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诗经》的研究成就之所以超越前人 ,在于他有一套与汉唐学者用经学方法解读《诗经》不同的文学读诗法。他认为读《诗》应从吟咏性情入门 ,注意《诗》的体裁和表现手法。他将读《诗》的过程分为虚心熟读本文 ;择各家注解 ,晓名物训诂 ;体身玩味 ,推类义理三个阶段 ,从求诗人本意入手 ,最终推求出圣人垂教之意的理学结论。这种从文学出发的读《诗》方法 ,最后仍挣脱不了理学的桎梏。这是由他“格物穷理”的理学目的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2.
王应麟《诗考》版本源流厘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应麟《诗考》版本源流厘正张祝平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是南宋著名的考据学家。其一生著述宏富.有《困学纪闻》《玉海》《小学绀珠》等二十余种著作。他在《诗经》辑佚考据学上建树卓然,《诗考》《诗地理考》在《诗经》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诗考》是其针...  相似文献   

3.
董士锡学术与文学的成就,承其舅氏张惠言指授,甥舅皆为阳湖文派之代表作家。就赋学而言,张惠言编选《七十家赋钞》"至六朝而止",自具选文旨趣,且在创作上"特善辞赋",形成门风;"词动魂魄"的董士锡堪称传人。阳湖文派的赋学成就,足以昭示经学与文学渐合为一的常州本土根基,亦对清中后期赋坛将书卷与人生结合带来范式启迪。  相似文献   

4.
一、以《诗》为教大纲的确立疑古思辨学风从北宋始已成为时代的主流,宋儒为了挣脱汉学藩篱,纷纷从方法论入手,倡导即文求义,涵咏本文的读书方法。朱熹的《诗经》研究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开展起来的。作为理学家和文学家,他既认为《诗经》是文学作品,要用文学方法去读它,更认为它是理学教材,是读者修身明性、格物穷理的工具,而如何将两者统一起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甲诗的某些诗句、句型与乙诗中的某些诗句、句型相同相近 ,因而构成了两诗之间的血缘联系 ,我们称之为“《诗》血缘句” ,通过对它的研究 ,对《诗》的创作形成 ,成诗的时间、诗的作者、流传、传授过程、分类 ,诗与音乐的关系 ,《诗经》时代人们对诗歌的理解、诗的创作手法、诗的注疏等一系列问题会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6.
正火神派是由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创立的一个重要医学流派,以注重阳气,擅用附子而著称,具有十分鲜明的学术特色。火神派相对于中医学其他流派,其独特性表现在:除了对典型的寒证、阳虚证使用大量的热性药物之外,对一些看似热(火)证的疾病往往也是通过扶阳而收效。那么火神派如何认识寒邪和热(火)邪?笔者从《郑钦安医书阐释》中整理出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7.
北宋王安石推行的熙宁科举变革使《诗经》在科举科目中的重要性得到充分体现 ,科举变革所规定的考试的经义形式便于考生表述对《诗》义的理解 ,王安石的《诗经新义》作为《诗经》科试的标准 ,为《诗经》研究史上私学通过科举转为官学并大力推广开了先例 ,打破了汉儒毛、郑之学在官学《诗经》学中一统天下的局面 ,激发了宋学《诗经》学的争议和变革 ,为疑古思辨学风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以运气学理论阐发中药药性的钱塘医派本草气化学说。[方法] 通过研读《本草乘雅半偈》《本草崇原》《侣山堂类辨》和《医学真传》等著作,查阅研究钱塘医派本草理论相关文献,参考时代学术背景等影响因素,对本草气化学说内容进行整理论述,探讨各医家的传承,并列举医案以证临床验效。[结果] 钱塘医派对本草气化学说研究大体基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五运六气思想,各医家主要通过对《神农本草经》的注释发挥,从而创立本草气化学说。其核心内容是通过辨本草生时、形态以及色味,以格物之法推药物禀气,以原药性。以本草生时与禀气相关为线索,引出《内经》“司天备药”以及药物“以偏纠偏”发挥药效等理论,完善本草学研究体系,并影响了如陈修园、唐容川等医家的本草研究方向。所举医案系运用本草气化学说治疗小儿痘疹,进一步验证了该学说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结论] 钱塘医派各医家不断探索,进而创立本草气化学说,虽然从现代科学认识角度来看,其正确性还有待研究,但是以当时的社会发展以及认知背景来讲,钱塘医派本草气化学说的形成,对于本草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学者应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相似文献   

9.
徐荣斋先生,当代中医经学名家,其学探绍派伤寒之源流、启绍派研究之风气。著《重订通俗伤寒论》,一作提要,二作阐发、补充、辨误,突出实用性,不调整结构,而增删内容,都从临证实用出发。  相似文献   

10.
<正>经学是相对于儒经而言的。一般认为,儒家经典发端于孔子整理的早期典籍,如《诗》、《书》、《礼》、《乐》、《周易》及《春秋》,即所谓孔子删定《六经》,此即标志着经学的形成。此后的经学逐渐成为中国学术的主体,不仅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并成为中国学术中最大的一门专学。由于儒学在中国古代思想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巨大影响,读书人鲜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