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对比剂肾病的影响.方法 将80例行冠脉介入检查和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大剂量组( 80 mg/d,n =40)和常规剂量组(20 mg/d,n-40),分别于冠脉介入治疗前2~3d开始每晚顿服阿托伐他汀80 mg及20 mg.所有患者分别于冠脉介入治疗前1天、检查后第1天、第3天、第5天测定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尿β2-微球蛋白及尿白蛋白的改变.并根据Cockcroft-Gault公式计算出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结果 ①小剂量组:与冠脉介入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第1~3天Scr尿β 2-微球蛋白均有显著升高(P<0.01),Ccr显著降低(P<0.01);检查后第5天Scr、Ccr、尿2-微球蛋白、白蛋白均无显著变化(P>0.05).(②大剂量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1~3天Scr、尿β2-微球蛋白均升高(P<0.05),Ccr降低(P<0.05),检查后第5天Scr、Ccr、尿β2-微球蛋白、白蛋白均无显著变化(P>0.05).③与常规剂量组相比:大剂量组检查后第1~3天Scr、尿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显著降低(P<0.01),Ccr显著升高(P<0.01);检查后第5天尿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Scr、Cc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BUN均无明显的变化(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对比剂肾病有预防作用,并且使用大剂量(80 mg/d)的阿托伐他汀可能对对比剂肾病的发生有更好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80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采用比索洛尔和胺碘酮联合治疗,比索洛尔1.5~2.5mg/d,2周后剂量加倍,胺碘酮,第1周:200mg/次,3次/d;第2周:200mg/次,2次/d,第3周:200mg/次,1次/d;维持量:100~200mg/次,1次/d。治疗2、10周后观察室性心律失常的好转情况及心功能改善。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2、10周后前室性期前收缩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周后LVEF较治疗前、治疗2周后有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比索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3.
邢杨波  何红 《浙江医学》2004,26(11):808-810
目的了解噻氯匹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干预状况.方法对85例临床疑似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服用噻氯匹定250mg,2次/d及阿斯匹林100mg,1次/d,疗程3 d,并在服药前后测定血小板表面颗粒膜糖蛋白(CD62P)和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的表达程度.结果85例患者服用噻氯匹定后行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造影阳性45例,其血小板膜CD62P 16.11%±5.32%较服药前18.32%±6.12%差别无显著性意义(t=1.563,P>0.05);CD63表达阳性率26.43%±8.99%较服药前30.45%±8.21%差别也无显著性意义(t=1.581,P>0.05).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为40例,其血小板膜CD62P 3.25%±1.13%较服药前3.85%±1.01%差别无显著性意义(t=1.131,P>0.05);CD63表达阳性率5.33%±1.32%较服药前6.01%±1.58%差别也无显著性意义(t=1.281,P>0.05).结论为了进一步抑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短期仅服用噻氯匹定片250mg,2次/d加阿斯匹林100mg,1次/d,3d,疗程可能偏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应用不同剂量的AT1受体拮抗剂对左室重构的远期疗效.方法选择首次AMI患者12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包括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随机分为卡托普利(C)组12.5~25.0 mg,3次/d;缬沙坦(D1)组代文80 mg,1次/d;缬沙坦(D2)组代文,起始量为80 mg,1次/d,2周后血压平稳且患者能耐受时增至160 mg,1次/d,患者均分别于治疗1、6、12、18个月对心室重构及心功能有关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1)短期应用(1年内)3组患者的LA、LVDd、IVSd、LVPWd、LVMI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用药1年后,缬沙坦组与卡托普利组上述指标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缬沙坦组治疗1年后与卡托普利组心功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疗效与剂量相关.结论 AT1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一样,早期应用能有效防治AMI后心室重构,保护心功能,其远期疗效可能优于卡托普利,且疗效与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介入患者炎性因子改变的影响,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介入患者合适的阿托伐他汀剂量.方法 入选128例择期冠脉介入术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63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d,B组6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40 mg/d.观察围手术期血脂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可溶性CD40配体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6 d后检测血脂各组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12 h炎性因子较术前有明显升高(P<0.01);术后3 d炎性因子较术后12 h有明显降低(P<0.01),且B组较A组患者降低程度更大(P<0.05).结论 冠脉介入术可造成血管炎症反应,阿托伐他汀可降低此炎症反应,并不依赖调脂作用,40 mg/d较20 mg/d治疗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石卫晨  林琦  兰永乔 《四川医学》2011,32(9):1496-1497
1临床资料 患者,女,75岁。多次住院诊断"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心房纤颤"。3个月前发现患者呈现快速房颤或心房扑动2∶1下传,心室率多在150~160次/min,给予口服倍他乐克50mg,2次/d、地高辛0.25mg,2次/d等治疗数天无效后,加用AMD 200mg,2次/d治疗10d,后改为AMD 200mg,1次/d、倍他乐克25mg,2次/d,心室率95~110次/min。2h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的开始出现反复晕厥伴抽搐,家属随即拨120急诊入院。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中西药联合治疗眩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69例眩晕症患者,予盐酸培他司汀液加维生素B6 100mg(或654-2 10mg),静滴,1次/d,3~5d;川芎嗪80mg静滴,1次/d;5%碳酸氢钠30ml静推,1次/d,作以基础治疗.结果 治疗3d,症状完全缓解30例,1w后为51例.结论 有效率为97%.无任何副作用,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丽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2):2681-2682
目的:对比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0例,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10mg组)及20mg/d(20mg组),并于服药后1个月、3个月复查血脂、肝功、肾功,并记录临床症状如心肌梗死、心绞痛发作、再次入院、血管重建及心血管死亡等情况。结果:阿托伐他汀10mg/d及20mg/d,1次/d,口服,均能有效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并有逐渐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趋势,三酰甘油(TG)有逐渐下降趋势。结论:两组剂量阿托伐他汀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均能安全有效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20mg/d的阿托伐他汀调脂及减少心脑血管事件作用更佳。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阿托伐他汀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对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146例行单纯冠脉造影术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依那普利组(72例)和对照组(74例),依那普利组患者至少术前2天至术后2天给予马来酸依那普片5~ 10mg 2次/d.比较术前及术后48 h内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 C)及肾小球滤过率估测值(eGFR).结果 对照组术后Scr由基线( 69.79±16.77)升至(71.80±15.98)μmol/L(P<0.05),eGFR由基线(112.19±33.08)降至(106.64±24.65)mL/min (P <0.01),Cys C由基线(0.57±0.11)升至(0.62±0.22 )mg/L(P <0.05).依那普利组手术前后Scr、eGFR、Cys C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依那普利可能有预防对比剂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不同静脉丙种球蛋白给药方法治疗川崎病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 丙种球蛋白静脉注射(IVIG)对川崎病患儿疗效及冠状动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45家医院2000-2004年间川崎病患儿的IVIG治疗情况,共1052例(男680例、女372例)患儿纳入研究,年龄2月~13.8岁.按IVIG给药方法 分成2 g/kg单次给药(单次组)、1 g·kg-1·d-1连续2 d(2 d组)及400~600 mg·kg-1·d-1连续4~5 d(4~5 d组)3组.观察指标参考IVIG无反应性发生率及急性(发病1~2周)和亚急性期(发病3~6周)冠状动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单次组、2 d组和4~5 d组分别有292、656和104例患儿.2 d组IVIG无反应性发生率(61/292,20.9%)显著高于单次组(65/656,9.9%)及4~5 d组(9/104,8.7%,P<0.01).急性期冠状动脉并发症、心包积液、二尖瓣反流的发生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但亚急性期单次组冠脉并发症(5.1%)及冠状动脉瘤发生率(1.6%)低于4~5 d组(11.6%和4.7%)和2 d组(9.8%和5.4%,P=0.035~0.047).结论 IVIG 2 g/kg单次给药方案可减少冠状动脉并发症和IVIG无反应性的发生率,可能是川崎病目前较好的IVIG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12.
    
胡民  刘刚 《安徽医学》2013,34(8):1133-1135
目的探讨孤立性蝶窦病变微创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6例孤立性蝶窦病变行鼻内镜下经上鼻道入路扩大蝶窦自然窦口,清除病变。结果术后病理证实,慢性炎症9例,非侵袭性霉菌性蝶窦炎3例,囊肿4例,均为孤立性蝶窦病变。16例均治愈。无术中大出血、视神经损伤和脑脊液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24个月,无一例复发。结论鼻内镜下经鼻腔入路是治疗孤立性蝶窦病变的安全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下切除上颌窦囊肿的方法。方法:于鼻窦内窥镜下行中鼻道开窗、下鼻道开窗及中鼻道、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上颌窦囊肿32例。结果:所有囊肿均在内窥镜下完整切除,随访0.5~1年无复发。结论:应用鼻内窥镜切除上颌窦囊肿创伤小,操作简便,治疗效果确切,是治疗上颌窦囊肿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内镜鼻窦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上颌窦中鼻道开口的重要性及处理方法。方法配对研究56例双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比较同一患者术中扩大或不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术后情况。结果窦口的开放率在不扩大和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术侧中分别为92.9%和80.4%(随访6个月时)。回顾性观察51例施Caldwell—Luc术的患者,下鼻道造13的术后开放率仅为40.6%。分析38张单侧鼻窦炎或鼻息肉的鼻窦CT片,测量对照侧与病变侧的上颌窦口膜样部的上下径和前后径,差异无显著性。病变侧上颌窦口周围的中鼻甲气化、增生及钩突偏曲、筛泡骨性增生等解剖结构异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侧(P〈0.05)。结论鼻内镜下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关键是窦口周围的解剖异常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鼻窦内窥镜技术在外科治疗鼻腔鼻窦疾病上的可行性。方法 :经由鼻窦镜治疗鼻窦炎 ,鼻息肉 ,鼻中隔偏曲 ,肥厚型鼻炎 ,上颌窦囊肿 ,上颌窦出血坏死性息肉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顽固性鼻出血 ,早期鼻中隔鳞癌等 2 36例。结果 :2 3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鼻窦炎、鼻息肉 130例中随访 97例 ,治愈好转 86例 ;鼻中隔偏曲 72例次 ,治愈率达 97%;肥厚型鼻炎 5 2例次 ,1次治愈率达 95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及出血坏死性息肉 8例 ,上颌窦囊肿 5例 ,顽固性鼻出血 3例 ,早期鼻中隔鳞癌 1例 ,均顺利完成手术 ,随访 2~ 3年均未见复发。结论 :鼻窦内窥镜下鼻腔鼻窦手术可用于包括早期局限性鼻腔恶性肿瘤在内的各种鼻腔鼻窦疾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曲霉菌病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对13例鼻窦曲霉菌病患经内窥镜手术治疗(ES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症状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窦口开放良好,窦腔粘膜上皮化,随访0.5~7年,症状无复发。结论:ESS是治疗鼻窦曲霉菌病的一种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采用鼻腔上颌窦筛窦联合根治术治疗鼻腔再窦良性肿瘤及复发性鼻息肉,可在切除肿瘤或复发性鼻息肉的同时切除窦腔内的病变组织,改善了窦腔的引流,从而达到根治目的。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术者对解剖的熟悉程度和手术切除病灶的彻底性,与传统的鼻外科手术方法比较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降低了手术后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18.
内窥镜鼻窦手术中上颌窦自然开口的处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内窥镜鼻窦手术中寻找和处理上颌窦自然开口的方法和意义。方法 利用不同途径寻找到上颌窦开口后,根据窦口的形态和上颌窦本身的病变情况,决定扩大或不扩大开口,在不引起并发症的前提下,使扩大的窦口直径>1cm。结果 515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经术后6个月的随访,窦口开放率为86.2%(444/515例),闭锁率为13.8%(71/515例)。结论 上颌窦口的开放与否是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的重要依据,术中正确处理窦口及术后定期随访是保证窦口长期开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A E James 《JAMA》1968,206(12):2732-2733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