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药量效关系是中医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方药量效关系的文献与理论研究包括7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经方本原剂量考证、方药剂量发展变化历史研究、证-量-效关系研究、方剂结构与量效关系研究、方药量效关系影响因素研究、随证施量原则研究,以及方药临床用量控制策略与方法研究。经方本原剂量目前虽然不能得出最终结论,但方药剂量发展变化历史的研究有助于认识经方的本原剂量。方药量效关系是一种"证-量-效关系",所以对方药关系的理解,不可忽略证的因素。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应该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讲究方药用量控制策略与方法,随证施量。由于经方本原剂量尚难确定,所以也不能确定历史上存在经方剂量大幅缩小的变化。大量的临床事实表明,中医方药具有较低的"剂量阈"和较宽的"治疗窗",这与临床病证的复杂性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对方药的反应性有密切关系。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应该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讲究方药用量控制策略与方法,随证施量。  相似文献   

2.
肾与水密切相关,其水有为精者,有为津液者,故名"内藏之水"与"输泻之水"."内藏之水"以藏为主亦藏中有泻,此水藏于内则为肾之体;泻于外,则为脏腑之本."输泻之水"必须及时输布与排泄,但亦泻中有藏,如聚于脏腑之中,则可濡养润泽脏腑诸窍等,两者内外相联,其气相通,体用相合,体现在肾之生理病理等诸多方面,所以古人概称为"水".  相似文献   

3.
中药取效与否除了辨证的准确,量是极其关键的影响因素。然而如何用量、怎样把握药量的大小却是临床医师迷惑且值得探讨的问题。随症施量、因人施量等用药方法需要我们更深的研究与更多经验的支持。文章检索近10年经方临床经验文献,采用聚类分析法,对473篇文献进行筛选、归纳和抽提,总结提炼经方临床用量策略与规律。通过对近10年经方临床经验文献的研究,总结出证对效显,中病减量;趁胜追击,显效加量;病重药轻,不效加量;组方配伍,比例关键;药准量大,直达病所等6种用量策略,可供临床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4.
1.通里攻下法的历史源渊及其发展 早在《内经》《素问·五脏别论篇》指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不仅是对五脏六腑功能的概括,而且也指出五脏六腑在生理功能上的不同。这里所指六腑包括胃、大肠、小肠、膀胱、胆、三焦。《内经》中又记载:“……夫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之浊气,名曰传化之腑”。这里意思是指五脏包藏诸物而属阳,故曰天气所生,传化浊气而不留,故泻而不藏,其运输运动,故曰象天之气。这些记载归纳为“动而不静,泻而不藏”。这里虽没有提到胆,中医将胆归属于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形似六腑,  相似文献   

5.
正治之法乃以热攻寒,以寒泄热,以辛透表,以苦泻下.然辛苦乃味之极,寒热即气之端,事物之极必反,故用药之时当慎之又慎.用辛热、苦寒之药当审慎,其药量更应慎之又慎.周老师常告诫我们,辛热、苦寒之品,伤阴耗液,伤阳耗气,用药当慎,用量须小,中病即止.现介绍周老师两案如下:  相似文献   

6.
藏象学说以脏腑理论为基础,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脏、腑、奇恒之腑三类。子宫腺肌病病变部位属奇恒之腑中的女子胞。女子胞为女性特有,藏精,主生殖,是冲、任、督脉的起源且与三脉关系密切,临床中以调补冲任、振奋督带阳气等方法治疗子宫腺肌病常可取效;奇恒之腑具有能藏能泻的生理特性,故藏泻功能失调是子宫腺肌病突出的临床表现,恢复其藏泻功能成为治疗的目的与前提。  相似文献   

7.
补中益气汤由黄芪、人参、炙甘草、当归、白术、陈皮、柴胡、升麻组成,此方源于脾胃学说的首创家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一书。《内外伤辨惑论》云:"内伤不足之病,苟误作外感有余之病而反泻之,则虚其虚也……惟当以甘温之气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其胃土耳,今立补中益气汤。"方中以黄芪补中气,升阳固表为主药,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补脾益胃为辅药,配以当归质润辛甘温入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以参芪补气为主配以血药功更峻。当归质润又配白术之燥,使补阳而不致有所偏。脾虚  相似文献   

8.
胆位居人之正中,既归六腑而"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又属奇恒之腑而"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使胆具有"藏泻并兼"的生理特性,从生理结构和脏腑归属上赋予胆为"中正之官",并通过胆的决断功能予以体现。在胆汁和胆气的作用下,胆既能调节机体对物质的消化、吸收与排泄,维持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平衡;又能调节脏腑功能之藏泻、满实之性,维持各脏腑间功能活动的平衡;还能调节机体物质和功能间的平衡,维持整个生命活动的协调开展。此乃"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之真谛。  相似文献   

9.
藏泻是一切运动着的或有生命结构的最基本特征,在人体内一切运动的结果最终都以对物质能量信息的藏泻表现出来,藏以成形,泻以化气,藏以致泻,泻以致藏,藏泻双方相互矛盾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此消彼长,互为消长,在人体内完成一系列生命运动。藏泻辨证与阴阳辨证为中医辨证的两对纲目,为总纲,藏泻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总称藏泻阴阳十纲辨证。藏泻十纲辨证是一种新的辨证方法,比以往阴阳八纲辨证更具体而实用,可更好地辨明疾病的本质。文章用《伤寒论》之太阳病条文举例分析以阐明藏泻十纲辨证之义,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0.
认知隐喻学的基本观点为研究中医学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隐喻是通过已知事物(始源域)来认识未知事物(目标域)的思维模式,在中医学中集中体现为取象比类,包括阴阳、五行、天人相应和社会功能4种最基本的认知模型.基于阴阳隐喻认知模型,取阴阳之象,“阴静阳躁”之道为说明五脏主藏、六腑主泻的脏腑藏泻理论提供了认知基础,“阴阳互藏”之理则为阐释五脏藏中有泻、六腑泻中有藏提供了发生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