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经》论汗,散见于诸篇。对汗液的产生,排泄及辨汗在临床实践中的意义,都有精辟的论述,而且对出汗进行了分类。有魄汗、寝汗的记载,也有按汗出的程度及汗出量的多少,有大汗、多汗、漏泄、漉汗、汗注、汗出不止的描述;还就汗出的部位进行了详细的观察,认为汗“或出于面,或出于背,或出于身半”,或“头以下汗”等。足见其对汗的认识之深刻。为了在教学和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内经》中有关汗的理论,兹将这部分内容整理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2.
论阳明之汗     
《伤寒论》阳明病属里实热证,“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其外证云何?“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187)。里热外达,必见身热;热蒸液泄,汗自出焉。观太阳中风有自汗,少阳有合目则汗,少阴亦有阳虚不能固表而自汗出,但均不如阳明汗出为甚,故仲景云:“阳明病,法多汗”(201)。阳明之汗与化燥、成实、发黄等证之机转至关紧要,谨试论之。  相似文献   

3.
《金匮》水气篇第25条指出“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由于本条叙证简略,对于越婢加术汤证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有无汗出,医家有以下两种认识。 1.认为汗出很多:如五版教材《金匮要略讲义》提出,根据《中风篇》附方《千金》越婢加术汤主疗中有“腠理开,汗大泄”,可知越婢加术汤证是有汗的,而且汗很多,汗多的原因,是由于内热所迫。 2.认为无汗:如《医宗金鉴》:“皮水……若表实无汗有热者,则当用越婢加术汤。”现代医家何任教授的《金匮要略新  相似文献   

4.
规划教材对五版教材《中医诊断学》做了较大的修改、补充 ,使之内容更加丰富 ,更联系于临床。但有几个具体问题尚值得进一步探讨 ,笔者不揣浅陋 ,现提出来以供同道参考。1 关于戴阳证对于戴阳证的临床表现 ,规划教材和五版教材的描述基本是一致的 ,即“久病重病患者面色苍白 ,却时而泛红如妆 ,嫩红带白 ,游移不定”。但对其产生的机制 ,两本教材论述却截然相反。规划教材认为是“久病脏腑精气衰竭 ,阴不敛阳 ,虚阳上越所致。”而五版教材则认为是“虚阳浮越”,“属真寒假热之危重证候”。真寒假热 ,为阴盛格阳 ,决非阴不敛阳 ,故此两说值得…  相似文献   

5.
小议规划教材中的若干中医诊断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六版规划教材的使用,比较《中医诊断学》与《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的具体内容,结合个人的教学体会,认为存在着一些有关《中医诊断学》内容的问题。特别是“证”名、“病”名的概念及使用上的不一致及脉象记录方式等问题。《中医诊断学》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门课程的桥梁,在各科有关教学内容上应力求协调共济体现系统、规范、科学、创新的原则,提高中医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6.
黄汗三例     
<正> 黄汗是《金匮要略》提出的一证,为风水湿热交郁的表里同病,似水气实非水气,似历节实非历节,以汗水沾衣,色如黄柏汁,故名。据《金匮》记载:“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荣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輒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驰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  相似文献   

7.
参看成都中医学院主编的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伤寒论讲义》有关大青龙汤的条文是第三十八条和第三十九条。第三十八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第三十九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讲义》还对条文要点进行了解说。“凡用大青龙汤,必须见发热恶寒,不汗出而烦躁等大青龙汤的主要证状。至于脉之紧缓,身疼之有无,不必备具,若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亦可用之。”又“如果主证不备,仅有身疼痛,或身重、乍有轻时症状,还不足以为用大青龙汤的依据。”还从八纲分类说明:“用于表寒里热的表里俱实证。”本文作者介绍了他的少数经验是表实里热证可用,且发热时即使没有恶寒或烦躁者也可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五版《金匮》教材中对肾着、谷疸、淋家禁汗三条原文之释义提出质疑并展开讨论,谨此与该教材的编者商榷。认为肾着病用甘姜苓术汤之目的在于散寒除湿以通痹;谷疸湿热证病人不可能出现既因胃热而“消谷善饥”,又因脾湿而“食即为满”的症状,而“食即为满”才是其食欲改变之着眼点;认为“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必便血”是张仲景从正反两方面阐述淋家兼表的治则和治禁,“不可发汗”是指不可辛温峻汗,而非绝对不能使用汗法,该条并不是针对单纯患“淋病”者而言。  相似文献   

9.
中风患者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通常易出现半身汗出,且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近年来,我科用桂枝汤加减治中风半身汗出3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其中女12例,男26例,年龄51~76岁,自中风后便出现患侧半身汗出,既往无半身汗出病史,服用谷维素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0.
黄汗辨疑     
黄汗一证,首见于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因其具有独特的“汗出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而命名;以状如风水,身面肿而列为水气病的一个类型。此病自仲景提出后,至随唐《诸病源候论》[1]、《千全方》[2]把黄汗列为黄疸之类以来,古今诸家多从其说,至余无言更强调说:“总之汗液之黄,乃胆汁为之,是可断言者,不能以其云‘汗出入水得之’,而即谓为非黄疸也”[3]。目前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医内科学》,虽把黄汗列在“汗证”之中,而病机仍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