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芩茎叶总黄酮抗心肌缺血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黄芩茎叶总黄酮是黄芩茎叶的主要有效部位,以总黄酮100mg.kg-1、500ng.kg-1、25mg.kg-1po给药,可明显延长小鼠常压缺氧的存活时间,对iv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心肌缺血有明显的对抗作用,并可增加离体豚鼠的冠脉流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黄芩茎叶总黄酮(以下简称总黄酮)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方法:采用乌头碱和冠状动脉结扎复灌诱发大鼠的室性心律失常、哇巴因诱发豚鼠的室性心律失常模型,记录总黄酮对乌头碱和哇巴因致室早(VP)、室颤(VF)、心脏停跳(HS)的剂量和冠状动脉结扎复灌至VP、VF及HS发生率。结果:总黄酮20,40mg/kg显著增加乌头碱致VP、VF及HS的阈剂量,减少冠脉结扎复灌诱发大鼠VP、VF及HS的发生率;可提高哇巴因诱发豚鼠VP、VF的阈剂量,但对致死剂量无明显影响。结论:总黄酮对实验性心律失常有显著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3.
黄芩茎叶总黄酮长期毒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观察大鼠长期口服黄苓茎叶总黄酮(TF)产生的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毒性反应的耙器官及其损害的可逆性,为确定人用安全剂量提供依据。方法:Wistar大鼠,分为0.5、1.0、2.0g·kg-1TF和CMC对照组,灌胃给药,连续90d,观察用TF90d和停药14d时对大鼠血液学、血液生化学、重要脏器系数及病理组织学的影响。结果:用药90d时2.0g·kg-1TF组大鼠RBC高于CMC对照组,停药14d恢复正常。其它组大鼠的各项指标均无异常改变,也未发现迟发性毒性反应。结论:本实验所用高剂量高达小鼠最大耐受量的1/5,除出现一过性胃肠道毒性反应及用药90d时RBC升高外,未见明显毒性反应,提示TF毒性较低  相似文献   

4.
黄芩茎叶总黄酮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实验初步证明黄芩茎叶总黄酮(简称总黄酮)可明显的对抗乌头硷诱发的大鼠室性心律失常和氯仿诱发的小鼠室颤。延缓氯仿—肾上腺素所致的家兔“室早”出现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大鼠感染性发热反应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植化分析,黄芩茎叶的主要有效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单体成分为野黄芩甙.本文初步观察了黄芩茎叶总黄酮,对Wistar大鼠感染性发热(酵母菌致热)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口服黄芩茎叶总黄酮抗实验性心肌缺血作用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目的:观察黄芩茎叶总黄酮(Scutellaria baicakensis stem-leaf total fovonoid,SSTF),对不同动物实验性心律失常的防治作用。方法:SSTFig给药,药后30min用乌头碱诱发大鼠心律失常,哇巴因诱发豚鼠心律失常,电刺激兔心诱发的室颤及鼠冠状动脉结扎复灌性心律失常模型,观察用药组与盐水对照组心律失常出现率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黄芩茎叶总黄酮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芩茎叶的主要有效部位是黄芩茎叶总黄酮,它具有良好的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的粗提取物及其活性部位、单体具有抗菌抗炎症抗氧化和抗肿瘤等多方面的药理活性。本文将黄芩茎叶抗菌作用研究的实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黄芩茎叶总黄酮胶囊的急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芩茎叶总黄酮胶囊是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和吉林省东北亚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研制 ,治疗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中药二类新药。药理研究证实 ,黄芩茎叶总黄酮胶囊具有显著的抗病毒、抗菌、抗炎、解热、镇痛和免疫调节作用[1~ 4 ] 。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有关规定 ,为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 ,本实验对黄芩茎叶总黄酮一次给药致小鼠的死亡情况和急性毒性反应进行了研究。1 实验材料1 .1 药物 :黄芩茎叶总黄酮 ,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植化研究室提供 ,批号 980 70 8,纯度 60 .2 8% ,室温干…  相似文献   

9.
黄芩茎叶总黄酮调血脂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芩茎叶总黄酮是黄芩茎叶的主要有效部位。本实验对其调血脂作用进行了研究 ,观察了其对大鼠高脂血症的预防作用及对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的治疗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大鼠长期喂以高脂饲料所造成的血清总胆固醇 ( TC)、甘油三酯 ( TG)、低密度脂蛋白 ( L DL- C)的升高有明显抑制作用 ,对已经形成高脂血症的大鼠也可使血清 TC、TG、LDL- C的含量明显降低 ,并使高密度脂蛋白 ( HDL- C)的含量有一定程度的升高 ,提示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大鼠实验性高脂血症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另外 ,长期毒性研究结果证明 ,口服总黄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 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通过MTT测定,细胞计数等方法。结果 黄芩茎叶总黄酮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并可显著抑制高脂血清对平滑肌细胞的促增殖作用。结论 黄芩茎叶总黄酮对动脉 样硬化的防治可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黄芩带节茎段培养在MS+6-BA1mg/L+NAA0.2mg/L的培养基上,先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出现许多绿色小芽。进一步移至MS培养基上产生大量的丛生芽。丛生芽培养干1/2MS+IBA0.5mg/L培养基上可诱导生根,形成完整植株。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探讨荷叶大豆调脂的活性部位及其作用特点,方法:以急性高脂血症小鼠为整体模型观察药物对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影响,体外给药观察药物对肝细胞合成胆固醇的影响。结果:荷叶大豆的水提取部分及其生物碱和黄酮均有调脂作用,大豆黄酮对体外肝细胞合成胆固醇有抑制的趋势。结论:荷叶和大豆均有调脂作用,其主要活性部位在黄酮和生物碱,其作用特点在于促进胆固醇的代谢方面。  相似文献   

13.
乌蕨与黄连、黄芩、穿心莲抗菌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为研究乌蕨的抗菌活性强度 ,采用二倍平皿稀释法将其与黄连、黄芩、穿心莲等抑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 :乌蕨抗菌作用与黄连、黄芩相近 ,而强于穿心莲。认为乌蕨是一种具有较强抗菌活性的中草药  相似文献   

14.
黄芩茎叶水溶物中枢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黄芩茎叶水溶物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作用。 [方法 ]记录小鼠走动时间、前肢上举次数以及小鼠条件反射消失数。[结果 ]黄芩茎叶水溶物 (按生药计算 30 g·kg- 1)灌胃 ,可明显减少小鼠走动时间、前肢上举次数、对抗苯甲酸钠咖啡因的中枢兴奋作用以及加强戊巴比妥钠与氯丙嗪的镇静作用。 [结论 ]黄芩茎叶水溶物对小鼠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与中枢抑制药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 探讨黄芩茎叶总黄酮(scutellaria baicalensis stem-leaf total flavonoid, SSTF)对大鼠海马注射 Aβ25-35 致大鼠学习记忆损伤及海马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给大鼠灌胃(ig)SSTF 100,50,25 mg• kg-1 剂量 , 采用双侧海马注射 Aβ25-35 制作大鼠痴呆模型,Morris 水迷宫实验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HE 染色观察大鼠海马 CA1 区神经元形态;检测海马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 (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活性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寻找平台潜伏期较对照组大鼠明显延长(P<0.01),2 min 内在平台象限所游路程与总路程的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SSTF 100,50 mg• kg-1 剂量组及维生素 E 组的大鼠寻找平台潜伏期较模型组明显缩短,所游路程比值明显高于模型组;模型组大鼠海马 CA1 区神经元损伤明显,SSTF100,50 mg• kg-1 剂量组及维生素 E 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较模型组明显减轻;SSTF 100 mg• kg-1 剂量组海马组织中 SOD、GSH-Px 活性较模型组明显升高,MDA 含量明显减少。结论:黄芩茎叶总黄酮能减轻大鼠海马注射 Aβ25-35 引起的海马神经元损伤,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提高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黄芩、栀子配伍阻抑脑缺血级联反应的作用特征分析,探讨两者配伍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作用环节及作用部位.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黄芩、栀子及两者配伍对大鼠神经症状、脑组织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合成酶(NOS)、Na+-K+-ATP酶及血浆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vWF)等的影响.结果显示,黄芩、栀子及其配伍均能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黄芩、栀子单用对脑组织SOD、MDA和血浆vWF均未见明显影响,而两者配伍则可显著提高脑组织SOD活性,降低脑组织MDA和血浆vWF含量,但对于NOS及 Na+-K+-ATP酶的活性,则有减效、减毒趋势.实验证明,中药组分配伍后的作用不是单纯的效应累加,而是以效应环节的生物特性表现为协同增效或减毒等复杂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人参根及茎叶皂苷 50~200 mg/kg能使群养小鼠的自发运动量明显增加,8周隔离饲育小鼠比群养小鼠自发运动量明显增加,人参根皂苷能使其剂量依赖性降低,而人参茎叶皂苷影响不明显;对戊巴比妥钠所致睡眠试验中,隔离孤独饲育小鼠比群养小鼠睡眠时间明显缩短(t=4.356,P<0.001)。人参根皂苷 50~200 mg/kg使孤独饲育小鼠的睡眠时间随剂量增加而延长,200 mg/kg组与对照组比较,t=3. 665,P<0.01。并能使 8周隔离饲育的小鼠 20 min内连续攻击时间有意义地下降(t=4.540,P=0.001),但人参茎叶皂苷效果不明显。证明人参根及茎叶皂苷具有中枢兴奋作用,同时人参根皂苷还具有中枢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固本化痰方对痰阻血脉大鼠血脂代谢及巨噬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部分揭示痰邪的致病机理。方法6~7周龄正常雄性Wisr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固本化痰方低剂量组、固本化痰方高剂量组、西药对照组5组,在高脂血症基础上建立痰证模型,比较各组大鼠血脂代谢的改变,透射电镜下观察主动脉内皮巨噬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TC、TG、LDL-C显著升高,HDL-C显著降低。各治疗组血脂水平与模型组有差异(P<0,05)或显著差异(P<0.01)。电镜观察固本化痰方高剂量组主动脉内皮更接近正常。结论固本化痰方可降低TC、TG、LDL-C,升高HDL-C水平,并对痰证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黄蜀葵花总黄酮(total flavones of Abelmoschus manihot (L) Medic,TFA)对湿热型慢性肾炎的作用及其对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葡萄球菌肠毒素B分次由尾静脉注射、牛血清清蛋白隔日灌胃及完全弗氏佐剂和不完全弗氏佐剂分次皮下注射复制大鼠慢性肾炎湿热证模型。8周后模型复制成功,将大鼠分为模型组,泼尼松组,黄葵胶囊组,TFA高(694.4 mg/kg)、中(347.2 mg/kg)、低(173.6 mg/kg)剂量组,各组分别每日灌胃给药。连续给药4周后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尿蛋白(urine pro-tein,UP),双缩脲法测定血清总蛋白(total protein,TP),溴甲酚绿法测定白蛋白(albumin,Alb)、苦味酸法测定血肌酐(creatinine,Cr),二乙酰一肟法测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沉淀法测定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circulating immune complex,CIC);酵母菌花环法测定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ed blood cell-immune complex,RBC-IC)、红细胞补体C3b(red blood cell-complementC3b,RBC-C3b)花环率。结果 TFA各剂量组UP、Cr、CIC、RBC-IC显著降低,Alb、RBC-C3b显著升高;系膜细胞增殖和基质增生被显著抑制;TFA中剂量组BUN显著降低。与黄葵胶囊组比较,TFA高、中剂量组血Cr显著降低,其余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 TFA能够提高湿热型慢性肾炎大鼠的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抑制系膜细胞增殖和基质增生,改善肾功能;TFA为黄葵胶囊的有效组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豆异黄酮提取物对高胆固醇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基因工程小鼠的调血脂作用。方法高脂饮食条件下,以C57BL/6成年小鼠10只(65,早5)为正常对照,载脂蛋白E和脂蛋白脂酶双基因缺陷(apoE^-/-/LPL^+/-)成年小鼠(ELK小鼠)40只(620,早20),随机分为4组:高脂模型组,每天200mg/kg大豆异黄酮提取物,每周阳性对照药0.5mg/kg尼尔雌醇和每天20mg/kg洛伐他汀灌胃组。连续灌胃给药4周,测定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糖含量。结果与C57BL/6空白对照组相比,ELK高脂模型组小鼠的血清TC、TG和LDL—c含量均极显著增高(P〈0.01)。与高脂模型组相比,大豆异黄酮给药4周可显著降低ELK小鼠血清TG含量(P〈0.05),同时使血清HDL—c增加9.3%,而洛伐他汀和尼尔雌醇组分别降低了13.5%和8.7%;高脂诱导的ELK小鼠血清TC、LDL—c水平极度增高,大豆异黄酮、洛伐他汀和尼尔雌醇均不能显著降低TC、LDL-c含量(P〉0.05)。结论大豆异黄酮有明显调血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