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影响数字减影图像质量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造影检查在医学诊断及治疗方面已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igitalsubstructionangiography ,DSA)可确定病变的类型、大小分布、显示血管的解剖和血供情况 ,为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 ,DSA图像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对病变的判断和治疗效果。本文回顾了我院 2 0 0 0年 1月~ 2 0 0 3年 1月 14 9例DSA图像。重点分析了不满意图像 ,旨在评价影响DSA图像质量的因素 ,为今后提供更加清晰的DSA图像。材料与方法  14 9中男 112例、女 37例 ;年龄 2 5~ 79岁 ,平均 5 2岁 ,造影部位及造影剂量参数见表 1。使…  相似文献   

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国玲  赫卫平 《医学综述》1995,1(7):309-311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简称DSA)是医学影象学中,继X线CT之后的又一项新技术,也是当前医学影象学中具有突破性的新进展。尤其在血管疾患的临床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发展过程关于DSA的发展过程,还需追溯到血管造影术本身的历史。1895年11月8日,伦琴发现了X射线,几个星期后,两位奥地利医生就在尸体上进行了动脉血管造影尝试。1923年,德国医生将造影剂注入血管内,成功地利用X射线实施了人体四肢动静脉造影。30年代中期,创建了经腰部穿剌实施主动脉、颈动脉及周围血管造影的方法。此后,随着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3.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是近年来开展的一种新型数字减影血管重建成像技术。3D—DSA在脑血管疾病中有其特殊的应用价值,本文就3D—DSA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及其在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前景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80年代出现的一项医学影像学新技术,是电子计算机与常规X线血管造影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检查方法。经过20余年的发展,DSA技术、性能不断改进,功能不断增加。目前的DSA己实现了系统化、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比较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对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和评价价值.方法 80例急性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DSCTA和DSA检查,以DSA为标准,评价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并检验两种方法的一致性.结果 DSCTA检出65例患者共73个动脉瘤,DSA证实63例患者共74个动脉瘤.DS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按病例数计算分别为95.5%、88.2%和94%,按动脉瘤的个数计算分别为95.9%、88.2%和94.5%.结论 对急性非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DSCTA和DSA检出和显示动脉瘤的能力相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62例患者的颅脑3D-DSA及CTA检查资料,观察动脉瘤部位、形态、大小、瘤体颈比、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以及动脉瘤与邻近神经、颅骨等其他组织结构的关系等。结果经3DDSA检出动脉瘤54例(60个),检出率约87.1%(54/62);经CTA检出动脉瘤50例(50个),检出率约80.7%(50/6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3D-DSA能较清晰显示动脉瘤瘤颈的大小及瘤体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显示率达100%(60/60),并能较好显示动脉瘤穿支血管。而CTA对动脉瘤的显示除颈内动脉有统计学差异外,颅内其余部位血管显示率无统计学差异,而对动脉瘤穿支血管显示能力较差。结论个性化检查和两者的综合运用能充分发挥优势,对于提高动脉瘤的诊治水平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大动脉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张川1夏云2刘闽生1我院自1988年至1996年间,对18例大动脉炎患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动脉法血管造影(IADSA)可清楚显示大动脉炎胸腹主动脉、髂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不同程度的狭窄、阻塞性和扩张性病变,具有...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评估16层螺旋CT减影血管成像(SCTA)联合常规CTA(CTA)的图像质量和在诊断脑血管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脑血管病的8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SCTA和CTA图像质量进行比较,评价SCTA联合CTA对脑血管病的准确性进行评估。结果图像质量优秀占78%(64/82),好占12.2%(10/82),一般占7.3%(6/82),差占2.5%(2/82)。82例中,发现脑血管病36例,诊断准确性达94.1%。结论减影CTA(SCTA)联合常规CTA(CTA)的重组图像质量高,对脑血管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CT血管成像(CTA)、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的诊断结果,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和CDFI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经DSA检查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患者180例,并先后行CDFI、CTA检查,比较三种检测方法对颈内动脉狭窄、斑块形态的诊断结果,以DSA为金标准,分析CTA和CDFI的诊断准确性。结果DS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不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80条,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80条,而CTA确诊患者颈内动脉不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79条,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81条,CDFI确诊患者颈内动脉不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91条,规则型斑块的血管条数为169条。以DSA为金标准,CTA和CDFI的灵敏度分别为98.89%、85.56%,特异性分别为99.44%、79.44%,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9.44%、80.6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90%、84.62%,准确度分别为99.17%、82.50%。结论与CDFI相比,CTA检查对于颈内动脉狭窄率≥70%、不规则斑块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与金标准DSA诊断的准确性具有高度一致性,而且简单易行,在一定情况下可代替DSA检查,避免其有创性和潜在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The advent of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ic (CT) angiography has provided the patients a non-invasive, accurate and fast modality of imaging the vasculature.

Methods

Spiral CT angiography was performed in 30 patients to evaluate intracranial circulation using standard protocols of data acquisition. The images were processed and reconstructed in 3-dimension to delineate anatomy and pathology accurately.

Results

The study established that CT angiography is an accurate modality for evaluating the intracranial circulation in a variety of abnormalities. It is safe both in terms of being non-invasive and exposure to radiation. It has a distinct advantage over other non-invasive modalities of imaging like MRI in the evaluation of patients with metallic stents and clips.

Conclusion

CT angiography has tremendous potential in imaging the intracranial vasculature. It is unquestionably safer than catheter angiography as it avoids arterial puncture and intra-arterial catheter manipulation. It is fast and capable of producing excellent 3-dimensional images of the intracranial vasculature.Key Words: Neurovascular imaging, Spiral CT, CT Angiography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方面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身体不同部位行CT血管造影的病人43例,动脉血管造影由上肢静脉注入造影剂,静脉血管造影由下肢静脉注入造影剂,行三维重建,分析血管成像质量及诊断价值。结果:图像优质率达97.7%,解剖结构显示清晰,病灶显示准确。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减影CT血管造影(CTA)结合常规CTA在脑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86例患者行脑动脉血管成像,采用减影技术和未减影技术分别进行图像后处理,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和最大容度投影(MIP)。结果 86例中,81例(92%)达到优质显示;5例为一般显示。结论减影CT结合常规CTA可作为脑动脉成像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使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成像(VCTDSA)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实施VCTDSA检查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均使用手术或影像学(3D-DSA)证实,其中68例患者有动脉瘤,共检出动脉瘤88个。结果VCTDSA检测与手术或影像学(3D-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种检测方式在不同部位、不同大小动脉瘤检出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CTDSA检查动脉瘤患者灵敏度94.44%、特异度87.50%、准确率93.18%,且与手术或影像学(3D-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VCTDSA检查动脉瘤数目灵敏度96.70%、特异度93.33%、准确率96.23%,且与手术或影像学(3D-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结论VCTDSA与手术或影像学(3D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好,可用于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对颅内动脉瘤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DSA血管造影在心血管疾病临床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3年1月到2014年12月入院治疗的4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上述患者入院后给予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及DSA血管造影检测诊断,对比两种方法患者的冠脉腔狭窄检出率及螺旋CT对于冠脉狭窄方法检测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两种方法检测后冠脉中重度狭窄检出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测中重度冠状动脉狭窄(冠脉腔径狭窄高于50%)发生误诊11支,漏诊4支,检测敏感性为88.17%,特异性为92.41%。结论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是无创性的检测方法,可大大提高疑似冠心病的临床检出率,该方法检测冠心病具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因其无创其费用相对较低的特点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78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CTA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与表面阴影成像技术(SSD)对所获得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将CTA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所见结果相比较,评价CTA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CTA对急性脑血管病诊断的准确率为96.15%,对自发性颅内出血、脑缺血性疾病、脑血管畸形诊断的准确率高达100.0%,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率也较高,为90.63%(29/32),CTA对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结果与DSA或手术所见结果大致相同,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血管造影对急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可作为神经内科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综合分析CT灌注联合CT造影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诊断效果,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选取我院在2015年3月-2016年2月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2 8例,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患者的脑组织灌注异常情况、颅内血管狭窄情况以及诊断一致性。结果灌注异常区的脑血容量、对比剂峰值时间、脑血流流量、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分别为(4.26±0.54)ml/100g、(25.16±3.22)s、(39.6 6±15.23)ml/100g·min、(5.23±0.67)s,镜像区的脑血容量、对比剂峰值时间、脑血流流量、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分别为(5.35±0.84)ml/100g、(24.91±3.23)s、(56.24±15.61)ml/100g·min、(4.01±0.68)s,脑血容量、脑血流流量、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剂峰值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查结果发现:28例患者存在责任血管情况为4例,阳性率为14.26%(4/28),28例患者不存在责任血管情况为20例,阳性率为71.43%(20/28),两组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灌注联合CT造影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诊断效果能够提供更多有用的价值信息,准确反映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螺旋CT血管造影在肾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2例临床怀疑为肾动脉狭窄的患者同时进行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扫描和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将两种方法扫描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双肾动脉重建后进行比较评价。结果 84例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显示54例肾动脉血管均诊断为肾动脉狭窄,而对42例临床怀疑为肾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螺旋CT血管造影扫描结果显示,52例血管均诊断为肾动脉狭窄。两种方法一致性较好。结论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和螺旋CT血管造影都能比较准确的诊断肾动脉狭窄症状,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在敏感度、特异值以及准确值都要略高于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但是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方式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