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阳活血方对AS大鼠血管炎症反应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大鼠血管内皮功能及炎症反应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研究温阳活血方对急性冠脉综合症干预的途径。方法采用高脂饲料造成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以放射免疫法检测造模组、用药组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液中细胞因子TXB2、6-K-PGF、IL-2、ET、IL-6、TNF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温阳活血方可降低TXB2、ET,上调6-K-PGF,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从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防止斑块破裂,并调节炎症反应过程,降低IL-2、IL-6、TNF炎症细胞因子,抑制急性冠脉综合症的炎症反应。结论温阳活血方通过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调节及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炎症反应的途径达到对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炎症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炎症介质在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及白细胞介素-8(IL-8)可能通过激活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降解连接性组织基质蛋白并诱导动脉粥样硬化损伤时的细胞凋亡,导致斑块脆性破裂。  相似文献   

3.
冯仲红  杨瑞民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0):332-332,344,388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持续性的炎症过程最终会使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为不稳定的斑块,临床表现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1]。C-反应蛋白(CRP)是反映炎症反应程度的敏感指标之一,可反映动脉粥样斑块的易损性。有文献报道^[2],基础血清CRP水平〉13.0g/L的患者其预后明显比基础血清CRP水平不高者差,  相似文献   

4.
<正>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内分泌疾病,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可引起多系统的损害,它的一个重要并发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目前认为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答反应,持续性的损伤存在时,炎症反应可演变为过度炎症,并促进斑块形成。斑块的形成与炎症反应程度密切相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是由多种细胞合成,在急性炎症反应中诱导急性反应蛋白的合成,其中以淀粉状蛋白A和C反应蛋白(CRP)尤为明显。在糖尿病并发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展过程中,IL-6可能是反映疾病演进的一个标志。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是造成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独立危险因素。本试验将探讨糖尿病患者血清中IL-6、Hcy检测对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冠心病与炎症反应 冠心病作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动脉粥样硬化(AS)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目前基础研究方面的进展证明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及最终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1~3].作为近些年飞速发展的冠心病介入治疗,其过程伴随着对粥样硬化斑块的物理性损伤,从而不可避免的在介入部位引发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机体复杂的反应过程,其中TNF-α、IL-1、IL-6等为较有影响的有促炎作用的细胞因子;IL-4、IL-10和IL-13等为有抗炎作用的细胞因子.  相似文献   

6.
张军涛  牛凡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8):70-71,74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并探讨其变化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ACS患者29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1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0例,对照组20例,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hs—CRP和IL-10水平。结果ACS组患者血清hs—CRP和IL-10水平均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SAP组血清hs—CRP和IL-10水平虽高于对照组,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CS组患者血清hs—CRP/IL-10比值高于SAP组和对照组(P〈0.05),SAP组血清hs—CRP/IL-10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CS患者血清hs—CRP水平和IL-10水平呈正相关(r=0.73,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hs—CRP和IL-10水平均升高,hs—CRP/IL-10比值增大,示有炎症反应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炎症反应不平衡可能与ACS患者斑块的不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梦  陈阳美 《西部医学》2007,19(1):130-132
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一种全身性炎症性疾病。AS的发生发展与多种生长因子有关,其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在AS过程中涉及到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脂质沉积、炎症反应、血管再生及细胞外基质重组等过程,影响斑块的不稳定性。我们就IGF-1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理过程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瑞舒伐他汀对PCI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CHD)患者的术前、术后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研究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CHD患者PCI治疗后的稳定斑块、减少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 61例经PCI治疗的CHD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治疗20mg组(n=31)和瑞舒伐他汀治疗80mg组(n=30);于术前、术后1d、术后1周和术后4周分别由放免法测定IL-8,免疫浊度法测定CRP。结果①术后1d IL-8、CRP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术后1周较术后1d明显下降(P〈0.01);术后4周较术后1周下降(P〈0.05)。②IL-8、CRP在术后1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术后4周他汀80mg组均低于他汀20m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4周LDL-C明显下降,其他血脂项无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周他汀80mg组较他汀治疗20mg组LDL-C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存在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及炎症加速的过程,早期应用他汀药物,可明显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减少炎症反应,具有稳定斑块作用。早期大量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稳定斑块,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炎症因子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中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模型中的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及白介素-6(IL-6)的表达特点.方法 雄性纯种新西兰大白兔分为对照模型组(n=8)、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n=8)和兔易损斑块模型组,采用ELISI法检测血清CRP、IL-6浓度.结果 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及易损斑块模型血清浓度CRP(8.68±1.30、13.97±2.85)mg/L均明显高于兔对照组模型(0.80±0.15)mg/L;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及易损斑块模型血清浓度IL-6(180.67±14.93、237.99±41.10)pg/ml均明显高于兔对照组模型(85.65±13.55)pg/ml;兔易损斑块模型组的血清CRP、IL-6浓度(13.97±2.85 mg/L、237.99±41.10 pg/ml)明显高于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组(8.68±1.30 mg/L、180.67±14.93 pg/ml).结论 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组及易损斑块模型组血清CRP、IL-6浓度明显高于兔对照组模型组血清CRP、IL-6浓度;兔易损斑块模型组血清CRP、IL-6浓度明显高于兔动脉粥样硬化组.  相似文献   

10.
慢性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6(IL-6)是炎症反应的中枢调节因子,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是炎症反应的敏感指标。本实验旨在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辛伐他汀干预治疗前后血清IL-6及hs-CRP水平的变化,并讨论他汀类药物治疗UA的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