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目的 研制一种新型的牙槽骨牵张器,并且通过动物实验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自行设计的牙槽骨牵张器装置.实验犬4只,拔除一侧下颌前磨牙1个月后,骨切开放置牵张器,间歇7 d后以1 mm,d速度牵张,共牵张6 d.2只犬于牵张过程中逐步颊向改变移动骨段位置,另2只犬于牵张完成后第2天一步颊向改变移动骨段位置至术前预定位置,固定期2个月后行牵张区组织学检查.结果移动骨段都达到术前预定的高度及颊向位置.组织学检查显示牵张区新骨形成良好.结论 新型的牙槽骨牵张器能在垂直向及颊舌向上精确控制牵张方?且在垂直牵张过程中或牵张完成后改变移动骨段位置,可避免牙槽骨牵张成骨常见的轴向移位.动物实验预示该牵张器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自行研制的骨内型牙槽骨牵张器,建立犬垂直向牙槽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方法】实验动物为中山大学动物中心提供的健康成年杂种犬12只。实验材料为自行设计,纯钛制成的骨内型垂直向牙槽骨牵张器,体部直径3.75mm,长5mm。先拔除犬双侧下颌前磨牙,形成萎缩牙槽嵴的模型。3月后随机选取一侧行骨切开术,植入两枚牵张器。1周后开始牵张,每天1次,每次1mm,共5d;分别在牵张后1、2和3月将动物处死进行临床检查,X线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结果】骨内型垂直牙槽骨牵张器愈合良好。牙槽骨高度平均增加(4.8±0.50)mm。组织学切片显示在牵张区有骨质形成,其骨小梁方向与牵引方向一致。【结论】采用该骨内型牙槽骨牵张器成功建立稳定的、重复性好的犬牙槽骨牵张成骨动物模型,为牙槽骨牵张器的国产化和临床上应用该项技术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自行研制骨内型牙槽骨牵张器,并在动物实验中检验其效果.[方法]实验动物为中山大学动物中心提供的健康成年杂种犬6只.实验材料为自行设计,纯钛制成的骨内型垂直向牙槽骨牵张器,体部直径3.75 mm,长5 mm.螺纹状钛种植体,直径3.75mm,长度10mm.先拔除犬的双侧下颌前磨牙,形成萎缩牙槽嵴的模型.3月后双侧行骨切开术,植入四枚牵张器.1周后开始牵张,每天1次,每次1 mm,共5 d;2月后拆除牵张器,植入螺纹状钛种植体.种植体植入3月后处死动物进行检查.[结果]骨内型垂直牙槽骨牵张器愈合良好,未发现有免疫排斥反应.牙槽骨高度平均增加(4.80±0.50)mm.植入的种植体在术后1月、3月检查发现和周围组织愈合良好,并与周围骨组织形成骨结合.[结论]自行研制的牙槽骨牵张器组织学相容性良好,增高犬牙槽嵴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在牵张成骨增高的犬牙槽骨上进行牙种植可取得良好的骨结合.  相似文献   

4.
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牙移动移动牙张力侧变化的X线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移动牙快速移动时张力侧变化的X线表现,为牙周膜牵张成骨理论提供依据。方法 杂种犬8只,拔除下颌两侧第二前磨牙,实验侧实施减阻-牵张措施,加力14d后,停止加力固定30d;对照侧仅行拔牙术。1、7、14、21、44d拍摄实验侧、对照侧咬合侧位片,观察移动牙张力侧的X线变化。结果 移动牙张力侧牙周膜加力期间有新骨迅速生成;停止加力30d时,新生骨放射学特征与对照侧牙槽骨无显著差别。结论 移动牙快速移动时,张力侧牙周膜可以快速牵张成骨而不会造成龈下骨质缺损。  相似文献   

5.
兔下颌骨放射后牵引成骨术式选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益可  沈国芳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1):1207-1209,1220
目的探讨兔下颌骨在放射后牵引成骨术的截骨术式。方法取术前1个月已完成一侧下颌骨50Gy放射的雄性成年新西兰兔8只,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只,双侧下颌骨截断,放射侧牵引,对侧不固定;对照组4只,放射侧下颌骨截骨、牵引,对侧不截断。两组在术后8 d后开始牵引,骨段牵引距离0.4mm/次,2次/d,连续牵引10 d,固定6周。通过临床表现、X线检查和离体标本等评价结果。结果 8只兔均存活。对照组4只兔下颌没有明显的偏斜和伸长;X线检查和离体下颌骨显示下颌骨未能牵开。实验组4只兔下颌明显偏向对侧;X线检查显示牵引侧成功牵开,对侧截骨间隙没有明显变化;离体下颌骨实验侧延长(7.1±1.2)mm,对侧截骨线临床愈合。讨论单侧下颌骨截断不能确保兔下颌骨放射后牵引成骨术的成功,双侧下颌骨截断、单侧牵引的截骨方式可作为兔下颌骨放射后牵引成骨术的截骨模式。  相似文献   

6.
1.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种植体牵张装置应用的可能性,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实验数据和理论依据。 2.材料方法:杂交家犬6只,随机分为三组,拔除下颌前磨牙3月后进行手术。首先沿牙槽嵴顶切开粘骨膜,两端向颊侧作副切口,翻开颊侧粘骨膜瓣,标出3cm×0.5cm的骨升段(Transport segment)及两枚种植体位置,种植体距垂直切口0.8cm,采用临床标准种植钻头预备种植体窝,钻头最大直径3.54mm,种植体窝深度6mm,用金刚砂片及701号慢速裂钻作水平切口和垂直切口,游离骨升段,骨升段复位后植入后植入种植体,植入深度6mm,在骨基段(Baseseg-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镍钛记忆合金进行骨膜牵张成骨修复犬腭裂的成骨过程及规律。方法用健康杂种犬8只建立腭裂动物模型。2月后在裂隙缘一侧安置镍钛记忆合金牵张器进行骨膜牵张,牵张力为250±20g。分别于20、30、40和60 d取材,在取材前14 d与前3 d对家犬进行肌肉注射四环素(50 mg/kg),采用组织荧光化学法对实验侧及对照侧骨组织形成过程进行观察及评价,并进行骨组织计量学动态参数检测。结果不同牵张时期荧光亮度由弱变强,荧光双标记线间距逐渐变宽,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膜牵张成骨效果稳定,为腭裂修复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介绍自行研制的种植型骨牵张器的牵张成骨效果,探讨其在动物实验中的应用方法与可行性。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8只,体重2.0~2.5kg,随机分4组,每组2只,随机选取一侧兔下颌牙槽嵴,矩形截骨,植入种植型骨牵张器,延迟5天后垂直牵张加高牙槽嵴,1次/d,1.5mm/次,共加力牵张3d,分别于牵张后1周、2周、4周、6周处死各2只兔子,并进行X线和组织学观察。结果 除1枚种植型牵张器因伤口感染发生松动而取出外,其余牵张器与周围组织均愈合良好,牙槽嵴平均加高4.00mm,X线显示牵张6周时牵张间隙消失,组织学观察6周时牵张间隙被成熟新生骨修复。结论 种植型骨牵张器可用于垂直牵张加高牙槽嵴。  相似文献   

9.
目的 建立放疗后兔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实验模型.方法 选用12只新西兰兔,使用直线加速器照射兔下颌骨,每次5.4 Gy,隔日1次,共5次,3月后行牵张成骨.5 d间歇期后开始牵引,每日2次,每次0.5 mm,连续牵引10 d.牵张结束后的0 d、4周、8周分别行下颌骨X线片及CT平扫+三维重建检查,并取牵张区组织行组织学检...  相似文献   

10.
(1)目的 探讨垂直牵张成骨在牙种植术中对牙槽骨骨量不足和预防下牙槽神经损伤的作用。(2)方法 选择4只狗分为2组,两组均将下颌骨体制成骨折块,用牵引器牵引,每天1mm,共7d,然后分别固定21d和42d,于42d后处死狗检查成骨情况。(3)结果 骨牵引成骨高度6mm,固定42d组可见成骨更加完善,X线可见牵张区模糊,有散在高密度细针状骨桥连接;病理检查可见牵张区大部分被骨组织替代。新生的板层骨内有规则的哈弗管。(4)结论 下颌骨垂直牵张成骨可为牙种植术提供足够的骨量,并可防止下齿槽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1.
(1)目的 应用牵张成骨技术延长狗下颌骨动物模型,了解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及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生成规律。(2)方法 8只成年狗,按不同的牵张期和固定期分为4组,每组2只,于下颌第一磨牙后区,行下颌骨体部骨切开术,安置骨支持式口腔外部牵张器,潜伏期固定7d后牵引,每天延长1mm,分2次进行,分别于第3,10,20和20天停止牵张,并固定,分别于牵张期开始,结束及固定期结束摄取X线片,固定期结束时处死动物,取牵张区新骨行组织学检查。(3)结果 4组动物下颌骨分别成功延长了3,10,20和20mm,X线片及组织学检查可见骨样组织、编织骨和板层骨形成,过渡及改建过程,并有软骨内骨化现象。(4)结论 下颌骨牵张成骨术其牵开区可得到良好的骨生成,新骨以膜内成骨为主。软骨内成骨为辅。  相似文献   

12.
Fan H  Wang X  Lin Y  Zhou Y  Yi B  Li Z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0):699-702
目的 探讨颌骨牵引成骨技术在矫治唇腭裂继发重度上颌发育不全畸形中的应用价值及不同牵引方式的选择。方法  8例患者 (男 6例 ,女 2例 ) ,年龄 11~ 2 5岁。其中不全腭裂 1例 ,单侧完全腭裂 4例 ,双侧完全腭裂 3例。所有患者均伴有重度上颌发育不全畸形 ,7例患者采用改良高位台阶式LeFortⅠ型截骨术 ,1例儿童患者行LeFortⅠ型截骨后采用颅外固定牵引装置完成牵引。手术前术后均投照定位头颅正位、侧位片及曲面体层片、颞颌关节薛氏位片 ,并在模型外科上准确测量牵引距离 ,设计牵引方向 ,牵引完成后即开始术后正畸 4个月后拆除牵引器。结果  8例患者均按设计要求完成预定牵引。除 1例右侧上颌窦外侧壁截骨线处约有 1cm× 0 .5cm的骨缺损外 ,其余病例牵引区均有致密新骨生成 ,术后咬合关系稳定 ,无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经平均 2 0个月的术后随访观察 ,上颌骨及咬合关系均稳定 ,无明显复发。 8例患者平均牵引上颌骨向前达 12mm(5~ 15mm) ,患者的上牙槽座角由术前的平均 71°增加到术后的 79° ,所有病例均达到容貌及咬合关系恢复正常。结论 牵引成骨技术是矫治唇腭裂继发重度上颌骨发育不全畸形的有效方法 ,且不需植骨、效果稳定、对腭咽闭合的影响较小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锥形束CT (CBCT)观察重度牙周炎患牙拔除后行牙槽嵴保存术(ARP)对缺牙区及邻牙邻面牙槽骨的影响。方法:因重度牙周炎拔除的46名患者的75颗患牙纳入研究,将患牙分为拔牙后同时行ARP的实验组和拔牙后自然愈合的对照组。另根据拔牙前的骨丧失量分为A组(丧失量5~7 mm)和B组(丧失量>7 mm)。观察拔牙前与拔牙6月后该牙位矢状面上颊舌侧牙槽骨高度变化以及牙槽嵴顶下方1、4、7 mm处的宽度变化以及缺失牙邻牙邻面骨高度变化。结果:实验组颊侧牙槽嵴高度吸收量为(0.69±0.36)mm,对照组吸收量(1.77±0.95)mm(t=-3.977,P=0.004);实验组舌侧牙槽嵴高度吸收量为(0.71±1.51)mm,对照组吸收量(1.71±1.24)mm(t=-3.115,P=0.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牙槽嵴顶下方1 mm处牙槽骨宽度减少了(2.39±1.34)mm,对照组减少了(4.63±2.20)mm(t=5.331,P=0.000);实验组牙槽嵴顶下4 mm处减少了(1.28±1.18)mm,对照组减少了(2.15±1.91)mm(t=2.816,P=0.007);实验组牙槽嵴顶下7 mm处减少了(0.81±1.38)mm,对照组减少了(1.50±1.44)mm(t=2.125,P=0.0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邻牙邻面舌侧骨吸收量(-0.22±1.02)mm,对照组吸收量(0.37±0.82)mm(t=-2.766,P=0.007),实验组邻牙邻面中间骨吸收量(-0.48±1.51)mm,对照组中间骨吸收量(0.55±1.07)mm(t=-3.443,P =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邻牙邻面颊侧骨吸收量(-0.09±1.17)mm,对照组骨吸收量(0.34±0.8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0,P =0.070)。结论:ARP有助于减少拔牙区牙槽嵴高度宽度的降低,恢复邻牙邻面骨高度,利于后期缺失牙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山羊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牵张成骨的骨形成过程及机制,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选取8只3月龄健康幼年山羊,建立下颌骨牵张成骨术的实验动物模型,成模后动物随机分为4组,每组2只,第1组动物在牵张完成后1周处死,第2组在牵张完成后2周处死,第3组在牵张完成后4周处死,第4组在牵张完成后6同处死。对新生骨的组织学、影像学及骨密度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所有动物的右下颌骨均延长了大约10mm,组织学证实牵张区确有新骨形成。随着固定期时间的延长,X线检查和骨密度测试结果显示新骨组织中骨密度逐渐增高。牵张器相接触一侧的新生骨的骨质成骨较差。结论山羊是一种较理想的对牵张成骨进行模拟性研究的实验动物,采用与牵张方向一致的牵张器施力方向可以避免侧向力的产生,从而提高术后成骨质量。  相似文献   

15.
转化生长因子β1在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TGF β1在不同时期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 ,探讨其可能发挥的作用。 方法 :恒河猴 16只 ,10只行单侧下颌骨牵引 ,6只行双侧下颌骨牵引 ,采用下颌角部骨截开术 ,5d间歇期后以每天0 .5mm× 2次的速度牵引 ,共 15d。分别于牵引完成时、牵引后 2、4、6、12周时处死一组动物。将牵引区骨块制作脱钙石蜡切片 ,进行HE染色及TGF β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牵引完成后早期阶段 ,TGF β1阳性着色颗粒广泛分布于牵引区的纤维血管基质、成骨细胞及成软骨细胞中 ,尤其是在截骨断端的血肿区 ,TGF β1的阳性着色最强。在稳定期 ,牵引区TGF β1的阳性着色逐渐减弱 ,主要见于胶原纤维矿化、成骨细胞形成类骨质的区域 ,且主要位于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及成骨细胞胞浆中。牵引完成后 12周 ,除骨髓腔中纤维血管基质可见少量TGF β1的阳性着色颗粒外 ,在骨外膜、骨基质及骨细胞内已见不到明显的TGF β1的阳性着色。结论 :TGF β1活跃参与了牵引区新骨的形成过程 ,它在刺激和诱导骨前体细胞及原始间充质细胞增殖分化 ,促进牵引区成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方面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头影测量方法研究狗下颌骨牵张成骨新骨形成及其稳定性。方法 :4只成年狗双侧下颌骨截断后经 7d间歇期 ,以 1m m/次、1次 /d的速度牵引 10 d,共延长 10 m m后固定。分别于牵张结束、固定 2、4、8周后行 X片检查及头影测量分析。结果 :牵张后固定 2周 ,两侧骨断端边缘模糊不清 ,牵张区仍为低密度影。牵张后固定 4周 ,两侧骨断端间透射影缩小 ,边界不清 ,牵张区密度明显升高 ,但仍表现为片状透光影 ,密度从两侧向中间逐渐增高。至固定 8周时接近正常骨组织密度 ,下颌骨长度在牵张结束后与 2、4、8周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牵张成骨可形成新的骨组织 ,对保持被延长的下颌骨长度的相对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在不同时期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可能发挥的作用.方法在30只成年大耳白兔的一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用牵引器延长一侧下颌骨4mm,分别于牵张完成后的第1,3,7,14,28天处死一组动物,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组织学及OPG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下颌牵引延长后牵引间隙均有新骨形成,免疫组化染色OPG主要定位于成骨细胞的胞浆中.其中以牵引结束的第1,7天的表达最强,以后逐渐下降,第28天仅有微弱表达.结论OPG可能在牵引成骨过程中特别是调控组织细胞应力信号传递的早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麦志辉  艾虹  卢红飞  黄晓 《实用全科医学》2009,7(4):335-336,339,F0003
目的观察经牙周膜牵引成骨术快速移动犬牙齿的牙周组织内细胞因子TGF-β1和VEGF的表达及变化,探讨TGF-β1和VEGF在牙周膜牵引成骨术中的作用,为其后的系列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用8只广州本地杂种犬,分别牵引下颌左右两侧第一前磨牙向后移动,A组为对照组,常规滑动法100g牵引;B、C、D纽为实验组,采用牙周膜牵引成骨术,B组的牵引速率为0.25mm/d;C组的牵引速率为0.5mm/d;D组的牵引速率为1mm/d。结果TGF-β1主要表达于成骨细胞与成纤维细胞,VEGF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与成骨细胞。在牵引术后,TGF-β1和VEGF的表达增加,2周时达到高峰;C组的分泌水平最高;固定4周时,各组之间的分泌水平没有明显的区别。结论牵引固定2周时,TGF-β1和VEGF因子大量表达于移动牙的近远中牙周间隙,其中c组最活跃,至固定4周时,两种细胞因子的表达与对照组无差别。  相似文献   

19.
钟明亮 《中外医疗》2012,31(23):82-83
目的探讨下肢骨痂延长术后并发再骨折的发生率,分析再骨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再骨折的发生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4月—2010年11月,采用镶嵌式单臂骨外固定器行下肢骨痂延长术165例,再骨折16例,评估再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对再骨折患者的性别,行骨痂延长术的原因及部位,骨痂延长的长度等因素与再骨折发生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下肢行骨痂延长术患者再骨折率为9.6%,所有病人均获得24~58个月随访,平均(32.1±7.3)个月,其中患者性别差异引起的再骨折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发病原因、发病部位及骨痂延长的距离引起的再骨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患者病因及延长距离2个变量具有独立危险性。结论利用镶嵌式骨外固定器行骨痂延长术术后并发再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患者自身发病原因及骨痂延长距离,治疗关键在于有效地针对再骨折的危险因素,预防再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