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3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方法6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针刺翳风、合谷,配辅穴风池、下关、颊车、地仓;对照组33例内服强的松加牵正散治疗。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4.3%和81.8%(P〉0.05)。结论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可使口眼喝斜复正,疗效优于传统名方牵正散。  相似文献   

2.
笔者1997年7月以来应用牵正散加味配合针刺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56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以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有住院患者37例,门诊患者19例。男9例,女47例;病情1~7 d。未接受任何治疗39例,经中西药治疗再来就诊者17例。右侧面瘫21例,左侧面瘫45例。1.2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药为主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面瘫患者在分期基础上给予针(局部浅刺,循经远端取患侧阳白、攒竹、四白、迎香等穴)药(荆芥、防风、羌活、紫苏叶、赤芍等)为主配合其他方法治疗。结果:60例患者,治愈53例,占88.3%;显效4例,占6.6%;有效3例,占5%;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结论:针药为主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杨明玉 《中外医疗》2010,29(12):25-25
目的探讨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门诊收治的周围性面瘫13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37例患者经治疗后131例治愈,总有效率99.27%。结论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不良反应少,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汾西县地处黄土高原,山高风大,周围性面瘫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临床通过观察众多面瘫病例.发现若病变早期治疗不当,不利于面神经的恢复,甚至出现口眼联动面肌痉挛后遗症,所以早期正确治疗面瘫病人尤为关键。早期远端取穴配合口服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可缩短疗程,避免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电针配和中药治疗面瘫的疗效。方法 采用针刺颊车、地仓、牵正、合谷等穴配和中药牵正散加减治疗面瘫400例,经过1—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98%,提示用本法治疗面瘫见效快,治愈率高,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7.
牵正散加味辨证治疗周围性面瘫86例,经过两个疗程的治疗.结果有效率达96.5%,无效率占3.5%,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 ,采用针刺配合牵正散加减“浅、中、深”分层治疗的方法 ,取得满意疗效 ,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门诊患者共 2 0 0例。观察组 12 0例 ,男 73例 ,女 47例 ;左侧 83例 ,右侧 37例 ;年龄最大者 6 0例 ,最小者 5岁 ;病程最长者 2年 ,最短者 1d ,多数在 30d以内 ,以 2 0~ 40岁者居多。对照组 80例。1 2 治疗方法1 2 1 观察组 根据患者正气亏虚的程度分浅、中、深三层。 (1)浅层 :气虚轻者 ,邪中亦浅 ,风邪容于皮肤经络间 ,大多病程短 , 斜程度亦轻 ,脉浮紧 ,舌苔薄白。浅层多入太阳经 ,取穴以太阳…  相似文献   

9.
10.
11.
针刺三步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8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针刺三步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按发展期、稳定期、恢复期三个不同阶段,采用三步三期的综合治疗方法,观察疗效。[结果]86例患者总有效率97.8%,其中痊愈81.39%,显效11.63%,有麦24.65%。[结论]针刺三步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益气祛风通络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5例采用益气祛风通络针刺法,对照组64例采用祛风通络针刺法。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86.1%,对照组痊愈率为70.3%,两组痊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益气祛风通络针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面瘫针灸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面瘫针灸临床路径"指导下规范实施方案的优势,为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的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路径组(治疗组,30例)和非路径组(对照组,30例),治疗组依照"面瘫针灸临床路径"诊疗流程及诊疗方案实施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观察周期为8周。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中医症状体征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诊疗费用及对治疗的满意度。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和100%,对照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96.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时,治疗组患者的症状体征评分即显著降低(P0.01);治疗4周、6周、8周时,两组患者的症状体征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且治疗6周、8周时,治疗组患者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患者的诊疗费用低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面瘫针灸临床路径"的实施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医疗费用,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针刺为主综合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为主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方法:对30例年龄在15~63岁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应用针刺,配合激素、TDP、按摩等综合疗法进行治疗。结果:治愈率达66.67%,显效率为20%,总有效率为100%。结论:针刺为主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针灸配合微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6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灸配合微波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6 8例 ,分为针刺配合微波治疗组、针刺治疗组、微波治疗组 ,分别给予相应治疗。结果 总显效率针刺配合微波治疗组为 97.1% ,针刺治疗组为85 .7% ,微波治疗组为 6 9.6 % ,针刺配合微波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其余 2组 (P <0 .0 5~ 0 .0 1)。结论 针刺配合微波治疗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将72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综合疗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独针灸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7.4%和86.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愈率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综合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疗程短、见效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配合中医特色护理对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影响。【方法】90倒周围性面瘫适宜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仅采用一般治疗和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面部穴位按摩配合心理疏导、康复训练等中医特色护理,每日1次。【结果】经2-4周治疗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观察组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组,提示面部穴位按摩配合中医特色护理治疗周围性面瘫,可以促进面瘫患者早日康复、极大地减少后遗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温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受试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用温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康复功能训练进行治疗,运用Portmann评分法及House-Brackman(H-B)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价效果。结果: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2组Portmann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提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痊愈率、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温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较好临床疗效,较单纯康复功能训练治疗具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分期综合治疗186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求针灸治疗本病的最佳时机及最佳治疗方案,同时结合定位诊断,预测本病的转归。方法对18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期综合治疗,并设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急性期针药结合,恢复期尽早运用电针;对照1组急性期单用西药,恢复期治疗同治疗组;对照2组急性期单用针刺,恢复期不用电针。结论:治疗组较对照1组和对照2组疗效好、疗程短(P<0.05);对照1组和对照2组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急性期针刺患侧面部,不但可行且有效,故对周围性面瘫应尽早针灸介入治疗;另外不同治疗方法组合对针刺效应产生不同影响,其中以急性期针药结合,恢复期尽早运用电针的综合治疗方法疗效最好,是最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20.
以针灸为主加服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86例。按中医辩证将该病分为气血两虚挟外风型、肝肾阴虚挟外风型、血热型。各型均以针灸治疗为主,加服中药煎剂,并配合使用维生素B1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肌肉注射。结果治愈169例(90.86%);显效13例(6.98%);好转4例(2.15%),总有效率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