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测定腋路臂丛置管用于屈肌腱功能锻炼时左旋布比卡因的最低局麻药镇痛浓度(MLAC).方法选择40例ASA Ⅰ或Ⅱ级行屈肌腱松解的择期手术患者,采用神经刺激器导管技术(B.Braun)行腋鞘置管.术后24~48h进行功能锻炼前经导管推注20ml左旋布比卡因,30min后进行VAS评分(包括静止和锻炼时).采用阶梯方法,局麻药的起始浓度为0.1%.如锻炼时VAS评分≤10mm,则下一病例降低局麻药浓度0.01%;如锻炼时VAS评分>10mm,则下一病例增加局麻药浓度0.01%.同时观察运动功能阻滞程度.结果屈肌腱松解术后主动锻炼时,腋路20ml左旋布比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MLAC为0.127%(95%CI,0.119%~0.135%);6例(17%)患者运动神经被部分阻滞.结论在屈肌腱松解术后主动运动镇痛中,腋路20ml左旋布比卡因臂丛神经阻滞的MLAC为0.127%.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后路与传统前外侧路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关节镜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后路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P组)和前外侧路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I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入室后在超声引导下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同时留置神经阻滞导管,操作完成后于全身麻醉下行肩关节镜手术,术后通过神经阻滞导管进行术后镇痛。记录两组患者放置神经阻滞导管时间、穿刺深度和神经阻滞导管留置深度;记录术后6、12、18、24、36、48h 静息和运动VAS;记录术后48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更换敷贴次数及患者满意度评分;记录运动阻滞、不良事件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I组比较,P组穿刺及置管深度更深(P<0.01),术后12、18、24、36h静息及运动状态VAS更低(P<0.05);与I组比较,P组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及更换敷贴次数更少,导管移位、脱出及穿刺点渗液发生率更低,患者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后路与前外侧路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肩关节镜手术术后镇痛,但后路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更好,导管位置更加稳固,不易移位、渗液及脱出,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合并肌皮、肋间臂神经分支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本院行前臂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腋路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腋路组行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联合肌皮、肋间臂神经分支阻滞;联合组行超声引导下腋路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感觉、运动阻滞效果,操作时长,局麻药用量,止血带疼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程度无差异(P>0.05),腋路组的操作时长及局麻药用量均小于联合组(P<0.05);两组均无止血带疼痛;联合组发生1例Horner综合征、1例血压增高。结论: 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联合肌皮、肋间臂神经分支阻滞可有效地运用于前臂手术的麻醉,且操作快,局麻药用量少,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后镇痛临床效果.方法选择40例择期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连续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组(观察组)和静脉镇痛组(对照组),每组20例.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静息及运动时的疼痛视觉评分、不良反应.结果超声引导下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组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静脉自控镇痛组,不良反应少于静脉自控镇痛组.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术后镇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式,优于静脉自控镇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超声和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双侧前臂/手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选取北京积水潭院2012年2月~2014年3月间行双侧前臂/手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U组,n=60)和神经刺激器引导组(N组,n=60),均应用0.5%罗哌卡因进行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记录操作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操作痛、患者满意度以及麻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麻醉效果均满足手术要求。超声引导组的操作时间、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神经刺激器引导组(P<0.01)。超声引导组的操作痛明显低于神经刺激器引导组(P<0.05)。超声引导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神经刺激器引导组(P<0.05),神经刺激器引导组的操作痛明显较超声引导组严重(P<0.01)。2组均未发现明显麻醉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和神经刺激器引导行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均可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与神经刺激器引导相比,超声引导下的双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起效快、疼痛较轻且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6.
陈宏才  王飞  郏丽萍  金苍元  金轶 《浙江医学》2011,33(11):1671-1672
臂丛神经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法,而临床上常用的单次臂丛神经阻滞不能满足长时间手术的要求,超声引导下用于外周神经定位的方法,可明显提高阻滞成功率和减少神经、血管损伤的发生率。本研究拟比较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鞘内置管(腋路)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解剖定位法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神经阻滞麻醉由于术后恢复迅速、操作便捷等优势而被普遍应用在临床麻醉中。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过程中,局麻药剂量及浓度可对麻醉起效、镇痛持续及运动阻滞恢复三方面的时间产生影响~([1])。笔者观察行上肢手术患者在超声和神经刺激仪双重引导下予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确定0.4%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方法 拟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35例,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定位成功后注入0.4%罗哌卡因.采用Dixon序贯法进行试验,起始剂量为0.4%罗哌卡因28mL,相邻剂量比为1.1∶1.若阻滞效果完全,则下一例患者采用低一级剂量;若阻滞效果不完全,则下一例患者采用高一级剂量.阻滞效果完全定义为0.4%罗哌卡因注药后20min时,腋路臂丛神经支配区无痛觉和运动反应.计算0.4%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量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0.4%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量为22.0mL,95%可信区间为(21.3~22.7)mL.结论 0.4%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量为22.0mL.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对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从2017年8月到2018年8月之间收治的80例ASAⅠ-Ⅱ级急诊或者择期进行上肢手术的患者,对他们进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随机将他们分成两组,分别是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单独使用超声引导进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实验组患者进行神经刺激联合超声引导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在操作时间、相关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持续的时间以及在0.5小时之内的阻滞成功率、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差异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在0.5小时之内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更低,P小于0.05。实验组在平均操作的时间以及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等神经阻滞起效的时间都比对照组更短,而神经阻滞的持续时间则更长,P小于0.05。两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的比较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p大于0.05。结论对上肢手术患者进行神经刺激联合超声引导下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时,有利于提高定位的准确性,而且对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肘部手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肘关节粘连松解术的患者20例,随机分为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组(CBB组)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PCA组),每组10例.PCA组患者术后使用自控静脉吗啡镇痛.CBB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连续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同时并用与PCA组患者相似的自控静脉吗啡镇痛作为补救措施.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静息及运动时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不同时段吗啡用量、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结果:CBB组在术后12、16、24、32、40和48 h静息及运动时的疼痛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应时间的PCA组(P值分别<0.05、0.01),CBB组在术后8-48 h各时段的吗啡消耗量及术后48 h的吗啡总消耗量均显著小于PCA组(P值分别<0.01、0.05),CBB组的镇痛满意率为9/10,显著高于PCA组的2/10(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的连续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能有效缓解肘部手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