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凌云 《中外医疗》2012,31(21):170+172-170,172
目的探讨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门诊或住院的高血压患者78例为高血压组,35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两组的颈总动脉(CCA)和颈内动脉(ICA)的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及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等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同时观察斑块及其形态结构等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患者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内径增大(P〈0.05).颈内动脉IMT及斑块的检出情况显著增加(P〈0.01)。高血压组患者在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中,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显著降低(P〈0.05),及血管阻力指数(RI)、血管搏动指数(PI)显著升高(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准确、客观的检测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的63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高血压组,其中Ⅰ级28例,Ⅱ级23例,Ⅲ级12例,另选取同期32例健康体检老年人作为健康体检组,均接受CDFI检查。比较两组斑块检出情况、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内径、血流最大剪切率(SR)、血管阻力指数(RI)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并分析不同分级高血压患者斑块检出情况、IMT、SR、RI、PSV及动脉内径。结果高血压组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IMT较健康体检组厚,内径较健康体检组大,斑块检出率[36.51%(23/63)]较健康体检组[12.50%(4/32)]高(P<0.05)。高血压组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SR低于健康体检组,PSV慢于健康体检组,RI大于健康体检组(P<0.05)。Ⅰ级、Ⅱ级、Ⅲ级高血压患者动脉内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级患者斑块检出率[14.29%(4/28)]较Ⅱ级、Ⅲ级患者[39.13%(9/23)、83.33%(10/12)]低,IMT较Ⅱ级、Ⅲ级患者薄,RI较Ⅱ级、Ⅲ级患者小,SR较Ⅱ级、Ⅲ级患者高,PSV较Ⅱ级、Ⅲ级患者快(P<0.05)。Ⅲ级患者斑块检出率[83.33%(10/12)]较Ⅱ级患者[39.13%(9/23)]高,RI较Ⅱ级患者大,IMT较Ⅱ级患者厚,SR较Ⅱ级患者低,PSV较Ⅱ级患者慢(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颈动脉出现重构,且颈动脉硬化程度和高血压分级有明显关联,CDFI能反映血流动力学和颈动脉结构,有助于临床早期防治血管损伤。  相似文献   

3.
朱晔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1):105-10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彩超检测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组)及40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颈动脉内径(CAD)、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发生率、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阻力指数(RI)及最大剪切率(SR),分析比较高血压组与对照组以及高血压1、2、3级亚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老年高血压组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而PSV、SR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1、2、3级亚组之间随着高血压分级升高,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也逐渐升高,而PSV、SR则逐渐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且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血压升高程度成正比关系。应用彩超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对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8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外选取同期于我院参加体检的5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两组受检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分析。比较两组颈总、颈内动脉内径、IMT及斑块检出率、PSV、VRI及MSRBL水平。结果:(1)研究组颈总动脉内径、颈内动脉内径、颈总动脉IMT、颈内动脉IMT、斑块检出率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2)研究组颈总动脉PSV、颈内动脉PSV、颈总动脉MSRBL、颈内动脉MSRBL水平均分别显著小于对照组(P均<0.05),研究组颈总动脉VRI、颈内动脉VRI水平均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中具有较高地应用价值,可为老年高血压患者早期诊疗、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评估颈内动脉颅内段重度狭窄及闭塞(ICAO )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意义。方法选择由CDFI和经颅多普勒(TCD)联合检测并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CT 血管成像证实的单侧ICAO患者68例,分别对比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 ),舒张末期流速(DSV )及血管阻力指数(RI),比较患侧与健侧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68例单侧ICAO患侧颈内动脉内径低于健侧(P<0.05),患侧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内径与健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 PSV、DSV均低于健侧, RI高于健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外动脉PSV、DSV均高于健侧,RI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眼动脉(OA)分支前患侧颈内动脉PSV、DSV低于OA后(P<0.05),RI高于OA分支闭塞后(P<0.05)。结论 CDFI可用于IC A O的初步定位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性高血压的颈动脉内膜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采用超声多普勒对67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ICA)、椎动脉(VA)内股和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测。观察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PS)、舒张末期速度(ED)、Pourcelot指数RI=(Vs-Ved)/Vs,并与25例正常老年人进行比较。结果:研究证明高血压病组CCA的内径随血压逐步升高而逐步增宽(P<0.05)。ICA的内径随血压升高呈增宽趋势,VA较正常组变窄;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指数随血压升高逐步升高,并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别(P<005)。P指数与SBp、DBp、高血压持续年限、LP(a)呈正相关(P>0.05),其中以SBp的相关性最好(P<0.05)。正常组与高血压三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依次为4%、15.22%、52.28%、90.90%。四组之间有显著差别(P<0.05)。粥样硬化斑块多发生于顿总动脉与颈内动脉分叉处。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与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和冠心病发生率呈正相关趋势。结论:超声检查颈动脉有可能从血管内膜与血流动力学方面为脑血管意外和冠脉硬化提供有价值的独立预报因素。  相似文献   

7.
健康人颈动脉血管超声指标的横向研究与随访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俊山 《河北医学》2011,17(4):502-50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健康人颈动脉血管超声指标的特点。方法:将245名健康人按照不同的年龄分为I(20~30岁)、Ⅱ(31—40岁)、Ⅲ(41~50岁)、Ⅳ(51—60岁)、V(〉61岁)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每组受检者左右颈总动脉共490支,测量颈总动脉管腔内径、内中膜厚度(IMT)、以及收缩期血流峰值(SPV),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EDV),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等部分血流动力学。结果:①健康人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内径(D)随年龄增加而增宽。②当年龄〉50岁时,IMT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厚(P〈0.05),斑块检出率与年龄呈正比。③血流速度Ⅲ组较I组,Ⅳ组较Ⅰ、Ⅱ组,V组较第Ⅰ、Ⅱ、Ⅲ组明显下降(P〈0.05或P〈0.01)。④各组间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无显著差异。结论:正常人随年龄增长颈动脉内径增宽,血流速度下降,IMT增加,年龄增长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LV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临床确诊的45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3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非左室肥厚患者和对照组4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测量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管壁有无斑块以及斑块的大小、斑块的性质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降低,血管搏动指数增高,内膜中层厚度增加,粥样硬化发生率增高,其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并左室肥厚组血管搏动指数在各组中最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流动力学特征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06年2月~2009年10月本院就诊的高血压病患者90例为高血压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两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内径、颈总动脉斑块情况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高血压组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1),斑块检出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颈总动脉内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斑块性质以混合斑及软斑为主,对照组粥样硬化斑块均为强回声斑块.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平均明显降低(P<0.01),血管阻力指数和血管搏动指数明显升高(P<0.01).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A)颈动脉的血管内膜结构和血流动力进行监测,探讨超声在早期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测量4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的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总动脉内径(Dn)、颈总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血流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RA 患者颈动脉IMT及颈总动脉内径(Dn)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0.84vs0.62,P<0.01)、增宽(0.84vs0.82,P<0.01);RA 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较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SV:85.43vs 81.38;EDV:31.27vs33.41;RI:0.65vs0.67,P>0.05)。结论: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技术能够在RA患者早期发现颈部血管内膜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能够早期反映颈部血管的硬化程度,为临床分析病情的发展及后期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隗冬梅 《中国病案》2010,11(12):26-26,24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直径的比值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超声测量317例脑梗死患者的双侧颈总动脉(CCA)内中膜厚度(IMT)和直径(D),求得比值(r),分别与双侧颈内动脉峰值流速(Vmax)、最小流速(Vmin)和阻力指数(RI)进行比较。结果双侧IMT对Vmax、Vmin和RI有一定的影响(P〈0.05)。r与远端血管血流Vmax、Vmin呈正相关。结论监测脑梗死患者的IMT和r可以了解远段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颈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 (IMT)增厚和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颈动脉B超技术 ,对 2 84例意识清晰的脑梗死和非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的颈动脉IMT和斑块进行检测。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 ,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P <0 .0 0 1)。高血压、糖尿病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 (P <0 .0 5 )。但是血糖和血脂水平与斑块的形成无明确关系。颈动脉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的吸烟、饮酒、性别和心电图缺血改变无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P =0 .0 15 ) ,颈总、内动脉IMT显著增厚。结论 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们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张炜  占琼英 《海南医学》2007,18(6):17-18
目的 研究氨氯地平对脑梗死后遗症期的高血压患者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80例脑梗死后遗症期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服用氨氯地平作降血压治疗,对照组不服药.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治疗组和对照组颈内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治疗1月时、6月时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颈内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波动指数(PI)、血流量(VOLUME)有显著差异.治疗6月时与治疗1月时比较,治疗组SBP、DBP、颈内动脉PSV、EDV、PI、VOLUME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在1月时、6月时SBP、DBP、颈内动脉PSV、EDV、PI、VOLUME有显著差异.对照组观察起始时、1月时、6月时SBP、DBP、颈内动脉PSV、EDV、PI、VOLUME无显著差异.结论 氨氯地平不仅能降低脑梗死后遗症期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而且显著改善颈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加颈内动脉血流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和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颈动脉B超技术,对178例意识清晰的脑梗死和非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的颈动脉IMT和斑块进行检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08).高血压、糖尿病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P<0.05).但是血糖和血脂水平与斑块的形成无明确关系.颈动脉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的吸烟、饮酒、性别和心电图缺血改变无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5),颈总、内动脉IMT显著增厚.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患者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早期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1~2级高血压病患者(n=55)主动脉、颈总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及眼动脉和视网膜动脉的收缩期和舒张期管腔内径、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内膜中层厚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计算内膜中层厚度/腔内径比值、最大剪切率、动脉扩张性和僵硬度、动脉横截面顺应性,同时设正常对照组(n=24)。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主动脉、颈动脉、肱动脉舒张末期内径扩大,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减慢,最大剪切率降低,扩张性和横截面顺应性降低,而僵硬度和内膜中层厚度及其与管腔内径的比值显著增加(P<0.05或P<0.01)。桡动脉表现为内膜中层厚度及其与管腔内径的比值显著增加(P<0.01),阻力指数增加(P<0.05)。眼动脉及视网膜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明显减慢,阻力指数显著增加(P<0.05和P<0.01)。搏动指数在主动脉、颈动脉、肱动脉、桡动脉、眼动脉及视网膜动脉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结论:高血压病早期即有动脉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其中以血管重塑,尤其是大中型动脉重塑性变化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腔内凸阵超声探头体外途径检查颈动脉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43例患者86支颈动脉作为研究对象,用高频线阵探头、低频凸阵探头及腔内凸阵探头分别检测颈总动脉(CCA)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颈内动脉(ICA)内径、PSV、异常血管形态及显示长度等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3种不同频率超声探头所测ICA内径、PSV、显示长度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ICA异常形态血管比较,腔内探头与高频探头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腔内凸阵探头检测ICA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value of an intracavitary convex array probe in detecting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disease. Methods Eighty-six carotid arteries in 43 cases were examined with intracavitary convex array probe, low-frequency convex array probe and high-frequency linear probe to collect the data including the ICA visible length, peak systolic velocity (PSV), internal diameter, blood vessel shape; common carotid artery (CCA) intimae-medial thickness (IMT), PSV, and internal diameter. 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noted in the visible length, PSV of ICA, and internal diameter detected by different frequency ultrasound probes. Intracavitary probe and high-frequency probe produce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indings of the blood vessel shape. Conclusion Intracavitary convex array probe has important clinical value in detecting of ICA disease.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颈部和颅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 方法选择HCM患者40例和正常体检者25例。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对心脏、颈部和颅脑血管超声参数,心脏指标包括左心室最大室壁厚度(maximal left ventricular wall thickness,MLVW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力阶差(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pressure gradients,LVOT-PG)、左心房前后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二尖瓣口和瓣环舒张早期血流峰速(E峰和e′),颈部和颅脑血管超声参数包括双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双侧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双侧椎动脉颅内段(vertebral artery-intracranial,VA-IC)和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maximum end-diastolic velocity,EDV)、舒张末期平均血流速度(average end-diastolic velocity,MDV)、搏动指数(pulsative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elocity-time integrals,VTI)、收缩期和舒张期流速比(S/D)和平均血流速度(mean velocity,Mean)。 结果HCM组MLVWT、LVOT-PG、LAD、E/e′比值明显均高于对照组(P<0.05);双侧CCA的EDV、MDV和VTI均低于对照组,PI和RI均高于对照组(P<0.05);右侧ICA的PSV、EDV、MDV均低于对照组,PI和RI均高于对照组(P<0.05);左侧ICA的EDV低于对照组,PI和RI均高于对照组(P<0.05);右侧VA的PI和RI均高于对照组(P<0.05);左侧VA的EDV低于对照组,PI和RI均高于对照组(P<0.05);左侧MCA的RI和Mean均高于对照组(P<0.05);双侧PCA和左侧ACA的VTI的高于对照组(P<0.05);右侧VA-IC的PSV、PI、RI和S/D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HCM除心脏功能改变之外,患者颈部血管血流动力学参数也会出现异常。HCM患者应常规进行颈部血管超声筛查,对全面临床评估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分叉部解剖结构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 检查86例(172侧)疑似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总动脉(CCA)远心段至颈内动脉(ICA)起始部的血管形态、管腔结构,了解颈动脉分叉部解剖结构,并检测有无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检测并比较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患者CCA、ICA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期流速(EDV)、阻力指数(RI)、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和肺毛细血管嵌压(PCWP)水平.结果 86例(172侧)患者中,颈动脉分叉呈直弯分叉型96侧(55.81%),弯分叉型58侧(33.72%),直分叉型18侧(10.47%),直弯分叉型构成比高于其他两种类型(P<0.05).3种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患者CCA、ICA的PSV、EDV和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直弯分叉、弯分叉类型其PSVIcA/PSVccA明显高于直分叉(P<0.05).不同颈动脉分叉类型的HR、MAP、CVP和PCW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弯分叉的CI明显低于直分叉(P<0.05).直分叉类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直弯分叉、弯分叉患者(P<0.05).结论 颈动脉分叉部解剖结构可对颈动脉血流速度及动力学参数产生影响,且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