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总结改良经肺动脉动脉导管闭合术治疗重症、复杂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方法:本组采用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经肺动脉行动脉导管未闭(PDA)缝合或补片修补术。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无灌注肺综合征,1例出现轻微精神症状,1例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经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此种方法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畸形、成人巨大动脉导管以及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较为安全,术后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从1987年9月至1991年12月间在体外循环正直接缝闭动脉导管未闭(PDA)24例的体会。在24例中,合并其他心内畸形16例,肺动脉高压11例。在低温低流量转流下,经肺动脉切口缝闭动脉导管。本组手术早期死亡1例,死于与人工瓣膜有关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手术要点为:转流后尽早切开肺动脉,在其腔内用手指堵住导管开口,保证有效的左心引流,缝闭导管时持续低流量灌注,不停循环,心内吸引避免深入到动脉导管内防止体循环气栓。18例获随访,随访期4个月55个月,无远期残废。本手术方法对难度大的PDA或PDA伴有其他心内畸形者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在动脉导管未闭及其合并心内畸形诊断巾的价值,以减少动脉导管未闭及其合并心内畸形的漏诊及误诊。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本院87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超声图像特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236 例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进行PDA直视缝合术 56 例,经胸膜内结扎术170 例,经胸膜外结扎术10 例,心内合并畸形同期矫治.结果 235 例治愈,死亡1例,随访未发现导管再通及假性动脉瘤.结论 PDA一经确诊,即应积极手术治疗.确实可靠的降压对预防术中大出血保证手术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49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PDA)的外科治疗,探讨其各种术式及适应证。方法 单纯性PDA患者232例,其中采用双重结扎术158例,双重结扎+贯穿缝扎28例,双重结扎+主动脉端荷包缝扎25例,切断缝合8例,体外循歪下切开肺动脉缝扎动脉导管内口13例;PDA并发心内畸形17例,均行一期根治术。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动脉导管结扎后再通仅一例。结论 动脉导管形态、肺动脉高压的程度以及是否合并心内畸形是确定手术方式的重要依据。结扎法操作简单可靠,适合于大多数单纯性PDA;切断缝合法风险大,应慎选;合重度肺动脉高压或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SBE)者应大体外循环下缝扎;合并其他心内畸形者应行一期手术。  相似文献   

6.
采用同期手术矫治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同期手术治疗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12例,诊断主动脉缩窄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室间隔缺损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房间隔缺损4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及部分房室间隔缺损1例,主动脉缩窄均为峡部,同时伴严重肺动脉高压.其中,同期先在全身静脉麻醉,全身低温(34 ℃)左胸后外侧切口下手术切除缝扎动脉导管,切除缩窄段主动脉行端端吻合,再在正中切口行心内畸形矫治手术10例;2例分别在正中切口行心内畸形矫治手术中及术后发现合并主动脉缩窄,关闭正中切口后,在全麻全身低温(34 ℃)左胸后外侧切口下,切除缩窄段,行端端吻合重建主动脉连续.结果 1例术后40 d由于误吸死亡,其余痊愈出院,存活病例随访3~36个月,无吻合口狭窄,恢复良好.结论同期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有良好疗效.彻底切除缩窄段纤维组织有利于防止再缩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合并心内畸形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一期外科治疗及预防术中灌注肺的方法。方法26例患者,5例采用正中劈胸骨经心包外分离双重结扎PDA,5例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切开肺动脉直视缝闭PDA,16例深低温体外循环辅助心脏停跳下切开肺动脉直视缝闭PDA,同期行心内畸形矫治。结果1例出现围手术期肺灌注,无早期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随访2个月至4年,恢复良好,无晚期死亡。结论心内畸形合并PDA应早行同期矫治,体外循环前或阻断主动脉前结扎或缝闭PDA能明显降低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儿童动脉导管未闭 (PDA)合并心内畸形治疗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PDA合并心内畸形患儿 12 5例 ,其中并发重度肺动脉高压 (PH) 3 3例。按病情分同期根治和分期手术两组。结果 :分期手术组 3 1例结扎PDA ,术后 0 .5~ 2年有 17例行心内手术 ,死亡 2例 ;同期根治组 94例行心内直视手术 ,围术期死亡 7例 ,远期死亡2例。总死亡率 8.8% (11/12 5 ) ,期中合并重度PH死亡率 18.2 % (6/3 3 ) ;手术死亡率与病种、年龄、体重、PH程度等明显相关。结论 :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术式、把握手术时机、避免严重PH是手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一例报告闫德民(第一临床学院心脏外科)关键词动脉导管未闭,左上腔静脉畸形永存左上腔静脉畸形常与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法鲁氏四联症等心内畸形同时存在,尚未见到与动脉导管未闭合并的报道,我院于1992年11月收治1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32例婴幼儿主动脉缩窄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手术治疗婴幼儿主动脉缩窄(CoA)32例。单纯主动脉缩窄7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7例,合并心内畸形的25例,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1例。采用正中胸骨切口或左侧切口,手术方法包括缩窄段切除主动脉端端或端侧吻合24例;纵行切开缩窄段,心包片加宽成形7例;1例应用锁骨下动脉片翻转法。结果死亡3例,29例患儿顺利出院,上下肢压力差消失,其中25例随诊3个月~3年,2例出现主动脉轻度狭窄。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婴幼儿主动脉缩窄的外科治疗可获得良好的近中期疗效,合并心内畸形的患儿大部分可采取正中切口一期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TTE)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前选择病例和术中及术后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应用TTE检查,选择适合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患者37例,其中20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10例膜周部型室间隔缺损(VSD),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均采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封堵器选择大于TTE测值的2~4 mm。术中在X线和TTE监测下观察封堵器的释放过程。术后1天、1周、1个月及6个月应用TTE观察封堵伞有无脱落,房、室间隔及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心脏大小变化。结果:20例ASD封堵成功19例,10例VSD封堵成功10例,7例PDA封堵成功7例。术后1天复查,1例ASD患者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VSD患者三尖瓣瓣下见少量返流,2例VSD封堵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随访1~6个月,均未发现有残余分流。结论:TTE在封堵术前选择合适病例,以及选择封堵器的大小,术中监测封堵器的位置是否准确,术后观察有无残余分流,疗效评价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松丽 《医学综述》2010,16(16):2550-2551
目的探讨双生儿罹患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及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我院儿科收治入院的193例患先天性心脏病双生儿及其父母的相关资料,分析影响双生儿先心病的主要发病因素。结果双生儿先心病临床特点: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发生频率顺序为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足月儿易患房间隔、室间隔、房室隔缺损及法洛四联症,早产儿易患动脉导管未闭,而不易患法洛四联症。影响先心病发病的主要因素中,母亲孕期感染为先心病的最危险因素,其他因素按危险程度依次为母亲孕期用药、早产、母亲流产史和非头胎等。结论母亲孕期感染为双生儿先心病最显著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亦不可忽视,控制好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先心病的发生和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复杂性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搏动下,经肺动脉切口缝合治疗59例复杂性动脉导管未闭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早期死亡2例,病死率3.39%;其余恢复良好.无一发生空气栓塞.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搏动下经肺动脉切口缝合动脉导管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术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67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心脏收缩时间间期(STI)测定研究,以了解左室功能。结果:心内分流的法乐氏四联症、室缺及房缺均表现为PEPI延长、LVETI缩短和PEP/LVETI增大,反映左室功能降低。心外分流的动脉导管未闭ICTI明显缩短,反映后负荷减小,PEP/LVETI稍增大,提示左室功能降低不明显,这些特征有助于动脉导管未闭与心内分流先天性心脏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5.
There has been tremendous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s foll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catheter closure devices in the last decade. Device-closures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atrial septal defect and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 as in use today, have been highlighted in this article along with a brief discussion in the subject.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总结1990年3月至1998年7月在我院手术治疗的44例先天性心脏病并发心内膜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男30例,女14例,平均年龄31.2岁,血培养28例,阳性12例,37例在感染控制后手术,7例于感染活动期手术。所有病例均彻底清除了感染灶,纠治瓣膜病变及先心病。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心钠素(ANF)放射免疫分析方法,观察了18例先心病患者血浆ANF水平,并与其血流动力学资料相比较。结果发现法乐氏四联症(F_4)组患者右心房(RA)舒张压与下腔静脉(IVC)血中ANF浓度呈正相关;动脉导管未闭组(PDA)患者RA舒张压与肺动脉(PA)血中ANF浓度呈正相关。并就先心病患者不同部位血浆ANF浓度变化的意义及与血流动力学之间的关系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采用导管法非开胸方法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方法:应用Sideris钮扣式补片装置经导管关闭动脉导管未闭和房间隔缺损。结果:3例(PDA2例,ASD1例)手术成功,术后3d经复查出院。另2例因PDA和ASD直径太大,受补片大小所限,未能修补成功。结论:先天性左向右分流心脏病经皮钮扣式补片治疗方法安全,创伤小,疗效肯定,无严重并发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梁慧 《广州医药》2016,(6):42-44
目的:探讨皮罗氏序列征伴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方法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共收治141例皮罗氏序列征的患儿,将患儿分成单纯皮罗氏序列征组、皮罗氏序列征伴腭裂组及皮罗氏序列征伴听力损伤组,对3组患儿均行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41例皮罗氏序列征患儿中共检出先天性心脏病19例,总发生率为13.47%,其中单纯皮罗氏序列征组患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为12.82%,伴腭裂组和伴听力损伤组患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分别为13.56%、25%。主要的先天性心脏病为: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动脉导管未闭(PDA)、肺动脉瓣狭窄(PS)。通过统计学分析,3组患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在皮罗氏序列征患儿中发生率较高,心电图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能清楚准确地诊断各类型的先天性心脏病,可用于皮罗氏序列征患儿常规检查,做出早期诊断、治疗,可以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体重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手术前准备、手术方法、体外循环管理和术后处理的注意事项,以减少婴幼儿先心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10kg以下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pH)婴幼儿在体外循环(CPB)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临床资料。结果22例患儿年龄11~26月,平均(19.4±8.5)月;体重5.5~10.0kg,平均(7.6±2.3)kg;室间隔缺损(VSD)20例,其中合并房间隔缺损(ASD)2例,A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2例;肺动脉高压轻度8例,中度11例,重度3例。所有患儿均手术一期矫治,彻底纠正心内畸形,CPB转流时间32~110min,平均5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1~30min,平均22min;心脏全部自动复跳,均顺利脱机;l例因术后低心排综合征死亡,病死率4.5%,余均康复出院,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婴幼儿先心病合并肺动脉高压者应充分做好手术前准备工作,手术操作熟练,重视体外循环管理、围手术期处理,尤其是新技术、新药的合理应用,都有助于提高婴幼儿心脏手术的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