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分子机制非常复杂,可能通过多个途径的调节而发生。动物模型的建立为阐明Hp感染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本文就近年来该领域流行病学、动物模型、分子发病机制等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胃癌患者直系亲属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方法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将86例已确诊胃癌患者的直系亲属共182例定为实验组,选择同期46例与其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Hp阳性的消化不良患者的126例直系亲属为对照组,进行C14或C13呼气试验检查Hp,并对Hp阳性者进行血清学Hp分型检查。结果实验组182例中142例存在Hp感染,感染率为78.0%,明显高于对照组(47.6%),X2=30.5,P〈0.05;实验组Hp感染者的Hp分型以Hp-1型为主(97例,占68.3%),高于对照组,X2=14.28,P〈0.05;且其平均年龄(46±6)岁明显高于对照组感染者的(38±6)岁,t=13.34,P〈0.05。两组内配偶与子女Hp阳性率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7.03、5.11,均P〈0.05)。父母均感染Hp和父母仅一方感染Hp的儿童Hp感染率(分别为52.8%,43.2%)高于父母双方均未感染Hp的儿童(13.3%),x2值分别为6.80、4.35,P〈0.01或0.05。结论胃癌患者直系亲属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且以致病力强的Hp-1型为主。这为中国患者Hp感染流行病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癌中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11(PTPN11)基因多态性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胃镜检查诊断为胃癌的238例及慢性胃炎11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两组患者的胃黏膜标本,通过PCR检测Hp的尿素酶B亚单位(UreB)基因;两步法聚合酶链反应(PCR-CTPP)对PTPN11基因第3内含子2460位点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并比较这些基因多态性在胃癌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结果胃癌组Hp阳性者为142例(59.66%),阴性者96例(40.34%);对照组Hp阳性者54例(48.21%),阴性者58例(51.79%),Hp感染率在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胃癌组和对照组PTPN11的等位基因分布差异有显著性(P<0.05)。将G/A型和A/A型合并后与G/G型相比,G/G基因型的个体患胃癌的风险增加(OR=0.620,95%CI:0.388~0.992)。G/G基因型合并Hp阳性的个体相对于A基因携带者患胃癌的风险增加到0.52倍(OR=0.521,95%CI:0.274~0.990)。结论 PTPN11基因第3内含子2460位点G/G基因型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Hp感染与该位点G/G基因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瘦素含量的影响。方法取81例就诊前2周内未行抗H.pylori治疗患者(无糖尿病、糖耐量异常)胃窦和胃体黏膜组织。应用快速尿素酶试验、组织切片Warthin-Starry银染和H.pylori-UreA-PCR技术行H.Pylori诊断;ELISA法测定胃黏膜瘦素含量。结果除胃癌组外,其他各型胃疾患者胃体黏膜瘦素含量H.pylori阳性组均明显高于H.pylori阴性组(P<0.05)。结论H.pylori感染可导致胃体部黏膜瘦素含量升高。胃瘦素可能作为一种应激肽,参与H.pylori相关性胃疾患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中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和幽门螺杆菌抗体(anti-HP)检测应用于胃癌筛查的可行性,阐明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早期胃癌患者208例作为观察组,同期体检正常者208人作为空白对照组。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2组受试者血清中PGⅠ、PGⅡ和G-17水平;采用13C尿素呼吸试验检测2组受试者anti-HP阳性率,并对anti-HP阳性(anti-HP阳性组)和anti-HP阴性(anti-HP阴性组)受试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和PGⅠ/PGⅡ比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血清PGⅠ/PGⅡ比值和PGⅠ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PGⅡ、G-17水平和anti-HP阳性率明显升高(P<0.01);与anti-HP阴性组比较,anti-HP阳性组受试者血清PGⅠ/PGⅡ比值和PGⅠ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PGⅡ和G-17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anti-HP阳性率结合PGⅠ/PGⅡ比值检测对于胃癌筛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提示上皮内瘤病变组织中G-17和PGⅡ水平可以作为胃癌前病变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肺癌组织中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情况及其与肺癌的关系。方法:以HP阳性的胃组织为阳性对照,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手术切除石蜡包埋的38例肺癌组织及8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HP进行检测,并采用图像分析法进行形态学定量。结果:肺癌及癌旁组织中HP的感染率分别为89.5%和87.5%,肺癌及其癌旁组织中HP的积分光密度分别为13.07和9.11,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肺癌组织中HP的平均面积高于癌旁组织,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HP感染与患者的性别、癌组织的分化程度、组织类型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肺癌组织中存在较高的HP感染率,对肺组织细胞的恶性转化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胃粘膜癌前病变Hp感染与bax蛋白表达及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p) 感染后胃粘膜前病变中bax蛋白表达状态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了解Hp在胃癌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83例病理证实为慢性胃炎病人胃粘膜上皮细胞中bax蛋白的表达情况,并采用凋亡细胞原位检测方法对组织切片中的凋亡细胞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在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及异型增生中,bax蛋白表达率分别为26.67%、45.45%、70.00%、56.25%,bax蛋白在肠化生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浅表性胃炎(P<0.01)。Hp感染者bax蛋白表达率为64.28%,显著高于未感染者的29.62%(P<0.01)。在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中,Hp感染者与未感染者bax蛋白表达率分别为70.21%及33.33%(P<0.01)。凋亡细胞原位检测结果显示,bax蛋白表达阳性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组织中的凋亡细胞指数显著高于bax蛋白阴性组(P<0.05及P<0.01)。结论 Hp感染对bax蛋白表达有一定的影响,bax基因对胃粘膜相皮细胞凋亡具有促进性调控作用,Hp感染可促进bax蛋白表达增加,这可能是Hp感染诱导胃粘膜上皮细胞凋亡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伍冬梅  李春鸣  张赟 《重庆医学》2011,40(14):1386-1387,1390,1458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端粒酶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Warthin-Starry银染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及核酸原位杂交技术分别检测66例胃黏膜肠化生、36例异型增生、50例胃癌及10例正常胃黏膜Hp感染情况、hTERT蛋白及hTERT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胃黏膜肠化生、异型增生及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宁夏惠农区回、汉族人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情况及其与胃癌前病变、胃癌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宁夏惠农区回、汉族383例,其中正常对照组99例(回族45例,汉族5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97例(回族45例,汉族52例)、胃溃疡组75例(回族35例,汉族40例)和非贲门胃癌组112例(回族50例,汉族62例)。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Hp抗体、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CagA)、空泡毒素(VacA)、尿素酶B(UreB)、尿素酶A(UreA)。结果①回、汉族正常对照组Hp阳性率分别为68.9%和7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回、汉族Hp阳性率在胃溃疡和非贲门胃癌组中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回、汉族CagA抗体阳性的Hp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和非贲门胃癌组中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gA+VacA、VacA、UreA和UreB抗体阳性率在对照组、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宁夏惠农区回、汉族正常人群Hp感染率高,回、汉族之间Hp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宁夏惠农区回、汉族人群胃癌前疾病及胃癌高发与CagA抗体阳性Hp感染率高密切相关,表明Hp致病因子中毒素CagA发挥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联合N-甲基-N-亚硝基脲(MNU)灌胃法制备balb/c小鼠胃癌模型.方法 80只balb/c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分成4组,即正常组、模型Ⅰ组、模型Ⅱ组、模型Ⅲ组,每组20只.模型Ⅰ组、模型Ⅱ组、模型Ⅲ组,先予幽门螺杆菌菌液CFU=109/mL灌胃,隔天1次,共5次;然后依次分别给予新鲜配制的MNU溶液0.15、0.30、0.60 mL灌胃,MNU和纯水配置比为5 mg∶3 mL,每周灌胃1次,持续10周.结果 模型Ⅱ组66.67%腺癌,模型Ⅰ组小鼠全部胃炎伴轻度不典型增生,模型Ⅲ组小鼠全部死亡.结论 此法能够制备胃癌模型.  相似文献   

11.
胃癌及癌前病变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癌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洪波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5):300-302,305
目的探讨在胃癌和胃黏膜癌前病变中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及其对癌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收集226例胃镜活检及手术切除胃标本中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上皮不典型增生(GED)、肠上皮化生(IM)及肠型胃癌(GC)组织标本,采用HE和W arth in-Starry染色法,对比Hp感染与各种病变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标本中p53、p16和胃蛋白酶原C(PGC)的表达水平。结果Hp感染与CAG无关(P>0.05),与GED、IM和GC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PGC与病变恶性程度呈明显负相关(P<0.05);p53的表达与病变恶性程度呈明显正相关(P<0.05);而p16则与病变恶性程度呈明显负相关(P<0.05)。在Hp阳性的胃黏膜癌前病变组织中,p16的表达均显著低于Hp阴性组织(P<0.05);在Hp阳性的GC中,p53的表达高于阴性组织(P<0.05)。结论Hp感染是诱导胃黏膜发生癌前病变及形成GC的重要致病因素,PGC可以较敏感地指示病变恶性程度。p16基因表达的改变在GC发生早期起重要作用;p53基因表达的改变发生在GC的较晚期,它们的变化与Hp感染可能都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甘肃地区汉族IL-10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启动子区-592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甘肃地区胃癌之间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技术分别对来自甘肃地区人群137例胃癌患者及与其配比的144例对照个体IL-10-592A/C基因多态性进行检测;采用免疫印迹(Immunoblot-ting)技术对幽门螺旋杆菌进行检测.结果:①对照人群IL-10基因-592位点AA,AC,CC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29.9%,47.9%,22.2%;②胃癌组IL-10CC基因型携带频率为32.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22.2%(P<0.05),携带IL-10CC基因型个体胃癌的发病风险增高到2.19倍;③以IL-10AA基因型并血清幽门螺杆菌免疫印迹阴性的个体为对照,CC基因型并HP感染阳性及CC基因型并HpCagA阳性患病风险显著增高,分别为对照组的3.75倍,4.51倍.结论:IL-10基因-592位点A/C多态性与胃癌的遗传易感性相关;IL-10A/C基因多态性和Hp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存在加乘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幽门螺杆菌L型的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进行研究。方法:在体外用羧苄西林诱导幽门螺杆菌形成L型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分别取幽门螺杆菌原菌与L型感染实验小鼠以测定其生物学特性与致病性。取136份胃癌与30份慢性胃炎患者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和细菌分离。结果:体外诱导的L型与原菌在特性上差别很大,但仍能以免疫酶染色与PCR法识别,实验动物感染,在体内的L型呈圆球体,大多在胃与十二指肠黏膜引起间质性炎症,一只腺脏并见有恶性病变,临床胃癌标本检查见L型亦呈圆球体状,77.3%患者幽门螺杆菌抗原阳性。慢性胃炎胃液分离,除见有幽门螺杆菌外,并有多种细菌和L型存在。结论:幽门螺杆菌L型形态多变,其中以圆球体多见于病原部位。且导致间质性和肿瘤的形成。但与慢性胃炎的关系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和其他生活因素与胃癌的关系。方法:胃镜及病理证实的胃癌73例,其他肿瘤患者73例,进行1∶1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抗HPIgG抗体水平。结果:胃癌组HP感染率为58.9%,平均抗体水平为2.29±0.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感染率42.5%(P<0.05)和平均抗体水平1.84±0.65(P<0.001)。胃癌组与对照组相比,比值比(OR)值呈线性趋势(P=0.005)。结论:HP感染、某些生活因素与胃癌有关,胃癌的危险性随抗HPIgG抗体滴度的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及其CagA基因感染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和浅表性胃炎组织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基因(CagA),探讨Hp 及CagA基因与胃癌相关性及Hp形成胃癌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切片革兰染色和血清Hp CagA抗体检测Hp,用PCR检测Hp CagA基因.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癌组织中Hp检出率分别为45.9%和54.8%,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种组织中Hp CagA检出率分别为35.3%和77.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胃癌组织与浅表性胃炎组Hp感染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胃癌组织中Hp CagA基因检出率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组,Hp CagA基因与胃癌有一定相关性,Hp CagA基因可能涉及胃癌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时不同疾病宿主Th1/Th2细胞免疫应答变化及与胃癌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浅表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和胃癌患者血清γ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4(IL-4)的水平,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种疾病患者胃黏膜病变局部IFN-γ及IL-4的表达情况。结果:Hp阳性的浅表性胃炎患者血清IL4水平较Hp阴性的浅表性胃炎患者明显降低(P〈0.01);Hp阳性的浅表性胃炎、胃癌前病变及胃癌患者血清IL4水平随病变的进展有逐渐升高的趋势,但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FN-γ水平亦均无明显不同(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IFN-γ在Hp感染的浅表性胃炎中表达较高(P〈0.05),IL-4的表达与之相反,在Hp感染的胃癌组织中表达较高(P〈0.05)。结论:胃病变局部Thl/Th2细胞免疫应答变化与Hp感染相关疾病的进展,特别是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胃癌和浅表性胃炎组织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基因(CagA),探讨Hp及CagA基因与胃癌相关性及Hp形成胃癌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组织切片革兰染色和血清HpCagA抗体检测Hp,用PCR检测HpCagA基因。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胃癌组织中Hp检出率分别为45.9%和54.8%,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种组织中HpCagA检出率分别为35.3%和77.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胃癌组织与浅表性胃炎组Hp感染相比差异无显著性,胃癌组织中HpCagA基因检出率明显高于浅表性胃炎组,HpCagA基因与胃癌有一定相关性,HpCagA基因可能涉及胃癌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8.
136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Hp检出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快速尿毒酶试验、PCR法、组织切片Warthin-stary银染及血清ELISA法检测重庆地区136例残胃病患者Hp感染情况,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36例残胃病患者Hp感染检出率为43.4%,与年龄、性别以及术后时间无关;毕I式术后残胃Hp检出率(65.8%)明显高于毕Ⅱ式术后残胃Hp检出率(34.0%),而伴有胆汁返流的残胃Hp感染阳性率(21.3%)明显低于不伴胆汁返流的残胃阳性率(56.0%)。同时,因溃疡、穿孔、出血行手术的残胃Hp检出率(47.7%)高于因胃癌手术的检出率(24.2%);不同病理学残胃中,残胃溃疡和残胃癌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残胃炎及吻合口炎Hp感染率。结论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与Hp感染密切相关,尤其是残胃癌,应及早进行Hp治疗,可减轻肠胃病变,减少残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感染家庭聚集的Meta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综合分析并探讨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的家庭聚集情况。方法:运用Meta分析方法对H.pylori流行病学研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结果:父母均阳性,子女H.pylori感染率较父母均阴性为高(综合差值的95%CI:0.3378-0.5042)。结论:H.pylori感染率的差别支持人与人经密切接触的传播途径,呈现家庭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长沙市体检人群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胃黏膜改变及血脂的关系。方
法:对2 264名体检人群分为H.pylori感染组(n=1 068)与无H.pylori感染组(n=1 196名),H.pylori感染者在进行血糖、血脂
等检测的同时进行胃镜检查。结果:H.pylori感染的发生率为47.2%,其胃黏膜糜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
黏膜萎缩、胃息肉、血脂异常、三酰甘油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的发生率均高于无H.pylori感染组(P<0.01
或P<0.05),H.pylori感染组中有胃黏膜糜烂及溃疡者三酰甘油水平高于胃黏膜无明显异常或轻度胃炎者,而高密
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胃黏膜无明显异常或轻度胃炎者(P<0.05)。结论:H.pylori感染不仅引起胃黏膜损害,同时影响
血脂代谢,其可能通过升高三酰甘油和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导致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