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肌痉挛及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多为搏动性责任血管压迫相应颅神经根出脑干区(root exit zone,REZ)所致,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延边大学医院自2002年4月至2006年10月间采用经后颅窝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了8例面肌痉挛及三叉神经痛,效果满意.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8例面肌痉挛及三叉神经痛患者中男、女患者各为4例;年龄为42~75岁,平均为54岁;病程为l~10年,平均为6年.8例中面肌痉挛为5例,其中左侧为1例,右侧为4例;三叉神经痛为3例,其中右侧Ⅰ,Ⅱ支为2例,左侧Ⅱ支为1例.本组患者术前均接受过药物、…  相似文献   

2.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66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三叉神经痛在临床上比较常见 ,且好发于老年人。我院自1988年至1997年采用后颅窝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了60岁以上的三叉神经痛患者66例 ,效果较满意 ,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 :本组男35例 ,女31例 ;年龄60~81岁 ,平均67岁 ;病程2个月~20年 ,平均5.9年。疼痛发生于左侧19例 ,右侧47例。疼痛分布区域 :三叉神经第Ⅰ支7例 ,第Ⅱ支17例 ,第Ⅲ支12例 ,第Ⅰ、Ⅱ支6例 ,第Ⅱ、Ⅲ支17例 ,第Ⅰ、Ⅱ、Ⅲ支7例。伴高血压10例。均经药物治疗无效。32例曾作1~2次射频治疗。术前均作脑CT检查 ,未发现明…  相似文献   

3.
2004年10月~2005年12月,我们采用耳后小骨窗微血管减压术结合神经梳理(nerve card ing)治疗28例三叉神经痛(tri-gem inal neuralgia,TN)患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患者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36~79岁;病程1.4~12年,平均4.3年。均为单侧颜面部骤然反复发作的剧烈性疼痛,持续时间10秒~2分钟。左侧19例,右侧9例。疼痛分支:Ⅰ、Ⅱ支2例,Ⅱ支17例,Ⅲ支5例,Ⅱ、Ⅲ支3例,Ⅰ~Ⅲ支1例。扳击点有切齿、臼齿、鼻尖部、上眼睑部及颊部皮肤等。并发结膜反射减退10例,因入院前各种治疗致患侧面部有明显色素沉着色素斑5例,误…  相似文献   

4.
杨军  姚天宇 《医学争鸣》2007,28(4):330-330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60(男27,女33)例,年龄18~65岁,病程1~10 a,三叉神经痛左侧22例,右侧38例.疼痛发生Ⅰ支的10例,Ⅱ支的22例,同时累及Ⅱ,Ⅲ支28例.治疗前均应用过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及针灸等治疗,疗效不佳.排除血液病和呼吸、循环等系统疾病. 将患者按治疗顺序分为3组,每组20例.  相似文献   

5.
三叉神经痛是以三叉神经分布范围内 ,反复发作 ,阵发性剧痛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称原发性三叉神经经痛 ,临床以半侧面部疼痛最为常见 ,属于祖国医学“头风”、“面痛”、“眉棱骨痛”和“阳明头痛”的范畴。笔者用养血柔肝法[1] 治疗 2 4例 ,疗效满意。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 4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 8例 ,女 16例 ;最大年龄 6 5岁 ,最小年龄 35岁。病程最长为 10年 ,最短10天 ,3~ 7年的多见。左侧 14例 ,右侧 10例。受累神经支 :Ⅰ支 2例 ,Ⅱ支 5例 ,Ⅲ支 7例 ,Ⅰ、Ⅲ支 1例 ,Ⅱ、Ⅲ支 6例 ,Ⅰ、Ⅱ支 3例。1.2 治疗方法 :生地黄 3…  相似文献   

6.
无法切除的胰腺癌的综合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晚期胰腺癌的合理治疗策略。方法 :从本院 1990年 1月~ 1997年 12月收治的 5 5例不能手术切除病例中 ,按不同治疗手段分为 :内引流组 (Ⅰ ) ,内引流加化疗组 (Ⅱ ) ,内引流加放化疗联合组 (Ⅲ ) ,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Ⅱ、Ⅲ组疼痛缓解明显优于Ⅰ组 ,Ⅰ、Ⅱ、Ⅲ组平均生存期 (月 )分别为 3 .97± 1.44 ,6 .85± 1.87,9.43±2 .84(P <0 .0 1)。结论 :放化疗联合更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中医分型治疗高血压病200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索中医分型治疗对高血压病的疗效。方法 :对 2 0 0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 ,中医辨证分为肝阳上亢型 (Ⅰ型 )、肝肾阴虚阳亢型 (Ⅱ型 )和肝肾阴阳两虚型 (Ⅲ型 )。其中 :Ⅰ型 4例 ,Ⅱ型 119例 ,Ⅲ型 77例。分别用Ⅰ、Ⅱ、Ⅲ型中药汤剂治疗。每例患者均连续用药 2个月。结果 :治疗前后收缩压为 (16 1.2± 2 5 .2 )mmHg对 (136 .1± 16 .3)mmHg ,P <0 .0 1,舒张压 (10 3.2± 12 .4)mmHg对 (84.1± 9.3)mmHg ,P <0 .0 1。 结论 :中医分型治疗高血压病有较好的疗效 ,治疗期间未发现毒副作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正>我院自1981~1985年间收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6例,经Dandy氏手术治愈,术后随访3~5年无复发,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6例均为男性,农民,年龄42~45岁,平均53岁。病程最短3年,最长12年,平均7年,疼痛在右侧Ⅱ、Ⅲ枝2例;右侧Ⅰ、Ⅱ枝1例;左侧Ⅱ枝1例;左侧Ⅱ、Ⅲ枝2例。都能明确指出“板机点”的部位,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对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价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6月50例接受冠状动脉CT成像(CTA)检查的我院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所有患者的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的分布情况,分析Ⅰ~Ⅲ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特征及数量.结果 50例患者共显示冠状动脉斑块85处,Ⅰ型、Ⅱ型、Ⅲ型斑块各30处、25处、30处,其中左前降支最多,其次为左旋支.Ⅰ级(Ⅰ型16处,Ⅱ型4处,Ⅲ型5处)与Ⅱ级(Ⅰ型8处,Ⅱ型9处,Ⅲ型15处)心绞痛、Ⅰ级与Ⅲ级(Ⅰ型6处,Ⅱ型12处,Ⅲ型10处)心绞痛患者间各型斑块数量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斑块CT值[(52.1±12.6)vs(29.1±7.7)vs(41.6±10.9)]及延迟期CT值降低值[(13.4±3.9)vs(7.7±1.6)vs(10.4±2.9)]存在显著性差异,且Ⅱ级明显低于Ⅰ级及Ⅲ级,Ⅲ级明显低于Ⅰ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能够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斑块的分布及特征,并可以通过斑块的形态学特征及密度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导纳微分环(CADL)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治疗前后冠状动脉供血、心功能变化和预测临床转归的作用。【方法】AMI患者33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静脉溶栓组(n=21)和非溶性组(n=12),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CADL检测,具体指标有Ⅰ相环体切迹、射血前间期与左室射血时间比值(r_(PEP/LVET))、Ⅰ+Ⅱ相面积百分比[(Ⅰ+Ⅱ)%]、Ⅲ相与Ⅰ+Ⅱ相面积比值(r_(Ⅲ/Ⅰ+Ⅱ))、Ⅴ相与Ⅰ+Ⅱ相面积比值(r_(/ⅤⅠ+Ⅱ)),动态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内CADL的变化,并与同期临床症状、心电图(ECG)、肌酸磷酸激酶(CK-MB)比较。选择40例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组。【结果】溶栓组临床症状逐渐好转18例,CADL均显示好转:Ⅰ相环体切迹变浅至消失,r_(PEP/LVET)平均由0.46±0.15下降至0.32±0.12,(/Ⅰ+Ⅱ)%由60.24%±12.15%上升至87.37%±13.28%,r_(Ⅲ/Ⅰ+Ⅱ)由0.23±0.18下降至0.08±0.03,r_(Ⅴ/Ⅰ+Ⅱ)由0.37±0.34下降至0.10±0.05;发生心源性死亡3例,CADL指标均恶化:Ⅰ相环体切迹加深,r_(PEP/LVET)由0.47±0.16上升至0.59±0.18;(Ⅰ+Ⅱ))%由63.20%±13.05%下降至32.80%±17.50%,r_(Ⅲ/Ⅰ+Ⅱ)由0. 24±0.16上升至0.41±0.25,r_(Ⅴ/Ⅰ+Ⅱ)由0.38±0.36上升至0.47±0.38;而其中2例的ECG、CK-MB变化呈好转趋势,与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