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林群  陈捷  丁景华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5):1449-1450
目的:回顾105例重症心脏瓣膜病置换术患者,总结体外循环经验.方法:体外循环中采用中度低温,预充白蛋白并附加人工肾超滤,心肌保护用高钾含血停搏液灌注.结果:体外循环时间60 min~18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0 min~120 min,所有患者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心脏自动复跳79例,电击16例,围术期死亡3例.结论:手术中加强心肌保护,可减低手术后的功能衰竭和降低并发症,并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回顾 10 5例重症心脏瓣膜病置换术患者 ,总结体外循环经验。方法 :体外循环中采用中度低温 ,预充白蛋白并附加人工肾超滤 ,心肌保护用高钾含血停搏液灌注。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 6 0 min~ 18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 6 0 min~ 12 0 min,所有患者均顺利脱离体外循环 ,心脏自动复跳 79例 ,电击 16例 ,围术期死亡 3例。结论 :手术中加强心肌保护 ,可减低手术后的功能衰竭和降低并发症 ,并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唐令凤  杨康  张玉霞  廖克龙  王海东 《重庆医学》2004,33(12):1763-1764
目的探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在心脏大血管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体外循环开始后经血液和体表降温至鼻咽温14.4~20℃ ,停止体外循环,2例患者行上腔静脉逆行灌注,时间分别为21、36min.结果 5例患者体外循环时间169~230min,停循环时间14~62 min,全麻清醒时间术后3h 55min~4h 35min,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深低温停循环技术在心脏大血管手术中的脑保护安全、有效,同时辅以选择性脑灌注可延长深低温停循环,减少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重症瓣膜替换术体外循环管理和心肌保护的方法.方法对28例重症心脏瓣膜病人施行体外循环下瓣膜替换术,体外循环平均时间172min,升主动脉阻断平均时间116min,转流中采用中度低温、中度稀释、高流量灌注以及定时灌注冷停跳液等心肌保护措施.结果自动复跳21例,7例电击复跳;5例发生严重低心排;4例死亡,死亡率14.3%.结论接近生理状态的体外循环灌注方法和有效的心肌保护措施适用于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大心室瓣膜置换患者体外循环管理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回顾61例左室舒张末径大于6.5cm的行瓣膜置换术患者,总结体外循环(CPB)经验。方法 CPB采用中度低温,3例二次开胸不能分离上下腔行停循环(鼻咽温18~22℃)。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巨大右房,腹水,恶液质的患者,预充白蛋白并附加入工肾超滤,心肌保护为高钾含血停搏液灌注。结果 CPB时间41~215min,深低温停循环(DH-CA)时间45~66min,心肌缺血时间28~178min。心脏自动复苏率92%。无全心辅助及左心辅助。围术期死亡4人。结论 手术中有效的心肌保护,提高胶体渗透压,可减低手术后心功能衰竭,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是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延长其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管理和心肌保护的方法。方法对28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ECC采用中度低温,中度血液稀释,心肌保护为高钾含血停跳液灌注。结果体外循环时间56-23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2-173min,心脏停跳时间48-179min,术中灌注压50—80mmHg,心脏自动复跳22例,电击复跳6例,死亡3例,死亡率10.7%。结论良好的体外循环管理和综合性的心肌保护可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的救治率。  相似文献   

7.
连续19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无早期死亡的体外循环经验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连续 19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无早期死亡的体外循环经验。方法 :1999年 11月~ 2 0 0 1年 6月 ,连续施行心脏瓣膜置换术 198例 ,术中体外循环采用中度低温、中度稀释 ,灌注流量 6 0~ 80ml/kg·min ,维持灌注压 6 0~ 90mmHg ,心肌保护采用 4∶1含氧晶血灌注 ,以低压顺灌为主 ,主动脉瓣置换和主动脉瓣、二尖瓣联合置换采用冠状动脉持续灌注 ,部分采用温一冷一温灌注和逆灌。鼻咽温复至 37℃ ,生命体征平稳停机。结果 :全组体外循环时间 4 2~ 16 7min ,平均 93min ,辅助 /阻主时间比平均为 0 .3,开放升主动脉自动复跳率90 % ,无 1例早期死亡 ,均顺利出院。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死亡率降低与体外循环管理密不可分 ,术中体外循环应注意转流平稳 ,组织灌注良好 ,尽量缩短转流时间 ,并严密监测电解质 ,由其是对心肌的认识和保护与处理要有正确、科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CPB)在急诊心血管手术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心血管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紧急手术的资料。结果全组CPB时间44~358min,阻断升主动脉时间21~170min,6例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顺行脑灌注时间26~65min,2例深低温停循环上腔静脉逆行灌注时间27~48min。全组手术后存活26例(93%),死亡2例。结论在心血管急诊手术中快速建立良好的体外循环管理可为手术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CPB)管理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82例重症心脏瓣膜病行瓣膜替换术患者资料,CPB采取中度低温,中度血液稀释,保持较高的灌注压力;4∶1氧合血停搏液灌注心肌保护。结果:CPB时间85~235 min,主动脉阻断62~198 min,心脏自动复跳率85%,无全心辅助和左心辅助,围术期死亡1例。结论:术中有效的心肌保护、提高胶体渗透压以及重视其它脏器的保护,可减轻术后心功能衰竭及其它重要脏器功能衰竭,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并总结A型夹层外科手术患者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选取收治的36例行A型夹层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其中行升主动脉置换术15例,Bentall术10例,孙氏手术9例,二次手术2例。术中行股动脉及右腋动脉插管或无名动脉插管,股静脉或上、下腔静脉引流,采用冷含血晶体停搏液、常规中低温体外循环,其中11例采用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roy arrest,DHCA)以及选择性顺行性脑灌注(selective antegrade cerebral perfusion,SCAP)体外循环灌注方法。结果:体外循环转流时间(216.90±75.56)min、心肌阻断时间(116.43±32.87)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30±5.82)min,重症监护室时间28~854(261.03±49.92)h,院内死亡1例,余35例均痊愈出院,出院时心功能NTHAⅠ~Ⅱ级。结论:正确选择体外循环方法及良好的体外循环管理是A型夹层外科手术成功的保障。上下半身分别灌注可以有效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停循环期间选择性顺行脑灌注可有效减少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大于70岁的老年重症心脏瓣膜病施行瓣膜手术过程中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的管理经验。方法从2004年09月至2008年12月,共对71例老年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7081岁)施行瓣膜置换或成形手术,术前进行全面评估和充分准备,术中采用浅-中低温、中-高流量CPB,维持平均动脉压(MAP)6090 mmHg,血红细胞比容(Hct)0.250.30。结果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单瓣置换38例,双瓣置换16例,二尖瓣或主动脉瓣成形17例。其中11例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术,3例行升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3例行带瓣管道升主动脉置换术。无手术死亡,术后早期死亡5例,其中4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余1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结论在合理的CPB管理下,对老年重症瓣膜病患者患者进行心内直视手术是积极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分析66例成人重症心脏病手术病人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应用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6例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心肌灌注方法的成人重症心脏病手术病人的体外循环的资料,包括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自动复跳率,心脏停搏时间,主动脉开放后心肌复跳时间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体外循环时间为63~268 min,平均(131.5±47.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8~146 min,平均(88.4±45.1)min,自动复跳64例(97%),心脏停搏时间15~220 min,平均(87.9±63.1)min。主动脉开放后心肌复跳时间5~700 s,平均(181±159)s。电击复跳2例(3%)。转中尿量300~800 ml,平均(422±110)ml。转中常规超滤及零平衡超滤,超滤液1 200~2 500 ml,平均(1 600±420)ml。术中出血量300~1550 ml,平均(630±240)ml,术中输血量600~1 200 ml,平均(840±230)ml。术后死亡1例(1.5%),死于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其余患者顺利出院。结论采用晶体停搏液与氧合血停搏液联合应用于重症心脏病手术心肌保护方法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工心脏瓣膜再次置换的原因及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5例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再次接受瓣膜置换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初次换瓣到再次换瓣时间为0.5~15(10.5±1.5)年;手术均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其中心脏停跳10例,心脏不停跳15例;置换的瓣膜有二尖瓣13例,主动脉瓣10例,三尖瓣2例.结果 主动脉阻断时间为55~158(89±34)min;体外循环时间为80~204(112±32)min;无一例住院死亡,住院天数15~30(20.5±2.5)d;出院时心功能改善至Ⅰ级16例,Ⅱ级9例.结论 再次换瓣手术应恰当掌握手术时机,可应用传统的心脏停跳法及不停跳法,手术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应用四分支血管分段停循环下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Yu CT  Sun LZ  Chang Q  Zhu JM  Liu YM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167-169
目的总结应用四分支血管在深低温、分段停循环下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的经验。方法自2003年8月至2005年5月,连续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龄22~58(40±9)岁,体重49~105(67±19)kg。其中胸腹主动脉真性动脉瘤4例(CrawfordⅡ型),慢性Stanford B型夹层瘤24例,慢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瘤5例(均为二次手术),马方综合征合并慢性Stanford B型夹层瘤5例(2例为二次手术)。采用深低温、分段停循环技术。经左后外侧沿腹直肌旁至耻骨联合胸腹联合切口、第五肋间进胸、断肋弓、腹膜外入路,应用四分支人造血管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5·26%)。神经系统并发症4例(昏迷超过3d),经脱水及神经营养治疗后痊愈。急性肾衰2例,经血滤治疗痊愈。结论选用四分支人造血管,采用分段停循环技术行全胸腹主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替换术,能简化手术方式,明显缩短脑、脊髓和重要脏器的缺血时间,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58例双瓣替换术体外循环管理状况,总结双瓣替换术中灌注技术。方法:对58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施行二尖瓣、主动脉瓣替换术中体外循环手术的临床资料、心肺转汉方法和心肌保护中的难点及处理进行回顾总结分析。结果:58例中早期死亡2例,死亡率3.45%R。结论:只有良好的体外循环灌注技术和心肌保护,才能保证双瓣替换术病人顺利渡过围术期,降低手术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Kaer A  Dunibi A  Lati M  Qiao 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4):3153-3155
目的 分析新疆地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探讨该地区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方法 对1993年1月至2007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13例心脏瓣膜病患者(均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瓣膜置换手术),回顾性分析该组病例临床特点、手术适应证及围手术期处理情况.结果 913例患者中,痊愈出院868例(95.1%),术后住院期间因各种并发症死亡45例(4.9%).不同年龄以及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术后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手术年限以及不同心胸比例患者术后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新疆地区,瓣膜置换术仍是治疗心脏瓣膜病变的有效手段,对于年龄较大、心功能Ⅲ~Ⅳ级患者,应加强围手术期处理,以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手术的体外循环的管理方法。方法 85例二尖瓣病变患者,采用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对体外循环建立方法、体外循环管理及手术后结果进行评价。结果 85例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为90~155(120.7±17.4)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40~90(51.2±9.1)min。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均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全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的体外循环方法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医学手术实验用小型猪心脏手术的体外循环(CPB)管理及效果。方法实验用小型猪30头,分为两组,分别于CPB下行心脏停跳手术(停跳组)15例及不停跳并行心脏手术(非停跳组)15例。基础麻醉起效后仰卧位固定于手术台上,开放耳缘静脉,行气管插管盾连接呼吸机,经隐动脉及右颈内静脉置管监测动静脉压,静吸复合麻醉。采用鼓泡式氧合器及儿童管道,溺低温下流量60-80ml/(kg·min),平均动脉压(MAP)50-60mmHg,α稳态血气管理方式,停跳组用冷晶体高钾停搏液诱导停搏,心脏复跳后调整流量脱离CPB。根据情况使用相应的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循环,止血关胸。呼吸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及动脉监测管,可进食后拔除静脉输液管。实验中记录麻醉药用量,麻醉及CPB时间,术中生命体征,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动脉血气,呼吸机辅助时间,CPB后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术后一周存活状况,并评价CPB效果。结果3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脱离CPB。各期血流动力学维持较平稳,停跳组3例术后7天内死亡,非停跳组无死亡。停跳组CPB后循环功能较非停跳组差,并发症多,需要更长的CPB后并行辅助、呼吸机支持及药物辅助治疗。结论小型猪的CPB过程中需要合理血液稀释、避免心脏停跳和积极的药物支持,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术后积极有效的维护循环功能对于手术成功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上腔静脉逆行灌注(RCP)脑保护在DeBakeyⅠ型夹层主动脉瘤手术中的效果。方法46例DeBakeyⅠ型夹层主动脉瘤应用深低温停循环(DHCA)上腔静脉逆行灌注(RCP)脑保护技术,施行BemalⅠ加升主动脉远端置换29例(其中加半弓置换4例,全弓置换加术中支架植入4例,全弓置换加术中支架植入加升主动脉无名动脉旁路移植1例),全弓置换加术中支架植入3例,Cabml加升主动脉远端置换6例(其中2例加全弓置换加术中支架植入),Wheat手术3例,升主动脉置换5例。结果44例RCP时间21-112min,术后清醒时间为1.5-114h,无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不能脱离体外循环。结论在主动脉瘤手术中采用RCP脑保护,方法简单,易于操作,可相对延长DHCA的安全时限,是行之有效的脑保护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瓣膜置换术中血浆胶体渗透压(COP)的变化规律,以及对乳酸(Lac)、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35例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人工瓣膜置换术的成年患者,记录麻醉后5min(T1)、体外循环开始后5min(T2)、体外循环结束后5min(T3)、手术结束时(T4)患者的COP、Lac、动脉血气分析等数据,记录T1、T3、T4时肺容量-压力曲线中的达因(Cdyn)、气道压峰值(Peak)、吸入氧浓度(FiO2)数据,计算氧合指数(OI),比较各时间点数据的差异。结果 35例患者中获得有效数据32例,体外循环开始后COP明显降低,T2、T3、T4时COP明显低于T1时(P<0.01)。体外循环开始后血清Lac逐渐升高,持续至手术结束,T2、T3、T4时明显高于T1时(P<0.01),T3、T4时明显高于T2时(P<0.05)。T3、T4时OI均明显低于T1时(P<0.05)。T3时Cdyn明显低于T1时(P<0.05)。结论心脏外科手术体外循环导致COP降低,Lac增高,损害肺功能,提高术中血浆COP有利于减轻组织水肿,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