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颞骨体层方法对人工耳蜗的显示效果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患儿同时行颞骨体层术和耳蜗位片的投照,并比较两种方法的植入电极对数。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清晰显示人工耳蜗电极的位置及植入电极个数,2组间无明显差异,与手术结果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颞骨体层术可以作为一种新的评价人工耳蜗的X线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对蜗内电极显示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8例已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患者做MscT横断扫描,MPR重组及容积再现技术(VRT)重建,扫描参数为120kV,80mas,0.6mm准直器宽度,重建图像厚度0.6mm,间隔0.1mm,骨算法重建,对特殊患者行VRT三维重建。结果25例显示植入电极在耳蜗内呈点状高密度影,VRT图像显示电极在耳蜗内呈自然螺旋状,无扭曲、滑脱与耳蜗走形一致,其中23例患者,耳蜗内显示植入电极12对,2例显示11对。2例植入失败,其中1例并发中耳炎,电极脱落仅于耳蜗底转,1例电极位于耳蜗外。内耳畸形成功植入1例,VRT图像显示植入耳蜗前段4—5电极。结论MSCT扫描结合MPR及VRT重建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植入电极在耳蜗内形态、位置、数目有准确、清晰、直观显示,对术后患者的康复评估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3.
欧阳建龙 《当代医学》2013,(35):108-108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观察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电极位置的方法。方法对5例人工耳蜗植入术患者术后进行CT扫描,并采用平均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显示技术以及多层面重建的容积再现3种方法进行三维重建,观察患者的术后电极位置及形态等。结果使用3种方法构建的三维重建图能够直观的显示出电极形态及在患者耳蜗内的植入深度,并可以较为清晰的分辨出患者耳蜗内的电极数目。结论CT三维重建的方法可以直观的显示出患者植入电极的具体形态、位置和数目,是观察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后情况最为有效的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对术后电极的开启及调试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Nucleus24型人工耳蜗植入后的电极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访耳蜗植入后出现蜗外电极或坏损电极的情况,评价人工耳蜗植入后电极的有效性。方法:1998年6月至2002年8月53例Nucleus CI24M型耳蜗植入者,在术中及术后映射调图时进行电极阻抗测试,确定有无电极坏损及其坏损时间。开机时拍摄耳蜗位X线平片,确定电极是否完全植入。分析手术过程和术者经验对电极有效性的影响。结果:电极出现坏损的比例为13.2%,电极在术中插拔两次以上而造成电极坏损的危险度为0.4656。4年累积生存率达96.2%。不完全植入的比例为15.1%,其中又以耳蜗形态异常者居多(7/11)。结论:Nucleus CI24M型植入体在开机1~4年内的可靠性较高。电极序列在术中插拔两次以上,是导致电极坏损的主要原因。患者耳蜗的纤维化、畸形以及术者经验等因素可能导致电极不完全插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后耳蜗位平片摄影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1例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患儿(年龄30d~4岁)分别摄许氏提倡的耳蜗位平片摄影位和我们改良后的许氏耳蜗位平片摄影位,用Cohen(c)方法测出蜗管内电极数,将术中得数与2种片所得共3组数据行统计处理t检验。结果2种平片均能清晰地显示蜗管内电极的位置和形态,2组X片结果与手术结果基本吻合,3组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后耳蜗位平片摄影位方法简便,易使4岁以下患儿接受,且能满足了解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精确状态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锥形束CT(CBCT)对人工耳蜗植入(CI)术后耳蜗内电极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因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行CI术患者16例,术后行高分辨率CBCT检查和64排螺旋CT植入侧扫描,比较两种检查在测定耳蜗内电极的位置、计数电极数、测量电极植入深度等方面的差异。结果8例患者植入COCHLEAR公司22个电极人工耳蜗(NucleusCI512),8例患者植入NUROTRON公司24个电极人工耳蜗(CS-10A)。两种检查对CI术后耳蜗内电极计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辨率CBCT优于64排螺旋CT。两种检查对CI术后耳蜗内电极位置判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排螺旋CT直接法测得CI术后耳蜗内电极植入深度>CBCT直接法>CBCT间接法,CBCT间接法测量电极植入深度更加接近于术中实际测量值。结论高分辨率CBCT不但能显示耳蜗内电极位置,并能清晰显示及测量耳蜗内电极植入深度、数目等指标,在CI术后可以代替多排螺旋CT进行耳蜗内电极的影像学评估。  相似文献   

7.
内耳畸形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Zhao XT  Han DM  Li YX  Kong Y  Zheng J  Chen XQ  Liu B  Liu S  Mo LY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103-105
目的:探讨内耳畸形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方法和临床经验。方法:1997-2001年共实施多导人工耳蜗植入术180例,其中伴有双侧内耳畸形患者25例。就其不同原因所致内耳畸形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特点及术后开机调试特点与耳蜗形态正常的人工耳蜗植入进行了比较。结果:(1)所有内耳畸形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术后都有听觉;(2)内耳畸形人工耳蜗术中容易出现“镫井喷“,其中Mondini畸形术中出现“镫井喷“的现象比其他畸形多见;(3)植入电极大部分完成插入蜗内,少数遗留蜗外电极;(4)术后无面瘫、脑脊液瘘等并发症;(5)术后开机调试发现部分数值比正常形态耳蜗植入偏高,但听阈无明显区别。(6)经过语言康复训练,听力及言语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伴有内耳发育畸形患者的深度感音性聋可以行人工耳蜗植入,植入效果与耳蜗发育正常患者的人工耳蜗植入效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电极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已行人工耳蜗植入的患者做MSCT横断面检查及容积再现技术(VRT)重建。扫描参数为:120kV,100mAs,0.75mm准直器宽度,螺距为1,重建层厚1mm,高分辨骨算法重建。对感兴趣耳以0.1mm重建间距、FOV=50mm进行重叠放大重建,将图像传至工作站以VRT对感兴趣耳进行三维重建。结果MSCT横断面图像显示,电极在耳蜗内呈断续点状高密度影,并见少许金属伪影。VRT图像显示,电极在耳蜗内呈螺旋状走行,与耳蜗走行一致。21例植入Combi40 标准型电极患者VRT可清晰分辨每个电极在耳蜗内的位置,2例植入Combi40 压缩电极的患者VRT图像上只能分辨插入耳蜗前段的4~5个电极,其他插入电极相互之间难以区分。VRT显示电极数目的准确率约为87%(20/23)。结论MSCT结合VRT重建可清晰、直观、准确地显示电极在耳蜗内的形态和位置,并能准确显示大部分病例植入电极数目,是人工耳蜗植入术后观察植入电极直观而较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应注意问题及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应注意问题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语前聋23例、语后聋1例病人进行了人工耳蜗植入.植入体Nucleus 24M型11例、Nucleus Contour 1例、Med-EL Combi 40 型12例.结果:24例全部成功植入.出院前X线电极定位,证实植入位置正确.术后4周开机调试及随访,行为和语言测听平均听阈30~35dBHL.结论:人工耳蜗植入需要完善的术前检查、精细的手术技巧和规范的术后随访和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分析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术后效果评估。方法 11例患者均采用经面神经隐窝入路多道人工耳蜗植入,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患者年龄3~26岁,语前聋8例,语后聋3例,左耳2例,右耳9例。结果 11例人工耳蜗电极均成功植入,达到了100%的手术成功率,术后X线检查人工耳蜗电极位置均在耳蜗内,纯音听力水平平均达到了30~45 dB SPL。随访6个月~2年听觉及语言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术前认真的听力学和影像学检查是保证手术成功和达到良好听力恢复的首要前提,手术技巧及方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而术后调机及言语康复训练则是人工耳蜗植入效果的保证。多道人工耳蜗植入是治疗极重度耳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人工耳蜗植入进路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乳突切开后鼓室进路并与无乳突切开外耳道进路比较.方法:经乳突切开后鼓室进路人工耳蜗植入24例,术前常规行颞骨高分辨率CT、MRI检查,均为中耳及内耳结构正常,乳突气化良好病例.结果:人工耳蜗植入24例全部成功.1例病人术中鼓索神经切断.没有出现面神经麻痹、外耳道或鼓膜穿孔.结论:经乳突切开后鼓室进路人工耳蜗植入方便安全,疗效稳定,并发症少,应是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面神经隐窝径路的局部显微解剖结构.并探讨其在人工耳蜗植入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例(60侧)国人尸体头颅进行面神经隐窝的显微解剖测量;经面神经隐窝入路,对10例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施行人工耳蜗植入术。结果面神经锥段到鼓索隆起距离为(5.29±0.42)mm;在圆窗、卵圆窗平面,面神经乳突段到鼓索神经的距离分别为(2.954±0.23)mm和(3.84±0.25)mm;锥隆起到圆窗龛和卵圆窗的距离分别为(3.71±0.15)mm和(1.234±0.10)mm;圆窗龛到面神经乳突段距离为(3.824±0.31)mm;卵圆窗到圆窗龛距离为(1.91±0.16)mm。10例耳聋患者均经面神经隐窝径路成功植入了人工耳蜗。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圆窗龛、卵圆窗、锥隆起、面神经、鼓索神经、水平半规管等是经面神经隐窝径路的重要僻剖标志.掌握此局部显微解剖结构将有助于经面神经隐窝径路施行人工耳蜗植入术。  相似文献   

13.
人工耳蜗植入术:附7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术的有关问题。【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施行的人工耳蜗植入术7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正常结构耳蜗患者均经常规方法顺利植入,插入电极达到常规要求;10例异常结构耳蜗患者中,3例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患儿,1例术中可见外淋巴液波动,另1例出现“井喷”,但均顺利完全插入电极并用颞肌筋膜成功封闭鼓阶小窗,阻止“井喷”和外漏;2例共同腔畸形患儿只能插入部分(15和17个)电极;1例Pendred(甲状腺肿耳聋)综合征并小耳蜗畸形患儿在治疗甲状腺功能低下后接受手术并顺利完全插入电极;1例内听道狭窄患儿有残余听力,顺利接受了植入手术,术中术后未发生脑脊液漏;3例耳蜗骨化患儿中,2例不完全骨化可完全插入电极(其中1例为经前庭阶插入),另1例完全骨化,术中与其家长及语训老师讨论后放弃手术。术后除1例6岁患儿出现暂时性面瘫并于第7天完全恢复外,无其他并发症。成功植入电极的患者均正常“开机”并且均有听觉反应。【结论】成功的人工耳蜗植入有赖于手术前详细分析病史和影像学资料,充分估计术中的困难,与患者及其家属讨论病情和术中的规范操作。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人工耳蜗植入术1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的相关问题 .方法 2 0 0 0 - 12 / 2 0 0 2 - 0 3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13(男 5 ,女 8)例 ,年龄 2~ 18岁 .其中语前聋 11例 ,语后聋 2例 ,先天性聋 8例 ,药物性聋 5例 ;所有病例无遗传史 ,有高热病史 2例 ,脑膜炎病史 1例 ,腮腺炎病史 2例 ;11例术前有超过 1a的正规语训及大于3mo的助听器配戴史 ,2例未经正规语训及配戴助听器 .术前听力学检查 2 6耳中 2 5耳 ABR>10 0 d B、1耳 >90 d B,鼓室图均为 A型曲线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未引出 .双侧半规管麻痹 2例 ,颞骨薄层 CT扫描耳蜗畸形 2例 .所有患者均行右侧人工耳蜗植入手术 ,术中面神经监测 .其中植入澳大利亚Neuclear2 4型人工耳蜗 10例 ,奥地利 Med4 0 +2例 ,美国Clarion人工耳蜗 1例 ,患者术后 1~ 1.5 mo开机调试及跟踪随访 .结果 耳蜗植入成功 12例 ,1例因耳蜗硬化电极未能全部植入 ,8例术后 3d有轻度眩晕 ,无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 .开机调试后所有患者均能听到声音 .术后随访 ,已有 3例入正常学校上学 .结论 根据不同类型的人工耳蜗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 ,讨论了手术相关问题及术后电极定位等 .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相关的后鼓室及上鼓室解剖结构进行观察、测量,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顺利找到并准确定位鼓阶入口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20侧成人颞骨标本进行解剖,模拟人工耳蜗植入术,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与人工耳蜗植入手术相关的解剖数据。结果砧骨短脚至圆窗龛之间的距离为(5.91±0.29)mm;镫骨头至圆窗龛之间的距离为(2.11±0.18)mm;面神经垂直段至圆窗龛之间的距离为(6.70±0.19)mm;锥隆起至圆窗膜前缘之间的距离为(2.22±0.21)mm;镫骨头至圆窗膜下缘之间的距离为(2.16±0.14)mm;鼓阶入口与卵圆窗最近距离为(2.12±0.19)mm;匙状突至圆窗龛之间的距离为(3.79±0.17)mm;镫骨头至耳蜗第二回切开点之间距离为(2.25±0.13)mm;锥隆起至耳蜗第二回转切开点之间距离为(2.28±0.20)mm。结论人工耳蜗植入手术中切开耳蜗底回的位置位于锥隆起前下方约2.22 mm处;切开耳蜗第二回的位置位于锥隆起前上方约2.28 mm处;根据病人不同情况,为术中选择不同的鼓阶切开点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DR内听道像及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效果评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我院46例已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影像检查及相关的声学检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DR内听道像及耳镜检查.结果 43例DR内听道像显示工作电极全部植入且沿耳蜗螺旋自然弯曲,无滑脱、扭曲,术中、术后的声学检测正常;2例DR內听道像显示工作电极未植入完全,术中检测声阻抗正常,术后恰当刺激神经反应遥测可引出;1例患者内耳先天发育畸形Mickel型,其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显示耳蜗内电极位置过深,部分自鼓阶滑脱,部分在底圈与中间圈移行处扭曲,且电极不工作,声学检测不能引出,需行再植入术,其他5例CT显示耳蜗内电极连续,形态、走行无异常.结论 DR内听道像廉价、直观监测蜗内电极位置、形态,应作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常规检查;CT可以提供确切的异位信息及内耳、中耳畸形的情况,两者对人工耳蜗植入术后的效果评估和康复训练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