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成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内经>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藏象学说.藏象学说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其中离不开哲学思想的指导.梳理先秦及西汉早期诸子著作有关藏象学说的内容,可以从发生学的角度认识<内经>藏象学说.  相似文献   

2.
孙国岗  吴冬群 《河北医学》2008,14(2):239-240
中医历来十分重视医德,<内经>中已有丰富的论述.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上,以古代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规范的中医人格和医德修养,培养中医人才.值此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弘扬中医药文化学术之际,本文拟归纳<内经>有关医德论述为借鉴,谬误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3.
<周易>为五经之首,由<易经>和<易传>两部构成,<内经>为中医基础理论奠基之作,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这两部巨著的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两者对养生观均有较系统、精辟的论述,且观点鲜明.然而,<内经>成书于<周易>之后,故受其影响是毋庸置疑的.因此,便有历代诸多医家"医易相通"、"医者,也"、"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为用"之说.唐孙思邈云:"不知<易>者,便不足以以知医".明张景岳曰:"早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由此可见,<内经>的养生观源于<周易>.  相似文献   

4.
<内经>的成书时代,历代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成书于黄帝时代;成书于战国;成书于秦汉之际;主要成书于西汉,少数篇章是东汉的. 前代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内经>成书时代,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是近现代学者从<内经>成书的社会背景、科学技术、语言文字以及与<内经>相关的史志、著作、出土文物等多角度、多层次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使我们对<内经>成书时代的认识由模糊到逐渐清晰,由笼统到逐渐具体,可谓成绩斐然.本文试图通过对<淮南子>、<内经>"明、行"二字用韵情况的考查、统计,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内经>成书的时代,也许我们会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为什么要用<淮南子>、<内经>"明、行"二字的用韵进行研究呢?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在前3篇里,简要地阐述中医传统经典<内经>、<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现在叙述<神农本草经>、<温病条辨>等有关重要著述.  相似文献   

6.
<周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是我国古代群经之首,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渊薮,特别对中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周易>道天地之经以载其度,而<素问>极天人之变阐诸经".天地之理,尽于<易>中,而"易"理又尽在医中.医易融汇,恰似乳水,博大而不飘渺、深邃而不虚无,医易同源,歧黄鸿术奇技,皆本于<周易>与<内经>.  相似文献   

7.
以<内经>为例,说明重温中医典籍的必要性.通过简要介绍<内经>的主要内容,如阴阳五行、心理疗法、预防医学等,叙述了<内经>的历史价值和伟大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8.
李杲基于<内经>、<难经>、<脉经>等医经的基础上,融合了各家脉法,并结合本人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脉学体系.其学术观点可见于<内外伤辨惑论*脉辨>、<医方便懦*脉法>、<丹溪脉诀指掌>,以及散见于<医学发明>、<脾胃论>、<兰室秘藏>等诸篇著作之中.综观之,有着极为可贵的学术成就,对金元以后的脉学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介绍恽铁樵的<内经>观,采用从总体上去理解和把握<内经>实质的方法 ,提出了<内经>总纲说和"四时五藏"说,阐释了四时与五行、六气、五脏、气血之间的关系,丰富了"七损八益"在<内经>预防疾病和养生观念方面的含义.恽氏的<内经>观,为我们正确把握中医理论的内涵实质和方法 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启发.  相似文献   

10.
<内经>是祖国医学理论的渊源,有关诊法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笔者在学习<内经>中对<内经>诊法理论体会有:先别阴阳、重在望神、五脏为守、胃气为本、四诊合参.  相似文献   

11.
今古文经学的讼争,对中国传统学术影响深远,以至演化为二种治学态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的中医学亦受其影响。这些影响反映在以下3个方面:其一,《内经》不同版本之间字词的差异;其二,《内经》中某些理论的形成,如五脏与五行的配属;其三,后世医家注疏《内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今古文经学的讼争,对中国传统学术影响深远,以至演化为二种治学态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的中医学亦受其影响.这些影响反映在以下3个方面:其一,<内经>不同版本之间字词的差异;其二,<内经>中某些理论的形成,如五脏与五行的配属;其三,后世医家注疏<内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今古文经学的讼争,对中国传统学术影响深远,以至演化为二种治学态度,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石的中医学亦受其影响.这些影响反映在以下3个方面:其一,<内经>不同版本之间字词的差异;其二,<内经>中某些理论的形成,如五脏与五行的配属;其三,后世医家注疏<内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从《黄帝内经》创作时代的文化背景分析以及其文本中对"器"字的运用,提炼出"器"的象征性(大器实有,本质为气)、功能性(脏器之中,内有脏气)、实用性(造物为器,以器调气),并与"气"理论做比较,阐明在后续的历史中主流学术思想流变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厘清《黄帝内经》中的"器""气"之辨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在形成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同时,也记载了大量的急诊危重症的资料。《内经》命名并整理了急诊危重症类疾病,命名原则大多数冠以了"厥""暴""卒(猝)"等字眼。形成了中医急诊危重症的病机理论,《内经》里的阴阳病机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急诊危重症的病机描述。《内经》对于急诊危重症的临床表现详细记述,提供了急诊危重症的诊断思路和治则,救治急诊危重症的方法。《内经》奠定了中医急诊危重症学科体系的形成,为中医急诊重症学科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世流传时间最早、篇幅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部医学科学著作。它是中国先民通过长期医疗实践、生活实践和解剖实践的经验总结。它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营卫血气、精、神、津液、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奠定了具有辨证思维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并为中医药学尔后发展打下了牢固基础。几千年来,《黄帝内经》建立起来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和丰富多彩的医疗方法在保证中华民族繁衍昌盛过程中,不断的受到了临床实践的严格检验,同时也不断的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药理化体系。文章从针灸手法、辨证用药、医学教育等方面论证了中医科学的特色。  相似文献   

17.
"同构式"思维在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理论中有广泛体现。该思维所支撑的抽象理论,阐释范畴间近似性而非确切性的关联,侧重描述一种结构上的相似逻辑。以《内经》中论及的人体各个部位之间具有相似逻辑构造、形成自相"同构"关系的理论为例,可解读这一思维的特征及应用意义。在中医学的人体构造学说中,这主要体现为一种自相同构式的认知,人体的脏与腑,五脏与形体、经脉、五官等范畴存在逻辑相似。这种关联以五行的抽象理论为基础进行分类,每一要素可根据自己所在类别的典型特质进行探究,进而发掘人体各部分之间相互影响的规律,在诊断治疗上发挥意义。范畴之间的同构对应方式不止一种,具有多维度的特点,可并行参考。而一些非典型要素也需要独立分析和修正,才能保障这种思维不至狭隘。  相似文献   

18.
<难经>是中医学重要古典著作之一,它阐发了<内经>等古代医籍的经旨并补充其不足,本文从八会穴、五输穴、俞募穴及原穴四方面,论述<难经>对腧穴学的独特贡献、对后世的影响以及临床上对其理论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古汉字构形释义法是将古汉字拆分为若干个构件,根据构件含义与构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与语境相结合,直观化地阐释文本含义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用于阐释《黄帝内经》文本及中医学专业术语的含义,具有溯源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有助于更准确、更深刻地把握《黄帝内经》的医理思想,理解古人取象比类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20.
阴阳作为中医学应用最基础的哲学概念,在目前学界,多被解读为矛盾论或对立统一规律。但中医学的阴阳,有对立统一规律不能涵盖的内容。《黄帝内经》中的阴阳,在内涵上至少包含作为宇宙起源的天地阴阳之气、形而上的阴阳之理,以及被泛化使用的阴阳思维模型三方面的特质,对立统一规律,仅仅表达的是其第二层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