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化痰通腑法治疗急性期中风病由王永炎院士于1982年提出,随着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舌红、苔黄厚而腻、口气臭秽、大便秘结或不通、脉弦滑而大等为痰热腑实证的核心表现。  相似文献   

2.
腑实证为中风病常见证候,腑气通畅与否对中风病的发展转归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王永炎教授带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内科团队,在总结历代名家思想的基础上,历经30余年的临床观察。创新性地提出了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王教授在临床上治疗中风病腑实证并不拘泥于化痰通腑法,而是针对不同病因病机,灵活应用各种通腑法,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痰热腑实证是中风急性期的主要证候,是由中风后气机逆乱、痰热壅结阻遏中焦的病理机转所致。化痰通腑法为其主要治法。化痰通腑治疗后,中风病势总体向愈,但不同患者病状有别,呈现不同的病证转归。经过长期大量的化痰通腑临床应用、反复验证的观察研究,总结并形成化痰通腑法治疗后证候演变与不同转归的系统认识及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4.
痰热腑实证是中风病急性期的常见证候,化痰通腑法是其的主要治法,通过解析痰热腑实证的病机特点与临床表现及转归,探讨治疗时机的把握与内在机理、临床的常规应用及注意事项,叙述目前机理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5.
中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严重成胁着人类的健康,在中风病的急性期应用通腑化痰法,在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现论述于下。  相似文献   

6.
化痰通腑法治疗意识障碍理论溯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痰热腑实证 ,包括有神志障碍者 ,具有独到优势。本文拟对王永炎教授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神志障碍机理进行初步探讨。1 痰热腑实证的神志异常特点痰热腑实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腑气不通和痰热证两方面 ,其基本症状特点是便秘便干 ,舌苔黄厚腻。脉象以弦滑为多见 ,多是里有痰热之象。在中风病病人中无意识障碍者可见 ,有轻度意识障碍者亦可见。其意识障碍表现为烦燥不安 ,或思睡嗜睡 ,呼之能醒 ,可回答问题 ,但移时复睡。病人还可见腹胀满 ,口气臭秽 ,舌质红或暗红。证类划分当属中腑 ,治疗要点急当化痰通腑 ,痰热…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化痰通腑法对中风病中脏腑患者意识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分析在中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化痰通腑法治疗后意识状况与腑气通畅的关系,比较腑气通畅前后火热、痰浊证的轻重程度与意识障碍的时间,以及对中脏腑患者意识状况的影响。结果运用化痰通腑法后,腑气通畅有助于意识改善,明显减轻了火热痰浊证的病情程度,意识障碍持续时间显著缩短.结论化痰通腑法可促进中风病患者意识障碍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化痰通腑汤治疗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长垣县中医院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50例中风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疗法)和观察组(采用西医综合疗法+化痰通腑汤治疗),各25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76.0%)高于对照组(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对于中风急性期患者,在常规西医综合疗法基础上加用化痰通腑汤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化痰通腑醒脑液直肠滴注对脑出血患者便秘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符合受试标准的6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化痰通腑醒脑液直肠滴注,疗程7d,评价患者排便的效果及排便强烈感及腹部不适感。结果治疗后患者排便的效果及排便强烈感及腹部不适感,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初步表明化痰通腑醒脑液直肠滴注能促使脑出血患者排便,减轻便秘的程度。提示直肠滴注化痰通腑醒脑液是改善脑出血急性期便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排毒通腑法在中风急性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排毒通腑法 ,迅速有效地分解、排出中风急性期患者体内痰、瘀、热等各种毒邪 ,使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神志转清、舌脉复常 ,有效缓解病情 ,减轻偏瘫的病损程度 ,利于肢体功能的康复。排毒通腑法以通腑为手段 ,祛除毒邪为目的 ,上病下取 ,急下存阴 ,推陈致新 ,保护正气。本文简要概述如下。1 排毒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的理论依据  王永炎认为 ,毒系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 ,使体内的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 ,蕴积体内过多而生成。中风后可产生瘀毒、热毒、痰毒等 ,毒邪可破坏形体 ,损伤脑络…… ,中医的治疗可清除及抑制这些有毒物质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