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常规康复治疗联合MOTOmed训练对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的疗效。方法:将42例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随机分为MOTOmed训练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及MOTOmed训练)及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时评估患侧肢体肌力。结果:MOTOmed组较对照组肌力恢复有明显差异。结论:MOTOmed训练结合常规康复治疗能进一步提高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患侧肢体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手足口病伴急性迟缓性瘫痪的康复治疗与护理。方法:9例伴急性迟缓性瘫痪实行分期康复治疗。结果:9例儿童重症手足口病伴急性迟缓性瘫痪,随访6个月发现9例预后相对较好,不伴感觉障碍的肢体弛缓性瘫痪6例,瘫痪时间较短,通过护脑,高压氧治疗1月后恢复。单侧上肢瘫痪患儿2例,单侧下肢瘫痪1例,通过护脑,高压氧治疗,按摩理疗,功能训练3~6个月后恢复。结论:儿童重症手足口病伴急性迟缓性瘫痪,早期发现后积极给予康复治疗,大多预后较好,后遗症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致急性迟缓性麻痹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8例手足口病伴急性迟缓性麻痹患儿进行临床观察,行病原学检查、颅脑和脊髓磁共振检查及脑脊液检查,行心肌酶、神经-肌电图检查。给予免疫球蛋白、地塞米松、鼠神经生长因子、弥可保等治疗。随访2个月观察预后。结果手足口病所致急性迟缓性麻痹多见于2岁以下儿童(22/28);麻痹前期均有典型手足口病的皮疹。81.5%(20/28)的患儿合并病毒性脑炎。81.5%(20/28)的患儿脑脊液压力或常规异常。咽拭子EVPCR和血清免疫学检查均显示有9例患儿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患儿瘫痪肢体1周后开始恢复,75.0%(21/28)患儿急性期(2周)后肌力基本恢复。随访2个月89.3%(25/28)患儿肌力基本恢复。结论手足口病易合并中枢系统病变,EV71是引起急性迟缓性麻痹的主要肠道病毒,其对脊髓前角细胞具有一定嗜组织性。经积极治疗后患儿肌力恢复迅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9月我院儿科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106例中合并AFP 16例的临床资料,并对患儿瘫痪肢体功能康复情况进行3个月随访。结果:本组16例中男11例,女5例,年龄4~24个月,平均年龄11个月。肢体瘫痪出现在发病后2~4d,肢体瘫痪后1~2d内进展至高峰。16例均表现为AFP。单侧上肢瘫痪8例,单侧下肢瘫痪5例,双侧下肢瘫痪3例。肌力为0~Ⅱ级。随访瘫痪肢体功能在1周左右由远端肌群开始恢复,经肢体功能康复3个月后肌力升至Ⅲ~Ⅴ级。结论:重症手足口病合并AFP婴儿多见,均为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引起,表现为AFP。瘫痪发生在病程初期,1~2d内进展至高峰,单侧肢体受累多见,患肢功能约1周后开始恢复。行康复治疗有助于促进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HFMD)并发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观察8例HFMD并发AFP患儿的临床特点,在起病1~3周内进行神经电生理、MRI检查,并进行早期药物治疗及康复锻炼,随访3~12个月。结果 8例手足口病并发AFP病例中,3例四肢瘫痪,2例单侧上肢瘫痪,2例双下肢瘫痪,1例单侧下肢瘫痪。7例神经电生理结果提示脊髓前角细胞病变,4例MRI显示颈2~7或胸12~腰1脊髓前角区长T1长T2信号。其中有1例四肢瘫痪MRI示延髓长T1长T2信号,胸3~7中央管扩张。单侧下肢瘫痪者功能恢复较快,上肢及四肢瘫痪患儿恢复相对缓慢。1例四肢瘫患儿随访至6个月时出现后遗症,随访至12个月时其患肢功能障碍仍存在。8例手足口病合并AFP中,EV71阳性5例。其中1例双下肢瘫痪患儿粪便EV71排毒时间长达70 d。结论手足口病并发AFP患儿其神经电生理、MRI显示病变越重,相应患肢功能障碍越明显,恢复时间亦相对漫长,预后较差。神经电生理、MRI检查对于早期诊断、评估病情及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EV71感染后粪便排毒周期长,需强化综合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手足口病致急性弛缓性麻痹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致急性弛缓性麻痹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5例手足口病伴急性弛缓性麻痹患儿进行临床观察,行头颅和脊髓磁共振检查及脑脊液、心肌酶检测。结果手足口病所致急性弛缓性麻痹多见于2岁以下儿童,麻痹前期可有皮疹。多呈单峰热,约86.67%的患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患儿瘫痪1周后。患肢运动功能开始恢复,住院期间可见到明显改善,轻症者1-2个月后恢复。结论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病变(86.67%),如脑炎、脑膜炎、脑膜脑炎等,较脊髓灰质炎更为常见。皮疹、心肌损害比例高于脊髓灰质炎,可能由于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侵犯范围更广(包括皮肤、黏膜)有关。大部分手足口病患儿恢复早,预后好于脊髓灰质炎.可能是由于病理上组织炎症重于神经毒性所致。  相似文献   

7.
电针神经刺激点治疗中风后弛缓性瘫痪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电针神经刺激点治疗中风弛缓性瘫痪,对患肢弛缓麻痹程度、运动功能(包括关节保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7例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采用电针神经刺激点,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治疗,治疗30次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上肢67.14%,下肢8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上肢44.78%,下肢59.70%,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运动功能、起效时间的疗效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电针神经刺激点,能快速改善患肢弛缓麻痹程度,恢复其运动功能,比常规体针治疗取效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胫骨前肌训练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肢功能和偏瘫步态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2例急性脑卒中伴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2组患者在生命体征稳定,症状、体征不再进展48 h后开始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同时,进行胫骨前肌训练。结果训练2周后,2组的肌力、踝关节活动度、步行速度和步幅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早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胫骨前肌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患肢功能和步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肢体迟缓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特征,为重症手足口病合并肢体迟缓性瘫痪患儿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5例诊断为手足口病合并肢体迟缓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及转归等特征.结果 (1)神经电生理检查:25例提示脊髓前角细胞病变;脑脊液检查:25例脑脊液改变符合病毒性脑炎改变19例.(2)MRI检查:23例异常显示颈或胸脊髓长T2信号病变,提示存在炎性改变或炎症后软化灶.(3)病原学检测:血EV71阳性12例,其中同时COX阳性3例;大便EV71阳性8例,COX阳性7例,阴性3例.(4)治疗:25例患儿均用甘露醇、速尿,控制颅内高压,免疫球蛋白及其他对症治疗抗病毒、降温、止惊及营养神经等.(5)预后:25例患儿均好转出院,肌力有不同程度的恢复,转康复科治疗,正常者16例,其余均好转.结论 手足口病合并瘫痪者,多数在病程早期出现,病情重,进展快,但经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特别是肌力的恢复较其他病毒性脑炎所致快,预后较好,而神经电生理检查对于急性迟缓性麻痹的诊断及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恢复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0例乳腺癌术后的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于术后早期开始由康复专业的护士对其进行康复指导和训练。对照组患者常规进行护理宣教和指导,两组均在术前及术后21天评定患肢的恢复功能及水肿程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患肢水肿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患肢恢复功能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肢减轻水肿的程度及功能的恢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0):107-110
目的 探讨绳带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异常步态和下肢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我院康复科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90例,采用抛银币法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酌情予控制颅内压、血压、血糖和血脂,营养神经细胞及预防并发症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方法,康复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绳带疗法。两组均干预8周。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步态参数(步长、步宽和步速)、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结果 干预8周后,两组患者平均步长、步宽和步速较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康复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FMA-L评分和改良MBI评分较前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且康复组升高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 绳带疗法用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不仅可有效改善患者异常步态,而且可明显改善患者下肢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强制性应用作业疗法对急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影响。方法:10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研究,治疗组除接受临床药物治疗,同时加入作业疗法强制性训练。结果:两组患者于1个月、3个月后比较上肢、手功能指数及ADL得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结论:强制性应用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早期恢复具有良好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敏 《吉林医学》2012,(31):6860-6862
目的:检验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在接受康复护理训练后,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将60例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观察组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结果:康复护理训练后,两组患者肢体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与入院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实行康复护理训练,有利于提高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及生活活动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陈兵  陈娟 《北京医学》2015,(2):200-201
目的:探讨心脑宁胶囊在脑梗死偏瘫患者治疗和康复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B组)给予常规治疗、康复训练和二级预防;观察组(A 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心脑宁胶囊(贵州安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25697,规格:0.45 g/粒),每次1.35 g,每日3次口服,连续用药6个月。于患者入院时及系统康复训练6个月后进行神经功能残缺(NIHSS)评分,并采用Brunnstrom分级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Barthel氏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经过6个月的康复治疗,60例患者NIHSS评分和BI均有不同程度改善。A组康复前后NIHSS评分差值为5.2±1.8,B组为3.5±1.3;A组康复前后BI差值为40.0±11.0,B组为21.2±7.3;A组改善程度均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对于脑梗死偏瘫患者,心脑宁胶囊可有效辅助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肺康复干预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8月来我院住院治疗的115例中重度COPD患者,均接受呼吸内科常规治疗.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7例患者的健康宣教及康复训练指导采用电话随访方式,观察组58例患者给予肺康复治疗,内容包括运动疗法与健康教育.结果 两组干预后FEV、FVC等肺功能指标及6MWD明显升高,观察组升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年平均复发住院次数、平均住院时间及总卧床时间明显降低,观察组降低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社会活动、抑郁焦虑及总均分数均明显降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中重度COPD患者实施运动疗法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肺康复能够增强运动耐力,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9~2011年间收治的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两组患者均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康复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46例患者经综合康复干预后,痊愈34例、显效7例、有效3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有效的康复干预,可保证临床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喻玲 《吉林医学》2014,(25):5742-5743
目的:研究观察品管圈活动应用于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锻炼的实施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肢体功能锻炼的卒中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品管圈组与常规锻炼组,所有患者均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治疗,品管圈组按照品管圈原则设计锻炼方案并进行治疗,常规锻炼组按传统的肢体功能锻炼流程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肌力指标恢复情况、肢体运动能力等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品管圈组患者肌力恢复情况、肢体运动能力等指标明显优于常规锻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应用于卒中偏瘫患者可以有效提高其肢体功能锻炼的治疗效果,加快运动功能的改善和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脏康复治疗对患者心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首次进行PCI的冠心病患者78例分为康复训练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组患者于PCI术后开始进行不同阶段、不同运动强度的康复训练,对照组进行普通的冠心病知识教育。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6 min步行试验(6-MWT)、脑钠肽(BNP)、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6-MWT、BNP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组治疗后6-MWT、BNP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训练组治疗后LVEDD及LVEF改善显著,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康复训练对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心功能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2个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138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治疗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对照组),并进行2个月的康复治疗。治疗前后各进行一次Fugl-Mayer评价(FMA)和Barthel Index评价(BI)。结果治疗前两组间FMA、BI评价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FMA、BI评价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的运动功能和ADL恢复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2个月的早期康复治疗对患者的运动功能和ADL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显著降低患者的依赖程度,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罗建宁  阎博强 《华夏医学》2009,22(5):838-840
目的:探讨配合超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9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采用共同入选条件。两组药物治疗基本相同,康复组配合超早期康复治疗,康复采用神经发育疗法。分别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CNS),日常生活能力采用巴氏指数(Barthel)来评定疗效。结果:经治疗半个月左右,康复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减少,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配合超早期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