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护理KAQ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医学模式和护理模式的改变对护士的素质、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中国加入WTO后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现代化进程将大大加快,高级护理人才不仅要满足国内护理临床、科研、教学、管理的需要,还要适应国际市场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犤1犦。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改革我国护理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为一体的,富有时代特征的高职护理KAQ人才培养模式。1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1.1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缺…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分析涉外护理人才需求及高职院校涉外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探索提升涉外护理人才培养质量及促进对口就业的策略。方法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了解我国及欧美等发达国家(英语语种)对涉外护理人才的需求现状,对某高职院校涉外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国内外对具备较强医学英语能力的护理人才需求量巨大,而高职院校涉外护理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仅为3.1%。结论重构涉外护理人才培养计划,提升学生专业英语能力及加强对口就业引导将有效促进涉外护理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急需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步伐。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高层次的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鲜明特色。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这一矛盾最直接的原因是课程设置。由于长期以来高职课程贴近本科的状况难以改变,  相似文献   

4.
高职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高级护理专业为适应高职教育,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对高职高级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式方法等方面的教育教学改革作了一些探索。建立了“一个平台,多个方向”的理论课程体系和以“两个系列、三个循环”为主要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章龙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14):96-97
中职护理专业的临床实习存在着实习生人数逐年增加、高素质临床带教教师数量不足、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时间前移、学校与医院间护理技能操作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其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基本出发点,以"志愿护理服务"为抓手,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护理临床实习体系。  相似文献   

6.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在分析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双轨双控双向融合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为全面推进高职护理专业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2009年开始进行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E”型模式方案的研究.经过3年的研究与实践,将以工作流程为导向、项目建设为载体的项目教学贯穿于整个“E”型模式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对护理专业“E”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形成一定的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特色,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水平,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职护理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始终是一个比较活跃的领域,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使高职护理教育顺应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真正培养出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我院护理专业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实践,最终形成了可参考的、具可操作性的"院校融通,循环渐进,3111"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高职衔接是一体化培养专业技能型尤其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以海南省卫生学校与海南医学院高职护理专业"3+2"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为例,探讨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体化实施状况。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职业教育探索与实践,为推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仍是目前护理专业发展的瓶颈,国内护理专业的中高职沟通和衔接还存在不和谐因素,主要体现在专业课内容重复、文化课基础脱节、技能训练课“倒挂”等课程衔接问题上,没有真正意义上达到中高职的实质性内涵式衔接。为了进一步探索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人才培养,笔者结合本院护理专业对口自主招生和教学改革的实际,探讨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践过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