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精神科医护人员工作应激相关因素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近年来国内关于不同职业群体的职业倦怠(job bumout)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职业倦怠是指个体由于长期工作压力所致的以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以及非人性化等为主要表现的症状群。工作应激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本研究试图对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工作应激情况进行调查,以期为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预防和干预积累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关于不同职业群体的职业倦怠(job burnout)现象的研究越来越得到重视[1-3].职业倦怠是指个体由于长期工作压力所致的以情绪衰竭、低成就感以及非人性化等为主要表现的症状群[4].工作应激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本研究试图对精神科医护人员的工作应激情况进行调查,以期为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预防和干预积累一些资料.  相似文献   

3.
杨静  薛秒  姬郁林  姚蓉 《广西医学》2022,(6):670-673+677
目的 探讨共情能力在抗疫医护人员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间的中介效应。方法 选取204名抗疫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杰弗逊共情量表、工作压力量表和Maslach职业倦怠调查普适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抗疫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与共情能力和工作压力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共情能力在抗疫医护人员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中的中介效应。结果 抗疫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评分呈正相关,与共情能力评分呈负相关(P<0.05)。共情能力在抗疫医护人员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间存在中介效应,影响效应为22.08%。结论 抗疫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与共情能力和工作压力存在相关性,共情能力在抗疫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大,各行各业从业人员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职业倦怠现象,其中以基层医护人员产生职业倦怠尤为突出。为进一步探索基层医护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的相关因素,将从影响基层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内外因两方面展开分析,并就可行性干预措施进行研究,期待解决基层医护人员职业倦怠问题。  相似文献   

5.
职业倦怠理论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对职业倦怠的研究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末才开始关注,医护人员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职业倦怠对其影响及危害不容忽视。因此,探讨医护人员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寻求干预职业倦怠的方法,已成为医疗职业群体研究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倪萍萍  蔡雨清  张小宁 《安徽医学》2023,44(9):1136-1140
目的 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情况及与心理弹性、负性情绪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宿迁市人民医院、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宿迁市钟吾医院等多家医院NICU医护人员125名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Maslach职业倦怠量表(MBI)、心理弹性量表(CD-RISC)、正负情绪量表(PANAS)调查,采用单、多因素方式分析NICU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利用乘法及加法模型评价心理弹性与负性情绪交互作用对职业倦怠的影响。结果 NICU医护人员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均高于国内常模,个人成就感降低评分低于国内常模(P<0.05)。工作年限、CD-RISC评分是NICU医护人员情感耗竭的保护因素(P<0.05);职称、CDRISC评分是NICU医护人员去个性化的保护因素,日工作时间是NICU医护人员去个性化的危险因素(P<0.05);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龄、职称、CD-RISC评分是NICU医护人员个人成就感降低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宿迁多家医院院内NICU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处于中等水平,影响因素涉及工作年限、职称、心理弹性等,建议加强医护人员职业风险管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精神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和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方法在2013年1—6月群体抽样的方法,从临床一线抽取120名精神科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12份,采用工作倦怠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及自我效能量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精神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鼓励和支持可以消除和降低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这种负性的心理现象,提高自我效能感,有效降低精神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  相似文献   

8.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就业压力的增大,社会已越来越关注职业倦怠,而医护人员因为其职业特点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本文介绍了我国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表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预防医护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及干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目前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的现状及干预对策.方法:采用MBI-HSS对两家医院216名医护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医护人员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体现在情绪衰竭、情感疏远和个人成就感缺乏等三方面,并表现出性别与学历差别,女性、低学历者易职业倦怠.结论:医护人员是职业倦怠的易感人群,女性和低学历者是预防和干预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深圳市龙华新区医护人员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与医患关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00名深圳龙华新区医护人员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职业倦怠量表MBI-SS评估所有被调查对象的职业倦怠情况,比较不同人口学特征职业倦怠各维度评分情况,根据评分情况分为职业倦怠组与正常组,采用医患关系量表DDPRQ-10进行评分,并讨论职业倦怠与医患关系的相关性。结果:49.2%(246/500)的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总评分高于临界值,情感衰竭、玩世不恭评分较临界值略高,成就感低落评分略低于临界值;不同性别、年龄、工龄、工种均与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有关(P<0.05~P<0.01)。职业倦怠组医护人员病人/家属客观行为、医务人主观感受、客观行为与主观感受结合3个维度及总医患关系评分均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职业倦怠各维度评分与医患关系各维度评分均正相关(P<0.05)。结论:加强医护人员思想教育,缓解工作中的厌烦情绪,规范病人及家属行为,是医院解决医护人员职业倦怠及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