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UVC)在早产儿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医院收治的68例行UVC新生早产儿(研究组)的临床资料,观察中心静脉置管及外周静脉置管的成功率及留置时间等;并与2009年10月至2010年10月行外周浅静脉留置针(PIV)的55例新生早产儿(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两组早产儿静脉穿刺情况。结果:研究组68例早产儿实施UVC术成功置入脐静脉,其中置入中心静脉47例,成功率69.1%,平均留置时间(10.81±5.07)d.静脉穿刺次数人均减少(7.78±3.65)次。结论:UVC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可建立长时间的静脉通道。有效减少早产儿静脉穿刺伤害并减轻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脐静脉置管 (umbilical vein catheterization,UVC) 序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早产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纳入2019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入住笔者科室,在生后4天内置入中心静脉置管的早产儿共413例,UVC+PICC组为出生24小时内置入UVC,并在留置4~10天后拔除并序贯置入PICC的早产儿共120例,分析其置管使用情况(导管位置、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PICC组为同期出生后4天内单纯使用PICC置管的早产儿,与UVC+PICC组进行1∶1匹配,共120例,收集两组早产儿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导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体重增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以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等并发症的差别。结果 UVC+PICC组住院期间平均体重增长明显高于PICC组(P<0.05),UVC+PICC组与PICC组平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VC+PICC组平均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高于PICC组(P<0.05)。两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UVC序贯PICC使用相较于仅使用PICC未增加导管相关感染、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发生率, 且平均每日体重增长较好。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37例早产儿使用脐静脉置管后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早产儿置管时间最长14天,最短2天,平均9.3天,因心率慢拔管1例,因导管末端分泌物增多拔管10例,导管所致感染、败血症拔管4例,其余均到12-14天拔管.结论:脐静脉置管可在早产儿中应用,不过,提高操作水平,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及导管末端护理是预防导管所致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右侧卧位与仰卧位在行脐静脉置管(UVC)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于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行UVC的74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按置管体位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仰卧位,观察组采用右侧卧位,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和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置管成功率为91.89%(34/37),高于对照组的72.97%(27/37);并发症发生率为5.41%(2/37),低于对照组的21.62%(8/37);家长满意度为91.89%(34/37),高于对照组的72.97%(27/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仰卧位相比,在早产儿行UVC时采用右侧卧位效果更好,能够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家长满意度,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术在NICU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及护理方法。方法:采用整群抽样,对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2016年1月-2017年1月采取脐静脉置管的31例危重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高危新生儿中27例导管置入顺利,置管成功率87.1%;导管平均留置时间(9.81±2.1)d;临床并发症较少,仅1例液体外渗后拔除导管置入PICC。结论:经脐静脉穿刺置管术相对简单、安全,而且能快速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留置时间较长,可避免新生儿反复静脉穿刺,值得NICU中早期推广应用。但也存在相关并发症,尤其是喂养不耐受和感染,故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腹部情况。  相似文献   

7.
陈璐  张丽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2):1540-1540,1622
目的:探讨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静脉营养液输注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将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住院的100例应用静脉营养液的早产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腋静脉穿刺输入静脉营养液,对照组采用静脉留置针头皮静脉及四肢浅静脉穿刺输入静脉营养液.比较两组在保留成功率,发生渗漏、堵管、脱管、静脉炎的例数,保留时间及每次穿刺时间.结果:观察组保留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发生渗漏、堵管、脱管、静脉炎的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平均保留天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平均每次穿刺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腋静脉留置针在早产儿静脉营养液输注中保留成功率高,能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与头皮静脉、四肢浅静脉留置针及外周静脉置管相比,具有安全、易操作、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2):62-65
目的 探讨不同定位方法对早产儿脐静脉置管后异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早产儿66例,分为两组(X线摄片定位组33例,超声定位组33例),统计两组置管成功例数,置管后24 h、48 h、4 d均予超声检查异位情况。结果 X线摄片定位组、超声定位组的成功率分别为87.9%、9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89);置管后的24 h用超声检查导管位置,X线摄片定位组、超声定位组异位率分别为34.5%、10.0%(P=0.023);48 h和4 d的异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脐静脉置管后超声定位较X线摄片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的准确性高,两种置管后的定位方法应定期以超声技术反复筛查,超声技术的定期检查可以确保将脐静脉导管保持在适当的位置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常需要较长时间的静脉营养来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为了寻找加强静脉营养管理效果的方法,本研究探讨改良脐静脉置管联合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7年2月衢州市妇幼保健院重症监护室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4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新生儿均给予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其中行传统脐静脉置管新生儿作为对照组(28例),行改良脐静脉置管新生儿作为观察组(20例)。观察2组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时间、脐出血、脱垂发生情况,PICC留置时间、一次穿刺成功、计划性拔管情况,以及达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 结果 观察组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脐出血发生率、脱垂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PICC置管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一次穿刺成功率、计划性拔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达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均P<0.05)。 结论 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新生儿应用改良脐静脉置管联合PICC,可明显延长置管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达到全胃肠内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1.
何兵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2878-2880
目的 分析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置管建立血管通路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特点和优缺点.方法 通过1 358 例次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留置导管患者的回顾性对照分析,观察两种置管方法的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置管相关并发症等.结果 股静脉置管成功率高于颈内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留置时间长于股静脉置管,颈内静脉置管的一般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股静脉置管.结论 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留置导管都是有效的血液净化通路,各具特点和优缺点,应根据临床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脐静脉置管(UVC)在超极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2月进行UVC的39例超极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为观察组,未进行UVC的39例患儿为对照组,将两组恢复至出生体重、低血糖持续、排胎便、经胃肠喂养、达足量喂养时间、不良情况及干预前后血清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恢复至出生体重、低血糖持续、排胎便、经胃肠喂养、达足量喂养时间及不良情况发生率优于对照组,血清BUN、Cr、TBiL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UVC在早产超极低或极低出生体重儿中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总结2007 年9 月-2011 年11 月间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置管97 例资料,并分析穿刺成功率、进针次数、置管穿刺所需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置管成功率100%,进针次数1-3(1.5±0.6) 次.操作时间15-30(19.2±5.5)min,2 例(2%) 中心静脉导管误入颈内静脉内,1 例(1%) 置管后41d 形成血栓,10 例(10%) 于置管后1-80(32.9±25.7)d 发生感染.结论 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延迟断脐对于中晚期早产儿早期发生黄疸和颅内出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2016年2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顺产的中晚期(32~36+6周)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6年2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顺产的早产儿在娩出后15 s内断脐(早断脐组),2017年2月1日至2018年1月31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提高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增强安全性的方法.方法 对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1200例的恶性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99.92%,并发症发生率5.08%,无致命性并发症发生,主要并发症有气胸、动脉损伤及导管相关性感染等,均治愈.结论 熟悉锁骨下静脉解剖毗邻,熟练掌握穿刺置管过程的操作方法及细节,正确处理并发症,是提高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增强安全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脐带结扎方式对孕周<34周早产儿的影响。 方法 选择孕周<34周早产儿388例,按照脐带结扎方式分成常规组、延迟脐带结扎组和挤压脐带组。常规组于分娩后30 s内结扎脐带;延迟脐带结扎组于分娩后120 s结扎脐带;挤压脐带组于近新生儿端20 cm处,从母亲端向新生儿端挤压脐带2~3次后结扎脐带,耗时5~10 s。分别于生后48 h 和7 d采集静脉血,检测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和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出生后1~7 d测定经皮胆红素值;记录住院期间光疗、1周贫血、输血及窒息发生率。 结果 延迟脐带结扎组和挤压脐带组48 h,7 d时Hb、HCT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脐带结扎组和挤压脐带组48 h,7 d时Hb、H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脐带结扎组和挤压脐带组1周贫血、输血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脐带结扎组和挤压脐带组1周贫血、输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光疗和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快速挤压脐带与延迟脐带结扎均能提高早产儿机体内Hb和HCT水平,减少1周贫血、输血发生率,且不增加出生后窒息和光疗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置管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经颈静脉置管溶栓治疗,同时予以经患侧足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行彩超评价静脉通畅程度,患者出院后经门诊随访其近期疗效。结果78例患者成功经右颈内静脉置管以及经患侧足背静脉溶栓。48例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滤器放置成功率100%。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彩超示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随访结果提示近期疗效满意。结论采用经颈静脉置管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置管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后,经颈静脉置管溶栓治疗,同时予以经患侧足背静脉溶栓治疗。观察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变化,行彩超评价静脉通畅程度,患者出院后经门诊随访其近期疗效。结果78例患者成功经右颈内静脉置管以及经患侧足背静脉溶栓。48例患者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滤器放置成功率100%。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彩超示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患者出院后随访1年,随访结果提示近期疗效满意。结论采用经颈静脉置管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PICC后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例恶性肿瘤患者PICC后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 1例拔管困难患者经PICC管内注射尿激酶3日后顺利拔管,2例滤器置入后留置导管进行溶栓的患者5日后均顺利融通并取出滤器,其余3例未行溶栓的患者经抗凝等治疗后症状均得以明显缓解。结论恶性肿瘤患者PICC后血栓形成进行抗凝治疗及必要时溶栓治疗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