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病理及超声心动图检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川崎病引起的心血管损害与冠状血管免疫性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冠状动脉炎在川崎病急性期后持续存在,是导致血管内膜纤维性增生,血管腔狭窄的重要原因。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并发心血管损害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估测预后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具有特异性,能清晰的显示冠状动脉内径、扩张程度。超声心动图还能明确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特点,但对检出冠状动脉远端的损害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引起的心血管损害与冠状血管免疫性损伤,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有密切关系,冠状动脉炎在川崎病急性期后持续存在,是导致血管内膜纤维性增生,血管腔狭窄的重要原因.超声心动图诊断川崎病并发心血管损害对判断病情、指导治疗和估测预后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形成的诊断具有特异性,能清晰的显示冠状动脉内径、扩张程度.超声心动图还能明确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特点,但对检出冠状动脉远端的损害有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明确诊断为川崎病的168例患儿,对其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8例川崎病患儿男女比例为1.7∶1;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为21.4%,5岁以下为主要发病年龄占88%;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组其血中性粒细胞比例、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白蛋白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川崎病无冠状动脉损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计数、血钠、血钾、AST、ALT、TG及ESR水平在冠状动脉损害组及无冠状动脉损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ci回归分析表明,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及CRP为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中性粒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及CRP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密切相关,应对此类患儿加强监测及随访。  相似文献   

4.
杨楠 《医学综述》2009,15(4):555-557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危害性大且发病率逐年不断上升。为了控制川崎病的发生,减少冠状动脉的损害及阻止其进展,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对川崎病发病机制,尤其是与冠状动脉病变密切相关的血管内皮功能紊乱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是急性炎性疾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川崎病的发病率与种族、地域有关,并具有遗传易感性,在亚裔人群,尤其是日本人中的发病率较非亚裔人群高。冠状动脉损害是川崎病的严重并发症,其与基因多态性有关。近年来,随着川崎病发病率的增高,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目前川崎病已取代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川崎病的病因尚不清楚,遗传因素在川崎病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基因多态性与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可能亦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川崎病是一种以免疫系统活化和血管内皮系统广泛损害为特征的全身性血管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是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重要指标,它在血循环中表达水平的强弱反映了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及血小板激活的情况.为探讨川崎病患儿血浆vWF水平与病情进展及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笔者对40例川崎病患儿进行了血浆vWF水平的检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超声心动图早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33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本文对33例婴幼儿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其早期诊断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不典型川崎病33例临床资料及对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异常的分析.结果 不典型川崎病婴幼儿发病率>学龄前儿童;发病早期ESR、CRP、WBC均明显升高、血小板正常;63.6%的患儿有心肌损害.结论 婴幼儿不典型川崎病早期损害冠状动脉,最早发病3天可见冠状动脉扩张,超声心动图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是早期诊断不典型川崎病的重要依据,也是最安全最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及预后恢复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采集我院收治的60例川崎病患儿,其中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为32例患儿,分析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合并冠脉损害的影响因素及评价指标。结果:典型的川崎病患儿比非典型川崎病患儿发生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瘤及冠状动脉扩张等概率要低,发病过程中,实验室诊断和影像学诊断、超声心动及心电图等均可作为评价冠脉损伤的依据。结论:川崎病的冠状动脉损害多无临床表现,增加实验室检查、器械检查及一些敏感指标的检测,可提高患儿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8-11
目的通过检测川崎病患儿血内皮微粒、一氧化氮及炎症因子水平,探讨内皮微粒在反映川崎病早期血管功能状态作用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川崎病急性期患儿50例,同时收集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儿童20例,检测血内皮微粒、一氧化氮及炎症因子水平,观察内皮微粒和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及炎症因子、一氧化氮水平间的关系。结果川崎病患儿血浆内皮微粒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且有冠状动脉损害者升高水平更为明显,与一氧化氮及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P0.05)。结论川崎病患儿早期即存在EMPs的升高,与冠脉损害间呈正向关系,可反映川崎病患儿早期的血管功能状态,且与炎症因子及一氧化氮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方芬 《中国医学创新》2012,(31):155-156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中小血管炎为主要病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特征性的广泛的中小血管炎症,以心血管系统损害严重,可形成冠状动脉扩张和冠状动脉瘤。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免疫系统异常活化及细胞浸润,冠状动脉内皮损伤及功能紊乱,遗传因素,特别是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等的基因多态性可能参与发病,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和非冠心病者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131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前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A型行为问卷(TABP)、艾森克个性问卷(EPQ)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诊断冠心病87例,其中A型行为41例,占47.12%,非冠心病44例,A型行为22例,占50%,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非冠心病组个性情绪不稳定者占52.27%,明显高于冠心病组的27.58%,差异有显著性(P〈0.05);EPQ神经质分明显高于冠心病组;SCL-90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冠心病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A型行为CH因子与SCL-90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呈显著正相关;EPQ神经质因子与SCL-90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呈正相关。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非冠心病者心理症状较冠心病者严重,A型行为的CH行为特征和个性情绪稳定性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冠心病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患之一。在临床实践中发现肾虚痰瘀互结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论述现代社会肾虚是冠心病的重要始动因素,肾虚导致痰浊瘀血内生,进而痰瘀互结,痹阻心脉是冠心病的重要病理环节,在冠心病的治疗上提出在固护元气,培补肾精的基础上痰瘀并治的治疗方法,论述了临床使用补肾培元、化痰祛瘀法治疗冠心病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证明补肾化痰祛瘀法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女性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诊断问题。方法分析81例女性患者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绞痛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女性冠心病临床胸痛症状常不典型,绝经后出现典型或不典型胸痛,同时又有明显冠心病危险因素,发生冠心病可能性大。绝经后仅有典型或不典型胸痛,而无明显危险因素,则冠心病可能性较小。结论绝经是女性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绝经后冠心病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4.
夏春晨  段书 《医学综述》2014,(22):4101-410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躯体疾病,也是目前公认的一种心身疾病。冠心病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症状,同时焦虑抑郁影响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目前,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治疗分为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生活质量和预后。了解各类抗焦虑抑郁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使用原则,对提高冠心病合并焦虑抑郁的治疗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64SCTCA)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拟诊或确诊冠心病患者采用64SCTCA与CAG检查分析冠状动脉,并进行对比。结果同时行64SCTCA和CAG检查32例共128支血管,64SCTCA发现68支冠状动脉狭窄,CAG检查发现64支冠状动脉狭窄,两者比较x2=0.25,P=0.6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4SCTCA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91%、91%、97%;对冠脉中度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86.5%、96.8%、82.1%、98.2%;对冠脉重度狭窄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8%、98.5%、85.5%、99.9%。结论 64SCTCA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冠状动脉检查方法,在显示冠状动脉病变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于预测及早期诊断冠心病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王志高  孙国伟 《医学综述》2014,(14):2575-2576
心外膜脂肪组织(EAT)是位于心肌与脏层心包间的脂肪组织。多项研究显示,EAT可增加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风险。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方法测量EAT正逐渐开展,为EAT与冠心病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方法。该文通过总结EAT与冠心病的关系,为更好地指导EAT测量、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现代社会,心血管疾病已然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之一,其中,冠心病作为最常见的类型,具有高发病率及致死致残率。越来越多研究证实,微小核糖核酸(miRNA)调节与脱氧核糖核酸(DNA)甲基化调控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其可涉及调控冠心病的发病机理,且特殊的miRNA表达及特定基因的DNA甲基化状态可以作为冠心病预测及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标记以及治疗的潜在靶点。冠心病归属中医"胸痹""心痛"的范畴,研究表明,miRNA的及DNA甲基化的变化可以作为冠心病辨证分型的参考依据,且中医中药通过干预miRNA及DNA甲基化的相关靶点对冠心病起到防治作用。通过对miRNA及DNA甲基化参与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检测,二者的相互调控以及中医药干预治疗等进行阐述,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甚至有人预测到2020年冠心病将成为全球人口最主要的死亡病因.因此早期识别、诊断冠心病,并及时干预、治疗以阻止冠心病进一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关于BNP或NT-proBNP与冠心病(CHD)的关系,不少人进行了研究,表明BNP或NT-proBNP能反映冠心病的危重程度,并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也是全球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介入治疗是目前冠心病的常用治疗方法,其便于操作,危害性相对较小,术后恢复所需时间短,在突然发病的情况下可以迅速血管重建。该文简要介绍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现状和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20.
从肾脏论治冠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使官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虽然冠心病的病位在心,但与肾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冠心病属本虚标实之证,痰、气、瘀为致病之标,肾虚是致病之本。历代医家,多以痰瘀论治,这只是治标之法,不仅难以杜绝成痰之源,而且不能使痰无由化生。因此,在治疗冠心病时应重视补肾,通过补肾以达到治病必求于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