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观察与分析斑马鱼肝脏的显微和超微结构。方法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组织切片。结果斑马鱼肝脏没有典型的门管区,静脉和胆管随机地分布在肝实质中,很难观察到动脉。肝板由两层并列的肝细胞排列成双层板状结构,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在肝板(肝细胞索)之间是血窦,肝细胞索呈弯曲、分支和吻合状态,肝细胞核大而圆,核仁分区明显,核孔数目多,且密度大,呈现细胞代谢活跃旺盛的形态。胞质中粗面内质网(RER)既有管状结构也有扁平囊状结构,扁平囊状结构的RER呈区域化的层层排列,可达二十余层。线粒体成群分布,并且与RER紧密接触,为RER合成蛋白质提供能量。电镜观察发现当细胞质富含线粒体、RER、核糖体时,核孔的数目多,细胞质内出现一定量的溶酶体,糖原在细胞质内有少量的聚集。当细胞质内有大量的糖原分布时,则核孔的数目较少,且细胞嚣也较少。胆管系统在肝脏内呈树枝状分布,胆小管包括细胞内胆小管和细胞间胆小管,细胞内胆小管腔内的微绒毛明显多于细胞间胆小管。本文也对内皮细胞、贮脂细胞、红细胞和淋巴细胞进行了描述。并对斑马鱼肝脏的结构与其他硬骨鱼类进行了比较。结论斑马鱼肝细胞排列方式与其他硬骨鱼类有一定差异,也与前人的报道并不完全相同,这种差异和不同与动物种类和研究方法有一定关系。肝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在形态学角度证明了其活跃的合成和代谢功能。  相似文献   

2.
胆管细胞癌(CCC)是肝脏发生的第二种形式的恶性肿瘤,其往往是非常凶险和致命的。它起源于胆管或胆小管上皮细胞,包括两种类型:外周型和中  相似文献   

3.
用α-萘异硫氰酸盐(ANIT)造成大鼠急性肝内胆汁郁滞模型后,通过不同途径和不同时间的给药方法,投与疏肝酶,通过光镜与电镜观察大鼠肝脏内胆管系统与肝细胞的病理变化,同时进行血清总胆红质、碱性磷酸酶、谷丙酶的检测。结果表明,疏肝酶能减轻肝内胆小管的炎症性增生和胆小管上皮细胞的变性坏死,使胆小管管腔疏通,改善实验性胆汁郁滞状态。本实验为疏肝酶对高黄郁胆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1956年,Farber在研究大鼠肝细胞癌变机制时,观察到一类体积较小,核较大,呈卵圆形,胞浆少而浅染的细胞,提出卵圆细胞的名称以区别这类细胞。此后研究发现此类细胞可分化为肝细胞和胆管细胞,因而认为它是一种干细胞,较早的文献中也称作胆小管肝细胞(ductular hepatocyte)、新生毛细胆管(neocholangioles)、肝细胞样细胞(1lepatocyto-like cell)、胆道肝细胞(biliary hepatocyte)、  相似文献   

5.
肝干细胞研究近年来已取得重要进展 ,肝干细胞的存在目前趋于肯定。肝干细胞分为肝源性和非肝源性两类。前者包括胆管源性卵圆细胞和分化肝细胞 ;后者包括胚胎干细胞 (ES细胞 )、骨髓 /血液干细胞及胰腺上皮细胞等。1 肝干细胞与肝脏生长、发育及再生成熟肝细胞和肝内胆小管细胞均系原始肝细胞(primitivehepatocytes)生成。目前认为 ,肝再生通常通过处于增生静止期的分化肝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完成。如果这一途径出现缺陷 ,胆管上皮细胞可从门脉汇管区移出并分化成肝细胞。这种胆管上皮细胞被称为卵圆细胞 (ovalc…  相似文献   

6.
应用电子显微镜、组织化学及形态测量等技术,对亚硝基吗啉诱发的大鼠腺样肝肿瘤中肥大细胞的性质及意义进行了研究,超微形态、组织化学及形态测量均证明,存在于肿瘤腺样结构管壁中的肥大细胞属于粘膜肥大细胞,它们通过目前尚不清楚的刺激或吸引因子进入腺癌管壁中,使癌上皮细胞互相分离,因而推测该处肥大细胞可能参与肿瘤的转移过程。同时,肥大细胞有规律地在由肝细胞向胆管上皮转化的中间型细胞构成的肿瘤中出现,提示其在瘤细胞的转化中可能起某种作用。  相似文献   

7.
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存在于肾曲管上皮细胞的刷毛缘、肝毛细胆管面的肝细胞膜等处。在化学致癌物诱发的增生性肝细胞膜上,以及诱发的肝细胞癌的细胞膜及细胞浆内,γ-GT活性均明显增高。γ-GT的组织化学显示法已有报道。我们在实验性肝癌的研究中,将此方法应用到大体标本,取得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分析斑马鱼肠黏膜屏障的结构与组成。方法应用透射电镜、组织化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系统观测和分析斑马鱼肠粘膜屏障的组织结构和细胞组成。结果斑马鱼肠道吸收细胞之间具有发达的连接复合体,自上而下依次可见紧密连接、中间连接和桥粒,它们构成封闲的机械屏障;肠黏膜上皮的吸收细胞之间分布着丰富的杯状细胞,尤以后肠的数量最多,PAS反应呈强阳性,其分泌物在肠腔面形成一层粘液层,为肠黏膜化学屏障的主要细胞;肠黏膜上皮内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为斑马鱼肠黏膜的主要免疫细胞。黏膜上皮中内分泌细胞既有开放型也有封闭型,纹状缘发达呈线状(或膜状)衬于肠上皮腔面。结论斑马鱼肠黏膜屏障系统由较完整的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和免疫屏障的结构组成,可作为肠黏膜屏障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为证实肝硬化组织中存在人肝脏祖细胞(HPCs),探讨HPCs分布及激活的强度与肝脏炎症程度的关系,提供HPCs向肝细胞分化的依据。对30例肝硬化及3份正常组织标本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对门静脉炎症程度进行评分,并用胆管上皮标志物(细胞角蛋白7)和肝星状细胞激活标志物(a平滑肌肌动蛋白)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符合HPCs、中间型肝细胞以及小管样反应的细胞进行计数和半定量评分。结果,在正常肝组织中无门静脉周围HPCs和小管样反应增殖。在肝硬化组织中,增殖的HPCs起源于肝门静脉区域,随着门静脉炎症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0.
中西医结合治疗淤胆型肝炎2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淤胆型肝炎又称胆汁淤积型肝炎或胆小管型肝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毛细胆管排泄障碍,胆汁不能主动经胆小管排至肠管却反流至血液中的一种肝炎.属中医黄疸之阳黄范畴,其病机关键是湿热与瘀血胶结,热迫胆汁外渗于经络,溢于皮肤所致.  相似文献   

11.
实验胆汁性肝硬化形成机制的病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结扎Wistar大鼠胆总管制备胆汁性肝硬化模型。取结扎术后1~86d不同时间的肝脏,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观察肝硬化形成过程的病理和超微病理变化。探讨了肝硬化胶原纤维增生和结节形成的机制:胆总管结扎后胆汁郁积造成肝细胞损伤、坏死、激发小胆管样上皮细胞增殖并分化演变,大多数变成小胆管,少数变成小结节状肝细胞。小胆管样上皮细胞和小胆管上皮细胞具有合成胶原纤维的能力。增殖的小胆管、纤维母细胞、毛细血管等和伴随其增生的胶原纤维一起形成结缔组织,隔包围、分割、改建原来的肝小叶而形成假小叶,终于导致肝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病毒抗原在尸检肝组织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定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多重PAP法.结果:18例尸检肝组织中,4例肝内胆管发现HFRS病毒抗原,主要分布于肝内大胆管,小叶间胆管和小胆管的上皮细胞中.抗原阳性物质呈细颗粒状,定位于胆管上皮细胞核上区的胞质中.结论:陈旧尸检肝组织肝内胆管上皮细胞胞浆中存在HFRS病毒抗原.可能随胆汁排出在粪便中成为污染来源.  相似文献   

13.
TheUltracytochemicalEffectsofHighEnergyShockWaveonRabbitLiverZhangDongsheng(张东生)①JinLiqiang(金立强)HongDarong(洪大蓉)LaboratoryofEl...  相似文献   

14.
A total of 1,204 patients with liver hydatidosis were treated by operations in our hospital from 1953 to 1990. Of these 74 had biliary fistulae. Growth of echinococcus cyst causes displacement, distortion and stenosis of the hepatic ductules with impaired bile drainage. Biliary effusion may occur between the endo- and ecto-cyst walls. Long term compression renders the hepatic ductule atrophic, and liable to rupture, forming a hydatid cyst-biliary fistula. The hydatid cyst can rupture into the biliary tract, and cyst fluid escapes into the biliary tract with daughter cysts discharged into the common bile duct, causing biliary colic, obstructive jaundice and possibly liver abscess. For acute obstructive and suppurative cholangitis, drainage of purulent bile and daughter cysts and management of the infected hydatid cyst are indicated. After removal of the echinococcus cyst, the fistulous opening on the hepatic duct must be sutured, but a small biliary fistula may be left alone. According to the thickness of the ectocyst wall, size of the cavity, severity of the infection, and degree of bile leakage, one of the following operative procedures for obliteration of the residual cavity can be selected: (1) closure by inversion suture of ectocyst; (2) omental or muscle flap obliteration; (3) closed catheter drainage.
  相似文献   

15.
The cytoplasm of human bile ductule epithelia was found to be Type V collagen positive, demonstrating that the epithelia were able to generate this type of collagen. The ductules proliferated greatly with Type V collagen positive cytoplasm in piece-meal necrosis of chronic active hepatitis (CAH). The capillary-like bile ductules inside human hepatic lobules were identified. Our findings might explain the mechanism of fibroplasia in CAH.  相似文献   

16.
我们观察了六支成年狗肝外胆道,平滑肌的分布和其粘膜上皮细胞及腺体粘多糖的分布情况。肝外胆道的平滑肌自肝管开始即有少量出现,多数不形成肌层,至胆总管下端时,肌纤维逐渐增多,形成平滑肌层。十二指肠壁内的胆总管有两层肌肉围绕。环肌形成的隔向下延伸较远,几乎达到近胆总管开口处。肝管、胆总管、胆囊管等管壁外的外膜中神经纤维非常丰富,神经节较多。肝外胆道粘膜上皮及腺体细胞。Ab—PAS染色反应有一定规律,阳性物质位于核上区的胞质中。文中对上皮细胞分泌物性质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胆汁性肝纤维化时胆管上皮细胞发生间质表型转变的特点.方法 制作胆管结扎所致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利用HE染色、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术后1周和2周时肝内胆管细胞的上皮和间质标志物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鼠胆管结扎后胆汁淤积,引起肝内汇管区胆管细胞显著增生以及围胆管成纤维细胞和纤维基质增加.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和胆管结扎组大鼠胆管细胞均表达上皮细胞标志蛋白CK19,但胆管结扎组肝内胆管细胞也表达间质细胞标志物Vimentin和FSP1/S100A4.胆管结扎1周时,汇管区内新生小胆管呈Vimentin强阳性,2周时增生胆管周围许多细胞也呈Vimentin阳性.但两组大鼠胆管细胞均不表达肌成纤维细胞标志物α-SMA,α-SMA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汇管区胆管细胞周围.结论 在胆汁性肝纤维化进程中胆管细胞增生并发生一定程度的上皮一间质表型转变,可能促进了肝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角蛋白(CK)组型不同,前者仅表达CK18和CK8,而后者还表达CK19和CK7.应用识别CK18,CK19的抗体以及层粘连蛋白(LN)抗体,我们把上述二种上皮细胞在形态及CK组型上的差别追溯到了胚胎肝内胆管发生的早期.门静脉分支周围正在向小管状结构转变的不成熟肝细胞开始表达CK19,表明CK19表达是胎肝细胞向胆管上皮分化的标志,是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其意义可能在于适应胆管上皮细胞内复杂的中间丝-桥粒系统.我们还发现,CK19阳性细胞与LN阳性的基底膜样结构之间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更重要的是,LN在肝内的出现先于CK19阳性肝细胞的出现.这种位相和时相上的关联强烈提示,门静脉分支周围的LN沉积对肝内胆管的形成与分化起重要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肝内胆管三维结构重建,预测肝外胆道闭锁的预后。方法:对2例肝外胆道闭锁和1例对照的肝组织进行二维病理观察。系列组织切片在计算机辅助下,重建肝内胆管的三维构形。结果:二维病理学研究显示,胆道闭锁、肝内胆管增生、炎症和肝组织纤维化明显。胆道闭锁2例的肝内胆管三维构形是相似的,小叶间胆管弯曲扩张并形成微囊肿;增生的胆管主要来自赫令管,多数赫令管管腔开放并且互相连结形成网络状,少数赫令管形成膨大盲端。结论:①肝外胆管闭锁的三维构形变化是检测预后的依据之一;②小叶间胆管的微囊肿和赫令管膨大盲端,指示肝外胆道闭锁不适合肝肠吻合术而需要肝移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