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者用日立S—520扫描电镜,对微孔钛种植体生物陶瓷烧结涂层复合骨形成蛋白移植于15只成年狗颌骨内2~16周标本进行骨界面观察和成骨量测定.就种植材料,种植体表面形态、结构,种植体与骨组织间隙大小,骨形成蛋白等及成骨时间和量作了分析.实验组2~4周成骨量是对照组的1~2.5倍,成骨时间早,量大,成熟快,骨性结合好.  相似文献   

2.
复合材料包埋的磨片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随着口腔种植材料研究的不断发展,要求研究手段也要随之更新。要观察种植材料与组织之间的结合关系,需要制出良好的切片。脱钙切片会使植入材料经酸处理后脱落;直接磨片法则容易破坏组织间结构,特别易损坏软组织。我们经过不断摸索,采用复合材料包埋的磨片技术,得到了满意的效果。1材料和方法1.1标本植有颗粒型复合生物陶瓷和颗粒型微密多晶羟基磷灰石的动物(猴、犬),牙周骨缺损修复标本6例。植有块状复合生物陶瓷  相似文献   

3.
牛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微孔钛与骨界面疲劳损伤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邹宏恩  叶军 《医学争鸣》1997,18(4):313-315
观察微孔涂层假体与骨界面疲劳行为及影响因素,方法:将牛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微孔涂层的钛合金假体植入犬股骨近侧,4,8周后取标本,干燥,在配置产皮劳台的扫描电镜下动态观察在周胶变载吓界面损伤机理。结论:微孔内骨组织改建状态对于界面疲劳损伤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作者将钛(Tc_4),羟基磷灰石(HA)和生物活性玻璃陶瓷(BGC)颗粒混合烧结成生物活性微孔复合种植体复合骨形成蛋白(BMP)移植于20只成年杂种狗颌骨和股骨内,对1~12周标本进行检测、观察和成骨量的测定.证明种植体与骨界面结合在于界面存在三相性(钛氧化膜:TiO,Ti_2O,Ti_2O_3,HA晶相和BGC晶相),使钙、磷富集层形成,生物陶瓷降解产物再沉积,蛋白多糖、粘多糖类细胞外基质和天然骨粘合物粘连沉积并引导钙盐沉积在界面上,测得该种植体各项技术指标优于目前单一材料种植体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5.
含种植体硬组织骨计量学不脱钙塑料包埋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含种植体硬组织骨计量学研究采用不脱钙塑料包埋技术的运用技巧与优点。方法选取含钛种植体骨组织块,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塑料包埋,包埋后经Leica SP1600硬组织切片机切锯成200μm厚切片,手工磨至70μm,染色后进行观察。结果制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钛种植体与骨组织界面,可见到界面及其周围骨组织矿化过程,种植体骨结合良好,其周围新骨荧光双色标记间距为(9.4±0.61)μm。结论塑料包埋技术适用于不脱钙硬组织包埋,制作含金属硬组织切片,可以广泛应用于含金属硬组织的组织形态学研究和口腔种植体的骨整合界面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碳纤维增强碳复合材料(carbonfiberreinforcedcarbon,C/C)与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复合形成新型种植体(CCH),研究它们与骨结合界面的性质,为开发新型种植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C/C和CCH种植体植入14只兔胫骨内,分别于术后4、8、16周处死动物。对种植体骨界面作扫描电镜观察、X线能谱分析。结果:扫描电镜观察到16周时C/C、CCH与植床骨组织结合紧密,未见胶原纤维,CCH孔内的HA部分被吸收,有骨组织长入。X线能谱结果表明C/C、CCH种植骨界面处有Ca、P元素的富集。结论:C/C、CCH与骨形成骨性结合界面  相似文献   

7.
骨髓基质干细胞与骨基质明胶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化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肖祥池  李健 《广东医学》2005,26(10):1343-1345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MSCs)与同种异体骨基质明胶(BMG)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化骨的可能性。方法将SD大鼠来源的MSCs与同种异体BMG复合培养后植入SD大鼠竖脊肌肌袋内,于术后不同的时间点处死大鼠,标本进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测定及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MSCs与同种异体BMG复合植入体内可产生成熟的骨组织。结论利用MSCs与同种异体BMG复合可产生组织工程化新生骨组织。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 探讨含种植体硬组织骨计量学研究采用不脱钙塑料包埋技术的运用技巧与优点。方法 选取含钛种植体骨组织块,采用甲基丙烯酸甲酯进行塑料包埋,包埋后经Leica SP1600硬组织切片机切锯成200μm厚切片,手工磨至70μm,染色后进行观察。结果 制成切片在显微镜下观察钛种植体与骨组织界面,可见到界面及其周围骨组织矿化过程,种植体骨结合良好,其周围新骨荧光双色标记间距为(8.4±0.61)μm。结论 塑料包埋技术适用于不脱钙硬组织包埋,制作含金属硬组织切片,可以广泛应用于含金属硬组织的组织形态学研究和口腔种植体的骨整合界面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羟基磷灰石(HA)涂层种植体植入生物骨组织后的愈合情况,为义齿修复时机提供依据。方法将表面涂HA的钛芯种植体植入狗颌骨内,分别在术后3、6、12个月于全麻下切取标本,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其结合情况。结果HA涂层种植体植入狗颌骨后3、6个月即形成骨性结合界面,超过六个月其愈合程度与时间无关。结论HA涂层种植入生物体后3~6个月即形成骨性结合界面,可进行上部修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骨水泥复合材料标本的制片方法,为骨科和口腔科学实验提供需求.方法:将修复骨缺损的骨水泥复合材料标本离体后,锯成或磨成1cm^3或8cm^3大小,标本立即固定于BSSF液中,进行脱钙、脱水,用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显微镜观察.结果:研制的骨水泥复合材料标本达到满意效果并能够顺利切片,经HE染色和三色染色观察骨组织、材料、新生骨组织结构良好,能满足临床及基础实验需要.结论:我们研制的骨水泥复合组织制片方法操作简单、结果可靠.基本汰蛰恬府骨科和口膝科学宴聆萼求.  相似文献   

11.
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p)是骨骼和牙齿的主要无机成分,具有生物活性和生物相容性。但HAp机械性能差、降解速度慢、功能单一,难以作为支架材料在骨组织工程中单独应用。通过将HAp与其他类型材料复合,可制备具有特定性能的复合材料,拓展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本文首先阐述了HAp材料在骨组织工程生物材料中的重要性及其优缺点,并分类回顾了HAp复合材料在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现状;其次,针对目前HAp复合材料用于骨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列举了代表性研究成果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讨论;最后,对HAp复合骨修复材料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测试自制钴铬烤瓷合金的机械性能,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实验分2组,A组自制钴铬烤瓷合金,B组BEGO钴铬烤瓷合金,金属规格均为12mm×4.7mm×5mm,瓷层规格均为4.4mm×3.8mm×2mm,采用剪切强度测试法观察金瓷结合力。结果:A组金瓷结合破坏力为(33.31±1.30)Mpa,B组金瓷结合破坏力为(34.60±1.12)MPa,统计分析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自制钴铬烤瓷合金具有较强的金瓷结合力,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利用引产胎儿长管骨作为植骨材料治疗骨缺损、骨折不愈合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对24例应用5~7个月引产胎儿长管骨进行移植,并随诊观察分析。结果;24例均获骨性愈合。结论:胎儿骨来源方便,制备及保存容易,诱导成骨能力强,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率低,是替代自体骨的理想植骨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波辐射能量在薄层材料界面分配的一般规律,特别是与辐射照射方向之间的依赖性。为深入研究微波生物效应的屏蔽及防护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对经过精心筛选的多种微波屏蔽薄层材料(加金属网结构的纤维编织材料、化学处理的微波防护布料、纳米碳涂膜金属板和动物体表组织材料等)在特定频段(9.3GHz)的微波辐射场中,利用微波分光计测定一定入射方向的波束经界面作用后的强度和方向特征表现作了系统研究。结果未形成导电网的金属网结构编织材料并不具备明显的微波屏蔽功能;而化学处理的微波防护布料是强反射型屏蔽材料类;纳米碳涂膜金属板是透射窗型微波隐形材料;而动物体表组织材料等则为复合型的微波反射一吸收材料。此外,生物组织薄层材料在微波辐射场中的界面作用,会随着微波热效应的作用所造成的含水量的改变,呈现规律性的影响。结论尽管微波对于不同类型的薄层材料,总体上是符合波在界面的反射定律的,但是,却在界面附近的反射场区有着丰富的细节变化,结果可能对不同材料界面与定向微波辐射之间的屏蔽防护作用具有特征性的分类功能。由于动物表皮组织对较小入射角的电磁波辐射的吸收较强,因此在考虑微波的防护时,更应该重视这部分辐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异种骨衍生材料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三种异种骨衍生材料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作用 .方法 :分别用复合型完全脱蛋白骨 (CFDB)、部分脱蛋白骨 (PDPB)、部分脱钙骨 (PDCB)修复兔桡骨节段性缺损 ,以自体髂骨和空白缺损作为对照 ,术后 4 ,8,12 ,2 4周取材 ,通过X线摄片和不脱钙硬组织切片检测 ,评价三种材料的成骨作用 .结果 :X线摄片可见 4周时材料密度较高 ;8周时材料与宿主骨交界处模糊 ;12周时材料边缘部分区域密度接近宿主骨 ;2 4周时PDPB组髓腔再通 ,PDCB组缺损区域密度大部分接近宿主骨 ,有一些高密度影 ,CFDB组缺损区域有更多高密度影 .X线片评分表明 4周和 8周时各材料组无显著差异 ;12周时PDPB组和PDCB组评分高于CFDB组 ;2 4周时评分为PDPB组 >PDCB组 >CFDB组 .经组织形态观察可见 4周和 8周新骨贴附材料生长 ,以后新骨增多 ,材料随时间推移逐渐降解吸收 ,2 4周时成骨量PDPB组 >PDCB组 >CFDB组 .结论 :PDPB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好 ,PDCB的修复效果较好 ,CFDB修复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6.
虎骨及其类似品的组织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选取虎骨、豹骨、熊骨、黄牛骨、猪骨、狗骨、猫骨7种胫骨中段,采取骨研磨片和骨切片染色方法进行骨组织结构的对比观察。结果表明:虎骨、豹骨、熊骨和黄牛骨其组织结构相近似,后3种骨可考虑作虎骨的代用品。  相似文献   

17.
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 nHAp)是人体骨、牙无机组成的主要成分,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和生物亲和性,可诱导骨组织再生,已广泛应用于骨缺损修复与替代等骨组织工程领域。由于其组成中含有能通过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途径进行置换的钙、磷等元素,植入体内后可部分或全部被人体组织吸收和取代,能很好地辅助骨的生长,是一种理想的骨修复材料。然而,传统的nHAp陶瓷材料具有一定的脆性且体内降解性差。此外,由于羟基磷灰石纳米粒子表面能大,易发生团聚,导致材料的稳定性差,植入体内后力学强度衰减快,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目前,通过负载相关生长因子、蛋白和多肽等活性分子,可有效提高单纯nHAp的力学性能及生物相容性,从而使其更符合骨修复材料的生物学要求。但传统的物理或化学修饰方法步骤繁琐,修饰过程可导致nHAp生物活性受到干扰。近年来,直接利用生物大分子或者微生物活体自身的分子识别和自组装能力来制备纳米材料的仿生合成方法不仅简单,且合成的纳米材料性质稳定。对于nHAp而言,因其独特的晶体结构及理化性能,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可利用其与生物分子之间的亲和性,通过仿生合成的方法制得具有一定生物活性的nHAp。仿生合成nHAp有望成为主流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分析和归纳不同nHAp材料的仿生合成过程及其特性,对进一步开发机械、生物学等性能更优的骨缺损修复材料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综述了基于不同生物分子模板,仿生合成nHAp的方法,并进一步讨论其在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为新一代骨修复生物材料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将多孔磷酸三钙(TCP)陶瓷人工骨分别浸泡在去离子水、生理盐水、碳酸盐缓冲液和乳酸缓冲液中,材料在这4种溶液中均出现持续溶解,尤以在乳酸缓冲液中的溶解速率最快。将多孔TCP陶瓷植入Wistar大鼠股骨髁骨腔内,术后连续观察40周,X线拍片显示植入材料密度降低、缺损、碎裂,部分材料消失;组织学观察见植入材料孔径扩大,被分离成片块状并被新骨包裹;形态学定量分析显示植入材料面积明显减少。结果表明植入多孔TCP陶瓷发生了明显生物降解。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具有H—Z涂层的以氧化铈(CeO2)稳定的四方相氧化锆多孔陶瓷(Ce-TZP),与猪骨形态发生蛋白(pBMP)复合成的人工骨,用于骨缺损的修复。方法:将其pBMP/Ce-TZP复合人工骨和HA复合人工骨分别植入30只家兔桡骨大段缺损处,并植入后进行X线摄片和组织学检查。结果:pBMP/Ce-TZP复合人工骨与HA复合人工骨比较,pBMP/Ce-TZP复合人工骨在结构、理化性能和生物力学强度均占有明显优势,有利于诱导成骨能力和加速新骨形成,促进骨缺损的修复。结论:pBMP/Ce-TZP复合人工骨是目前较理想的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不同生物活性盖髓材料在初始凝固及完全凝固后,与自酸蚀或酸蚀冲洗粘接系统之间的粘接强度。方法:制备三氧化矿物凝聚体(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MTA)、iRoot BP Plus(BP)及iRoot FS(FS)试件各60个,分成三组,分别在材料初始凝固时间(MTA 4 h,BP 2 h,FS 20 min)、24 h、7 d三个时间点对材料表面进行粘接处理,将各材料组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用通用粘接剂(Single Bond Universal,SBU)自酸蚀模式或酸蚀冲洗模式进行粘接(n=10),限制粘接面积为直径3 mm圆形,上方制作复合树脂柱后测试其剪切强度并记录断裂模式,计算剪切粘接强度值后采用SPSS 19.0软件中的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凝固后材料表面形貌及经过不同酸蚀处理后的表面微观形态。结果:三种材料的自酸蚀和酸蚀冲洗粘接强度在初始凝固、7 d时的粘接强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固24 h后,MTA的自酸蚀和酸蚀冲洗粘接强度均显著高于FS与BP(P<0.05);同种材料完全凝固后粘接强度均显著高于初始凝固组;各组试样断裂均为盖髓材料内聚破坏。扫描电镜下可见三种材料表面特征性晶体结构,MTA表面晶体较另外两者大;经酸蚀处理后,三种材料表面晶体特征均有不同程度破坏。结论:本研究范围内,FS在较短初始凝固时间即可获得一定的粘接强度,与初始凝固时MTA和BP粘接强度无明显差异。临床条件下可以在盖髓材料初始凝固(20 min)后进行树脂直接修复,以提高临床效果与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