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方剂代谢物组学新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效物质基础是方剂研究的核心之一。要弄清方剂多成分、多靶点作用,首先要弄清是什么成分、什么途径、什么靶点。以大承气汤为代表的攻下方剂临床疗效确切,但药效物质基础不清,体内作用靶点不明。从方剂体内成分及疗效出发,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法研究大承气汤在急性胰腺炎模型的方剂药效成分及药动学;再将方剂吸收进入体内的成分作为药物进行方剂来源成分的药效学研究,联用代谢物组学方法从代谢物变化出发探索方剂作用多靶点的生化-药效物质基础,阐明方剂作用途径和药效学,以探索大承气汤治疗具有"阳明腑实证"的急性胰腺炎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的确切靶点;从中医学整体观出发,创新性运用代谢物组学的整体分析方法研究"阳明腑实证"的证本质,从而建立方剂代谢物组学新假说。  相似文献   

2.
我们自1990年1月~1999年12月,用中药方剂治疗急性胃痛130例,并与西药组50例作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4.
通过对中药方剂物质基础研究现状的分析,认为机械还原论和血清药理学思路存在问题,动物模型有待改进。提示研究应以经方为核心,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整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5.
中药类降血糖药物药理学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量文献对治疗糖尿病的中药类药物降血糖的药化、药理学和临床应用研究有着诸多研究。中药及方剂的降血糖作用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其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经大量研究证实确切显著。本综述结合以往文献,将国内常见十八种降血糖中药及方剂的药理学研究概况作一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学源远流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宝贵遗产.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时辰医学与时辰治疗.历代医家十分重视“因时制宜”原则,认为人与自然是密切联系的统一体,为了适应自然界时间周期的变化,人的生理、生化功能、病理情况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呈现一定的周期规律.因此,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应顺应这一规律,并由此逐渐形成了择时用药、时辰治疗的方法和原则.  相似文献   

7.
8.
提出“中药成分组合效应”假说,即:不管是单味中药还是中药复方,针对其主治证,均有与之对应的功效,其药效物质基础则是其中所含部分有效成分的最佳比例组合;并在脑缺血动物模型上进行初步验证。在毓神口服液的制剂工艺实验过程中用高效液相色谱与药理学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选择毓神口服液对脑缺血大鼠海马CAI区的神经保护作用作为药效学评价指标,考察各样品的色谱图与药效学结果的相互关系,寻找能够体现药效的色谱峰。R1,R2,R3分别是与毓神口服液神经保护作用的药效密切相关的3个峰,这3个峰的相对比例而不是其绝对量对毓神口服液产生神经保护作用是非常关键的。该研究结果支持“中药成分组合效应”假说。  相似文献   

9.
反相HPLC法测定肾组织中甲基强的松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戴春  田松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8,30(2):183-183,F003
  相似文献   

10.
闵行铨  叶勇 《浙江实用医学》2005,10(5):358-359,368
目的建立测定兔血清、心、肝、肾、肺、脾、胆汁中加替沙星药物浓度的方法,研究其分布规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为Shimpack CLCODS柱(6mm×150mm,5μm),流动相为0.02mol/L磷酸缓冲溶液-乙腈-二乙胺(800:200:2),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为295nm,柱温为30℃.结果加替沙星浓度在0.5~1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在90%~110%之间,日内、日间变异均小于10%.给药后2小时,加替沙星在家兔各组织中有较高的浓度,给药后4小时,加替沙星在胆汁、肾和肝中仍有较高浓度,在其他组织中则快速下降.结论本法测定兔组织样品中加替沙星药物浓度精确、灵敏、可靠,可用于加替沙星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中药药理学第二课堂设计与实践。针对学生所需要的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对中药药效及机制等方面工作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论文撰写能力等专业素质的培养,对中药学相关专业的同学,通过学生专题讲座、课外科研实验、校外调研三方面相结合,进行了以科学研究及临床应用为对象的中药药理第二课堂设计。结果表明三方面第二课堂均运行良好。学生反馈问卷显示,通过"理论、实验、临床三结合"的方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综合素质。该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可以在中药药理学的学习过程中对第一课堂进行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俞慎初教授在中药学研究方面从源到流,既重视探本求源,又重视中药学教育和药学知识普及,勤于医药实践及总结著述,将毕生精力都贡献于祖国的中医药发展及教育事业,为知医识药、医药皆通的中医药学家。  相似文献   

13.
汉唐时期含有丹参的方剂,主要用于疮痈瘙痒、妇人胎前产后、小儿外感寒热或惊痫、腰脚痹痛及腹胀肠鸣不食,这与今天关于丹参功效的认识有较大差异。结合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进行解读,这种差异与时代的疾病谱、医学发展水平、遣方用药的思路密切相关。除个别功效的失传属于临床实践的“优胜劣汰”之外,汉唐时期确认的丹参功效大体上是可靠的,应当引起临床及科研工作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是目前国内外十分关注的问题,但目前缺乏规范、系统的评价体系。作为循证医学在药学领域延伸的循证药学,对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证据有一套严格的分级和评价体系。初步阐述了一条以循证药学原则为基础,药物安全和有效性评价为核心,合理用药与提高疗效为主要目标,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相结合,回顾性与前瞻性研究相结合,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新型规范的中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方法体系,为临床中药合理应用及疗效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药现代化就是将中国传统医药的优势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继承传统,走出传统,走向现代。中医药的优势在于整体观念、辨证施治、因人而异和复方用药,弥补了西方医学在诊治上的不足之处,这在疾病的治疗和预防上具有导向性的作用。由于西方医学对治疗疑难症和抗衰老上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使人们对中医药需求增加,中西医优势互补的新医学体系将会逐步形成。从研发中药的角度,对传统中医药理论、整理和规范中药材及中药市场、中药炮制、微量元素测定、质量控制、制剂工艺、生物技术及专利保护等方面来探讨中药现代化,实现对传统中药的超越,把传统中药提高到现代药学的水平,能被国际社会所接纳,造福于全人类。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反伪科学”活动逐渐走向了反面,成了一种打着“科学”旗号的非理性行为,得出了种种违背科学规律的结论。“中医巫术论”就是其“成果”之一。“中医巫术论”的核心思想是:西医才是标准的医学科学,才可以叫做“现代医学”,中医药学是一种发源于中国的“伪科学”和“巫术”,中药治疗疾病依靠的是心理暗示。发展到极端,个别人又搞起了所谓的取消中医签名活动,要求“中医药退出国家医疗体制,让西医药成为官方唯一承认的医学”。“中医巫术论”和要求取消中医药的行为,被偏见迷住了双眼,不懂医学的历史,无视科学的规律,违背时代的潮流,损害人类的福祉,必须坚决反对。  相似文献   

17.
中药现代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中药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的问题,但其确定一直没有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基本上处于探索阶段.结合中药的用药特色和现代药学研究成果,从中药原形化学成分的肠内细菌生物转化,到原形化学成分及其肠内细菌生物转化产物的肠吸收和转化、肝脏代谢、肾脏排泄等串联的研究模式来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和有毒成分,可能是一条适合中药特点的途径,亦是中药实验医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我国1998-2003年授予中药专利相关数据进行整理,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中药专利授权的数量,中药复方与有效成分专利数量、中药职务与非职务专利数量的发展差异,结果表明发明专利明显多于中药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中药复方专利大大超过中药有效成分专利,与中药职务专利比较中药非职务专利占绝对优势。而在授予中药专利中,中药有效成分专利、中药职务专利的比例,恰恰正是衡量中药是否具有创造性的重要指标。这一差异反映了我国现阶段中药专利创造性较低的现状。在我国中药专利创造性认定讨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并提出我国专利法应尽快确定并完善中药专利创造性标准,加大力度鼓励企业与个人在技术上提高中药的创造性,增强知识产权保护的能力和中药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中药配方颗粒是我国中药的一次重大改革,其不仅免除煎煮、服用便捷、起效迅速,且工艺先进、利于贮存、便于质量控制,顺应了现代社会对药物的基本要求,在国内外均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中药配方颗粒的推广与应用为我国中医药国际化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行路径。通过对中药配方颗粒在中药国际化中的作用、国际竞争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其国际化的有效对策,以期为推进我国中药国际化提供新思路和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药资源化学是中药资源学的分支学科,是药用生物学、生理生态学、药材生产与加工学、中药化学与分析学、生物工程学、生物效应与功能评价、综合利用与产品开发、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从广义上讲,中药资源化学是一门揭示自然资源中对人类健康及其相关领域具有应用价值或潜在价值的资源性化学成分的性质、分布、积累与消长规律,并通过适宜技术集成以实现资源的合理生产与科学利用的综合性与应用性特色突出的基础学科。系统阐述了中药资源化学学科概念与性质、内涵与外延、学科建立背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究方向与目标任务等,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药资源化学的学科体系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学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