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逐瘀通脉胶囊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5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口服逐瘀通脉胶囊及阿斯匹林,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比较3个月内2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20.1%,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逐瘀通脉胶囊不仅有调节血脂作用,并能缩小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逐瘀通脉胶囊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59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口服逐瘀通脉胶囊和阿斯匹林,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治疗均为2个月.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逐瘀通脉胶囊能缩小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3.
王薇  孔卫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9):1065-106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对62例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口服他汀类药物及阿斯匹林肠溶片,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肠溶片;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同时检测血脂。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积分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C、TG、LDL水平显著下降,HDL水平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C、TG、LDL及HDL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作为评价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焦岩  徐江涛 《重庆医学》2012,41(6):550-55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观察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变化、血脂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显著减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缩小斑块面积,调节血脂,预防卒中事件复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水平及脑循环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并经超声检查确诊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TIA常规治疗,并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并检测机体血脂水平及脑循环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并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TC、TG、LDL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HDL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HDL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脑循环平均血流速、平均血流量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脑血管床特性阻抗及外周阻力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明显降低TIA患者血脂水平,减轻或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脑循环动力学指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水平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及调脂疗效,以及对临床心血管事件影响。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组分别口服辛伐他汀20、40 mg共24周,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以及冠心病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辛伐他汀20mg及40 mg组均能显著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0mg组:IMT治疗后(1.21mm±0.17mm)比治疗前(1.49mm±0.26mm)减少(P<0.05)。40mg组:IMT治疗后(1.19mm±0.24mm)比治疗前(1.45mm±0.22mm)减少(P<0.05)。结论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老年冠心病患者仍有调节血脂作用,同时也可进一步减轻颈动脉粥样斑块厚度并能明显减少临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50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辛伐他汀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最大面积,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颈动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0.3%,对照组为35.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能显著减轻或稳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卒中再发,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9例,对照组采用肠溶阿斯匹林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的大小,并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IMT、斑块最大厚度(Tmax)、横切面最大面积(Smax)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斑块数量无变化,且治疗后IMT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后IMT、Tmax、Smax等指标也较治疗前有改善,但无显著性(P>0.05),斑块数目未发生改变。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颈动脉斑块的作用,可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王庭学  吴国平  王光余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0):1296-1297,130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2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4例,对照组61例,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口服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清TNF-αI、L-6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量、颈动脉管腔直径、平均斑块面积和血清TNF-αI、L-6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量、平均斑块面积以及血清TNF-α含量均显著性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可显著调节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炎性细胞因子,通过抑制炎症损伤,发挥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入院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Ⅰ组(常规治疗组)、Ⅱ组(20 mg阿托伐他汀组),各30例.治疗12周后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12周后Ⅱ组颈动脉斑块IMT与Ⅰ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Ⅱ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Ⅰ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阿托伐他汀除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具有稳定斑块,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血管病调脂治疗的颈动脉超声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调脂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7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ICVD患者随机分为血脂康组和对照组:血脂康组口服血脂康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流阻力指数(RI)及血脂、血清一氧化氮(NO)、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浓度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血脂康组血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酯(TG)和ox-LDL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NO和HDL-C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及RI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调脂治疗对ICVD具有保护血管内皮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匹伐他汀钙与阿司匹林肠溶片的联合应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将我院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每天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口服匹伐他汀钙2mg,每晚1次,总疗程为12个月。检查治疗前后血清TC、TG、LDL—C、HDL—C水平及其颈动脉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TC、TG、LDL—C水平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匹伐他汀钙能显著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血脂水平,缩小斑块面积,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对降低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海霞 《黑龙江医学》2009,33(3):178-180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应用二维和多普勒超声技术分别检测38例脑梗死患者和32例非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血管内径、斑块总积分、斑块总面积及血流速度,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结果38例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80%,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者检出率21%。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病关系;高分辨率彩超诊断技术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对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49-5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调控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阿托伐他汀组(n=40)和辛伐他汀组(n=40),阿托伐他汀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组患者给予辛伐他汀,两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厚度、最大长径。结果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TC、LDL-C水平显著低于辛伐他汀组(P0.05),但两组患者TG、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MT、斑块厚度、最大长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调控效果较辛伐他汀好,但二者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善效果相当,值得临床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灯盏细辛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汕头市潮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96例为观察组,给予灯盏细辛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96例为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IMT、斑块情况以及血脂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给予灯盏细辛联合奥扎格雷钠治疗,可有效降低血脂,减少胆固醇,降低血液黏稠度,溶解斑块,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1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颈动脉正常组53例和颈动脉斑块组128例,检测两组患者Cys-C、同型半胱氨酸、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单核细胞绝对值(MONO)。结果:与颈动脉正常组比较,颈动脉斑块组患者年龄、男性患者比例,血清Cys-C、hs-CRP、MONO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血清Cys-C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清Cys-C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复发的影响。方法:将62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出院后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给予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口服,对照组30例给予阿司匹林口服,2组均同时服用相关活血化瘀中成药,比较2组患者在2年内脑梗死的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脑梗死复发率分别为6.25%和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胃肠道和肝脏方面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2年后,2组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颈动脉斑块面积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预防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复发有确切的临床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抵抗素、脂联素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急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硬化患者11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7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40 mg口服,疗程均为3个月。2组于治疗前、治疗后检测血脂、抵抗素、脂联素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3个月后总胆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抵抗素水平、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联素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IMT与TC、TG、LDL-C抵抗素呈正相关(r=0.18、0.24、0.16、0.21,P均<0.05),而与脂联素、HDL-C呈负相关(r=-0.26、-0.23,P均<0.05)。结论他汀类药物治疗能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及抵抗素水平,有效延缓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急性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用菲利浦7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09例2型糖尿病患者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分成A组(颈动脉IMT1.0mm及无颈动脉斑块)及B组(颈动脉IMT≥1.0mm和/或颈动脉斑块),记录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病程;测定血糖、血压、血脂、血尿酸、纤维蛋白原。结果两组年龄、收缩压、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B=0.052,P0.05)、收缩压(B=0.029,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1.771,P0.01)、血尿酸(B=0.006,P0.05)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