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从1977年Grunting首次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以来,介入治疗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法。同期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指进行心导管检查的同时完成PCIo2001年12月-2004年6月我们对6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施行同期冠状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旨在探讨同期冠状动脉造影和PCI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重视改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沈卫峰 《上海医学》2003,26(3):163-164
目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 ,PCI)尤其是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已成为治疗冠心病最常用的方法。 2 0 0 2年我国约有 2万余例 (其中上海市约有 2 5 0 0余例 )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 ,较以往有大幅度增加。随着介入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介入器材的改进 ,许多临床高危冠心病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合并心、肾或肺功能衰竭等 )或复杂冠状动脉病变 (慢性完全阻塞、开口或分叉处病变、长或钙化病变等 )均能得到理想的治疗。介入治疗的手术成功率通常在 95 %以上 ,且近期疗效一般也比较满意。…  相似文献   

3.
药物洗脱支架(DES)取代裸金属支架(BMS)应用于临床是心脏病介入治疗领域的突破性进展。DES的介入治疗可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媲美,后者是目前临床上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标准方法。DES可较好控制再狭窄率的效果。此外,复杂程度较低的冠心病患者用DES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的疗效好。但是CABG依然是左前降支或左主干冠状动脉病以及复杂的多血管病变患者优先选择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秦茜淼  王涌  许萍 《上海医学》2004,27(2):137-139
冠心病治疗的目的是减少患者的心绞痛症状及死亡或心肌梗死的危险。目前的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3种。1977年Gruentzig首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的成功标志着冠心病介入治疗时代的开始,对冠心病的治疗逐渐走向疏通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严重并发症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患者260例怍回顾性分析,全部使用日本东芝CX-900六型C形臂血管造影机,采用Judkins氏法或Amplbaz法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严重并发症8例,总发生率占3%。结论预防并发症最重要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全面掌握各种必要的监护手段、病情判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何薇  石元龙 《重庆医学》2015,(25):3579-3580
目的:对比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左心功能改变情况。方法选取2009年3月至2013年4月来该院就诊治疗的62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利用6 min 步行距离,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了解患者治疗前后的左心功能情况,对比患者介入治疗前后的左心功能差异。结果患者介入治疗后6 min 步行距离明显增加,且治疗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而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D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及峰值速度比值(A/E)降低明显(P <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左心功能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12月广东省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包括CCU)收治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3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20例因胸闷、胸痛等症状而怀疑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QT离散度(QTd)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QTc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3 d的QTcd值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3 d的QTcd值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NSTEACS患者的效果显著,可降低QTcd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引发的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在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47例冠状动脉狭窄引发心绞痛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介入治疗组(85例)与常规治疗组(62例),分别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第4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 ICAM-1)指标的变化,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第4周有效率、1年内复发率。结果治疗后第4周,介入治疗组患者hs-CRP、M-CSF、s ICAM-1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2.68±0.51)mg/L比(2.97±0.54)mg/L,(0.33±0.04)pg/L比(0.39±0.04)pg/L,(0.23±0.03)ng/L比(0.28±0.03)ng/L,P<0.01]。介入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98.8%比90.3%,P<0.05)。介入治疗组1年内复发率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5.9%比17.7%,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引发的心绞痛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介入治疗方法及其疗效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因心绞痛复发来诊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39例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接受了介入治疗和随访。介入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洗脱支架31例,切割球囊5例,球囊扩张3例。切割球囊5例中同时接受放射治疗3例。结果在平均18.7±9.5(6~36)个月随访中,9例有心绞痛或可疑心绞痛发作的患者当中,7例(13.5%)复查了冠状动脉造影,其中,球囊扩张组1例患者心绞痛复发,植入TAXUS支架一枚,未再发心绞痛。1例TAXUS支架植入术后患者,术后9个月发生心肌梗死,冠状动脉造影见支架内完全闭塞,予PTCA治疗,未再发心绞痛。其余患者复查显示无再狭窄发生。结论药物洗脱支架、切割球囊扩张和支架内放射治疗等方法综合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成功率高,长期随访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冠状动脉治疗领域的一组重要技术成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我院自2004年10月~2005年8月成功地为26例冠心病患者施行了介入治疗,现将患者术前的心理反应及护理介绍如下。资料与方法26例患者中均为男性,年龄36~72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