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探讨痰浊血瘀与心血管病相关性的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血管疾病的产生与众多因素相关,其中与痰浊、血瘀、痰瘀交阻密切相关,痰浊血瘀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研究,当从痰浊、血瘀、痰瘀交阻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历史渊源、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现代医学研究、相关生化指标、治疗法则等为切入点,揭示痰浊血瘀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肿瘤的病机是正虚阴阳失调,津液代谢异常,痰湿内结,气血瘀滞,痰瘀交阻,癌毒乃成。痰浊是对肿瘤微环境异质性的中医学概括,津液失于气的运化聚而成痰,痰浊须温化流动而散,故中医临床治疗肿瘤多配伍风药。为进一步究其原理,在分析风药味薄性升散、属阳善动的基础上,从其行气助阳、化阴除弊、消积散邪以除痰浊等作用改善微环境异质性方面进行初步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急性心肌梗死(AMI)和猝死。  相似文献   

4.
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的基本特征和重要标志,是大多数癌症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肿瘤发生转移是由肿瘤细胞内在的特性改变所决定的,尤其与所处的微环境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5.
痰浊与内风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中风,痫证,痉病及颤证等内风病证对痰浊与内风的发病进行了深入地讨论,说明临床客观存在“痰浊生风”的病理机制,从而为内风病证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7.
8.
略论眩晕与痰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眩晕的病机与痰浊的相互关系以及由痰浊引起的眩晕的治疗原则,认为治痰为先法来治疗眩晕能得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疾病的产生与与众多因素相关,而痰浊血瘀与脑血管病、高血压病等尤为密切。从痰浊、血瘀及痰瘀交阻与脑血管病中缺血性中风、高血压病的历史渊源,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理化指标、疾病的发展过程、现代医学研究等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具有指导临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癌症一直是寰球死亡的主要起因之一,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世界上许多国家迅速增加。食道癌患者的预后依然很差,5年生存率仅为15%-25%。肿瘤免疫微环境中,不同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及细胞表面分子相互作用,对食管癌的发生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发现,免疫疗法可以改善食管癌患者的预后。在此,本综述结合食管癌肿瘤免疫微环境中常见的相关肿瘤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1.
胃癌从痰论治理论体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魏品康教授在古代文献研究和多年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取象比类和以方测证的方法,从胃癌病因、病位、症状、病势、转移、治疗等角度分析认为痰与胃癌密切相关。其建立的胃癌从痰论治理论体系,以痰作为胃癌发生发展的根本病因病机,将胃癌这一痰结分为痰核、痰络、痰浊三部分,以痰浊污染作为核心来阐述胃癌发生、复发和转移的机制,以消痰散结作为胃癌治疗的根本治法。  相似文献   

12.
肿瘤炎性微环境与“癌毒”病机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肿瘤炎性微环境是肿瘤微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的肿瘤形成过程中经历了由可控性炎症到非可控性炎症的转化过程,最终将肿瘤周围环境塑造成适合其生长的微环境,促进肿瘤的增殖、侵袭、转移、血管生成及免疫逃逸。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根据长期临床实践经验,创新性地提出"癌毒"病机理论,认为"癌毒"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癌毒与痰浊、瘀血、湿浊、热毒等病理因素胶结存在、互为因果、兼夹转化、共同为病。我们研究认为"癌毒"病机理论与肿瘤炎性微环境密切相关,癌毒的形成过程及病机特点与肿瘤炎性微环境中"炎症——肿瘤"的转化过程具有相似性;癌毒与多种病理因素兼夹为患的特点与肿瘤炎性微环境中肿瘤细胞、免疫细胞、细胞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一致性。在此,我们从中西医2种理论对肿瘤发生发展的不同认识出发,对两者的关系进行探讨,将有可能阐明"癌毒"病机理论的生物学基础,为临床运用"癌毒"病机理论治疗肿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是我国恶性肿瘤综合防治领域的特色与优势。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中医科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提出"痰"是贯穿胃癌全过程的核心病机,并结合实验和临床研究,构建了阐释胃癌病机的"胃癌痰证"理论,创制了以消痰为主的系列治法与方药。在"胃癌痰证"理论指导下,消痰方药可明显提高胃癌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本文介绍了"胃癌痰证"理论及消痰方药的治疗效果,并从肿瘤细胞增殖、凋亡、表观遗传学异常、侵袭转移、肿瘤微环境等角度阐释了消痰方药治疗胃癌的可能分子机制,深化了中医药防治胃癌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4.
笔者通过对颈动脉体瘤病因、临床特征的总结及临床观察,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有效途径。西医予行颈动脉体瘤切除术,术中注意保护颈内动脉、颅神经及其分支,避免周围组织损伤;中医围术期应用健脾益气、化痰通络散结合中药干预治疗,以降低术中风险,减少术后并发症,并对患者进行3个月的随访观察。本研究患者术后无偏瘫失语、面瘫、声音嘶哑等表现,随访3个月近期疗效良好。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颈动脉体瘤可以提高手术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认为津与血在生理功能方面互为相关,素有"津血同源"之谓,痰饮和瘀血作为津血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当有"痰瘀同源"之说,进而引发探讨痰瘀相关之理论。笔者现从痰瘀相关之历史形成与发展、病因病机、致病特点以及治疗原则等方面,对这一理论进行尝试性论述,试图以完整其理论体系,方便医家对其认识,进一步发展中医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欧洲心脏病学会发布的《2019 ESC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治指南》提出了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CS)的新概念,中医认为CCS可归属于"胸痹""心痛"等范畴.通过追溯痰瘀互结的起源与进展,发现CCS与痰瘀互结在病因病机及发病特点上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具有隐袭、缠绵、广泛、多变等特点,本质为本虚标实,痰浊、瘀血既是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17.
升降出入是万物变化的根本,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而肿瘤的根本病机是气机升降出入的失衡,从而产生瘀、痰、毒、虚等可导致肿瘤的病理因素。临床上从升清降浊入手,顺应脏腑之性,以恢复升降出入的平衡为目的,以期对肿瘤进行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8.
Malignant tumors are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the world.Considerable progresses have been made on the treatment of tumors in recent decades,especially in the prevention,early diagnosis and the model changing of therapeutics.But we are still facing tough challenges,including the increasing treatment burden and limited improvement of efficacy.In China, Chinese medicine(CM) provides a powerful arsenal to fight against tumors.CM can be well applied to the onset and progression of tumors in China,bea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target,multi-phase and multi-effect.But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demanding urgent attention in the use of CM.Some most debated problems in this field were summarized.We should upgrade our concepts in using CM,find its position scientifically,and establish evidence of its effect by high quality clinical research.  相似文献   

19.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指南制定的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临床循证指南的广泛应用及中医药规范化工作的开展,各类中医或中西医临床指南也在逐渐增多。借助指南质量评估工具对2008年10月前公开发表的11个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指南进行初步评价,大部分指南未描述证据收集和综合证据的方法,仅1篇说明推荐意见的证据分级标准,存在指南制作不够规范,编写人员专业背景单一,缺乏高级别的证据等问题。建议成立多学科组成的指南制定小组,注重证据并严格遵循循证指南制订的原则和流程,建立符合中医文献自身特点的证据评价和分级方法,注重中医指南的适用性与指导性,并加强对指南质量的评估。  相似文献   

20.
1 "打草惊蛇"--佳话一段引出来 我在<中西医结合学报>发表了<从"中医"名称的英语翻译谈翻译中的"信"与"不信">以后[1],引起了一些故旧的关注.老友焦村先生寄来书信一封,戏称此文"打草惊蛇",把他这个蛰伏了多年的"老蛇"引出了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