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细胞外基质对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细胞外基质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分化过程中担负着重要角色,可以由多个途径影响造血干祖细胞的增殖、分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骨髓造血干(祖)细胞体外培养的增殖分化功能及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采用体外胶原半固体培养法观察19例MS患者骨髓造血干(祖)细胞巨核系集落形成情况,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法观察粒单系和红系集落形成情况。并将各系集落形成单位按复发期和缓解期分组及按病程≤3年和病程〉3年分组与健康对照组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MS复发期组的粒-单系集落形成单位(CFU-GM)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6),也显著低于缓解期组(P=0.001)。MS缓解期组CFU-GM虽比健康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复发期组、缓解期组的巨核系集落形成单位(CFU-MK)、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MS病程≤3年组和病程〉3年组的CFU-MK、CFU-GM、CFU-E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S复发期患者骨髓造血干(祖)细胞本身或其分化成粒-单系的过程存在异常;MS复发期造血干(祖)细胞也可能对造血生长因子的反应较缓解期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浆细胞树突状细胞(PDC)和髓样树突状细胞的(MDC)的比例以及细胞因子干扰素α(IFN-α)、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38例SLE患者(SLE组)、15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DC、MDC占淋巴细胞的比例,ELISA法检测外周血IFN-α、IL-6、TNF-α水平。结果①SLE组外周血PDC、MDC比例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②疾病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PDC比例显著低于稳定期患者;SLE蛋白尿组外周血PDC比例显著低于非蛋白尿组患者;抗ds-DNA阳性组SLE患者外周血PDC比例显著低于抗ds-DNA阴性组。③PDC比例与血沉、SLE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呈负相关,与C3呈正相关。④SLE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IFN-α、TNF-α、IL-6水平均增高。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PDC、MDC比例显著降低,且PDC水平与SLE疾病活动及狼疮肾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因子表达情况,及其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探讨SLE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ELISA方法观察SLE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培养液IL-6、MIP-1、IFN-γ、TGF-β等细胞因子的表达,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观察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结果】SLE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培养液IL-6、MIP-1、IFN-γ浓度明显增高,TGF-β则降低,3种细胞因子与SLEDAI评分相关;正常人及SLE患者骨髓基质细胞上清液均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SLE患者的上清液抑制作用明显低于正常人;在分别加入抗MIP-1、抗IFN-γ单抗后,骨髓基质细胞上清液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而加入抗TGF-β单抗后,抑制作用明显减弱。【结论】SLE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较弱,与其部分细胞因子异常表达有关,骨髓基质细胞可能与SLE的发病、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贫血患儿体内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水平。方法对SLE患儿和正常儿童体内的TNF-α和IFN-γ水平进行检测,并观察TNF-α和IFN-γ水平对红系造血祖细胞CFU-E与BFU-E集落形成的影响。结果正常儿童体内的TNF-α和IFN-γ水平明显低于SLE伴贫血患儿。TNF-α和IFN-γ会对正常骨髓CFU-E与BFU-E集落的形成产生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会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结论 SLE患儿血清中存在着能对造血干细胞产生抑制的物质;TNF-α和IFN-γ可能是引发SLE患儿贫血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SLE患者血清中TNF-α水平在疾病活动期、静止期及正常^群中的变化.方法 用酶联免疲吸附试验检测50例SLE患者,其中24例为活动期,26例为静止期患者,及24例正常对照血清中TNF-α的水平.并分析血清中TNF-α的水平与疾病活动及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 血清INF-α的水平在活动期患者明显升高,且波动较大,而静止期患者与正常人群中血清TNF-α的水平则较低.结论 血清中TNF-α在活动期SLE患者明显高于静止期SLE患者及正常对照,而在静止期SLE患者及正常对照间无显著差异.此外,血清中TNF-α与发热有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因子表达情况,及其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探讨SLE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ELISA方法观察SLE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培养液IL-6、MIP-1、IFN-γ、TGF-β等细胞因子的表达,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观察基质细胞培养上清液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影响。【结果】SLE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培养液IL-6、MIP-1、IFN-γ浓度明显增高,TGF-β则降低,3种细胞因子与SLEDAI评分相关;正常人及SLE患者骨髓基质细胞上清液均对刀豆蛋白A诱导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SLE患者的上清液抑制作用明显低于正常人;在分别加入抗MIP-1、抗IFN-γ单抗后,骨髓基质细胞上清液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而加入抗TGF-β单抗后,抑制作用明显减弱。【结论】SLE患者骨髓基质细胞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较弱,与其部分细胞因子异常表达有关,骨髓基质细胞可能与SLE的发病、发展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伴贫血的特征及其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和红细胞生成素(Epo)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SLE患儿和正常儿童血清TNF-α、IFN-γ和Epo水平,观察TNF-α、IFN-γ对人红系集落形成单位(CFU—E)和红系瀑式集落形成单位(BFU—E)的影响及SLE患儿自身血清、Epo对SLE骨髓CFU—E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儿童相比,SLE伴贫血患儿血清TNF-α、IFN-γ和Epo均显著增高。TNF-α、IFN-γ抑制正常骨髓CFU—E和BFU—E集落形成,且随浓度增加,抑制作用增强。SLE自身血清能抑制其CFU—E形成。rhEpo能纠正TNF-α、IFN-γ和SLE自身血清对红系祖细胞的抑制。结论SLE患儿血清中存在造血干细胞抑制物;TNF-α、IFN-γ可能在贫血的发病中起作用;rhEpo可用于治疗SLE贫血。  相似文献   

10.
骨髓基质细胞对造血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髓基质细胞是造血诱导微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基质细胞通过与造血细胞密切接触以及分泌多种细胞因子调节造血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发育。本文就BMSCs对造血调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的体外成骨能力,为骨组织工程研究提供细胞来源。方法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将兔BMSc自小量骨髓中分离培养,并观察第2代BMSc在地塞米松、维生素C、β-甘油磷酸钠诱导条件下的生长及成骨分化情况。结果 BMSc呈成纤维细胞样表现,增殖能力强,在诱导条件下碱性酸酶活性明显增高,并出现矿化结节。结论 BMSc体外增殖能力强,成骨能力肯定。地塞米松、维生素C、β-甘油磷酸钠可促进BMSc向成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2.
为了证实体外培养的胎免骨髓基质细胞可以修复骨缺损,将培养的基质细胞吸附于明胶海绵,植入兔骨缺损处,1、2、4、6、8周作99mTc-MDP骨显像、x片、组织切片观察骨痂生长情况。结果显示,平均4周左右实验组骨缺损得到修复,提示胎儿骨髓基质细胞可以作为种子细胞来修复骨缺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表达β-半乳糖苷酶的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LacZ)对于体外培养的骨髓内皮祖细胞(EPCs)的转导效率。方法:将pAAV-LacZ、pAAV-helper、pAAV-RC用磷酸钙法共转染HEK293细胞,得到rAAV-LacZ;用氯仿处理-PEG/NaCl沉淀-氯仿抽提法浓缩纯化病毒;用AVSachTMELISA法rAAV2颗粒滴度测定试剂盒测定rAAV-LacZ的滴度;用不同MOI值(1.0×104~1.0×106v.g/cell)的病毒感染EPCs,48 h后,用β-Gal ELISA试剂盒测定β-半乳糖苷酶的表达,原位-βgal染色试剂盒染色,根据蓝染的阳性细胞占细胞总数的比率来估计rAAV-LacZ对于EPCs的转导效率。结果:rAAV-LacZ的滴度为9.6×1012v.g.ml-1;rAAV-LacZ对于EPCs的转导率约为60%,当MOI增加到106v.g/cell时,-βGal的表达量增至(31.40±2.51)ng.mg.protein-1。结论:rAAV-LacZ能够有效的转导EPCs,这为AAV载体应用于细胞生长因子与EPCs联合治疗缺血性血管疾病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建立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向成骨细胞转化的体外培养方法,并观察其体外的成骨特性。方法 利用静置贴壁原理进行BMSC的体外培养,汇合后传代,部分细胞改用条件培养液继续培养。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组织学检测,并观察条件培养液对BMSC的功能影响。结果 条件培养液组细胞碱性磷酸酶(ALP)染色阳性,细胞重叠生长形成多层结构,伴有散在的矿化结节形成。条件培养液组细胞ALP染色率及活性较完全培养液组高,但增殖率相对降低。结论 培养的BMSC经诱导具有体外成骨能力。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和维生素C可促使BMSC转化为成骨细胞,但抑制BMSC的增殖速度。  相似文献   

15.
谢江涛  陈廖斌 《医学新知杂志》2011,21(4):263-265,269
目的研究异体骨髓基质细胞(BMSCs)的免疫原性,同时探讨异体骨髓基质细胞作为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抽取大耳白兔胫骨结节及股骨转子处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筛选,获取BMSCs并培养、扩增。24只成年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2只,造成双侧12mm桡骨缺损,A组缺损区移植吸附异体BMSCs的明胶海绵,B组缺损区移植吸附自体BMSCs的明胶海绵。分别于术后2、4、8周抽取外周静脉血,样本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阳性率及CD^+4/CD^+8比值;于术后第2、4、8、10周拍摄X线片动态观察新生骨痂生长及骨组织愈合情况,于术后第2、4、8、10周取材进行组织学染色,观察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术后第2、4、8周A组、B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的阳性率和CD^+4/CD^+8比值三者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组织形态学显示A组无明显淋巴细胞浸润,A组与B组新骨形成方式及骨愈合时间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异体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免疫性低,可作为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适合于人骨髓基质细胞 - 196℃冷冻保存条件和方法。方法 以人髂骨区骨髓为材料进行体外人骨髓基质细胞培养 ,传代后以不同浓度二甲亚砜 (DMSO)的冻存液及不同的细胞浓度在液氮中保存 ,2个月后复苏接种培养 ,对其存活率、贴壁率和体外成骨能力进行检测。结果 不同DMSO浓度保存细胞复苏后细胞的存活率从高到低依次为 10 %DMSO组、5 %DMSO组、15 %DMSO组、2 0 %DMSO组 ;在条件培养液中 2周形成多层结构 ,并出现细胞结节 ,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 ;冻存时细胞浓度为每毫升 (5 .0~ 8.0 )× 10 6个细胞组复苏后细胞存活率高于每毫升 (1.0~2 .5 )× 10 6个细胞组。结论  5 % - 10 %DMSO浓度适合于骨髓基质细胞的长期保存 ,高浓度组骨髓基质细胞的冻存效果优于低浓度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低氧对骨髓间质细胞(MSCs)分泌VEGF及促血管内皮细胞(VECs)增殖的影响。方法:用VEGF ELISA试剂盒和Micro BCA蛋白质定量试剂测定正常氧和低氧培养的MSCs的上清液中VEGF与总蛋白的含量的比值(pg·μg-1)。用不同成份配制的1%FBS的DMEM培养基培养VECs,实验分成5组:低氧MSCs组(低氧培养的MSCs的上清液)、VEGF组(与低氧MSCs组等浓度VEGF)、antibody-低氧MSCs组(低氧MSCs组中加入10μg·ml-1anti-VEGF)、antibody-VEGF组(VEGF组中加入10μg·ml-1anti-VEGF)和对照组(不加其它成份)。用MTT法检测VECs的增殖程度。结果:在低氧条件下培养的MSCs分泌的VEGF明显高于正常氧条件下培养的MSCs分泌的VEGF(P<0.01)。促进VECs增殖的程度依次为低氧MSCs组>VEGF组>antibod-y-低氧MSCs组>antibody-VEGF组=control组。结论:MSCs在低氧条件下比在正常氧条件下具有更强的分泌VEGF的能力。MSCs可分泌VEGF和其它细胞因子共同促进VECs增殖,但VEGF发挥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于德水  吕刚  梅晰凡  张勇  曹阳  智晓东  范中凯 《辽宁医学院学报》2009,30(2):100-101,159,I0001
目的 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 取大鼠股骨和胫骨骨髓培养BMSCs并传代.参照Taoka's方法制作大鼠脊髓压迫损伤模型.脊髓损伤后30 min,进行BMSCs或DMEM培养液损伤周围局部四点注射.在术后3、7和14 d,应用TUNEL方法检测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脊髓损伤后,损伤区周围组织内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加,阳性细胞分布于脊髓灰质和白质内,但以白质内神经细胞为主.与DMEM组大鼠相比,移植术后3、7和14 d,BMSCs移植显著减少脊髓损伤周围区凋亡的神经细胞数目(P<0.05).结论 脊髓损伤后,BMSCs移植能够抑制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9.
观察了人胎骨髓基质细胞上清液对6例白血病患者骨髓原代白血病细胞存活程度及CFU-F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骨髓基质细胞上清液对原代白血病细胞具有杀伤作用(p<0.002—0.001)。同时发现基质细胞上清液还能促进CFU-F的形成(p<0.01-0.001)。本文还对上述变化的可能机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特点和在诱骨条件下的成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基质细胞 (r MSCs)的生长特点和在诱导条件下的成骨特性。方法 使用密度梯度法分离成年大鼠骨髓基质细胞进行培养 ,保留贴壁细胞传代 ,观察、测试在培养液中添加成骨诱导剂地塞米松 (Dex) 10 - 8mol/ L、β-甘油磷酸钠 (β- GP) 10 mm ol/ L,抗坏血酸 (AA) 5 0 μg/ ml条件下骨髓基质细胞的生长变化和成骨分化。结果 形态学观察表明 ,r MSCs贴壁细胞呈集落生长 ,有成纤维细胞样外观。利用 MTT法和流式细胞术 (FCM)测定增殖的结果表明 ,传代次数增加 ,r MSCs的增殖活性升高。成骨诱导剂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 ,而且对多次传代细胞促增殖作用明显。成骨诱导剂促进骨髓基质细胞成骨 ,在诱导 3周时即出现明显的钙化结节。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 ,非诱导条件下 MSCs的碱性磷酸酶 (AL P)水平会随传代而升高。传 3代 r MSCs的 AL P的表达较弱 ,诱导一周后 AL P的表达明显升高 ,超过未加诱导剂的传一代大鼠成骨细胞 (OB)的 AL P表达。结论 本实验表明所培养的 r MSCs仍处于低分化水平 ,具有骨祖细胞的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