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集束化治疗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治疗,对患者进行循环与容量支持等常规治疗,治疗组采用集束化治疗。结果治疗组MAP、CVP、Sa02、ScvO2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MODS发生率及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治疗有助于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感染性休克患者采取早期集束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连续入组的8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早期集束化治疗组(40例)和传统治疗组(40例).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时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观察两组患者复苏终点、器官功能变化、生存时间、病死率.结果 最初治疗6h时,传统治疗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明显低于早期集束化治疗组(P<0.001);传统治疗组的患者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MAP显著低于早期集束化治疗组(P<0.001).治疗后72 h时传统治疗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明显高于早期集束化治疗组(P<0.001).传统治疗组总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早期集束化治疗组(P=0.025),两组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早期集束化治疗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133.66±26.77)d,95%可信区间(95%CI)为27.824~58.176;传统治疗组平均生存时间(31.334±2.376)d,95%CI:24.619~31.381;随时间的延长,两组生存率逐渐下降,但传统治疗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早期集束化治疗组.结论 早期集束化治疗可以减少感染性休克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集束化治疗在重症医学科实施情况及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我院ICU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48例,根据患者是否完全实施集束化治疗分为两组。将完全实施6 h集束化治疗患者20例作为观察组,将未完全实施集束化治疗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病死率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病死率和住院平均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而APACHEⅡ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治疗可以较好地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应提高感染性休克患者集束化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症医学科早期集束化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1年1月至2012年10月由泸州市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集束化治疗组和传统治疗组,各30例,集束化治疗组,使患者6 h达到早期复苏目标,传统治疗组采取传统经验的治疗方法.分析6、24、48 h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各指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与预后的关系,分别记录两组的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发生率、病死率、心率、平均住院时间.结果 集束化治疗组患者的MODS发生率、病死率、心率、平均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集束化治疗组MAP、CVP、ScvO2显著高于传统治疗组(P<0.05).结论 早期集束化治疗感染性休克可有效提高感染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崔岩 《中国医药导刊》2012,(11):1847-1848
目的:研究集束化治疗在感染性休克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将6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集束化治疗模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24、48、72h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和徐惯性器官衰竭(SOFA)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为(19.2±5.6)d,平均治疗费用为(15867.40±4654.2)元,对照组分别为(27.4±9.7)d和(24165.20±7247.63)元,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243、47.769,P<0.05)。观察组28d病死率为6.25%,对照组为12.5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353,P<0.05)。结论:集束化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延缓或逆转多器官衰竭的发生发展,降低病死率,值得临床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6.
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采取早期集束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6年1月~2008年12月该科收治的41例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作为"早期集束化治疗"治疗组,按照<2004年国际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采取6~24h内早期集束化治疗,包括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1h内经验性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严格控制血糖治疗、机械通气控制平台压、镇静镇痛治疗等.选择2004年1月~2005年12月41例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按照"传统经验性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41例早期集束化治疗组:6h EGDT达标35例,达标率为85.36%:住院28 d死亡11例,病死率为26.83%.41例对照组:6h EGDT达标18例,达标率为43.90%;住院28 d死亡21人,病死率为51.22%.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6 h EGDT达标率及病死率的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结论 对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采取早期集束化治疗策略较传统的经验性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赵剑斌  薛峰 《新疆医学》2012,42(3):9-12
目的:比较不同医院对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的依从性,探讨对感染性休克实施临床路径的管理的必要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比较不同地区二甲医院(对照组)和三甲医院(试验组)对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的依从性。结果:试验组2hCVP、2hScvO2监测率、lh抗生素使用依从性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0.05);试验组EGDT、Hct、限制性气道压、血糖控制依从性均较对照组高,(P<0.05或P<0.01);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P<0.01)、ICU住院时间(P<0.01)及28d病死率明显缩短(P<0.05)。结论:不同级别和地区对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的依从性较低,有必要对感染性休克实施临床路径管理。  相似文献   

8.
王桥生  苏华  符晖  赵正亮  汤石林  李小涛  罗琼 《重庆医学》2015,(8):1039-1040,1043
目的:探索早期集束化治疗在经皮肾镜碎石(PCNL )术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9月因PCNL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入住该院中心ICU的患者,根据是否采取感染性休克集束化治疗分为非集束化治疗组28例,集束化治疗组26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1、3、5天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ICU停留时间情况。根据28 d随访结果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结果同非集束化治疗组比较,集束化治疗组第1、3、7天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8 d ,集束化治疗组患者病死率(15.38%)明显低于非集束化治疗组(35.7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非集束化治疗组和集束化治疗组患者IC U 停留时间分别为(9.04±4.48)d和(7.00±2.32)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早期集束化治疗有利于减轻PC N L术后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集束化疗法应用在胃肠手术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中的治疗效果。方法:用电脑随机编码法将治疗的66例胃肠手术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分成对照组33例(常规疗法)、观察组33例(集束化疗法)。对比两组身体指标与身体状况。结果:治疗1 d后,观察组各项身体指标都优于对照组,3 d后器官功能得分(19. 56±2. 34分)、身体健康得分(24. 15±2. 12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集束化治疗方案应用在胃肠手术后严重感染和感染性休克患者中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感染性休克患者采取早期集束化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5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接受治疗手段分为治疗组80例(接受早期集束化治疗)和对照组70例(接受传统经验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入住ICU时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序贯性器官衰竭评分(SOFA)、住院期间最高SOFA评分、器官衰竭数目和住院28 d的病死率.结果 治疗组最高SOFA评分、SOFA评分差值、器官衰竭数目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住院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集束化治疗可以减轻感染性休克患者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严重程度,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郭伟  陈远光 《中国热带医学》2009,9(7):1284-1285
目的 探讨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原发病多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AOSC),本组病例经紧急抗休克治疗后,手术治疗72例,治愈59例(78.7%);非手术治疗23例,治愈10例(43.4%),两组治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95例患者病死率为27.4%(26/95),主要死亡原因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占57.7%(15/26)。治疗中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比较常见,发生率分别为35.8%(34/95)和30.5%(29/95)。结论急腹症合并感染性体克的治疗对策应首先积极抗体克治疗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同时选择合适的时机及时手术,注意控制感染并早期防治MODS,以上措施的综合运用可以明显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我院52例脓毒性休克患者,观察使用血必净注射液(观察组33例)与未使用血必净注射液(对照组19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HR、体温及WBC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AST、ALT、BUN及Cr水平均有明显下降,观察组治疗72h后AST、ALT、BUN及Cr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PaO2、PaCO2及PaO2/FiO2水平均有明显上升,观察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死亡率9.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7.7%。结论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性休克具有菌、毒、炎症介质并治的作用,对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荟萃分析的方法探讨多黏菌素B血液灌流对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荷兰医学文摘Embase数据库、Cochrane临床试验数据库,并辅以手工检索和文献追溯的方式,收集1998年1月至2018年10月关于多黏菌素B血液灌流治疗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的随机对照研究(RCT),仅限于英文发表的文章,并对收集的RCT进行评价。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对多黏菌素B血液灌流治疗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的预后进行荟萃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RCT研究、共计926例患者进行分析。多黏菌素B血液灌流组患者471例,对照组455例,多黏菌素B血液灌流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36.3%(171/471)和39.1%(178/455),多黏菌素B血液灌流不能降低患者病死率(RR=0.80,95%CI 0.56~1.15,P=0.233)。对中重度脓毒症休克患者进行亚组分析,共计4篇RCT,418例患者进行分析,其中多黏菌素B血液灌流组患者207例,对照组211例,多黏菌素B血液灌流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病死率分别为38.65%(80/207)和50.71%(107/211),多黏菌素B血液灌流明显能降低中重度脓毒症休克患者的病死率(RR=0.70,95%CI 0.52~0.96,P=0.025)。结论多黏菌素B血液灌流不能改善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的预后。但对于中重度脓毒症休克,同常规治疗相比,多黏菌素B血液灌流能改善患者28天病死率。由于纳入研究数量较少,需更多高质量的RCT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小剂量氢化可的松对脓毒症休克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和疗效。方法将脓毒症休克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氢化可的松,分别于0、4、12、24、48、72h测定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量指数(cardiac index,CI)、氧合指数(PaO2/FiO2),治疗后24h、48h、7d测定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血乳酸含量,行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比较两组28d病死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4h、48h、7dAPACHEⅡ评分、PCT、血乳酸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各时间点APACHEⅡ评分、PCT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28d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皮质醇浓度与28d病死生存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小剂量氢化可的松能减轻脓毒症休克患者的炎症反应,为原发病治疗赢得时间与机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生脉注射液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2月重庆市忠县中医院收治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6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5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7 d。观察指标:临床疗效,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生命体征复常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治疗后CRP、PCT及TNF-α水平[(4.32±1.05)mg/L,(0.93±0.06)μg/L,(76.22±14.33)ng/L;(6.83±2.39)mg/L,(2.67±0.83)μg/L,(100.36±21.58)ng/L]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观察组呼吸、心率、血压复常时间[(2.56±0.84)、(2.34±0.55)、(1.65±0.43)h]均显著少于对照组[(4.04±1.22)、(4.98±1.67)、(2.03±0.95)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在治疗过程中仅出现1例腹胀,停药后消失,余未见其他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生脉注射液治疗感染性休克临床效果好,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清CRP、PCT及TNF-α水平,还可以缩短生命体征复常时间,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张立群  干朝晖  李舟跃  姚宝锋 《浙江医学》2017,39(23):2118-2120,2131
目的探讨床旁超声预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ICU进行机械通气的感染性休克患者92例,对其进行容量负荷试验,根据补液后心脏每博量(SV)增加值(ΔSV)是否≥15%分为有反应组48例和无反应组44例。通过床旁超声检测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下腔静脉呼吸变异率(ΔIVC)、主动脉峰值流速呼吸变异率(ΔVpeakAO)、肱动脉最大速度变异率(ΔVpeakBA),并进行比较,并通过ROC曲线评价相关指标预测容量反应性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补液前血流动力学指标HR、MAP、CV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反应组患者ΔIVC、ΔVpeakAO、ΔVpeakBA均明显高于无反应组(均P<0.05),补液后两组患者HR、MAP与补液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反应组患者CVP较补液前明显升高(P<0.05),ΔIVC、ΔVpeakAO、ΔVpeakBA均较补液前明显降低(均P<0.05),无反应组患者CVP较补液前明显升高(P<0.05),ΔIVC、ΔVpeakAO、ΔVpeakBA与补液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ΔIVC、ΔVpeakAO、ΔVpeakBA以及3者拟合预测AUC分别为0.714、0.808、0.821、0.937,ΔIVC、ΔVpeakAO、ΔVpeakBA间AU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ΔIVC、ΔVpeakAO、ΔVpeakBAAUC均明显低于三者拟合预测AUC(均P<0.05)。结论应用床旁超声测量的ΔIVC、ΔVpeakAO、ΔVpeakBA能够对ICU机械通气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容量反应性预测,可对其液体治疗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7.
聂保忠  刘云龙  汪勇  马宁  刘虎 《安徽医学》2012,33(9):1134-1136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70%的脓毒性休克患者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2]与动脉血乳酸和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时及治疗后24 h测定脓毒性休克患者的P(cv-a)CO2、动脉血乳酸、ScvO2及SOFA评分,并按入选时P(cv-a)CO2≥6.0 mmHg(A组)和P(cv-a)CO26.0 mmHg(B组)分成2组,比较2组的上述观察指标及住院28 d病死率。结果入选时2组间动脉血乳酸、ScvO2和SOFA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h,B组动脉血乳酸和SOFA评分明显下降(P0.05),住院28 d病死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v-a)CO2可作为脓毒性休克早期评价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9):107-109+114
目的 探讨脓毒症休克并发急性肾损伤应用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SCr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68例脓毒性休克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表顺序将其分入到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采用现行常规治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增加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患者治疗期间血清炎症因子、SCr、BUN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IL-6、TNF-α、CRP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L-6、TNF-α、CR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其SCr、BUN指标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Cr、BUN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8 d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予以脓毒性休克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改善患者的血清炎症水平有重要作用,且能降低患者的SCr、BUN水平,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不同程度感染性休克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0例诊断为感染性休克的患儿并采用纳洛酮治疗的临床资料,采用常规治疗的30例感染性休克的患儿作为常规治疗组,治疗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注射纳洛酮注射液,休克纠正后停用,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每2 h评价1次,比较休克纠正时间、不同时间SBP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轻度、中重度、全部休克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治疗轻、中、重度感染性休克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对于轻度或中重度总有效率与常规组没有明显差异。结论纳洛酮治疗感染性休克临床疗效确切,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