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的24年中,长三角15个城市地区存在比较明显的经济增长趋同现象,同时经历了首先快速趋同而后缓慢趋异的动态变化过程,其转折点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不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14个城市地区的经济增长同样存在趋同现象,也经历了先趋同后趋异的变化过程。二者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别:前一时段14城市地区经济增长趋同的速度较15城市为慢,而后一时段经济增长趋异的速度较15城市地区为快。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趋同及其变化过程的主要作用机制不是资本边际报酬递减,不是技术扩散和转移,也不是结构变迁或生产要素跨部门的再配置,而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资本(外商直接投资)转移的空间选择及其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龙头,正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但是,目前该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源短缺的矛盾日益凸现,粗放式、高耗能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严重制约着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今后长三角地区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能源产业,充分开发利用风力发电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自给能力;另一方面必须加快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型支柱产业,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构建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模式。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区内各省市及其在各个时期经济增速存在明显差异。实证估计结果表明:物质资本投入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最大,其次是劳动投入;在非物质投入要素中,城市化进程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产业结构变动,再次是制度创新,人力资本投入的影响虽然也是正向的但不显著。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必须在区内加强城市群建设;通过创新驱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制度创新;扩大国内消费以代替资本的过度投入。  相似文献   

4.
从产业结构角度看我国制造业科技进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和高级化水平映射了产业的科技水平,因此可以从产业结构角度评价产业的科技水平。文章研究了1996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和高级化水平,得出从表面上看我国制造业科技水平有了大幅上升,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中间产品制造业技术水平比较低,高科技产业科技含量偏低,传统产业科技水平落后、经济效率差。  相似文献   

5.
选取2001—2017年间中国沿海11个省域相关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及其空间溢出效应与沿海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与沿海经济增长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且呈现非均匀分布特征;海洋产业结构调整对海洋经济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且空间因素影响作用不容忽视;从业人员规模、投资规模、产业集聚等影响因素的持续提升显著地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从科学制定有效海洋产业规划、稳步提升海洋产业结构有序度、充分释放海洋经济要素潜能等方面提出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措施。  相似文献   

6.
资本在不同区域的配置,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各区域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关系密切。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相对于人力资本存量的缓慢增长,长三角三大区域固定资本投资都经历了一个快速增长期,其中苏南增幅最大,上海的增幅最小;固定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上海最大,浙北最小;比较而言,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不足,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在三大区域都很小。  相似文献   

7.
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产业同构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增长新阶段的引擎,其产业结构的趋同趋势受到了理论界和政府的共同关注,产业同构到底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各有说法。总体看来,产业同构对长三角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有积极意义。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客观上形成了广域的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并未对长三角经济造成明显的不利,正是这种逐渐趋同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的龙头是上海,而其核心地区却是苏州、无锡、常州、嘉兴、湖州所在的环太湖城市圈。苏州的魅力在于其特有的文化气质,在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和谐统一。除古典园林外,太湖风光与吴地人文景观是苏州旅游资源的又一独特优势。精心打造的苏州环太湖文化旅游,调整苏州旅游经济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应是苏州参与长三角旅游竞争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经济功能区能性转换与空间结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三角16个城市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均质性趋势,但江苏北部地区与长三角第二﹑三等级经济功能区的发展差距是拉大的,即极化趋势,而浙南的多数城市与长三角的发展差距在缩小,因此长江三角洲现在的空间结构不是"长三角(两省一市)—长三角周边地区",而是"三大经济功能区(长三角)+浙南—周边地区(包括苏北地区)",并且未来的空间结构演化不会以行政区划为发展方向,长三角周边安徽﹑江西部分要素禀赋优越的地区有望比苏北更早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中来。  相似文献   

10.
规划建设城市群必须对其所处发展阶段进行准确判定。长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改革开放40年来,长三角城市群经历孕育起步、成长壮大两大阶段演化后,当前已经进入到优化提升的新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的时代使命,赋予长三角城市群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在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形势下,长三角城市群应以“创新引领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携手打造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优化生产力布局,提升城市群功能,推进一体化治理,显著提升国际竞争力,率先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联系的定量分析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前提。2008年长三角一体化正式从学术层面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加速,长三角各等级中心城市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小集聚、大分散的特点且各中心城市间的经济联系量呈辐射状圈层结构。长三角一、二级中心城市对其他低等级中心城市具有绝对的经济辐射力,但是经济辐射带重叠区与经济辐射带塌陷区并存,上海、南京、杭州和宁波等城市均具有较大的经济辐射半径,经济辐射带与其他城市均有重叠,而苏北和浙江南部地区的部分中心城市,其经济辐射半径甚至不能覆盖其行政区范围,出现大范围的经济辐射带塌陷区。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经济呈现出下列发展态势: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城镇群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各城市竞争与合作局面交织并存;产业发展面临结构提升;以世博会为契机,共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区域经济一体化速度加快。为了顺应以上发展态势,应采取以下举措:实现产业升级,构建先进制造业基础;加强合作,构建统一、开放、规范的市场体系;以申办世博会为契机,把上海建成世界级城市;协调重点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打造绿色长三角。  相似文献   

13.
1877年芜湖开埠后,在贸易、交通、金融等方面与上海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是其成长为近代沿江重要口岸的主要动力.芜湖与上海自近代以来就存在的经济关系,反映了二者经济交往的渊源,为今天芜湖融入长三角提供了合理的历史依据,上海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应该发挥更大的幅射带头作用,这样,长三角的空间范围方能得到进一步拓展,为今天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的长三角扩容或泛长三角经济关联,提供了有益的案例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必然推动这个地区以竞合的方式在一个更大的区域市场空间来优化资源配置,以发展自身的竞争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共同的文化价值观有助于经济人格采取亲密合作的态度,从而有助于一个更大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形成一长三角区域不但有着优越的自然禀赋,而且有着充满巨大活力的吴越文化:吴越文化以其“经世致用”的价值内涵和精致典雅的文化气质,不但创造了古代太湖流域的灿烂文明,而且在其现代演进中,促成了长三角区域强势经济圈的形成。“十五”以来,长三角区域各地推进文化大省、文化大市建设,文化产业也方兴未艾,逐步建立起一种经济、社会与文化互动发展的新模式:同时,长三角区域文化也进入了一种自觉合作的时代,这将更进一步地增强长三角区域的经济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5.
"海洋文化城市"与长三角沿海城市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洋文化城市”是一种崭新的城市文明形态,既不同于一般的海滨城市,又与恶性损耗海洋文化资源、刺激经济增长的“海洋经济型城市”有着本质区别。目前,长三角沿海城市的形象定位。与“海洋文化城市”存在着严重的错位。廓清“海洋文化城市”的理论内涵,不仅可以丰富长三角沿海城市发展思路,还能够为沿海城市发展提供科学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国际制造业的重要生产基地和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三角实现可持续率先发展有着坚实基础和良好条件,但也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诸如环境资源人口压力巨大、经济粗放增长、社会矛盾累积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在初步实现率先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向更高层次推进,保持率先发展的势头,并且由经济的率先发展走向全面的率先发展、和谐的率先发展、可持续的率先发展,这是长三角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应有责任。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城市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具备了向更高目标迈进的坚实基础.面对新一轮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的机遇和挑战,长三角城市应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质,塑造城市品牌,打造有个性特征的一流城市,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创新机制,发挥城市功能,促进城市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与同步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