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结果,为进一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行脑DSA检查的5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对其脑DSA结果进行分析,了解颅内、外血管病变情况。结果:5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40例(76.9%),其中共发现病变66处,颅外动脉病变共38处(57.6%),颅内动脉病变28处(42.4%)。结论:DSA在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病方面具有非常先进的优势,能够准确定位评估病变血管以及侧支代偿情况,是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否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Yang H  Liu J  Han G  Sun Y  Liu C  Chen Y  Gao F  Zhou S  Song J  Ma N  Tang J  Xu H  Wu X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0):661-664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和血管嫩治疗的价值。方法 40例疑有脑血管病的患者均在3D-DSA系统的操作床上行普通DSA,然后行三维重建成像处理作出正确的诊断,再根据3D-DSA处理图片数据拟定介入治疗方案。结果 40例疑有脑血管病的患者均行普通DSA检查,阳性率为85.0%,3D-DSA处理后阳性率为95.0%。共确诊38例,其中脑动脉瘤15例,GDC栓塞治疗13例,100%栓塞11例,90%以上栓塞2例。脑动静脉畸形9例,100%栓塞7例,90%以上栓塞2例。缺血性中风14例,其中血管狭窄9例,支架置入8例,7例狭窄血管100%开通;血管闭塞5例,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2例,不通1例。并发症3例(7.9%)。结论 3D-DSA能够提高脑血管病的检出率,明显优于普通DSA,对评价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艳  张海涛  刘西平  高励  张仲  曾仲 《广东医学》2008,29(2):314-316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DS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0例不同脑血管病的DSA阳性检出率、安全性及临床特点。结果所有受检者无一例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总的DSA阳性检出率高达75.4%,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阳性率最高为86.3%(69/80),主要血管病变为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颅外段受累多见。其次为脑实质出血(75.0%)、蛛网膜下腔出血(61.5%)。单侧动眼神经麻痹(66.7%)等。症状性癫痫的DSA结果均为阴性。结论规范化操作可充分保障DSA检查的安全性。慎重筛查DSA纳入病例可提高DSA的阳性检出率及提高效率/费用比,有效指导二级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阳性检出率与脑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例中,缺血性脑血管病阳性检出率达86.7%(26/30),主要血管病变为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多数为颅外血管受累。所有受检查者,无1例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全面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TCD、CTA与DSA检查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CT血管造影术(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应用。方法连续选择已接受脑血管DSA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33例,分析其术前TCD和脑血管CTA检查结果,并与DSA进行比较。结果经DSA检查1463支脑/颈动脉血管,存在狭窄或闭塞的动脉为254支,阳性率为17.4%;术前有594支脑/颈动脉血管接受TCD检查,存在狭窄或闭塞的血管中有54支与DSA检查相符,阳性率为9.1%;术前接受CTA检查的动脉血管有374支,提示存在狭窄或闭塞的有62支与DSA检查相符,阳性率为16.6%,TCD与DSA检查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4.754,P〈0.001),而CTA与DSA所检查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u=0.3585,P〉0.05)。结论TCD检查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如有接受良好训练的专业技术人员操作,其结果仍可作为颅内动脉狭窄诊断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经颅多普勒(TC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不符原因。方法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行TCD和DSA检查。分析两者结果及不符原因。结果120例患者TCD检查1304条血管,检测狭窄动脉172支,闭塞16支;DSA检查血管1534条,发现狭窄动脉233支,闭塞26支,颅内闭塞17支。TCD与DSA符合156支,TCD诊断血管狭窄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98.2%,假阳性率为9.3%,假阴性率2-3%。结论TCD是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而无创性检查方法。由于其技术局限性,结果与DSA存在一定差异.改进检查技术,可进一步提高精确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比评价颅内动脉狭窄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经颅多普勒(TCD)、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诊断价值。方法460例经TCD检测发现颅内脑动脉狭窄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MRA检查,90例行DSA检查。结果TCD检测发现狭窄大脑中动脉436支,MRA检查发现狭窄大脑中动脉425支,两者符合率为93.3%,与DSA比较TCD检查颅内动脉狭窄敏感性为83.2%,而MRA为72.0%。结论TCD和MRA是诊断颅内动脉狭窄重要且无创的检查方法,TCD较MRA敏感性高,两者联合应用精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14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影像学结果,分析其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分布特点,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14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未发现狭窄或轻度狭窄≤50%)和脑血管狭窄组(狭窄率〉50%)。按照狭窄部位又将狭窄组分3种模式:I组:单纯颅内狭窄;Ⅱ组:单纯颅外狭窄;Ⅲ组:颅内外合并狭窄。记录所有患者的影响因素如年龄、性别、高血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溶血磷脂酸(U)A)等。结果:DSA检查结果:141例患者中,41例(29.1%)未发现大动脉狭窄或狭窄〈50%.100例(70.9%)患者存在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单纯颅内狭窄者45例(45.0%)。单纯颅外狭窄者32例(32.0%)。颅内外均有狭窄者23例(23.0%);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浆Hcy升高(OR=3.28)、长期吸烟(OR=2.68)、年龄(OR=1.37)、高血压(OR=1.58)、高脂血症(OR=2.68)、LPA(OR=2.47)是脑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不同狭窄分布,Hcy(OR=4.49)、长期吸烟(OR=3.86)是I组的危险因素;Hcy(OR=2.54)、Fib(OR=3.78)是Ⅱ组的危险因素;Hcy(OR=2.43)、年龄(OR=2.38)、高血压(OR=1.82)、LPA(OR=2.34)、高脂血症(OR=1.87)、高纤维蛋白原(0R=2.66)及长期吸烟(OR=3.97)是Ⅲ组的危险因素。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以颅内血管狭窄多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同型半胱氨酸、长期吸烟、年龄、高血压、高脂血症、高溶血磷脂酸是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长期吸烟是单纯颅内狭窄的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高纤维蛋白原是单纯颅外狭窄危险因素;高同型半胱氨酸、年龄、高  相似文献   

9.
耿霞 《吉林医学》2011,(33):7085-7086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检查的价值。方法:对100例反复发作的短暂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患者的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0例患者的DSA阳性检出率为75.5%,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阳性率最高为80.6%,其次原发性脑室出血的为81%,脑叶出血的为68.70%,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为62.5%。结论:全脑DSA检查是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的"金标准",与MRA相比更能明确病变部位、形态、性质及侧枝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10.
贺亚龙  高焱 《河北医学》2016,(8):1260-1262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治疗的66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在介入手术过程中应用DSA 进行检查。观察 DSA 在其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在 DSA 检查下,血管正常的有11例,占16.67%。有55例为血管异常患者,其中患有大脑动脉狭窄比例最多占54.55%,患有交通动脉瘤比例最少为6.06%。在治疗后,患者血管面积的狭窄程度、血管直径狭窄程度、病变的长度及最小直径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预防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采用 DSA 进行检查,能够使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检出率得到提高,不良反应率比较低,在临床上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超声检测技术对500例45岁以上的亚健康中老年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探讨中老年人群血管健康状况,指导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及治疗。方法45岁以上人群500例,应用超声检查双侧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测量内一中膜厚度(IMT)、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结果500例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发现正常者172例,动脉有斑块无狭窄者310例,〈50%狭窄9例,50%~69%狭窄7例,〉70%狭窄2例。其中9例狭窄经DSA证实。结论大部分患者动脉内中膜增厚,有斑块形成,提示动脉粥样硬化,少数患者有狭窄无症状,超声可以用于预防脑血管病,对减少脑缺血病残率和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颅内血管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9例患者行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同时采用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血管,其中45例动脉瘤、22例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和18例脑动脉狭窄随后进行了DSA检查或手术治疗。结果CTA诊断为动脉瘤的患者83例,动静脉畸形22例,静脉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3例,海绵窦动静脉瘘3例,单纯烟雾病3例,烟雾病合并动脉瘤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22例,先天性变异等32例,正常病例186例,其中CTA诊断的45例动脉瘤、22例动静脉畸形、4例烟雾病和18例脑动脉狭窄与DSA检测结果及手术结果基本一致。结论MSCTA对头部血管性疾病的诊断,具有微创、快速、安全、准确性高的特点,可作为头部血管性疾病的首选影像学筛查。  相似文献   

13.
王利宇  马文平 《西部医学》2009,21(3):416-417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特点及其与脑供血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43例TIA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颅外段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快、性质及狭窄程度。结果43例中有动脉硬化斑块存在的31例,血管狭窄27例,血管迂曲3例,单侧颈内动脉颅内或颅外段闭塞4例,双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1例一烟雾病。1例伴有梭形动脉瘤。颅内动脉狭窄16例,颅外动脉狭窄11例,至少存在2处血管狭窄14例,其中8例行血管内支架成型术治疗。结论DSA可明确TIA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及严重程度,脑供血动狭窄可能是TIA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症状性颅内动脉硬化狭窄支架成形围手术期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88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硬化狭窄支架成形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88例患者(男性67例),平均年龄为66.4±9.0(45~78岁),大脑中动脉病变28例、颈内动脉颅内段16例、椎动脉颅内段25例、基底动脉19例。结果采用球扩支架组治疗25例(Appolo支架21例,冠脉支架4例),采用自膨式支架治疗63例。3例因球囊支架无法到位放弃治疗,1例患者拟行Wingspan支架成形因术中导丝穿破分支血管而被迫终止手术,技术成功率95.5%(84/88)。术中3例颅内出血、术后3小时高灌注脑出血颅内出血1例,症状性颅内出血4例,发生率为4.6%(4/88);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3例(2例完全缓解、1例明显改善),发生率为3.5%(3/88),围手术期症状性卒中发生率为8.0%(7/88);严重致残、致死2.3%(2/88)。结论颅内动脉支架成形技术成功率高,围手术期症状性脑卒中的发生率虽较高,但严重致残、致死率较低,是顽固性症状性中重度颅内动脉硬化狭窄的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评价颅内血管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诊断为脑血管病变的98例患者的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诊断方法、影像学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同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对照。结果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出颅内动脉瘤47例,脑血管畸形14例,闭塞性脑血管病变25例,烟雾病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3例,脑血管发育异常9例,脑肿瘤(显示肿瘤供血血管)3例。结论多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首选非创伤性检查方法,同时可以为颅内血管性病变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64排容积CT血管造影(CTA)及3D重建在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行急诊颅脑CTA检查,并经手术治疗的影像及临床资料,对照破裂动脉瘤的3D-CTA影像表现与外科手术及介入手术所见,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143例患者中,142例手术证实为破裂动脉瘤,1例为假性动脉瘤。急诊显微外科手术成功夹闭125个破裂动脉瘤,17例行DSA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分布情况: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瘤60个,占40.54%,前交通动脉瘤及大脑前动脉瘤43个,占29.05%,大脑中动脉瘤37个,占25%,椎-基底动脉瘤8个,占5.41%。142例颅内破裂动脉瘤影像所见大小、形态及位置与手术所见基本一致。结论 64排容积CT血管造影及3D重建在急诊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诊断中具有准确、简便、快速及无创的优点,CTA-VR、MPR显示瘤体及载瘤动脉的三维立体图像,对临床确定手术入路及手术方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我科64排螺旋CT在脑动脉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4排螺旋CT脑血管造影的影像表现44例,由诊断医师 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进行图像综合评价.结果 64例患者中,60例图像显示成功,脑动脉狭窄38例(伴脑梗死12例),脑动脉瘤14例(脑动脉 狭窄伴动脉瘤8例),动静脉畸形8例.与DSA相比,CT血管造影(CTA)诊断脑血管疾病的敏感性为93.75%,特异性为100%.结论 CTA与DSA的敏感性与特 异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临床普查、筛查上可以选用CTA成像技术.  相似文献   

18.
史宝柱 《实用全科医学》2010,8(10):1266-1267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CVD)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及其与CVD危险因素和发病率的关系。方法对160例CVD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测,对颅内外动脉血管的狭窄发生率、狭窄程度、分布特点和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VD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65%,中、老年组的中重度狭窄的比率明显高于青年组;伴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者多分布在颅内动脉狭窄组,而伴高血脂和吸烟的患者多分布在颅外动脉狭窄组患者中;中、重度血管狭窄组的脑梗死和TIA的发病率高于脑出血组(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易导致颅内外动脉狭窄,而后者是CVD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随血管狭窄程度的增加CVD的发病率升高。  相似文献   

19.
吴晔  温良  金心 《中国现代医生》2013,(33):94-96,F0003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角回动脉搭桥术(STA—AAGbypass)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6月9例实施颞浅动脉-角回动脉搭桥术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资料。包括术前及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的脑血管情况、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显示的脑血流动力学情况、术中所见、随访结果。结果术前DSA显示颈内动脉和(或)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和(或)闭塞,后循环和(或)颈外动脉和(或)对侧前循环部分代偿,术中多普勒检测颞浅动脉-角回动脉吻合处血流通畅。术后DSA示颞浅动脉-角回动脉吻合通畅,CTP各项参数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3~20个月,无新发脑缺血事件及死亡。结论颞浅动脉-角回动脉搭桥术是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方法.术前及术后需DSA全面评估颅内外血管情况及CTP评估脑血流动力学情况,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