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硬件演化中内演化过分依赖专业硬件平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VHDL程序的硬件外演化模型VHDLEM。根据VHDL程序语句的不同,VHDLEM分为条件行为模型CAM和遗传程序模型GPM。CAM模型使用条件判断语句模式对电路真值表进行编码演化,得到的个体转换为条件判断形式的VHDL语句,对于输入较少的电路,CAM的演化速度快;GPM模型根据VHDL的逻辑运算语句,使用遗传程序设计的方法, 演化出对应真值表的电路逻辑表达式,转换为对应的VHDL程序,对于输入较多的电路,GPM模型得到的VHDL程序较CAM更加简洁,可读性更强。  相似文献   

2.
《泸州医学院学报》2009,32(2):146-146
根据国家标准(GB .1—2000)的规定,本刊将停止使用过去常用的“*、#、○●▲……”等符号作为图表中的注释符号,采用“a.b、c、d、e……”等英文字母作为图表的注释符号,图表表达只使用中文,如附表、附图所示。敬请本刊作者注意。  相似文献   

3.
《泸州医学院学报》2009,32(3):224-224
根据国家标准(GB1.1—2000)的规定,本刊将停止使用过去常用的“*、#、○●▲……”等符号作为图表中的注释符号,采用“a、b、c、d、e……”等英文字母作为图表的注释符号,图表表达只使用中文,如附表、附图所示。敬请本刊作者注意。  相似文献   

4.
《泸州医学院学报》2009,32(5):509-509
根据国家标准(GB1.1—2000)的规定,本刊将停止使用过去常用的“*、#、○●▲……”等符号作为图表中的注释符号,采用“a,b、c、d、e……”等英文字母作为图表的注释符号,图表表达只使用中文,如附表、附图所示。敬请本刊作者注意。  相似文献   

5.
《泸州医学院学报》2009,32(6):706-706
根据国家标准(GB1.1—2000)的规定,本刊将停止使用过去常用的“*、#、O●▲……”等符号作为图表中的注释符号,采用“a.b、c、d、e……”等英文字母作为图表的注释符号,图表表达只使用中文,如附表、附图所示。敬请本刊作者注意。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专家系统中“非树形是非图”的推理模式,并给出了解决方法。主要分如下3步;①非树形是非图的分解及其规则表达;②逻辑表达式的综合判断;③程序流程图及编程技巧。  相似文献   

7.
在讲正弦函数 y=Asin(ω x+Φ )时,会遇到两类问题,一是已知方程作出相应的图像 (下面提到的正弦函数均指定义域为全体实数 ),高中教材上介绍了通过 y=sinx图像的变换和用“五点法”作出其一个周期内的图像的方法,但有时由于 A的符号为负时所作出的图像不是“~”形状,或由于Φ过大或过小,使所作的一个周期的图像远离原点。另一类问题是已知一正弦曲线,要求其函数表达式。由于正弦函数为周期函数,表达式是不唯一的,这给教师批改作业和标准化命题、阅卷带来不便。为此,笔者经过研究,提出将 y=Asin(ω x+Φ )典型化,从而为作 …  相似文献   

8.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5):116-116
1.摘要是一份文献内容的准确压缩,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应全面阐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围绕文章的一级、二级等标题具体说明,不能写成开头语或引语,更不能写成“某问题重要,本文对此进行探讨”等过于简单而没有实际意义的语句。摘要是读者判断论文价值、判断论文是否值得阅读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一画之法”就是“无法之法”,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一画之法”的实质是强调在主客体统一的前提下,高度张扬主体个性,构筑一个有生命气息的整体画面。在石涛看来,构成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艺术形象的各种勾皴点染,实质上是画家心灵的符号,生命的表征,是灵魂之光借助外在形象的自然流溢。石涛把这种与西方截然不同的符号体系归纳为“一画”体系,而运用这些符号进行创作的根本原则就是“一画之法”。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该脱尽窠臼,不立一法,既成之后,不留一法。这样,人的个性自由才得以高度张扬,主体的创造性才得到充分发挥。石涛以“自有我在”的高度自信和独创精神,对清初画坛上的复古主义有力反拨,在绘画领域树个性解放大旗,展露出向现代绘画迈进的端倪。  相似文献   

10.
由于康德主要是以理性法则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在很多人看来,这意味着它所建立的评价体系对于相关的行动者们来说是普遍的、不偏不倚的,而作为重要参考条件的特殊性要素,如人的存在情境、心理状态、私人化关系等都被不恰当地忽略掉了,从而导致行动者做出的道德判断也是迟钝的、不准确的。究其根源,批评者们认为这主要在于康德贬低乃至忽视了以“同情”为主的自然情感。本文将首先指出,以“同情”作为道德动机很可能是无效的,甚至会导致破坏道德属性的后果;其次,在实际的道德判断中情感并不比理性更准确,因此,康德主张以理性为道德判断的基本能力,同时要控制并调解情感;再次,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以“同情”为核心的自然情感并没有丧失其应有的地位,它配合理性决定着道德判断的敏感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