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比较马钱子生物碱类成分(马钱子碱、马钱子总生物碱和马钱子优化总生物碱)ig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 大鼠ig给药后取血,以石杉碱甲为内标,HPLC法测定大鼠血浆样品中马钱子碱,DAS 1.0程序拟合房室模型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马钱子生物碱类成分ig给药后马钱子碱的药动学行为均符合二室模型;与马钱子碱单体给药相比,马钱子总生物碱与马钱子优化总生物碱能显著增加马钱子碱的体内吸收,其他药动学参数无显著差异。结论 ig给以马钱子生物碱类成分后,马钱子其他生物碱类成分对马钱子碱有吸收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砂仁、草果、白豆蔻挥发油对马钱子总碱贴片中马钱子总碱(主要含马钱子碱和士的宁)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方法 以小鼠离体皮肤为实验材料,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以HPLC法测定马钱子总碱贴片中马钱子总碱(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累积渗透量(Qn),考察3%、5%、7%、10%砂仁、草果、白豆蔻挥发油对马钱子总碱(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促渗效果。结果 不同质量浓度挥发油中,以5%砂仁挥发油、3%草果挥发油、10%白豆蔻挥发油渗透速率(JSS)最大,分别为1.039、0.951、0.907 mg/(cm2·h);与不加促渗剂的阴性对照组相比,增渗倍数(ER)分别为1.212、1.230、1.383,其中5%砂仁油的ER大于阳性对照10%氮酮。结论 5%砂仁油、3%草果油、10%白豆蔻油均能明显促进马钱子总碱贴片中马钱子总碱(马钱子碱和士的宁)的透皮吸收。  相似文献   

3.
目的 为明确秃疮花Dicranostigma leptopodum的药效物质基础,系统研究秃疮花生物碱类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普通硅胶柱色谱对秃疮花的生物碱类化学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并利用超导核磁共振等现代光谱和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秃疮花中发现11个异喹啉类生物碱,其中2个萘菲啶类、1个吗啡烷类、4个阿扑菲类和4个普罗托品类生物碱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二氢血根碱(1)、6-丙酮基-5, 6-二氢血根碱(2)、青风藤碱(3)、秃疮花红碱(4)、异紫堇碱(5)、紫堇碱(6)、N-甲基莲叶桐文碱(7)、顺式普罗托品季铵盐(8)、反式普罗托品季铵盐(9)、原阿片碱(10)、别隐品碱(11)。结论 除化合物5、6、10和11,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马钱子发酵物中马钱子碱氮氧化物的NMR数据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确定马钱子发酵物所得化合物马钱子碱氮氧化物的结构.对它的1HNMR和13CNMR谱信号进行了归属和详细分析,为其结构鉴定提供了依据.方法 从朱红栓菌发酵后的马钱子中提取、分离得到10多种生物碱,其中一种化合物经薄层层析分析,初步认定为马钱子碱氮氧化物.结果 以DMSO为溶剂、TMS作内标,采用1HNMR,13CNMR,DEPT,1H-1H COSY,TOCSY,NOESY,HSQC,HMBC等多种核磁共振方法 ,对它的1H和13C的NMR信号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精确归属,进一步确定了其结构.结论 为马钱子碱氮氧化物的结构鉴定提供了更加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丽江产紫乌头Aconitum episcopale中的二萜生物碱进行研究。方法 运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丽江紫乌头中分离得到了10个二萜生物碱,分别鉴定为塔拉萨敏(1查斯曼宁(2草乌甲素(3丽江乌头碱(4acoforestinine(5滇乌碱(6)、3-去氧-8-去乙酰基滇乌碱(7)、leucanthumsine D(8)、pengshenine B(9)、macrorhynine B(10)。结论 其中化合物25710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王绚  陈军  屈艳格  蔡宝昌 《医学教育探索》2011,42(12):2484-2488
目的 考察马钱子碱、马钱子总生物碱和优化马钱子总生物碱凝胶剂经皮给药后在小鼠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方法 建立测定小鼠血浆中马钱子碱质量浓度的HPLC法,比较含相同剂量(10.8 mg/kg)马钱子碱各凝胶剂经皮给药后,马钱子碱的血药浓度,并对结果进行药动学拟合。结果 经皮给药后马钱子生物碱类成分的药动学行为均符合二室模型。优化马钱子总生物碱凝胶剂能显著增加马钱子碱的体内吸收,相对生物利用度显著提高,AUC0→t是马钱子碱凝胶剂的1.74倍,是马钱子总生物碱凝胶剂的1.89倍,其他药动学参数无显著差异。结论 以优化马钱子总生物碱经皮给药,可有效改善单体马钱子碱和总生物碱的体内药动学行为,有利于对马钱子碱的减毒增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岩黄连Corydalis saxicola 生物碱中具有抗乙肝病毒活性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柱色谱法分离纯化岩黄连总生物碱中的化学成分,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与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利用HepG 2.2.15细胞株对质量分数较高的化学成分进行抗乙肝病毒活性试验。结果 从岩黄连总生物碱中分离鉴定了16个生物碱,分别为二氢血根碱(1)、d-紫堇碱(2)、旋卡文定碱(3)、stylopine(4)、6-丙酮基-5, 6-二氢血根碱(5)、二氢白屈菜红碱(6)、四氢巴马汀(7)、adlumidine(8)、(?)-salutaridine(9)、巴马汀(10)、原阿片碱(11)、小檗碱(12)、coptisine(13)、thalifaurine(14)、dehydroapocavidine(15)和木兰花碱(16)。对质量分数较高的化合物568111316进行抗乙肝病毒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58活性一般,化合物11、16活性较弱,化合物6对HBV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化合物9次之。结论 化合物14689131416均为首次从该药用植物分离得到,化合物10的质量分数较高,是该植物的主要成分,化合物6对HBV抑制活性较强,可能是该植物主要的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常用中药附子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中性氧化铝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中压MCI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通过核磁共振谱、质谱等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附子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新乌头碱(1)、乌头碱(2)、次乌头碱(3)、苯甲酰次乌头碱(4)、苯甲酰新乌头碱(5)、苯甲酰乌头碱(6)、展花乌头宁(7)、塔拉乌头胺(8)、尼奥灵(9)、多根乌头碱(10)、附子灵(11)、准格尔乌头碱(12)、异塔拉乌头定(13)、川附子碱B(14)、16β-羟基心瓣翠雀碱(15)、哥伦乌头碱(16)、苯甲酸(17)、6-hydroxymethyl-3-pyridinol(18)。结论 化合物1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5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双向发酵前后马钱子生物碱含量及其HPLC指纹谱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中药马钱子被多种药用真菌固体发酵后生物碱含量及其指纹谱的变化。方法将马钱子(药材生品)作为“药性基质”,在一定的条件控制下,运用双向发酵技术,使其被灵芝、槐耳、猴头等20种真菌(F1-F20)发酵,产生马钱子“药性菌质”。采用HPLC法对发酵后各“药性菌质”中士的宁(Stry)、马钱子碱(Bru)进行含量测定;并以Stry、Bru、士的宁氮氧化物(StryNO)、马钱子碱氮氧化物(BruNO)为参照物,应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 A版)”比较“药性菌质”中马钱子生物碱指纹谱的变化。结果在同一发酵条件下,20种真菌对马钱子生品(“药性基质”)发酵情况有所不同,初步判定代号为F2、F7、F8、F9、F10、F12、F13、F14、F19、F20等10种菌株与“药性基质”基本相适应,菌丝体能够正常生长。发酵产生的、特别是菌丝体生长良好的“药性菌质”中很多生物碱成分与马钱子生品(药性基质)相比,无论在种类和相对含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Stry、Bru的含量均呈下降的趋势,而StryNO、BruNO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指纹谱中显示出5个新产生的或含量变化较大的未知成分。结论双向发酵后菌丝体生长良好的“药性菌质”中马钱子类生物碱成分发生了质和量的明显变化,提示此项技术可能对中药马钱子的减毒增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建立对荷叶生物碱进行分离的pH区带逆流色谱方法。方法 溶剂系统为叔丁基甲醚-甲醇-水(4∶1∶5),上相添加三乙胺(10 mmol/L)作为固定相,下相添加盐酸(5 mmol/L)为流动相进行洗脱,在主机转速800 r/min、体积流量1.5 mL/min、检测波长254 nm条件下进行分离制备。结果 从2.18 g荷叶提取物中一次分离得到N-去甲荷叶碱110 mg、O-去甲荷叶碱420 mg、荷叶碱310 mg和莲碱190 mg 4种生物碱,质量分数均大于98%;各化合物通过HPLC、MS和1H-NMR进行了化学结构鉴定。结论 pH区带逆流色谱法是一种快速高效的分离纯化荷叶生物碱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正相及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石斛碱(1)、石斛醚碱(2)、邻苯二甲酸丁酯(3)、松脂素(4)、N-反式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5)、N-反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穆坪马兜铃酰胺,6)、N-顺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7)、N-反式香豆酰酪胺(8)、N-顺式香豆酰酪胺(9)、山药素III(10)、二氢松柏醇二氢对羟基桂皮酸酯(11)。结论 化合物359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获得,其中化合物9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分离获得。  相似文献   

12.
中药配伍中相反指两种药物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或使疗效降低,而“十八反”是重要的配伍禁忌,也是现代药性理论争议最多的问题,且至今尚未形成较统一的判断标准和结论。主要介绍了“十八反”中有关海藻、芫花反甘草的毒性和机制研究,探讨了影响“十八反”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确定其特定部位的安全药理实验内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克雷伯菌属对亚胺培南耐药机制以及KPC-2基因在克雷伯菌属中传播机制。方法 收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两个阶段(2009~2010年和2012~2013年)分离的对亚胺培南耐药的克雷伯菌属细菌。琼脂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最低抑菌浓度(MIC),CARB ChromID平板和改良Hodges试验检测碳青霉烯耐药表型,PCR检测细菌的KPC-2基因表达。质粒接合试验检测质粒传播性。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和肠杆菌基因间重复一致序列聚合酶链反应(ERIC-PCR)技术分别用于分析质粒和菌株的同源性。结果 第一阶段筛选并确证耐亚胺培南的3株产酸克雷伯菌首先获得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耐药性,第二阶段筛选并确证耐亚胺培南的7株肺炎克雷伯菌出现相同的获得性耐药。PCR显示10株细菌均携带KPC-2型基因。质粒接合试验显示产酸克雷伯菌中携带KPC-2基因的质粒可以传递到受体菌,且与KPC-2基因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中携带的质粒具有同源性。ERIC-PCR结果显示7株KPC-2基因阳性的肺炎克雷伯菌具有同源性。结论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分离的对亚胺培南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和产酸克雷伯菌主要耐药机制是产生KPC-2型碳青霉烯酶。产酸克雷伯菌中携带KPC-2基因质粒,该质粒具有传递性且与肺炎克雷伯菌携带质粒相同。肺炎克雷伯菌中耐药株的传播形式为同一克隆传播,而在克雷伯菌属中不同菌种间耐药传播途径为同一质粒的水平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蔓性千斤拔Flemingia philippinensis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各种波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蔓性千斤拔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 5, 7, 4′-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6-C-β-D-吡喃葡萄糖苷(1)、山柰酚-6-C-β-D-吡喃葡萄糖苷(2)、染料木苷(3)、芒柄花苷(4)、印度黄檀苷(5)和3′-O-甲基-香豌豆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6)。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黄酮醇碳苷类化合物,命名为千斤拔苷A,化合物2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选取嗜肺军团菌mip/flaA优势抗原表位基因,构建mip/flaA二联优势抗原表位基因融合表达载体,并在原核系统中表达,为后续制备嗜肺军团菌蛋白疫苗提供初步的实验基础。方法 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ip和FlaA蛋白的二级结构和表面特性如理化性质、亲水性、可塑性、抗原指数以及胞外区等方面进行分析,选择其活性表位可能存在的区域为优势抗原表位区。通过PCR扩增和T4连接酶构建pET-mip、pET-flaA和pET-mip/flaA优势抗原表位基因融合表达载体,并诱导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结果 Mip和FlaA都存在多个潜在的抗原表位位点,选取其优势抗原表位区域进行克隆和表达获得成功,并成功表达了mip/flaA二联优势抗原表位融合蛋白。结论 DNA Star软件和Expasy在线蛋白分析系统能够成功预测嗜肺军团菌Mip和FlaA 抗原的表位;选取其优势抗原表位成功构建了pET-mip/flaA二联原核表达载体,并高效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北鹤虱(天名精的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各种色谱手段(silica gel、ODS、HPLC)对北鹤虱甲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层进行分离纯化,通过1H-NMR、13C-NMR等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5个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为特勒内酯(1)、3-epiisotelekin(2)、11β,13-dihydro-1-epi-inuviscolide(3)、天名精内酯酮(4)、天名精内酯醇(5)。结论:化合物23为首次从天名精属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将外源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蛋白基因 CryIA(c) 和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CpTI 共同转入四倍体菘蓝以获得鳞翅目昆虫小菜蛾抗性。方法 构建了以 CaMV 35S 为启动子,新霉素磷酸转移酶 (Npt-Ⅱ) 为选择标记,带有 CryIA(c) 基因和 CpTI 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 pGBI121S4ABC 并转入根癌农杆菌 LBA4404。采用叶盘法遗传转化四倍体菘蓝。转基因再生植株经 PCR 和 Southern 杂交检测,并进行抗小菜蛾实验。结果 T0 代转化四倍体菘蓝的双基因阳性转化率达到 16.67%。Southern 杂交检测结果表明外源 CryIA(c) 基因和 CpTI 基因均已经随机整合到转基因菘蓝的基因组中。与野生对照相比,转基因四倍体菘蓝对小菜蛾显示出明显抗性。结论 转双价抗虫基因 Bt-CpTI 是提高四倍体菘蓝对小菜蛾抗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小花八角Illicium micranthum的化学成分。方法 小花八角的枝叶提取物经醋酸乙酯萃取,余下水相经过反复的柱色谱分离、通过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了1个新化合物和9个已知的成分,分别是小花八角苷(1)、7-β-D-glucosyl pseudomajucin(2)、4, 7, 9-trihydroxy-3, 3′-dimethoxy-8-O-4′-neolignan-9-O-α-L-rhamnopyranoside(3)、icariside E3(4)、isolariciresinol-3a-O-β-D-glucopyranoside(5)、芦丁(6)、杨梅树皮素-3-O-α-L-鼠李糖苷(7)、山柰酚-3-O-α-L-吡喃鼠李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8)、山柰酚-8-C-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9)、莽草酸(10)。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是首次从八角属植物中分离到的seco-prezizaane型降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2~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白背叶Mallotus apelta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通过各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香树脂醇乙酸酯(1)、高根二醇(2)、羽扇豆-20 (29)-烯-3β, 30-二醇(3)、对羟基苯甲酸-2α-羟基油桐酸酯(4)、α-香树脂醇乙酸酯(5)、油桐酸(6)、槲皮素(7)、3-甲氧基-4-O-β-D-葡萄糖基苯甲酸(8)、勾儿茶素(9)。结论 化合物14689为首次从野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综述近年来国内外对大青属植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大青属植物中含有的化学成分主要为甾醇类、黄酮类、挥发性成分等;其药理作用主要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治疗高血压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