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筛选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患者尿液中有诊断价值的挥发性标志物( VOCs )。方法收集35例DLBCL患者尿液样本( DLBCL 组),30例健康者尿液样本(对照组)。利用顶空气体固相微萃取联用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分析两组尿液样本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应用Wilc-oxon非参数检验分析筛选 DLBCL 患者尿液中的特异性VOCs。结果筛选出正己烷、2-丁酮和4-庚酮3种特异性挥发性标志物。 DLBCL 组正己烷的浓度为(63.45±9.98)μg/ml,2-丁酮的浓度为(105.43±12.81)μg/ml,4-庚酮的浓度为(162.56±25.38)μg/ml。3种物质的浓度在DLBCL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DL-BCL患者尿液中挥发性化合物(正己烷、2-丁酮和4-庚酮)可能是有诊断价值的VOCs。  相似文献   

2.
郑方  冷青  季征  吴音  宋扬   《中国医学工程》2013,(10):43-43
目的总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征。方法对自2000年7月-2012年2月收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者54.76%为Ⅲ~Ⅳ期;35.71%患者有B症状;ECOG评分2~4分者占26.19%;IPI中高危者(3~5分)占28.57%;。结论 DLBCL以中年男性多见,胃肠道易受累,血液指标有改变,肝肾功能常降低。  相似文献   

3.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目前最常见的成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均为首位类型,占西方国家成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构成比的30%~40%,发展中国家高达60%,儿童所占比例在10%以下.DLBCL是一种侵袭性强,进展迅速,易于播散,并具有显著临床异质性的中度-高度恶性淋巴瘤.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为中晚期.少部分患者可通过化疗治愈,大部分则治疗效果不佳或缓解后复发而累及生命.我院应用[R-CHOP]14天为一周期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rimary breast lymphoma, PBL)是一种罕见的血液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病理分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 DLBCL)[1]。原发性DLBCL在临床表现上缺乏特异性,国内外对此类疾病的相关报道较少,故对这类疾病的认知度低,因此在临床诊疗中容易出现误诊或漏诊的情况。本文对1例PB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5.
6.
7.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77岁,因“季肋区疼痛半月,加重伴双下肢活动受限3天”于2019年2月26日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胸椎MRI示:C7-T7椎体及附件、T6椎体水平髓外异常信号影,转移不排除。PET-CT(2019年3月4日)示:全身多组高代谢淋巴结,多处骨骼高密度影,肝内多处及右肺下叶胸膜区高代谢结节,脾大并代谢弥漫、局限性增高,淋巴瘤可能性大。Ann Arbor分期Ⅳ期。IPI评分5分(见图1A)。初步诊断:淋巴瘤,Ann Arbor分期为Ⅳ期B(累及脊柱、肺、肝、脾)。  相似文献   

8.
老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较年轻患者预后差,这与该人群未能接受标准治疗,以及疾病本身的不良生物学特征相关。尽管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和泼尼松)是治疗老年DLBCL的一线标准,但还需结合患者的年龄、治疗耐受性、分子生物学特征、危险分层等因素综合考虑。目前老年DLBCL患者中的一线改良方案多以R-CHOP方案为基础,不断尝试添加新药单药或联合化疗,以提高该人群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在利妥昔单抗使用的背景下影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病理诊断为DLBCL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利用多因素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 在应用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羟基柔红霉素、长春新 碱和泼尼松龙)治疗的DLBCL患者中,年龄[OlR=1.144(95% CI:1.071,1.221)]、Ann Arbor分期[OlR= 4.633(95% CI:1.321,16.254)]、骨髓是否受累[OlR=9.688(95% CI:1.346,69.734)]、血红蛋白分级程度 Hb 2级(G2)[OlR=9.492(95% CI:1.269,70.979)]、Hb3级(G3)[OlR=48.456(95% CI:5.926,396.253)] 均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通过趋势检验发现贫血程度越严重,患者预后越差(χ2=27.415,P?= 0.000)。结论 在应用R-CHOP方案治疗的DLBCL患者中,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骨髓是否浸润、血红蛋白分级程度(Hb2级、Hb3级)对DLBCL患者的预后影响较大,且化疗前贫血程度越严重,患者的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以树突状细胞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为效应细胞的过继免疫治疗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细胞免疫功能调节的影响。 方法 选择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2年4月—2015年4月期间收治的初诊DLBCL患者23例,经过化疗或化疗联合放疗至少达部分缓解。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制备DC-CIK细胞,每例患者至少输注4个疗程。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流式细胞术检测总T、Th、Ts、Treg、NK细胞水平,ELISA方法检测INF-γ、IL-2水平,观察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4个疗程DC-CIK细胞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2.17±1.58)×109/L]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0.83±0.79)×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g细胞水平[(4.92±2.38)%]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6.01±2.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总T、Th、Ts、CD3+ T、CD3+CD4+ T、CD3+CD8+ T、NK细胞、IL-2和INF-γ平均水平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自体DC-CIK细胞治疗可以通过提高ALC、降低Treg细胞水平改善初治DLBCL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2):200-202
目的:追踪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观察该患者肠道菌群结构的动态变化,研究肠道菌群与疾病进展的联系。方法:收集1例初诊血液恶性肿瘤中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入院当天、第16天时第1次化疗及第30天时第2次化疗后样本,通过16S rDNA技术分析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差异性。结果:初诊时肠道菌群分布主要为韦荣球菌属、拟杆菌属、粪杆菌属、萨特菌属、链球菌和普氏菌属。16 d后韦荣球菌属、拟杆菌属、普氏菌属占优势。30 d后菌群主要为梭状芽孢杆菌属、拟杆菌属及布劳特氏菌。该例血液恶性肿瘤淋巴瘤患者厚壁菌门丰度始终占明显优势,而益生菌双歧杆菌属及乳杆菌属始终丰度极低,随疾病的进展,梭杆菌门几乎消失。粪球菌属及布劳特氏菌随病情进展逐渐上升,梭状芽孢杆菌属及大肠埃希菌属总体也呈上升趋势。萨特菌属、链球菌、副杆菌属明显下降,普氏菌属、小杆菌属及梭杆菌属及丁酸球菌属几乎消失。香茅梭菌增加,益生菌狄氏副杆菌及Butyricicoccus pullicaecorum减少。而被认为与肿瘤细胞凋亡有关的糖精梭菌增加,考虑与治疗有效相关。结论:随病程的进展,血液恶性肿瘤患者的肠道菌群结构发生改变,可为血液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13.
朱锋  周丽 《泰山医学院学报》2011,32(10):758-760
目的探讨Bcl-2基因表达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中的表达,研究它的表达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期、全身症状及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期为Ⅲ/Ⅳ期、疗效差、全身症状明显者,Bcl-2表达阳性率高。结论检测Bcl-2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对评估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期、疗效及不良临床过程有一定意义,Bcl-2的高表达可以作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不良临床特征、疗效差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在应用利妥昔单抗的背景下贫血指标-血红蛋白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其生存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21例病理诊断明确为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并计算生存率,不同分级程度血红蛋白组的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DLBCL患者1年、3年总生存率分别是87.42%、72.56%。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Ann Arbor分期(OR=10.129,95% CI:1.311~78.265)、B症状(OR=3.466,95% CI:1.151~10.437)、骨髓浸润(OR=8.147,95% CI:2.663~24.926)、Hb G2(OR=8.553,95% CI:1.022~71.549)、Hb G3(OR=22.024,95% CI:2.506~193.565)均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生存的危险因素。结论 初诊分期、骨髓浸润、B症状、Hb≥G2(<100g/L)与DLBCL患者的预后存在关系,初诊时患者贫血程度越深,患者的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6.
孙璐  韦立新 《海南医学》2014,(19):2879-2882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异质性肿瘤,捕获与患者预后相关的分子和蛋白标志物,建立生物标志物预后模型来预测患者的不良结局和进行风险分层,对更好地管理患者和指导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胡婉贞  吕成芳  李英花 《医学综述》2012,(19):3195-3197
表观遗传学是指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影响基因的表达模式,这种基因表达模式的改变一般发生在体细胞的增殖和发展过程中,并通过有丝分裂逐代传递,表观遗传包括至少两个方面,即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作为表观遗传学的重要内容,与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相关基因异常甲基化与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发生、发展、预后及药物反应密切相关。现就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的甲基化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女性生殖系统淋巴瘤(primary female genital system lymphoma,PFGSL)是一种非常罕见的疾病,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易与其他妇科肿瘤混淆,本文报道1例卵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过程,以提高妇产科临床医生对PFGSL的认识,实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探讨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并研究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通过回顾临床资料,研究我院32例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Ⅰ期和Ⅱ期患者23例(71.87%)主要接受放化疗联合治疗,Ⅲ期和Ⅳ期9例患者以化疗为主,化疗方案为标准RCHOP或者CHOP,临床跟踪随访,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含有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组完全缓解率(CR)高于CHOP组,Ⅰ期和Ⅱ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1.23%,Ⅲ、Ⅳ期患者5年生存率为57.26%。预后分析显示:患者发病年龄、乳酸脱氢酶、分期和预后明显相关。结论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大部分处于早期阶段,预后较好。CHOP或RCHOP+放疗的联合治疗可能是治疗早期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标准方案,年龄、乳酸脱氢酶水平、临床分期是影响DLBCL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