:TSPG能显著刺激粒单系造血祖细胞(CFU—GM)增殖;经TSPG诱导制备的骨髓基质细胞条件培养液富含GM—CSF样活性;TSPG能显著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GM—CSF蛋白和mRNA表达。结论:TSPG可能通过直接和/或间接途径促进造血诱导微环境中的骨髓基质细胞合成和分泌GM—CSF,进而促进CFU—GM的增殖分化。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in vitro development of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culture (BM-MSC).
Data sources  The data cited in this review were mainly obtained from articles listed in Medline and PubMed. The search terms wer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 and “cell culture”.
Study selection  Articles regarding the in vitro development of BM-MSCs culture, as well as the challenge of optimizing cell culture environment in two-dimensional (2D) vs. 3D.
Results  Improving the culture conditions increases the proliferation and reduces the differentiation. Optimal values for many culture parameters remain to be identified. Expansion of BM-MSCs under defined conditions remains challenging,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optimal culture conditions for BMSC and large-volume production systems.
Conclusions  Expansion of BM-MSCs under defined conditions remains challenges, including the development of optimal culture conditions for BMSC and scale-up to large-volume production systems. Optimal values for many culture parameters remain to be identified.
  相似文献   

12.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下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动员作用。方法:32只小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给予0,20,40,80μg/kg rhG-CSF皮下注射,每日1次,连续5 d,最后一次注射后6 h分别取骨髓和外周血,以1×106分别接种于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的12孔板中培养10 d,计数成纤维样集落(CFU-F)的个数,对形成的CFU-F消化后收集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抗原表达并进行成脂、成骨诱导。结果:骨髓所形成的CFU-F与rhG-CSF剂量成正比,外周血也有类似骨髓的成纤维样集落,但出现的频率极低。骨髓CFU-F流式检测呈CD34-、CD133-、CD90+、CD105+,具有成脂、成骨分化的能力。结论:rhG-CSF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且随rhG-CSF剂量增大,促增殖作用越强。rhG-CSF也有动员小鼠间充质干细胞的能力,但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 ,BM -MSCs)向神经元定向诱导分化及分化前后体外培养的条件。方法 :无菌条件下收集兔股骨骨髓 ,用相对密度为 1 0 77的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白膜层细胞群 ,贴壁法筛检其中的MSCs ,用DMEM H条件培养基进行原代及传代培养。分别取 5和 10代的MSCs向神经元定向诱导。诱导后更换为神经培养基继续培养 ,并在 1~ 2 0d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分化细胞的特异性表面标志。结果 :兔骨髓MSCs在DMEM H条件培养基中建立高纯度的细胞培养 ,能够稳定地连续传代达 10代以上。不同代数的MSCs诱导后均表达巢蛋白 (nestin)和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 (neuron specificenolase ,NSE)。诱导后NSCs在神经培养基中继续存活 2 0d以上 ,但未见扩增。结论 :兔骨髓MSCs能够诱导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标志 ,且诱导前后的MSCs均可在体外培养条件下存活。  相似文献   

14.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培养及生物学性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建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分离培养方法,观察细胞形态,探讨BM-MSCs生物学特征。 方法:从人骨髓中利用Percoll分离有核细胞,培养于含10%胎牛血清的低糖DMEM培养基中,台盼蓝拒染法测定细胞增殖状态。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及细胞表面抗原特征。 结果;BM-MSCs具有纤维样细胞形态特征,独特的表型,即CD29、CD44、CD166和HLA-ABC阳性,CD34、CD45和HLA-DR阴性;细胞周期分析显示:12.8%处于S期,76.4%处于G0/G1期;细胞生长倍增时间为2~3 d。 结论:BM-MSCS是一群均一的单克隆细胞,具有独特的增殖特征及表面标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胶质细胞(BV2)在骨髓基质细胞(MSC)接受受损的PC12上清刺激后,对其神经营养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代细胞培养法培养骨髓基质细胞(MSC),以BV2和PC12细胞株分别代表小胶质细胞和神经细胞进行传代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PC12凋亡,ELISA检测培养上清中的神经营养因子。结果小胶质细胞(BV2)和损伤PC12上清同时刺激MSC时,后者分泌的上清能显著降低受损PC12的凋亡数目。结论小胶质细胞的存在有利于接受受损神经细胞上清刺激的MSC发挥神经营养及神经支持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分化形成的神经样细胞的形态及结构特征。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贴壁培养的方法分离纯化人BMSC,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45、CD44等细胞表面抗原在BMSC上的表达。联合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二甲基亚枫(di methyl sulphoxide,DMSO)和丁羟基茴香醚(butylhydroxy anisol,BHA)诱导人BMSC向神经细胞分化。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甲苯胺蓝染色法对分化后细胞进行尼氏体染色;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分化后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结果:分离纯化的人BMSC经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间充质干细胞相对特异性抗原CD44表达阳性,造血干细胞特异性抗原CD34、CD45表达阴性;加入诱导培养基培养2周后,细胞胞体变圆,折光性增强,有突起形成;甲苯胺蓝染色法显示分化后的细胞尼氏体染色阳性;透射电镜下细胞胞浆中有大量密集的呈扁平囊状的粗面内质网及其间的一些游离核糖体和多聚核糖体所组成的尼氏体的超微结构,并有神经微丝的形成。结论:EGF/bFGF/DMSO/BHA诱导人BMSC分化形成的神经样细胞能够表达成熟神经细胞典型的形态及超微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近交系五指山小型猪(inbreed line miniature pig of Wuzhishan,ILMW)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MSCs)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比较我国不同种系猪来源BM-MSCs的生物 学特性,为下一步研究BM-MSC对ILMW单侧输尿管梗阻所致肾损伤的修复机制提供细胞来源。方法:选取4月龄及 10月龄健康ILMW各4头,从距髂骨翼边缘1 cm处穿刺,抽出骨髓约5 mL;经密度梯度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分别用含 10%,12%和15%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FBS)的完全培养基于体外培养;并取第1代、第3代、第5代、第11代细胞 分别行细胞形态学、表型、分化能力、生长曲线、细胞周期等检测。结果:分离培养的BM-MSCs在体外贴壁,呈成 纤维样或旋涡状生长;原代细胞18 h出现贴壁,第6天进入对数增长期,约9 d后80%融合,传代后细胞状态未出现明显 异常。细胞表面抗原检测显示CD29,CD44,CD90表达呈阳性;CD34和CD45表达呈阴性;且各代间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均P>0.05)。成骨诱导18 d后,茜素红染色阳性;成软骨诱导21 d后,阿利新蓝染色阳性。细胞周期检测显示G0/G1 的细胞百分比约为81.45%。结论:ILMW的BM-MSCs贴壁时间早,细胞增殖活跃,传代周期短,传代后仍能保持稳定 的生物学特性,是中国大陆地区猪来源BM-MSC的最佳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8.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 优化获取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对其进行纯化、鉴定,同时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研究。方法 取新生新西兰大耳白兔骨髓5.0mL,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贴壁筛选法并结合传代对其进行纯化,观察细胞形态、超微结构和表面标志物的表达,从而对其进行鉴定。观察第1、3、5、8、10代细胞的增殖情况,并绘制出生长曲线。结果 经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筛选并结合传代所得到的间充质干细胞很纯,第3代和第5代细胞形态单一,细胞排列具有典型的漩涡状结构。第1、3、5代细胞增殖能力强,生长旺盛;而第8、10代细胞增殖明显减弱。所分离培养的细胞表达CD44、CD90,不表达CD34,电镜观察为低分化细胞。结论 分离培养的细胞为间充质干细胞且成分单一,具有干细胞特性.第3、5代细胞很纯且其增殖能力强,适用于做以后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